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方舟子文章《中国医生要让人尊重得起》?

回答
方舟子的文章《中国医生要让人尊重得起》,是一篇观点鲜明、论据扎实、并且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评论。他通过剖析当前中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呼吁社会给予医生应有的尊重,但这种尊重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建立在医生自身职业操守和能力之上的。

核心论点与展开:

方舟子在这篇文章中,核心的论点是:中国医生要想获得社会的尊重,必须首先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医患沟通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做得配得上这份尊重。 他认为,当前医疗领域的一些乱象,如过度医疗、药品回扣、医患关系紧张等,都在侵蚀着医生本应享有的崇高地位。

为了支撑这一论点,方舟子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 职业操守的缺失是根本症结:
过度医疗与不必要的检查: 他尖锐地指出,很多时候患者接受的治疗和检查是超出实际需要的,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医疗机构和医生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更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是导致医患互不信任的重要原因。
药品回扣与利益链条: 方舟子毫不避讳地揭露了药品销售中的回扣现象,以及部分医生为了经济利益而“开大处方”的问题。他认为,这种腐败行为严重玷污了医学的神圣性,让患者将医生视为“药贩子”,自然难以产生尊重。
“医闹”现象的根源: 他并非单纯地谴责“医闹”,而是深入分析了“医闹”现象背后,医患双方都存在的不信任和信息不对称。当患者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而医生又未能给予充分的解释和安抚时,情绪的爆发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解决“医闹”的关键在于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透明度,以及改善医患沟通。

2. 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基础保障:
知识更新与学习压力: 方舟子强调,医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医生需要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然而,他也承认中国医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较低的收入,这可能会影响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和知识更新的动力。但他认为,这并不能成为不提升专业能力的借口。
诊疗水平的差异: 他也隐晦地提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甚至不同医生之间的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性也是患者感到不确定和不信任的原因之一。

3. 医患沟通的缺失与重要性:
信息不对称与患者的焦虑: 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了解有限,对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也存在疑虑。医生如果不能耐心、细致地解释病情、治疗方案、潜在风险和预后,患者就会感到被忽视和不被尊重,进而产生不满。
缺乏人文关怀: 他认为,医学不仅仅是科学,也包含着人道主义。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该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理解他们的恐惧和担忧,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

4. 呼吁与建议:
医生层面: 方舟子呼吁中国医生要自觉抵制诱惑,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以患者的健康为重,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并努力改善与患者的沟通。他认为,只有医生自身做得够好,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社会层面: 他也间接呼吁社会和相关部门,要建立起更加公平、合理的医疗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善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从根本上解决导致部分医生行为失范的根源。同时,也要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净化医疗环境。

文章的风格与影响:

尖锐的批判性: 方舟子一向以其尖锐、直白的语言风格著称,在这篇文章中,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医疗行业中的黑暗面,这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他擅长用事实和逻辑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虽然文中可能没有引用大量的研究数据,但所提到的现象(如回扣、过度医疗)都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引发广泛讨论: 这类直指社会痛点、具有争议性的文章,往往能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它促使人们思考“尊重”的含义,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医患关系。
“毒舌”背后的人文关怀: 尽管方舟子的言辞可能显得严厉,但从他呼吁医生配得上尊重来看,其出发点是希望中国医疗行业能够进步,患者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这背后也体现了一种对医疗公平和人文关怀的追求。

一些可能存在的争议或值得深思的地方:

“一概而论”的风险: 尽管方舟子可能是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其严厉的批判性语言,也可能让一些兢兢业业、恪守职业道德的好医生感到被“连带”伤害。如何平衡批判与肯定,避免“一概而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问题的复杂性: 医疗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策、法律、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虽然方舟子的文章指出了很多关键问题,但要根治这些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系统性的改革。
“尊重”的定义: “尊重”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除了医生自身的表现,社会文化、媒体舆论、国家政策等都可能影响公众对医生的看法。方舟子的文章更多地侧重于从医生自身角度强调“应得的尊重”,而忽略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

总而言之, 方舟子的《中国医生要让人尊重得起》是一篇具有警示意义的文章。它以一贯的犀利风格,深刻剖析了中国医疗行业中存在的弊病,并明确指出,只有当医生在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与患者沟通等方面都能达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时,才真正配得上“尊重”。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敢于触碰敏感话题,引发公众的深度思考,并推动了对改善中国医疗现状的讨论。它提醒我们,尊重不是无条件的施予,而是通过自身行为赢得的奖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位大佬新年好,强烈建议,要了解方舟子,必须亲自去看方舟子本人写的文章,必须。否则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知乎大佬带偏。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

方舟子的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添加公众号搜索“方舟子”即可。

方舟子的今日头条号

一定要亲自去看他本人发表的东西,不要被知乎大佬带歪。比如下面这位大佬

大佬说方舟子从没夸赞过中国的任何东西,

大佬还举例说方舟子黑象棋

然而恰恰就是大佬说的黑象棋的文章里,方舟子就夸赞了中国围棋。

不过我上面说的可能只是小瓜,

大佬说“方舟子谈爱国”是这样的,

那我就把方舟子的原文和链接发上来好了

上面是原文地址

下面是原文内容

关于爱国的“天答” --驳斥《华夏文摘》的反爱国宣传 ·方舟子· 《华夏文摘》的“主笔”何碧在最近一期(1999.7.15.)的《华夏文摘》上 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爱国的“天问”》的奇文。学屈子号称“天问”,好像是 自以为无解。如果果真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彷徨,我们还可以给予同情。但 是,作者显然是早已成竹在胸,所以在颠三倒四抛出了一堆诘问之后,就急忙忙 地给出了答案:

“说穿了,我们的爱国主义,其实只是‘夜郎综合征’(又名‘河伯综合征’) 的一种表现。夜郎国的人从小听到的是自己怎么怎么天下第一,等到河伯到了大 海,才发现不但自己现在的一切不如人,而且论历史不如埃及悠久,论文化不如 希腊罗马美轮美奂。惊怒妒羡之余,只有缩回心造的幻影中去,靠膜拜那个虚构 出来的伟大祖国来寻求心理平衡。实在无法逃避现实之时,就把一切责任赖到别 人头上,似乎整个世界都约齐了来欺负自己。近年来,当局为转移民众对内政的 注意,一直在进行密集的民族主义洗脑,将百年前受的屈辱幻化为现实,全国便 又一次成了精神病院。”

言下之意,是爱国主义者都是被中国当局集体洗过脑,都是精神病院中人。 不知道这段描述有没有何碧的个人经验在里头,如果有,我怀疑何碧还真是从中 国的哪一所精神病院逃出来的,因为我很难想象,百年来还有哪所中国学校还在 宣扬中国天下第一,何碧这样的学生要等出了国才发现现在不如人,才知道原来 埃及历史也悠久,希腊罗马文化也“美轮美奂”(用“美轮美奂”形容文化,不 通,这里姑延用),惊怒妒羡之余,也就跪倒在了洋主子脚下。在中国的学校受 过正常教育的人,都知道中国早已不是第一,在许多方面(不是“一切”)不如 人,中国现在是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才要“振兴中华”。在中国上过 中学世界历史课的人也都知道,埃及有悠久的历史(未必就比中国更悠久,就算 更悠久也没什么,因为我们从来就没说过自己“最”悠久),古希腊、古罗马的 文化也辉煌灿烂。至于中国文化跟他们比,哪个更辉煌灿烂,不可能有一个客观 的标准,要强加比较,就带着感情因素。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在感情上,不认为 中国文化不如古希腊、古罗马,人之常情;非中国人,或“前”中国人如何碧之 流,在感情上,非要认定中国文化不如古希腊、古罗马,也是他们的自由。但是, 古埃及历史再悠久,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再辉煌,也早已是昔日黄花。文明古 国中至今硕果仅存的,只剩下了中国一个,“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一点, 本来也值得外人惊怒妒羡的。

不可否认,海外华人在怀恋祖国时,对祖国文化有美化的倾向,这就象游子 思念故乡,老来回忆儿时,更多地只记着了美好的事物,也是人之常情。但是, 如果说这些美好的事物都如何碧所言只是“心造的幻影”,是为了“靠膜拜那个 虚构出来的伟大祖国来寻求心理平衡”,则是诬蔑。我倒觉得,何碧之流可能已 经或计划不做中国人了,才需要靠谩骂爱国主义来寻求心理平衡。不愿做中国人, 本来也没什么了不起,但如果反过来咒骂还在做中国人的人,则未免太恶心。

我们牢记百年前、几十年前中华民族所受的外辱和影响至今的后果,是为了 发奋图强,而不是“把一切责任赖到别人头上”,当然,别人的责任也不能一笔 勾销。何碧是要我们把别人的责任一笔勾销的,为我们指了一条路:  

 “《总理遗嘱》中说,国民革命要成功,必须联合世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 孙中山糊涂一世,到死仍不明白。我们的问题,不是要让人家平等待我,而是要 拆除自己心中的围城,真正学会平等待人,既不把洋人当神崇拜,又不当鬼憎厌, 物我两忘地融入世界文明。不去除心中的天朝情结,抛弃狭隘愚昧虚伪的‘爱国 主义’,我们就只会象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被旋翼一下又一下地打得头破血 流,周而复始,七、八年又来一次。”

“真正学会平等待人”“物我两忘地融入世界文明”之类的高调,是否该唱, 要看是对谁、在什么时候说的。被压迫者要求生存,自然首先要求别人平等待我。 平等待人应该去对着强盗宣扬。和平时期,多讲平等待人,受压迫、被侵略时, 则应该要求平等待我。比如现在讲中日友好,没什么不妥;但如果在抗日战争时 期对着中国人宣扬中日亲善,却是为日寇帮凶的汉奸论调。孙中山生当中国受列 强欺压之时,要人家平等待我,一点也不糊涂;何碧要求在中国遭受外祸之时也 “物我两忘”,正是为列强帮凶的汉奸论调。用鲁迅的话说,是:“但高超固然 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则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下 掉下来,掉到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去。”

何碧说:“中国大约是爱国志士最多的国家,谁也不象咱们一样,动辙斥同 胞为汉奸、卖国贼。”这句话基本准确。但是,中国之所以爱国志士多,是因为 中国外祸也多,汉奸、卖国贼也多,为汉奸、卖国贼辩护的更是不少,比如现在 就流行为秦桧、吴三桂、汪精卫、周作人等著名汉奸辩护,花样百出,且辩护者 个个理直气壮,自诩深刻、高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大约也是一项世界之 最。但比起来,总不如象何碧这样干脆来个釜底抽薪,否定爱国主义来得彻底。 如果我们因此就把何碧之流斥为汉奸,倒也不太妥当,因为汉奸言论并不是汉奸 行动。但言论往往是行动的准备和先导,只要有机会、有条件,“汉奸有理”论 者是可以变成实际的汉奸的,所以,称他们为候补汉奸,还差不多。不过,“汉 奸”一词,现在虽然是用于泛指背叛中华民族者,但那个“汉”字很容易让人误 解,以为只跟汉族有关。为避免误解,改称华奸比较妥当。何碧之流既然认为当 华奸有理乃至光荣,而爱国“狭隘愚昧虚伪”,那么,被称为候补华奸,也不能 算是什么攻击了。

“爱国”是一种爱情,爱情这玩意,很难做理性的分析,不好多问个为什么。 如果有人非要问人为什么要爱国,我只能回答说,就象人要爱父母一样。父母生 我育我,故爱之;祖国生我育我,故亦爱之。至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之类,就 象父母有名有钱之类,都只是佐料,并不是主要因素。美国的历史不悠久,文化 也不灿烂,但一般美国人的爱国之心,绝不比中国人差。爱国之心,人皆有之, 只要还没有被私欲迷了心窍。即使是原始部落,也存在爱部落之心。只要想想印 第安人当年以鸡蛋击石头的抗击殖民者的悲壮史,看看至今印第安人虽已无力回 天而仍然不忘几百年前的屈辱,把美国法定的“哥伦布纪念日”视为屈辱日,中 国人牢记百年前的屈辱又算得了什么。何碧为了证明只有中国人最爱国,举了个 英国的例子:

“兄弟所在的英国,刻下正在闹分家,即所谓‘逐渐解体’(devoluti on),苏格兰和威尔士都为此成立了自己的国会。对此,朝野淡然处之,无人 如丧考妣,疾首痛心。本人有位‘苏独’分子同事,从来不承认苏格兰属于英国, 却至今顽健,毫无‘千夫所指,无疾而终’的迹象。更有甚者,英国佬当年糊糊 涂涂地把‘日不落帝国’丢了,龟缩到此弹丸小岛上来。对此惨重损失,其历史 书上竟毫无交代,更未找出一个慈禧或李鸿章来作箭靶。”

据我所知,所谓devolution,在法律上意为“权力下放”,即中央政府下放 一部分权力到地方,而不是“逐渐解体”。当然,何碧人在英国,也许更知详情, 说不定英伦三岛的确在闹分家,我们在国外的不知有这么回事,足见还未成气候, 所以英国朝野可以淡然处之。同样是闹分家,北爱尔兰闹了一百多年,闹成了气 候,英国朝野就并没有淡然处之,镇压、暗杀、爆炸,无所不用,到现在也还没 有分出去。苏格兰已并入英国数百年,据说至今还有“苏独”分子,正可说明苏 格兰人爱国心之重,至于“苏独”分子未被“千夫所指”,也是因为未成气候, 犯不着去浪费时间。英国丧失“日不落帝国”不可与清末中国割地赔款相提并论, 因为那只是把抢来的东西又还了回去,并不是把本土的“弹丸小岛”割让给别人。 即便如此,大英帝国也是很不请愿的,否则圣雄甘地也不必搞什么非暴力不合作, 否则也不会有迟至十几年前的福克兰群岛之战,万里迢迢派兵争夺另一个弹丸小 岛。“日不落帝国”的解体,恰恰正是因为“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爱国 主义成了世界潮流使然--中山先生所谓“联合世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 斗”,也就是这个意思。退一步说,即使世上有流行不爱国的国家,也并不就值 得我们效法,就象不必见到有人对父母不孝,就立志也要做不孝儿女。

何碧说:“我们的‘爱国’观念是何等混乱。”其实是他本人“爱国”观念 混乱,不去好好理清楚,却妄图干脆抛弃爱国观念。他自以为高明地发问道: “所谓爱国也者,爱的究竟是民族,是国家,是政府,是执政党,是领土,是社 会制度,是文化,是传统,是历史,是风俗,是家园,是父老乡亲,是风土人情, 是饮食习惯,还是这一切的总和?问题在于这些东西有的每项不只一个,有的还 互相排斥,连加都没法加起来。”如果有人也学着来一篇《关于爱父母的“天 问”》,问道:“所谓爱父母者,爱的究竟是生命,是名望,是为人,是地位, 是权势,是遗产,是房屋,是相貌,是身体,是生活习惯,是修养,是脾气,是 祖传秘方,是一日三餐,是零花钱,还是这一切的总和?问题在于这些东西有的 每项不只一个,有的还互相排斥,连加都没法加起来。”然后得出结论说爱父母 是“狭隘愚昧虚伪”,该送精神病院,那么我们大概也该把他送精神病院。我们 爱父母,并不是要先把父母的各个方面拆散了再加起来爱,也不是要爱父母的所 有方面。爱国亦然。

“国家”这个概念,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英语分别用三个词表示,nation, country, state,也即民族、领土和政权。民族是神圣不可征服的,领土是神圣 不可侵犯的。所谓神圣,也就是公理如此,不需要去证明。至于政权,则不过是 本民族对领土的管理方式,并不神圣,改朝换代寻常事,并非亡种亡国。所谓 “爱国”,爱的是祖国,也就是民族和领土,并不包括政权。当然,如果政权好, 也不妨去爱,但那只是对政府效忠,并不等于爱国。搞明白了这一点,何碧的诘 问“如果爱国就是爱政府以及执政党,那么爱国的中共当年为什么要以暴力推翻 由国民大会选出的国民政府?现在台湾人热爱自己的民选政府,不认同大陆政府 又有什么错?如果爱国其实是爱社会主义制度,那么‘一国两制’岂不成了卖国 政策?”也就显得可笑了。当局固然希望国民因为爱国而爱政权,候补华奸也希 望人们因对现政权不满而不爱国,所以才会振振有辞地质问:“中国的事情到底 是坏在自己人手上,还是栽在鬼子手里?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到底是外国人杀的 中国人多,还是咱们自己掐掉的多?”就算中国的事情坏在自己人手上,也不能 因此原谅鬼子的染指;就算咱们自己陷掉的人多,也不容外国人杀中国人。内乱 要防止,外祸也要抵抗,只有华奸和候补华奸才会认为有了内乱就不该抵抗外祸 甚至应该欢迎外祸。

“祖国”具有历史性,领土会有扩大和缩小,民族会有融合和分化,在这个 演变过程中有喜剧,有悲剧,有圆满,有无奈。“失去的领土是否在爱之列?” 答案就在“历史”两字。就象一座房子被外人霸占,自然要尽力去夺回来,夺不 回来了,也不妨记住屈辱保持警惕,以免又有别的房子被霸占。至于“如果失土 不计,我们又还有什么理由要台湾回归?”问得甚是无知,因为台湾早在抗日战 争胜利后回归,现在两岸分裂,乃是内战造成的,并非失土。“新加坡岂不也在 回归之列?”问得更是可笑,新加坡从来就不曾是中国领土,何来回归?

民族文化乃是多元的,有主流有支流,也是历史演变而成。“为什么中华文 明中只有汉族的东西?”乃是一个假问题,因为汉族文化虽然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却不是全部,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样融合在其中。但是,虽然主流文化应该尊重支 流文化,支流文化也应该保护、发扬自己的文化,却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个文 化都平均对待,所以,即使没“有哪一个中学甚至大学的历史教师,能象背‘夏 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那样背出吐鲁番的历史”,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吐鲁 番的历史在今天已与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无关,而只有学术的意义,但是, 如果不熟悉中原的历史,却是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闹笑话的。何碧显然就对中国历 史相当无知,才会闹出象“宋朝以降,除抗战外,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从未嬴 过一次”这样的笑话。元末驱逐蒙古族统治者,永乐年间征讨北元,就都是赢的。 如果说因为现在蒙古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这些不算数,那么也还有万历年间 抗日援朝,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也都是大规模的对外战争的胜利。

爱国是人之常情,也是现实的需要。既然世界还未大同,国与国之间还存在 竞争和对抗,那么,热爱自己的祖国,就象在私有制社会爱护自己的财产一样, 天经地义,对于受压迫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等到世界大同之日,再来宣扬 “物我两忘地融入世界文明”的高超理论不迟;就算现在忍不住,也该对着列强 宣扬,否则,“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下掉下来,掉到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去。” 1999.7.1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方舟子的文章《中国医生要让人尊重得起》,是一篇观点鲜明、论据扎实、并且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评论。他通过剖析当前中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呼吁社会给予医生应有的尊重,但这种尊重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建立在医生自身职业操守和能力之上的。核心论点与展开:方舟子在这篇文章中,核心的论点是:中国医生要想获得.............
  • 回答
    饶毅教授的文章《五十年来中国高校的考评方式:0次学术考评是否最佳?》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文章,它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学术考评机制。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核心论点、分析的深度、提出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对饶毅教授文章的评价总的.............
  • 回答
    看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余亮先生关于方方日记的评论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理解,这不仅仅是针对一本书的评价,更牵涉到复杂的社会情绪、历史记忆以及当下中国社会对于“真相”和“表达”的认知分歧。首先,我们可以关注余亮先生评论的核心论点。一般来说,这类评论会从几个角度展开: 对“日记”性质的质.............
  • 回答
    饶毅写这篇《为什么方是金不能准确评论施一公的成就?》,其实切入点很巧妙,不是直接开骂方舟子,而是从“评论”的角度,探讨了“谁有资格”以及“如何做出准确评论”这个更宏观的问题。他用施一公的例子来说明,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对知识、学术评价体系乃至公知现象的深刻反思。饶毅文章的几个核心观点:1. 专业背景与.............
  • 回答
    好的,关于观察者网刊发的方方相关文章,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包括观察者网的立场、其文章的论点、写作手法,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语境。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观察者网的定位。它是一家以“中国视角”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其报道和评论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色.............
  • 回答
    尘封旧忆,笔墨丹青:浅谈《明日方舟》“画中人”活动剧情与文案的得失“画中人”作为《明日方舟》一次年末的重磅活动,其承载的文化意象和叙事野心,无疑是所有玩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经历了如“危机合约”等硬核玩法模式的洗礼后,这次将舞台聚焦于东方美学与传统文化,试图通过一个关于“画”的故事来探讨“存在”、“记.............
  • 回答
    微博“武汉520志愿者联盟”发布的《写给方方们的话》一文,自出现以来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内容、立场、表达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内容与立场分析:文章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对以方方为代表的,在疫情期间发表了记录性文字的作者的“质疑”与“批评.............
  • 回答
    关于《大河报》某作者在文史领域使用搜索关键词进行论证,得出“洛阳在《全唐诗》的曝光度高于长安”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方法论、数据解读以及结论的普适性等几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从论证方法来看,作者使用了“搜索关键词”作为核心的量化手段。这是一种在数字人文时代越来越被重视的方法,它尝试将文本内容转化为可统.............
  • 回答
    评价方舟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他身上集合了学者、打假斗士、科普名人以及饱受争议的公众人物等多种标签。要全面理解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学术背景与早期成就:方舟子并非空穴来风的批评者。他拥有北京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并赴美留学,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这段学术经历为他日后在科.............
  • 回答
    方舟子发表的《遏制新冠病毒只能靠“群体免疫”》一文,从其发表的时间、内容和方舟子一贯的风格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评价:一、 文章核心论点:为何方舟子会提出“群体免疫是唯一出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方舟子在文章中阐述的“群体免疫”并非简单字面意义上的放任病毒自然传播。根据他对科学文献的解读,他强.............
  • 回答
    方舟子曾发表过一个观点,大意是“几百年后学物理的人还知道杨振宁,但可能无人知道邓稼先”。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和挑衅性的论断,用以比较两位在中国科学界都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要评价这个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分析:一、 方舟子言论的出发点与逻辑:首先,理解方舟子发表此番言论的背景.............
  • 回答
    方舟子《南开能不能有点节操》一文发布于2012年左右,针对的是当时南开大学授予原中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名誉博士学位”的事件。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方舟子的立场、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其在当时舆论环境中的影响。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方舟子在这篇文章中最核心.............
  • 回答
    方舟子讽刺中国人拯救地球这一行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并且其出发点和背后逻辑也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方舟子讽刺的“中国人拯救地球”可能指向的具体内容。 通常情况下,这种讽刺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对中国政府或官方宣传的批评: 中国政府在环保议题上投入大量资源,并在国际场合强调中国.............
  • 回答
    方舟子和司马南,这两位在中文互联网上都曾掀起过不小波澜的人物,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关注,也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要理解他们,需要分别审视他们的“成名之路”、关注点、以及公众对他们的态度。方舟子:打假斗士还是“网络流氓”?方舟子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打假斗士”。他的打假生涯从早期的“生物学”相.............
  • 回答
    关于方舟子这个人,怎么评价他,这事儿 Pues ,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他身上有很多标签,从“打假斗士”到“科学普及者”,再到不少人眼里的“搅屎棍”,甚至“网红”。他做的那些事儿,引起的争议,说他是“炒作”还是“哗众取宠”,这得拆开来看,也得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方舟子到底是不是在炒作?打个比方,你.............
  • 回答
    关于方舟子质疑韩春雨“诺奖级”实验成果这件事,舆论场上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待。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韩春雨的成果是什么,以及方舟子质疑的点在哪里。韩春雨及其团队在2016年5月发表了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声称NgAgo是一种比CRISPR更高效、更精确的基.............
  • 回答
    关于方舟子先生那篇题为《遏制新冠病毒只能靠「群体免疫」》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它的观点和论证方式。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明确的,也就是认为“群体免疫”是遏制新冠病毒的唯一或最有效的途径。这个观点本身在早期疫情爆发时,确实是一些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探讨过的方向,但随着病毒变异、疫苗研发的进展.............
  • 回答
    方舟子指控饶毅与管坤良实验室论文造假事件,是一场在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争议。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双方的核心论点、证据的呈现、过程中的争议点以及最终的影响。事件的起因与背景:这场风波可以追溯到方舟子一贯以来对中国科学界科研不端行为的“打假”立场。饶毅作为中国生命科学.............
  • 回答
    对“方舟子访谈锤子营销”的深入剖析近期,方舟子就锤子手机营销策略接受的访谈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一个以尖锐、理性著称的公众人物,方舟子的观点往往能引发深度思考。这次访谈,他以一贯的“审视者”姿态,对锤子营销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质疑和批判。那么,如何评价这次访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方舟子的核心观点.............
  • 回答
    方舟子在多个社交网站上的账号被注销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当下内容平台管理与言论自由之间复杂的边界问题。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件事背后可能涉及的多种原因。 社交媒体平台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它们是企业运营的商业平台。因此,平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