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方舟子,他到底是不是在炒作?如果是炒作那么这种炒作是不是在哗众取宠?

回答
关于方舟子这个人,怎么评价他,这事儿 Pues ,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他身上有很多标签,从“打假斗士”到“科学普及者”,再到不少人眼里的“搅屎棍”,甚至“网红”。他做的那些事儿,引起的争议,说他是“炒作”还是“哗众取宠”,这得拆开来看,也得看你站在什么角度。

方舟子到底是不是在炒作?

打个比方,你想让大家注意到你,得先发出点声响,做点不一样的事儿,对吧?方舟子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他最早是因为打学术造假出名的,比如“肖氏”手术、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等。那时候,他确实像个孤胆英雄,对准一些体制内被捧得很高的人物下手,一出手就撕开了面纱,震慑了不少人。

你说这是不是“炒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确实在“制造话题”和“吸引关注”。这是一种策略,或者说是他的生存方式。他通过揭露名人、学者的不端行为,迅速获得了巨大的公众关注度。这种关注度反过来又让他能继续发出声音,吸引更多人关注他要揭露的事,或者他推广的科学理念。

我们得承认,在信息相对不发达、公众对很多领域(比如学术)的真相了解不多的时代,他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填补了信息不对称的真空。他提供的“证据链”,有时确实让很多人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绝。

但是,这和我们通常理解的“炒作”又有点区别。很多炒作是为了单纯的名利,比如制造绯闻、虚假代言。方舟子在揭假的同时,也确实在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精神。他对转基因的态度,对一些伪科学的批判,很多人认为是有价值的。所以,说他“纯粹的炒作”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他可能是有目的的,但他做的事情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如果是炒作,那么这种炒作是不是在哗众取宠?

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哗众取宠通常指的是为了讨好群众,迎合大众的口味,不惜牺牲原则或使用夸张、耸人听闻的手段来博取眼球。

方舟子的某些行为,确实可以被解读为“哗众取宠”:

1. 语言风格的尖锐与攻击性: 他说话非常直接,毫不留情,甚至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攻击性。这种风格容易激发情绪,让围观群众感觉“爽”,因为戳到了很多人的痛点,也满足了大众对“反权威”、“反精英”的某种潜在情绪。这种“解气”的效果,很容易吸引眼球。

2. 选择性揭露与目标锁定: 他选择攻击的对象,往往是公众人物或体制内有一定地位的人。这些目标本身就带有话题性,一旦被他揭露,关注度自然会飙升。这就像猎人选择最显眼的猎物一样,更容易吸引“观众”。

3. 不断制造新战场: 即使在一个领域(比如学术打假)取得了成果,他也总能找到新的“敌人”或新的议题来维持热度,比如转基因、崔永元、罗永浩、方方等等。这种持续不断地制造争议和冲突,让他的名字始终保持在公众视野中。

4. 煽动性言论与站队: 在一些争议事件中,他往往会站到一边,用比较煽动性的语言去攻击对方,鼓励自己的支持者一起围攻。这种“拉帮结派”的行为,更容易让支持者产生共鸣和归属感,从而转化为更强的关注和传播力。

可以说,方舟子非常善于利用公众的情绪和心理。他知道什么话题能引发普遍关注,什么语言最能抓住人心。他的很多“胜利”,都伴随着极大的舆论轰动。这种轰动,很自然地会被一些人视为“哗众取宠”。

但是,反过来看:

揭露的必要性: 如果他揭露的都是事实,那他只是在做“说真话”该做的事。即使方式方法不够温和,但如果事实本身具有冲击力,那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哗众取宠”。一个欺骗性的学术成果、一个虚假的商业宣传,其本质就已经带有“欺骗性”,而方舟子的揭露,只是把这个欺骗性暴露出来。
科学普及的价值: 即使他的语言风格有待商榷,但他对一些科学概念的解释,对伪科学的辨析,确实帮助了很多人提高了科学素养。科学本身就需要被推广,如果推广的方式能引起更多人关注,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益的。
时代背景的催化: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公众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碎片化和情绪化。方舟子这种鲜明的风格,正好契合了这种传播环境。他可能是在利用这个环境,但也可能是这个环境“造就”了他。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方舟子这个人,用“炒作”来形容他的行为方式,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并非“纯粹”的炒作。他确实通过制造话题和吸引关注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打假、科普),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而这种“炒作”是否是“哗众取宠”,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他的行为的“内容”和“目的”。

如果认为他揭露的许多问题属实,且具有公共利益,那么即使他的方式带有煽动性,也不能简单地扣上“哗众取宠”的帽子。他是在用公众最容易理解和最容易产生共鸣的方式,去传递信息。
如果认为他过度追求关注,手段过于激烈,甚至有些捕风捉影,或者利用公众情绪来为自己谋取私利(比如吸引流量变现),那么他确实有“哗众取宠”的成分。

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难以简单标签化。 他既是那个时代信息不透明下敢于发声的揭露者,也是一个深谙传播规律、善于利用舆论的“玩家”。他的每一次亮相,每一次出手,都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这本身也说明了他身上充满了矛盾和值得探讨的地方。

所以,评价方舟子,不如说是评价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选择,以及他带给社会的种种影响。他是不是在“炒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他所炒作内容的认同程度;他是不是在“哗众取宠”,则取决于你对他行为动机的解读。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想到一不小心破千了,虽然喷子不少,但感觉讲理的知友更多,谢谢大家的支持。

其实我这次真的希望方舟子质疑错了,可不幸的是几乎可以肯定这次他又对了。看报道说NBT已经发声明要调查此事,我们静待结果吧。希望韩春雨用事实来打我们大家的脸。

有的学校真的别怪别人说你low,对,我说的就是河北科大,这是我家门口的学校(我石家庄人,这所学校离我家不到5公里远),从校方对此事的应对来看,真的让人笑掉大牙。仔细想想,这些不学无术的官僚混子已经完全无法和韩春雨切割开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天大的政绩,突击给韩评正教授,给他的学生评副高,再通过这个向上级领导要经费,出这事肯定想着是怎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便心里明白怎么回事也只能挺韩到底,别无其他选择。凭兄弟极其有限的人生经验,现在河北科大的校领导对这个事情基本上是躲一天算一天,一个月后轻描淡写的把这事糊弄过去了事。对已经作为先进典型树起来而且得到高官接见的、就别指望会得到处理了。

——————————————分割线——————————————

把所有回答都看了一遍,实话说,觉得挺悲哀的,知乎号称是知识精英呆的地方,不过从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来看,不过如此。

关于方舟子的打假,不幸的是几乎是百发百中,为什么我加了个几乎,因为之前出过一次错误,一个国外某校同学院的俩人重名,其中一个涉嫌造假被揪出来了,结果张冠李戴被弄成了另外一个无辜的,方舟子很快发现并道了歉,并取得了无辜方的谅解。除此之外,没有冤假错案。

关于方舟子的科普,说实话其实他只是文章的搬运工,用自己的文笔向大家介绍最新最权威的科研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容易被我们这些外行理解的文字,达到传播科学的目的。要想证明方舟子科普有问题,很简单,要么你证明了方舟子写的这些文章夹带了私货,要么就是你比方舟子有更强的甄别文献和主流研究成果的能力。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包括我自己。。。换句话说,即便某篇文献有问题,这和方舟子无关,因为再权威的期刊发表的文章也无法保证绝对真实,再确切的结论也可能被未来某个发现所推翻。看到有些同学说你方舟子这么能耐怎么不去做一下韩春雨的实验,我差点喷了。。。

有人还提到韩寒。代笔的证据链在,你不愿意看,那也没办法,可不管你看与不看,文章和事实就在那里,当事人都不敢回应只能尿遁去进军娱乐圈了,实在不明白你们这么激动干啥。

你说我为了支持而支持,可实际上是你为了反对而反对。

送给某些人一段话吧:

看一个人是否真的具备科学素养,主要是看TA能否被理性说服;是平静的在证据面前低头认错,还是由于利益冲突而撒泼打滚;是相信客观的数据和权威研究,还是固守自己的感觉和成见。自勉。

理性讨论欢迎,骂街的必会回骂,谢谢。

领教了各位喷子的功力,评论已关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