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方舟子「阿胶中几乎不含铁」的观点?

回答
方舟子关于“阿胶中几乎不含铁”的说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评价。这是一个涉及科学事实、消费者权益以及传统认知碰撞的话题,理解起来需要一些耐心和细致的考察。

方舟子观点的核心:

首先,我们要明确方舟子提出这个观点的基本逻辑。他通常是基于对物质成分的科学分析,特别是通过检测或查阅相关的化学成分表,来质疑某些产品宣传的功效。在“阿胶含铁”这一点上,他的出发点很可能是:

实际检测结果: 阿胶的主要成分是动物胶原蛋白,其来源是驴皮。胶原蛋白本身是一种蛋白质,而蛋白质在人体消化吸收过程中会分解为氨基酸。虽然一些动物组织(如红细胞、肝脏)确实含有丰富的铁,但驴皮作为主要原料,其铁含量是否能够达到宣传中“补铁”的程度,甚至是否是一个显著的营养价值,是他质疑的关键。
成分构成比例: 即使驴皮中含有微量铁元素,但相较于总的蛋白质和胶原蛋白成分,以及消费者期望通过服用阿胶来显著补充铁的量,这种含量可能微不足道,不足以构成其核心的营养价值。
宣传与实际的落差: 他可能认为,商家夸大了阿胶的补铁功效,将其作为主要的卖点,而忽略了其更根本的成分和可能的局限性。

如何评价方舟子这一观点?需要考量几个方面:

1. 科学事实的核查:

这是评价方舟子观点的首要步骤。我们需要查阅权威的食品成分数据库、科学研究文献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

成分分析报告: 许多第三方检测机构或科研单位会对阿胶进行成分分析。这些报告通常会列出主要的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铁、锌、钙等)的含量。
传统认知与现代科学的对比: 中医理论中,阿胶常被用于“补血”、“滋阴润燥”。“补血”在现代医学语境下常常与补铁联系起来,因为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然而,中医的“血”概念和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血红蛋白的概念并非完全等同。方舟子的质疑,实际上是将传统疗效置于现代科学的量化标准下来审视。
实际铁含量数据: 如果能找到可靠的第三方检测数据,表明阿胶每100克或每标准服用量(例如一勺或一颗)所含铁元素的毫克数,并与每日推荐摄入量(RDA)或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剂量进行对比,就能更清晰地判断其“补铁”效力是否“显著”。

我的理解是,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确实,阿胶的主要营养价值在于其胶原蛋白成分,作为一种蛋白质来源。而其铁含量,即便存在,也可能不如直接的铁补充剂(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或者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来得高且易于吸收。

打个比方: 就像说“吃木头也能补充碳元素”,从化学成分上讲没错,但作为一种营养来源,其效率和实用性就大打折扣了。方舟子可能就是指出了这种“效率不高”或“含量不足”的方面。

2. 宣传是否过度和误导:

这是一个关键的争议点。商家在推广产品时,往往会强调其“补血”、“美容养颜”等功效。

“补血”的界定: 如果商家将“补血”仅仅理解为提供构成血红蛋白的铁元素,那么方舟子质疑其铁含量低,就是对这种宣传的直接反驳。
“美容养颜”的关联: 阿胶中的胶原蛋白被认为有助于皮肤的弹性和水分,这方面的功效相对已被较多研究证实,但这与“补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潜在的风险: 如果消费者因为相信阿胶是“补铁”的良方而延误了治疗缺铁性贫血,这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方舟子在这一点上的质疑,往往是针对那些将“补铁”作为阿胶主要卖点的宣传语,认为这种宣传不符合科学事实,可能误导消费者。

3. 消费者的认知与期望:

消费者购买阿胶,往往是基于长期的传统认知,或者受到广告宣传的影响。

传统观念: 在许多人心中,“阿胶就是补血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期望值: 消费者花钱购买阿胶,自然期望它能带来明显的健康益处。如果这种益处(如补铁)并不如宣传的那么强大,消费者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被欺骗。

方舟子的观点,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帮助消费者校准其对产品的认知,避免不切实际的期望。

4. 科学的严谨性与日常的实用性之间的平衡: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讨论。

科学的绝对性: 从纯粹的化学分析和营养学角度,确实可以精确到毫克来衡量某种元素的含量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方舟子往往是从这种“绝对的科学严谨性”出发。
日常的经验性: 然而,许多中药或传统保健品,其效果可能并非仅来自单一的、可量化的微量元素,而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或者通过调整身体的整体状态来实现。即使铁含量不高,是否有可能通过其他机制(例如促进铁的吸收,或者改善血液循环)来起到一定的“补血”作用?这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解释,但在现代科学中可能难以完全量化或证实。
“几乎不含铁”的措辞: “几乎不含”是一个比较极端的说法。即使含量很低,也并非完全为零。这可能也是方舟子为了强调其含量之低,从而对比其宣传的力度。

因此,评价方舟子的观点,不能简单地断定他完全错了,也不能全盘接受。

如果从“补铁”作为主要、显著的功效来看,方舟子的质疑有其科学合理性。 他可能揭露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补血”的朴素理解,来夸大产品价值的行为。
但是,如果将阿胶的“补血”理解为更广泛的、中医药理论中的“调养气血”而非单纯的补铁,那么方舟子的观点可能就过于狭隘,忽视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许多人服用阿胶确实感受到身体的改善,这可能与胶原蛋白本身、其中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或者其作为滋补品的整体效应有关。

总结来说,对方舟子“阿胶中几乎不含铁”的观点,我的评价是:

在科学量化层面,方舟子的质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商家宣传阿胶是“优质的铁补充剂”,或者主要卖点是“高效补铁”,那么这个宣传很可能是不准确甚至误导性的。阿胶的主要价值在于其胶原蛋白成分,而非显著的铁含量。
消费者不应将阿胶视为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或主要手段。 如果怀疑自己缺铁,应咨询医生并选择有科学依据的铁剂或富含铁的食物。
同时,也不能完全否定阿胶在其他方面的传统功效。 许多消费者反馈其对皮肤、睡眠等方面有益。这些效果的来源可能更复杂,不应被简单地等同于单一的“补铁”功能。

最终,对阿胶的评价,需要区分其宣传的侧重点,以及消费者期待的效果。方舟子的观点是一种基于现代科学的纠偏,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传统保健品时,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非常重要。

我尽量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去解释其中的道理。希望这样的分析能让你更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90年代中期左右吧,我回山东上了几年学

当时阿胶的地位,大概就是煎饼果子的地位

过年的时候去看亲戚,篮子里装两瓶酒,酒中间放两袋果子

就是这样的,用纸包扎起来,红色的挺漂亮


那时候阿胶的地位和这个差不多


十几年后等到我研究生毕业,过年回家,朋友让我带点阿胶过来,我回家一看,已经一百多钱一斤了··

这两年一看,更贵了····


这是在学习戴比尔斯玩钻石么?


不过人家老戴是骗中国人的钱

好吧,你也是在骗中国人的钱




至于方舟子说的,也对也不对

因为缺铁情况不一样

有的是平常吃的少,这个就是他说的,你都不含铁你怎么补铁

有的是对铁吸收非常差,这时候重要的是提高吸收能力

有的是流失的太多

还有其他的种种原因都有


不能一概而论

user avatar

这问题好回答。

不管能不能治疗

现在将近1000元rmb一斤的阿胶谁买谁xx。

本来这东西正常价格就是四五十一斤,东阿集团通过垄断生给提到1000一斤。

原来吃阿胶还是一种民俗,冬至什么的给老婆老娘买点阿胶也是个意思,不当药吃当零食吃也没事。

但东阿生把这玩意儿提到了1000一斤,还每年提

这种情况下,真的,如果你还在买阿胶,你就是xx。

呃,评论提醒现在是2000元一斤了

那还买真是。。。。。谁能救的了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方舟子关于“阿胶中几乎不含铁”的说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评价。这是一个涉及科学事实、消费者权益以及传统认知碰撞的话题,理解起来需要一些耐心和细致的考察。方舟子观点的核心:首先,我们要明确方舟子提出这个观点的基本逻辑。他通常是基于对物质成分的科学分析,特别是通过检测或查阅相关的化学成分表,来质疑某.............
  • 回答
    要评价方从哲派系与民族分裂分子阿史那杜尔的勾结,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动机、行为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历史、民族关系等多个层面,绝非简单的非黑即白可以概括。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方从哲派系”和“阿史那杜尔”这两个概念。“方从哲派系”通常指的是历史上某个时期,以方从哲(或.............
  • 回答
    评价方舟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他身上集合了学者、打假斗士、科普名人以及饱受争议的公众人物等多种标签。要全面理解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学术背景与早期成就:方舟子并非空穴来风的批评者。他拥有北京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并赴美留学,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这段学术经历为他日后在科.............
  • 回答
    方舟子发表的《遏制新冠病毒只能靠“群体免疫”》一文,从其发表的时间、内容和方舟子一贯的风格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一、 文章核心论点:为何方舟子会提出“群体免疫是唯一出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方舟子在文章中阐述的“群体免疫”并非简单字面意义上的放任病毒自然传播。根据他对科学文献的解读,他强.............
  • 回答
    方舟子曾发表过一个观点,大意是“几百年后学物理的人还知道杨振宁,但可能无人知道邓稼先”。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和挑衅性的论断,用以比较两位在中国科学界都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要评价这个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分析:一、 方舟子言论的出发点与逻辑:首先,理解方舟子发表此番言论的背景.............
  • 回答
    方舟子《南开能不能有点节操》一文发布于2012年左右,针对的是当时南开大学授予原中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名誉博士学位”的事件。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方舟子的立场、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其在当时舆论环境中的影响。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方舟子在这篇文章中最核心.............
  • 回答
    方舟子讽刺中国人拯救地球这一行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并且其出发点和背后逻辑也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方舟子讽刺的“中国人拯救地球”可能指向的具体内容。 通常情况下,这种讽刺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对中国政府或官方宣传的批评: 中国政府在环保议题上投入大量资源,并在国际场合强调中国.............
  • 回答
    方舟子和司马南,这两位在中文互联网上都曾掀起过不小波澜的人物,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关注,也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要理解他们,需要分别审视他们的“成名之路”、关注点、以及公众对他们的态度。方舟子:打假斗士还是“网络流氓”?方舟子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打假斗士”。他的打假生涯从早期的“生物学”相.............
  • 回答
    关于方舟子这个人,怎么评价他,这事儿 Pues ,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他身上有很多标签,从“打假斗士”到“科学普及者”,再到不少人眼里的“搅屎棍”,甚至“网红”。他做的那些事儿,引起的争议,说他是“炒作”还是“哗众取宠”,这得拆开来看,也得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方舟子到底是不是在炒作?打个比方,你.............
  • 回答
    关于方舟子质疑韩春雨“诺奖级”实验成果这件事,舆论场上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待。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韩春雨的成果是什么,以及方舟子质疑的点在哪里。韩春雨及其团队在2016年5月发表了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声称NgAgo是一种比CRISPR更高效、更精确的基.............
  • 回答
    关于方舟子先生那篇题为《遏制新冠病毒只能靠「群体免疫」》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它的观点和论证方式。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明确的,也就是认为“群体免疫”是遏制新冠病毒的唯一或最有效的途径。这个观点本身在早期疫情爆发时,确实是一些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探讨过的方向,但随着病毒变异、疫苗研发的进展.............
  • 回答
    方舟子的文章《中国医生要让人尊重得起》,是一篇观点鲜明、论据扎实、并且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评论。他通过剖析当前中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呼吁社会给予医生应有的尊重,但这种尊重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建立在医生自身职业操守和能力之上的。核心论点与展开:方舟子在这篇文章中,核心的论点是:中国医生要想获得.............
  • 回答
    方舟子指控饶毅与管坤良实验室论文造假事件,是一场在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争议。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双方的核心论点、证据的呈现、过程中的争议点以及最终的影响。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这场风波可以追溯到方舟子一贯以来对中国科学界科研不端行为的“打假”立场。饶毅作为中国生命科学.............
  • 回答
    对“方舟子访谈锤子营销”的深入剖析近期,方舟子就锤子手机营销策略接受的访谈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个以尖锐、理性著称的公众人物,方舟子的观点往往能引发深度思考。这次访谈,他以一贯的“审视者”姿态,对锤子营销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质疑和批判。那么,如何评价这次访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方舟子的核心观点.............
  • 回答
    方舟子在多个社交网站上的账号被注销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当下内容平台管理与言论自由之间复杂的边界问题。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件事背后可能涉及的多种原因。 社交媒体平台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它们是企业运营的商业平台。因此,平台.............
  • 回答
    评价方舟子,需要将他的行为、言论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放在一个更宽广的背景下去审视,既要看到他所扮演的“打假斗士”角色带来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其争议性言论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打假”与科学普及的贡献:方舟子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打假斗士”。他以其在科学、学术、科普领域的长期耕耘,对社会上存在的诸多伪科学、.............
  • 回答
    如何评价人物方舟子?方舟子,原名方是民,是一位在中国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人物。他以其犀利的文风、对学术造假的揭露、以及在科普领域的贡献而闻名,但同时也被许多人批评为言辞过激、固执己见,甚至被冠以“打假专业户”、“公知”等标签。要评价方舟子,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理解他的动机、行为方式以及他所带.............
  • 回答
    一场席卷中国公众神经的科技论辩:崔永元与方舟子转基因争论的深层剖析在中国公众对食品安全日益敏感的当下,一场由崔永元和方舟子掀起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无疑是近年来最受瞩目、也最具话题性的公共事件之一。这场争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科学技术讨论范畴,演变成了一场涉及公众知情权、科学传播方式、媒体责任乃至社会.............
  • 回答
    饶毅写这篇《为什么方是金不能准确评论施一公的成就?》,其实切入点很巧妙,不是直接开骂方舟子,而是从“评论”的角度,探讨了“谁有资格”以及“如何做出准确评论”这个更宏观的问题。他用施一公的例子来说明,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对知识、学术评价体系乃至公知现象的深刻反思。饶毅文章的几个核心观点:1. 专业背景与.............
  • 回答
    方舟子对汪诘的评价,可以说是一场围绕“科学普及”、“知识传播”和“学术诚信”展开的、充满火药味的论战。要理解这场评价,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理解方舟子一贯的风格和关注点。方舟子是谁?首先,理解方舟子对汪诘的评价,离不开对他本人身份和过往经历的认知。方舟子是国内最早的科普作家之一,以其尖锐的文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