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佛教僧侣不事生育?

回答
佛教僧侣不事生育,即不结婚、不进行性行为,是佛教修行中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戒律,通常被称为梵行或净行。理解这一戒律,需要深入佛教的教义、历史和实践。

一、 核心教义的支撑:解脱与熄灭烦恼

佛教认为,生命中的痛苦(苦)根源于无明、贪嗔痴等烦恼。而烦恼的生起,很大程度上与世俗的欲望和牵绊有关。

生死轮回的种子:佛教认为,人类的生死轮回是由业力驱动的,而业力的产生与行为紧密相关。性欲是生命力最原始、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也是情欲、贪爱的集中体现。纵欲不仅会滋生更多的贪爱和执着,更容易在情感、身体、社会关系等层面产生无数的烦恼和业力。因此,不事生育被视为斩断生死轮回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熄灭贪爱与执着:佛教追求的是熄灭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即彻底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婚姻和生育是世俗生活中最深刻的情感连接和责任。一旦进入婚姻家庭,必然会产生对伴侣的爱恋、占有欲,对子女的牵挂、担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情感波动和生活琐事。这些都会成为修行路上的巨大障碍,加深对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执着,难以出离。
断除我执与众生相:佛教强调“无我”,认为“我”和“众生”的观念是虚幻的。婚姻和生育则强化了“我”与“我的家庭”、“我的后代”的观念,进一步巩固了“我执”。僧侣通过不事生育,是主动断除这种根深蒂固的分别心和执着,迈向“无我”的境界。
专注于修行与利他:僧侣肩负着传承佛法、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神圣使命。如果将精力分散在家庭、子女的养育和生活上,将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法的学习、实践和弘扬中。不事生育,能够让他们摆脱世俗的羁绊,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佛法和众生的福祉。

二、 历史与传统的形成

佛教自印度起源,其僧团制度和戒律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早期印度出家传统: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印度就存在着各种出家修行的传统,其中许多修行者就过着禁欲、独身的生活,以寻求精神的解脱。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戒律的明确与细化:随着佛教的发展,僧团的戒律也逐渐细化,明确规定了比丘(男僧)和比丘尼(女僧)不得进行男女之间的性行为。这些戒律被记录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摩诃僧祇律》等律藏中,成为僧团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
不同宗派的适应:虽然基本戒律一致,但不同佛教宗派在具体的实践和解释上可能略有差异。例如,某些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和禅宗,虽然强调不事生育,但对于在家信众的婚姻家庭则有不同的看法和开示。

三、 不事生育的实践内容

不事生育并非仅仅是“不结婚”或“没有性行为”这么简单,它包含着更深层次的修行实践:

身语意的清净:僧侣需要保持身、语、意三业的清净,不生起淫欲之心,不进行任何与邪淫相关的行为。这包括远离引诱,修习观不净等法门来对治淫欲心。
专注于佛法修行:将时间和精力完全投入到听经闻法、禅定、念佛、抄经、持戒等修行活动中。
利他与慈悲:虽然断除世俗情欲,但并不意味着断绝慈悲心。僧侣将这份慈悲心转化为对一切众生的关怀和教化,通过佛法来帮助众生摆脱痛苦。
舍离与空性:不事生育是“舍离”生活的一种表现,是理解“空性”在实践中的体现。通过舍弃个人的情感执着和家族延续的本能,来体悟更广阔的生命真相。

四、 现代社会中的理解与挑战

在现代社会,佛教僧侣不事生育的戒律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理解和挑战: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一些文化观念中,婚姻和生育被视为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事生育可能会被误解为“不正常”或“缺乏人情味”。
对僧侣生活方式的认知:大众对僧侣的生活方式了解可能不深,容易产生片面或刻板的印象。
对女性僧侣的特殊考量:虽然戒律对男女僧侣同样严格,但在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对女性僧侣的修行环境和支持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弘法方式的多元化:一些寺院和僧侣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文化教育等活动,以更符合现代社会的方式来弘扬佛法,这与传统的闭关修行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的戒律依然不变。

五、 总结

佛教僧侣不事生育,是基于其深刻的教义理解,是为了能够更纯粹、更彻底地追求解脱,断除烦恼,熄灭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主动的舍离,是为了将生命能量和时间全部投入到佛法的学习、修行以及度化众生的事业中。它是佛教修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僧侣作为“出家人”身份的重要标志。

虽然现代社会对这一戒律的理解需要更加深入和包容,但其核心的修行意义和价值依然是佛教僧团得以存在的根本。它提醒着人们,生命中存在着超越世俗情感和欲望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对真理的探索和对生命本质的觉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有余韵养活“不事生产、不事生育”的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只因为“不事生产、不事生育”就否定其存在价值的社会,问题要严重的多。

user avatar

普通人尚且都有选择不生育的权利,为何僧侣就不能。何谓生产,是农业的?工业的?是体力的?脑力的?物理的?心理的?农作物难道主要不是土地、阳光和雨露的功劳吗?人为的耕作、运输、加工、售卖、改良耕种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每一道工序的参与者,平心而论有多少人是真心为了让别人能有口饭吃、精神上更加愉悦而去参加工作、从事生产的。恐怕更多人是被迫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填饱自己认为的亲近的人的肚子,填补自己内心对未来的恐惧,填补胸中莫名升起的占有欲,而不停地去占有。更有甚者,还将这样的行为当作为符合公德良俗的最高标准,以此来讥讽一些自己不能够理解的一些社会群体的行为。

是文字就会有褒贬,寄生虫在生物中看似客观,但挡不住文字和文化赋予它的含义。它的文化意义在生存方式的叙述之外注入了人的邪恶和肮脏的一面,这其中隐含着鄙夷、攀比、傲慢、偏见、嫉妒、不满和无知。这样情绪的来源难以名状,可能是感官不够敏锐,抑或是智力不足,也不排除是受化学物质的引诱,或许换组词汇也可以说是不够包容、缺乏同理心、见识短浅或是眼界太窄。

许多人不情愿为音乐、软件、心理医生付费,还有许多人认为数学、哲学无用,也有着类似的心理。

社会规律是要符合自然规律的,其实僧人能受供养,是因为人群中有这样的需要,这是关乎理解生与死的需要,是关乎追问生命意义的需要。人的选择很广阔,可生老病死从来都无从选择。

科学工作者做研究需要主动向国家申请经费,企业家办企业需要主动找投资,政府机构运行需要主动向老百姓征税,军队的组建、武器的保养需要主要向百姓征税,唯独寺院(教堂)、学校和医院的费用是别人主动给的,可见即便教育周期再长、成材率再低,医院能真正解决的病痛再少、器械消耗再大,人们还是愿意往里面持续地投入。千百年来,前朝的宫殿毁了再修,旧朝的城池多数都不见了踪影,能跨越时间长河长久保存百年、千年的,是书院、书籍和寺院,因为这其中汇聚人的精神和智慧。

作为有能力频繁观照自己身语意的人,有能力反思自己邪念、邪见、邪行的人,看到这样的观点应该能够生出正念、正见和正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