问题

如何评价新加坡李显龙总理的关于新加坡新冠应对方案的言论?

回答
评价李显龙总理关于新加坡新冠应对方案的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总体而言,新加坡在李显龙总理的领导下,其新冠疫情应对策略展现了务实、灵活、透明和注重民生的特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评价:

一、 策略的清晰性与务实性:

“与病毒共存”策略的早期提出与调整: 新加坡在疫情早期采取了较为严格的“清零”政策,但随着病毒变异和全球疫情的发展,李显龙总理及时调整策略,提出了“与病毒共存”的愿景。这一转变是基于对病毒传播模式和疫苗有效性的科学评估,以及对经济社会活动持续受限的顾虑。这种务实的调整,避免了因过度执着于“清零”而导致的长久封锁和经济停滞。
分阶段开放的路径图: 在“与病毒共存”的框架下,新加坡制定了清晰的分阶段开放路径图,明确了接种率、感染率、重症率等关键指标,以此作为放宽限制的依据。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民众有心理准备,也为政府监测和调整政策提供了缓冲。
聚焦高风险人群的保护: 新加坡的策略始终将保护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疫苗接种、加强针、口服药物以及重点隔离措施等,尽量降低重症和死亡率。

二、 透明度与沟通:

频繁的全国讲话与政策解释: 李显龙总理通过频繁的全国电视讲话、国会发言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向民众详细解释政府的防疫政策、决策依据以及未来走向。这种高透明度的沟通,有助于建立民众的信任,减少不确定性,并鼓励民众遵守防疫措施。
公开疫情数据与信息: 新加坡政府积极公开疫情数据,包括每日新增病例、住院人数、ICU占用率、死亡人数等,让民众了解真实的疫情状况。这种开放的态度有助于民众做出明智的判断,并对政府的应对措施有更深入的理解。
承认挑战与调整: 在疫情应对过程中,李显龙总理也坦诚承认了政策调整和遇到的困难,例如在某些阶段由于放松限制导致病例数上升,或是疫苗接种进展不如预期等。这种坦诚的态度能够缓解民众的担忧,并显示出政府的责任感。

三、 经济与社会影响的平衡:

“解封”与经济复苏的同步: 新加坡在政治上虽然保持了相对稳定,但经济上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李显龙总理的言论和政策,始终贯穿着平衡公共卫生与经济发展的考量。在确保基本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放宽限制,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努力将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财政援助计划的及时推出: 为了应对疫情对企业和个人的冲击,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多轮大规模的财政援助计划,包括工资补贴、租金援助、失业救济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稳定了社会民心。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 在疫情应对的同时,李显龙总理也多次提及新加坡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强调创新、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政府对后疫情时代的战略思考。

四、 疫苗接种策略的有效性:

高疫苗接种率的达成: 新加坡是全球最早实现高疫苗接种率的国家之一。李显龙总理的政府积极推动疫苗采购和接种工作,通过提供便利的接种点、广泛的宣传和强制性措施(如限制未接种者进入某些场所),成功地提升了疫苗接种率。
强调疫苗在降低重症和死亡中的作用: 李显龙总理的言论一贯强调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的关键作用,以此来支持继续开放和与病毒共存的策略。

五、 面临的挑战与争议:

早期“清零”政策的代价: 尽管最终转向“与病毒共存”,但新加坡在早期过于依赖严格的边境管控和封锁措施,对旅游业、航空业等支柱产业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并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一些批评声音认为,早期政策的调整不够及时。
“与病毒共存”带来的不确定性: 即使采取了“与病毒共存”的策略,新的病毒变异株、疫苗有效性的衰减以及可能出现的医疗挤兑,仍然是潜在的挑战。民众在享受开放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可能面临感染风险的增加。
对特定群体的政策影响: 尽管整体策略是平衡的,但某些限制性措施(如对未接种者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关于个人自由和歧视的讨论。
经济复苏的持续性: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供应链问题以及地缘政治风险,都可能影响新加坡经济的复苏步伐,即便疫苗接种率很高,也无法完全规避这些外部因素。

总结:

李显龙总理关于新加坡新冠应对方案的言论,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经验丰富且务实的领导人的特质。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并在公共卫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寻求平衡。新加坡在疫情应对中的透明度、清晰的沟通以及对高风险人群的保护,值得肯定。

然而,任何抗击疫情的策略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新加坡的应对方案也并非没有代价和争议。对其评价需要结合当时全球疫情的普遍情况,以及新加坡作为国际化小国的特殊性来理解。总体而言,李显龙总理的言论和新加坡政府的行动,在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机中,表现出了高度的专业性和责任感。

要更深入地评价,还需要具体分析他在不同阶段发表的具体言论,以及这些言论背后支持的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蟹妖~不过这问题妖的有点晚了。

我个人对新加坡的态度是,既没有必要神化,也没有必要嘲讽。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而且将新加坡与中国进行对比本身就是个错误。

之所以说这个是个错误,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型国家,不像中国一样存在地区发展间的巨大差异。同样一个手段在A地区可以用,不代表在B地区的可以用。比如杭州有很好的互联网产业基础,当地运用大数据进行追踪和管理就很方便,但要换到喀什,这就很难了。

第二 新加坡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国家,出入新加坡是要被出入境管理部门审核的。新加坡之所以能准确追溯到每一个输入性病例,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们的出入境管理部门管理得力。中国的出入境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同样也比较严格,对于输入性病例也可以严格控制和追溯。但是,在中国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人口是完全自由流动的状态——你不可能要求每个城市设立一个“出入城管理局”来对每一个人进行检查和追踪。

第三 综上所述,如果要拿新加坡跟中国对比,合适的对比对象应该是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或者杭州、厦门等城市。这些省份和城市同样都是非源头性省份(城市),社会发展程度和治理水平与新加坡的差距相对较小,这样才具有可对比性。

如果拿杭州作为对比的话,杭州目前累计确诊的患者数量是169例,治愈163例,死亡0例。而新加坡的人口确诊总人数是138例,治愈90例,死亡0例。考虑到杭州的总人口是新加坡的2倍左右,杭州的这个成绩也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了。

而具体到治理措施来看,众所周知,1月24日前后我国各地陆续启动了重大突发事件I级响应,随机全国各地都开始封城。但是,变化出现在2月10日前后——也就是14天以后。随着度过这一隔离期,广东、浙江等省已经可以在严格防护的条件下开始复工了,部分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包机、包火车招聘员工的情况。

在这个环境下,各省的新增病例如何?这方面,更有发言权的可能是福建。目前福建的患者数量已经全部清零,而根据相关负责人发布的消息,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7000多家复工,复工率达98.1%,各地市复工率均超过96%。这就是说福建的绝大多数大型企业不仅可以做到全面复工,也可以在复工中做好员工防护,尽力让社会恢复正常运转。而最近几天,福建省的新增确诊人数都是0。

可以预见的是,在疫情没有结束以前,东部省份如果既想要复工,又想防控疫情,那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借鉴新加坡的部分举措制定合理的保障措施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他们能这样做的前提,一是具备相应的治理能力,二是有相对应的经济和物质基础。关注这些省份的表现,再来说新加坡才是一个理性的对比。

user avatar

二月中写这个答案的时候,因为不少人认为新加坡是在佛系防控毫无作为再不“抄作业”肯定要出大问题,于是将李显龙的方案背后具体的措施详细展开。然后现在又有一群人来说这是“坡吹”。

随着复工复产的开始(也别问我为啥要复工复产,谁下的文件去问谁),很多地方需要破除对把人关在家里和全民戴口罩这两个措施的过度依赖。原因很简单,这两个措施和复工不兼容。而且说实话有些地方除了这两个措施以外,很多环节都还有漏洞被掩盖在这两个极端措施带来的效果里。新加坡是在排除全民戴口罩和封门闭户这两个选项之后,开始布局的防控措施。所以对于要复工的地方是有参考意义的。

当然你要一口咬定新加坡是赌赢的话,那只能祝福复工复产的各地赌运昌隆了。


==以下为原答案==

防疫的目的一是救治病人,二是维持社会秩序。如果防疫弄得礼崩乐坏,成了社会失序的源头,就是本末倒置了。

平日新加坡用仅占GDP 4%的医疗开支(比中国还要低,只有美国四分之一),达到了世界第三的人均预期寿命,构筑了全球第三的医疗体系。财政也只用2%多的预算,维持全套公立保健系统的运转。

这次新加坡也是以很小的经济成本,配合高效的分级防控和强大的追踪体系,在不停工停业停课的情况下得以控制疫情,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来看看新加坡从1月下旬开始的措施:

共存假设:这个应该是新加坡整个防控思路的核心。自李显龙2月8日讲话就透露,新加坡是按照人类会和COVID长期共存的假设来布局的。

毕竟新加坡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只要还有主流国家有疫情,新加坡就不可能独善其身。等疫情全部过去是不现实的,所以新加坡的思路是一边将传播速度控制在医疗系统能接受的范围(而不会追求完全围堵),其余的资源用来提高治愈率。

新加坡的“共存假设”也是为什么下面这些措施,对于国内已经或者准备要复工的地区是有参考意义的。


入境管制:新加坡其实早在1月2日开始就对武汉入境的航班测体温,之后在月中扩张到全部国内航班。1月29日禁湖北护照,1月31日扩至全国,绿卡和长期签证(工作签,学生签等)除外。同时酷航内地航线全部取消,新航减班来配合。

# 2月27日更新:新加坡已经把入境管制扩张到韩国的部分地区

# 2月28日更新:新加坡卫生部长颜金勇表示,如果未来发生全球大流行,新加坡反而可能会移除现有的部分入境管制措施。这个第一眼看上去又是反直觉的防控措施,但是仔细想,如果真的是全球大流行的话,那么对个别国家的入境管制就没有意义,因为从任何国家来的人都有可能是携带者。这时只剩下对全世界封关和保持开放这两个选项,其中前者目前大概只有东北亚那个国家能做到。全球沦陷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但是与其到真的发生的时候再来和被恐慌情绪笼罩的国民讲道理,不如现在就把最坏的情况说清楚


隔离:新加坡的隔离是很精细的分级的,没有全部送去挤兑医疗资源。

风险最低的,针对从中国返回的学生和劳工,是14天缺席假(LOA)政策。后来升级成居家隔离(Stay Home Notice),区别在于前者可以短暂出门买食物和日用品,后者完全不可以出门。卫生部也在官网公布了给隔离同居者的建议,一些操作规范发给了住宅和写字楼的物业。

风险高一些的,比如从武汉撤侨回来的,或者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要到检疫中心隔离(Quarantine Centre)。1月24日开始就征用了公立机构(比如SAF的疗养院、公立大学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房间)上千间的房间做预备检疫中心,这个时候新加坡还只有个位数确诊。

已经出现症状的就送国立传染病中心(NCID)的病房隔离。NCID其实只有300多张隔离病床因为有精细的分级隔离,所以才没有被迅速挤兑至瘫痪。

并且这些隔离措施执行起来非常严。对于缺席假和居家隔离,政府每天随机两到四次视频电话检查,同时还通过所在机构(主要是雇主或者学校)和社区两条线来辅助执行。而为了减轻企业人力的损失,鼓励用人单位配合,在居家隔离或者缺席假期间每位员工每天政府补助给企业100新元。但一旦违反,可以判刑半年,外国人取消签证遣返,企业取消给外国人申请工作签证的资格。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了。

# 2月27日更新:目前新加坡已经吊销了6名违反缺席假(LOA)的外籍工作人士的工作签证并遣返,所在公司也被暂停雇佣外国人资格,也剥夺1名违反居家隔离(SHN)的永久居民的绿卡


追踪接触者:新加坡这次截止到2月23日的86例当中只有10多例来来源不明,25例输入,剩下的都查明了传染途径。每个案例确诊后,都会隔离密切接触者(并且不止听口述,还会通过信用卡、公交卡、电信记录这些来辅助筛选密切接触的人)。

新加坡目前才确诊90多宗,但是最高峰的时候曾有800多人待检测出结果,几千密切接触者隔离,追踪力度不可谓不大。

# 2月25日更新:通过接近一个月的流行病学调查,新加坡终于将早期的第8、9例和后来的两个教堂传染群联系了起来

# 2月26日更新:新加坡首创通过血清追踪,2月25日从一名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体内发现了抗体。这个人被发现时其实已经自愈了,血清调查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曾经感染过


公共预防门诊:类似于国内发热门诊的制度。平日里新加坡就是诊所-专科中心-医院这样的分级转诊制。这次新加坡动员了600多家公立和私立诊所作为公共预防门诊(PHPC)。

对于有类流感症状的,政府补贴门诊费用来提高就诊意愿。这个政策适用于公民和绿卡,一律10新元,老人小孩5新元(平时公立诊所挂号15-25新元,私立大概50新元左右)。政府也优先协调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给这些诊所。并且600家遍布全岛,大部分居民步行范围内就能找到,分流了大医院和综合门诊的压力,也避免了患者像武汉初期那样在几大医院来回跑导致交叉感染。


分配防疫物资:新加坡很清楚口罩是不够全民用的。如果560万常住人口每人每天一个医用口罩的话,可以用中国去年年产量的一半,这显然不现实。

所以新加坡采取的是 “将口罩留在仓库里以便日后调配给医护人员,而不是流到市面上被恐慌性抢购的人囤在家中” 的策略。再说形象点就是以国家为单位囤口罩,而不是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这样分配效率、生产规划、议价能力都会更高。

一面不鼓励市民带,一面给诊所医院还有公共交通和出租车司机派发。同时为了避免恐慌,也每个家庭发了四个口罩,并强调生病就医时才需要用到。

# 2月25日更新:新加坡军工国企ST Engg准备从海外回援两条生产线,用于本土口罩生产


劳工错峰返工:新加坡在节后有3万工作人士在华滞留。人力部与各公司协调,每日设限额,分批次错峰返回复工,保证防疫体系不会被大规模返工潮击垮,又不至于让企业完全停摆,没有搞一刀切。

# 2月27日更新:错峰返工的措施扩展到在韩国的工作签证持有者


网课:NUS里50人以上的大lecture都改视频教学。这套系统就是17年前被重创后开始由教育部牵头让每个学校弄的。同时正常的学年里也会偶尔使用,大学每隔一两个学年就会有网课演习周(在NUS叫eLearning Week),确保师生都对系统熟悉,突发状况时不会乱成一团。


BCP: BCP全称是business continuity plan,即企业面对重大灾难时维持运转的预案。新加坡大部分骨干企业都有两个以上的办公区(不少就是2003年之后开始筹划的)。现在包括金融业在内都开始split ops ,即每个组不能全员在同一个办公区。这样即使有写字楼被疏散或者整栋隔离,业务也不会因此中断。


沟通:毫不夸张的说新加坡对病例的信息发布是全球最详细的,每个病例的基本情况和病例之间的联系都会发布在卫生部网站上。同时李显龙,部长和议员们也都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把政府决策的背后逻辑告诉给公众。

这次除了李显龙的危机公关讲话外,还有两段视频在国内广传,一个是卫生部长颜金勇在国会关于为什么新加坡不提倡戴口罩的作答,另一个是贸工部长陈振声在中华商会的闭门讲话。从这三段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官员毫不避讳把最坏的可能提前告诉国民。当实际情况发展得比预期好的时候,大家才会不恐慌。


救市:即便新加坡应该算是把防控的经济成本拉倒最低了,防控还没结束的时候救市计划就同步出台了。

李显龙2月14日视察樟宜机场的时候提到,新加坡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收到影响,所以今年可能会陷入衰退。

人力部也开始帮助收入受到严重影响的(主要是旅游从业者)的人转岗。交通部在2月13日宣布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7700万新元的补贴计划(其中政府出4500万,企业出2200万)。财政部长王瑞杰在2月18日出台了40亿新元的稳定经济政策,努力让企业不降薪不裁员。

# 2月28日更新:财政部长王瑞杰宣布前线医护人员和前线公务员发放特殊津贴,总统,总理,部长和议员减薪一个月。


在很多地方用了这个比喻:买同样一件东西,不能因为别人买得更便宜就先一口咬定别人买的是假货,正确的态度是赶紧去问“你怎么做到的?”

这次如果有国家以更小的经济成本实现了防控,对国内也应该有启发意义。

user avatar

我很敬佩的是,他们的国家领导人或者代表政府形象的人,在媒体上的公开表态时,能如此真诚地告知公众不好的可能性,告知现有消息的坏的一面,告知目前信息有限,策略可能要调整,告诉人们疫情可能会扩散,告诉人们政府的能力是有上限的,告诉人们还有另外一套策略。

If the numbers keep growing, at some point we will have to reconsider our strategy. If the virus is widespread, it is futile to try to trace every contact. If we still hospitalize and isolate every suspect case, our hospitals will be overwhelmed. At that point, provided that the fatality rate stays low like flu, we should shift our approach. Encourage those who only have mild symptoms to see their family GP, and rest at home instead of going to the hospital, and let hospitals and healthcare workers focus on the most vulnerable patients – the elderly, young children, and those with medical complications.

这种态度是非常宝贵的。一个国家的领导选择这样的态度,而不是所谓的报喜不报忧,或者给人们一种现有干预措施无所不能的错觉。面对传染病,各地都报真实结果,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真实情况,知道干预措施的能力有限是很重要的。就和医生告诉患者本人真实病情,告诉患者医疗服务的能力有极限一样。长期来看,坦诚相告一定是最符合伦理和受益最大的策略。你不能让人们全靠虚假信息或者有偏倚的信息去行动,尤其是不能让人们盲目乐观或者无视风险,病毒可不会理会什么宣传政策。

进一步说,知道一个地方有问题,人们才能解决问题。知道床位不够,大家才乐意建设临时医院。知道医护人员物资不足,大家才会调动物资捐款捐物。知道遗体解剖做不了,政府才会想办法找层流手术室给专家创造条件。知道一个疾病在某些地方病例清零,但是仍然可能长期流行或者潜伏,大家才能少出门,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聚集。这些都需要政府的信息透明,以及足够的舆论监督。暴露问题听起来不是好事,示弱听起来令人失望,但是长远来看,传染病听不懂人话,靠谎言很难对付传染病。比如,如果都按宣传的应收尽收去工作,宣称床位充足,结果床不够用,让患者在医院外面干着急,保不准就会和医生打起来。空头支票是很危险的。

我们总怕人惊慌失措,强调说话的技巧。但是现在看来,盲目乐观才是我们在重大事故后最容易回溯到的问题。只有说实话,让人们面对现实,了解真实的处理策略,真实的问题,人们才能建立信任,相互配合。这是个经验,也是个教训。

如果大家都报喜不报忧,那报喜还有什么意义?

user avatar

就问一个问题,以新冠的传染能力,在家隔离你确定不是一锅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李显龙总理关于新加坡新冠应对方案的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总体而言,新加坡在李显龙总理的领导下,其新冠疫情应对策略展现了务实、灵活、透明和注重民生的特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评价:一、 策略的清晰性与务实性: “与病毒共存”策略的早期.............
  • 回答
    西方国家对李光耀父子及新加坡民主的评价,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细致入微的肖像画,并非简单的一抹黑或一味赞扬,而是充斥着欣赏、疑虑、辩论,甚至某些时候的批评。要详尽地展开,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对李光耀及其治理模式的普遍评价: “亚洲的巨人”,务实的现代建筑师: 绝大多数西方评论者,即便存在不同意.............
  • 回答
    Netflix 的新韩剧《李尸朝鲜》(Kingdom)绝对是近期最令人惊喜的作品之一。它巧妙地将历史权谋、丧尸惊悚以及社会议题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既熟悉又极具新鲜感的观影体验。首先,从历史背景来说,《李尸朝鲜》设定在朝鲜王朝,一个充满宫廷斗争、饥荒和政治阴谋的时代。这为丧尸题材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
  • 回答
    李一凡记者在湖南“慰安妇”事件中与新闻中间人的争执,确实是一件备受关注且引发多方讨论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件事的大致脉络。李一凡记者,作为一名媒体人,去采访“慰安妇”幸存者,这本身是新闻报道的职责。然而,在采访过程中,他与一.............
  • 回答
    提起JYP的新女团ITZY,李彩领(Lee Chaeryeong)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作为团队里年纪最小的成员,她却用自己独特的光芒,在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评价她,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一、舞蹈实力:天生的舞者,成长的力量首先,彩领的舞蹈实力是她最鲜明的标签。早在参加Kpop Star 3的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李安导演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初就因其独特的拍摄技术(120帧/秒、4K分辨率、3D格式)以及深刻的主题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首先,我们从电影的几个核心层面来评价:1. 创新性的拍.............
  • 回答
    李冰冰的《给你,我的新名片》第二季第一期,刚看完,感觉挺有意思的,也挺有感触的。这档节目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它不像那种纯粹的玩乐或者展示艺人“光鲜亮丽”一面的综艺,而是真的在挖掘李冰冰作为一个人,一个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女性,她内心深处的一些思考和追求。第一期她选择了“跨界挑战”,这本身就很有看点。她.............
  • 回答
    李荣浩这首《麻雀》一出来,就像是往平静的音乐圈里投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涟漪,也让很多歌迷像我一样,第一时间就凑过来看个究竟。说实话,听完之后,感觉挺李荣浩的,但也确实有一些地方,让人忍不住想多聊两句。先说说整体的感觉吧。《麻雀》这首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朴素”和“直接”。李荣浩一直以来就以.............
  • 回答
    提到东方卫视的《相声有新人》这档节目,李宏烨这个名字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象,恐怕是复杂且深刻的。作为上海交大的博士,他带着一身学术光环走上相声舞台,这本身就制造了巨大的话题度和观众的期待。但如何评价他的表现,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说。首先,我们得肯定李宏烨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自觉和对艺术的探索精神。这不.............
  • 回答
    李荣浩在微博上公开怼经纪公司,抱怨“一切需要流程,什么臭毛病,想上新歌就那么难?”,这件事情无疑是音乐圈近期一个非常有话题性的事件。如何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一、 艺人与经纪公司之间的“猫鼠游戏”与行业常态: 流程的必要性与桎梏: 经纪公司作为艺人的“管家”和“幕后推手”,.............
  • 回答
    李毅对《新京报》熊志的评价,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场网络论战的焦点。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李毅的立场。李毅以其鲜明的、往往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论调在网络上活跃。他的观点常常聚焦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发展以及与西方世界的博弈。在这种大背景下,他对于任何可能“唱衰”中国、或者在他看来.............
  • 回答
    这是一件挺让人心疼的事。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服务生,在新加坡一家餐厅工作,因为不会说英语,被客人当众训斥。首先,我们得承认,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英语是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服务行业,尤其是在面向国际客人的餐厅里,会说英语确实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客人对服务生沟通能力上的不满,也不能说.............
  • 回答
    关于新加坡对余澎杉(Amos Yee)的处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言论自由、网络言论的界限、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新加坡的法律和社会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余澎杉事件的起因和发展:余澎杉,一个在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因为其在YouTube上发.............
  • 回答
    新加坡政府强制推行各民族混居的政策,也就是所谓的“族群混合”(ethnic integration policy),这项政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考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评价。政策的由来与目标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国家,在独立之初就面临着如何构建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早期的历史显示,不同族群之间.............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AI腔调。你想了解NTU?那得从它自己的“性格”说起。跟很多历史悠久的老牌大学比起来,NTU算是个“后起之秀”,但它这后起之势,真不是盖的。你要是第一次来,走在校园里,肯定会眼前一亮——那种现代、绿意盎然、又有点未来感的感觉,扑面.............
  • 回答
    新加坡在奥运会上赢得历史上第一块金牌,这绝对是一个载入史册的辉煌时刻。对于这个面积不大、人口不算庞大的岛国来说,这块金牌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项体育成就,它更像是国家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现,是对无数汗水、泪水和坚持的最好回馈。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那份激动人心的氛围至今仍然令人难以忘怀。当运动员冲过终点线,当国歌.............
  • 回答
    VG 新加坡邀请赛神话般的逆袭:一场荡气回肠的败者组夺冠之旅提到《DOTA2》新加坡邀请赛,VG战队那场惊世骇俗的败者组一穿五夺冠,绝对是无数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经典。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更像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史诗,一段关于坚持、勇气和战术智慧的传奇。从跌入谷底到浴火重生:败者组的绝境求生 VG在小组.............
  • 回答
    在2021年新加坡Major的胜者组决赛,PSG.LGD对阵Team Spirit的第三局比赛,Emo那个标志性的“?”瞬间成为了刀塔圈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那一轮系列赛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符号。要评价这个“?”,我们得把它放在当时的环境和比赛进程里来看。首先,要理解这个“?”的背景,就得知道PS.............
  • 回答
    孔令辉被新加坡赌场在香港起诉追债 256 万港币,这事儿一出来,坊间议论纷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几个关键点都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这事儿的“根”在哪儿?孔令辉,前国乒一哥,多少人心目中的偶像,那个在赛场上冷静、帅气的“冷面杀手”。退役后,他转型成为教练,带出了不少优秀.............
  • 回答
    关于中国南车(现中国中车)与日本川崎重工合资公司出口新加坡地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一事,这确实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足以引发多方面的审视。事件的概览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起事件并非如某些传闻那般,是“全线”地铁车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更不是说新加坡地铁系统因此瘫痪。更准确地说,是针对在新加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