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十个中国能反推日本吗?

回答
要讨论二战时期中国能否“反推”日本,首先得明确“反推”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像盟军登陆诺曼底那样,大规模跨海作战,彻底占领日本本土,那么答案是:几乎不可能。但如果“反推”是指通过持续抵抗、消耗日本国力,迫使其最终无条件投降,那么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其抵抗的规模和决心在很大程度上拖垮了日本的战略部署和战争潜力。

我们得从几个核心方面来细致分析:

一、中国的战略价值:牵制与消耗的巨兽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夺取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并以此为跳板称霸亚洲。然而,中国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尽管在战争初期中国军队装备落后,战术上也存在诸多不足,但中国庞大的人口、广袤的土地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得日本的侵略者陷入了泥潭。

战略纵深与持久战: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提出的“持久战”战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意味着中国不追求速胜,而是要通过有组织的撤退、游击战、阵地战等多种形式,将战线拉长,不断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和战争物资。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浴血抵抗,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极大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也让日本尝到了“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苦果。
兵力牵制: 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主力,尤其是关东军,一直被大量牵制在中国战场。据估算,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曾一度占其总兵力的70%以上。这意味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上的兵力部署,不得不受到中国战场的严重制约。如果中国迅速崩溃,日本可以将更多精锐部队调往太平洋,那么美军在太平洋的登陆和反攻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资源消耗: 尽管日本试图掠夺中国的资源,但中国广阔的国土和民众的抵制,使得其资源的获取效率远低于预期。相反,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了海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投入的回报却异常微薄。战争机器的运转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源,中国战场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耗池,不断吞噬着日本的国力。

二、日本的致命弱点:资源依赖与战略失误

日本的国力基础与中国、美国等大国相比,存在着先天的劣势,尤其是在石油、钢铁等关键战略资源上。

资源短板: 日本本土资源贫乏,其战争机器的运转高度依赖进口,特别是石油。在中国战场上的长期消耗,使得日本对海外资源的渴求更加迫切。为了获取东南亚丰富的石油和橡胶资源,日本必须发动太平洋战争,但这恰恰是将自己置于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全面对抗之中,而中国的持续抵抗,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资源分配的困境。
战略失误——珍珠港事件与中国战场: 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拉入战争,这是一个战略上的巨大失误。然而,更深层次的失误在于,日本领导层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持久作战的能力。他们原本以为可以通过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占领中国,但事实上,他们掉入了中国人民构建的战略泥潭,并因此错过了调整战略、避免与美国全面开战的时机。如果日本能更早地认识到中国战场的“无底洞”性质,或许会做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尽管这也很难改变最终的结局。

三、中国军队的贡献:伤亡与牵制的力量

虽然中国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与日军存在差距,但其在战争中的实际作用不容忽视。

庞大的伤亡数字: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付出了数百万人的伤亡。这些鲜活的生命,是阻止日军深入的血肉长城。每一次阵地战的坚持,每一次对日军后勤线的袭扰,都消耗着日军的兵力。
游击战的有効性: 在敌后战场,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通过广泛的游击战,不断袭扰日军的占领区,破坏其交通线,消灭其零散部队。这种分散式的作战虽然难以形成大规模战果,但却让日军始终处于高度紧张和戒备状态,进一步分散了其兵力。
协同作战: 在某些关键战役中,中国军队也曾与盟军进行过协同作战。虽然规模不大,但这些配合也为整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

四、日本的失败与中国的作用:一个不可分割的联系

日本最终选择无条件投降,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败退: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采取的“跳岛战术”,不断削弱日军的海空力量,夺回了战略主动权。
原子弹的威力: 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无疑是加速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
苏联对日作战: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也使得日本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绝境。
中国战场的长期消耗: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战场对日本陆军的持续牵制和对日本国力的消耗。如果中国战场迅速陷落,日本无需顾忌陆军力量的被牵制,可以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太平洋,甚至有能力在苏联进攻时,从中国抽调兵力回国防御。

总结一下:

二战时期的中国,虽然没有能力像美军那样进行大规模的跨海登陆作战来“反推”日本本土,但其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抵抗,对日本构成了致命的战略牵制和资源消耗。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阻止日本法西斯扩张的万里长城。如果没有中国战场,日本的战争机器会运转得更有效率,其在太平洋战场的兵力会更充裕,战略上的主动性也会更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拖垮”了日本,为盟军最终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我们不能用西方战场上的“登陆反攻”模式来简单衡量中国的作用,而应认识到中国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其为世界和平付出的巨大牺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个中国就可以让日本投降了。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完全可以,能把日本给推下海,保护中国人民,保护中国人民不受日本侵略者奴役和屠杀

中国战场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日本花了14年也没能完全打败中国,反倒在中国战场消耗了大部分国力和资源,最终导致日本经济濒临崩溃,购买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的能力已近于枯竭,到1941年,按美国驻日大使的说法,日本可用于支付的外汇只相当于2万德国马克。(约瑟夫。C。格鲁《使日十年》)

这样的绝境下,日本当然会打资源丰富的东南亚的主意,特别是法国与荷兰,都在欧洲亡了国,而它们在亚洲却还有广阔的殖民地,众多的被统治人口,有食之不尽的大米,采之不竭的石油、铜,锡、铁、镍,割不完的橡胶,这些都是战争机器必须的物资。日本开始威胁法、荷,40年干脆出兵强占了法属越南北部。而西方阵营在东南亚的共主美国,自然有唇亡齿寒之感,苗头不妙!美英原本把中国当成东方版的埃塞俄比亚,根本不是日本对手,一心牺牲中国,以此换取日本北上攻击苏联。一如英法在欧洲牺牲捷克、波兰,以祸水东引一样。然而事与愿违,日本深陷泥潭,哪还去有余力去招惹苏联?“日本忍辱屈服于苏联,以对华用兵故”----石原莞尔。

眼看日本转而对西方的奶酪动歪主意,美国这才感觉不妙,只得转变态度,开始警告日本,日本呢?像是红了眼的赌徒,哪吃这一套?跟老美互别苗头,美国只好拿禁运来威胁。日本干脆孤注一掷,兵发东南亚,抢钱抢粮抢娘们!!这才有了珍珠港事件

说到底,日本打珍珠港是中国军民的殊死抵抗给逼的!

在物质上,日本政府将大部分军费投在了中国战场

大藏省财政史室编的《昭和财政史》(东洋经济新报社1955年版)第四卷中显示的军费的变化,很有典型意义,从占全部军费支出的比例来看,1942年中国战场占32%、南方战场占29%,1943年中国战场占44%、南方战场占34%;1944年中国战场占64%、南方战场占28%;1945年(4--10月)中国战场占54%、南方战场占10%”

以上均见《何谓中日战争?》日本 纐缬厚 第195页

1937—1941年,日本侵华战费支出为377.58亿日元,占大东亚战争期间(1937-1945)的日本陆军总预算914.5亿日元的41.3%,也就是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4年的侵华战争,就消耗了日本陆军近一半的军费!严重制约了日本军事实力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将日本拖入了总体战,使日本陷入了不堪重负,迅速衰落的泥潭:

“我国国力于1938年度达到最高水平,1939年开始下降,在日中战争第三年就处于严重状态。 不管陆、海军的武器装备生产如何增长,基础国力还在不断下降,国家计划没到日中战争第三年就开始破产。 ”

”在国内,国家总动员法大部已付诸实施,对物资实行配给和统一控制等,国家正逐步转入非常时期体制。但是,长期战争必需的国力却处于日益衰退状态“

   ”1940年的武器生产比日中战争爆发的1937年增加3.5倍,而代表国力的钢铁在这一时期却减产了25%。”-----第七章

“日本如维持现状,将逐步衰落,不久就会自取灭亡。这样,日本与其坐待国运衰落,不如下决心作一决战。当时的日本领导是出于这种考虑而决心对美开战的”-------第十二章

以上均见《大东亚补给战》

历史学者藤原彰更直言:在太平洋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夺去了日本完成战争的能力”---------《日本近现代史》第3卷

日本的力量究竟还有多大?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畑陆相也是这样认为的。”“加重了中央统帅部首脑的痛苦和压力”-------39年10月就任陆军参谋次长泽田茂的困惑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卷三第一分册P96,中华书局1981年版。


此后,日军参谋本部更感到“依靠武力解决中国事变的做法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卷三第一分册P97,中华书局1981年版。

“从昭和14(1939)年秋天到15(1940)年春天,日本的国力穷困急剧表面化了,”“日本为突然表面化的国力穷困状态而苦恼着。寄以极大希望的扩充生产力计划已正式开始执行,而实际完成情况仅仅为计划数的80%。电力不足、严重的米荒一齐袭来。”

39年在东京和大阪等城市,粮荒表现的尤为严重,市民每次的购买量被限制在二升以下。粮食问题造成民心极度不安,发展成为阿部内阁倒台的最大因素,接着组阁的米内内阁任然为此问题而苦恼,直到1940年5月,每次内阁的阁议仍“总是议论米的问题”--------同上,卷三第一分册P96

日本国力的贫困化“使(日本)陆军统帅部的首脑打赢战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卷三第一册,P97

在对中国的战争中,其空中力量耗费了大量的燃料,在这之后,被迫‘命令工厂减少使用燃料37%,轮船减少使用15%,汽车减少使用65%’。这种状况对日本人来说更加不可忍的"

---------------美国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 92版第378--379页

东条英机总结性陈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已在中国阵亡数十万人,一亿国民过着苦逼生活:

その主張がよく分かるのが、10月14日の閣議。東条英機(とうじょう・ひでき)陸相の発言だ。

 「撤兵問題は心臓だ。米国の主張にそのまま服したら支那事変の成果を壊滅するものだ。満州国をも危うくする。さらに朝鮮統治も危うくなる。支那事変は数十万人の戦死者、これに数倍する遺家族、数十万の負傷者、数百万の軍隊と一億国民が戦場や内地で苦しんでいる」

日本国力因损耗过巨而开始急剧表面化:

武汉会战结束后的1939年,日本军费的支出已达61.56亿日元,已远远超出了日本国家的储备量,从而使“日本国力穷困急剧表面化”,已经失去了充分保障军队军事物资供应的能力,从而“加重了中央统帅部首脑的痛苦和压力”,以致其参谋总长和陆相自称:“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大致在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的编制、装备和部队战斗力,总的来看比会战前有所下降

一个中国在抗战都把日本给消耗成这样,如果10个中国,会是什么情况?只怕是日本连中国一个沿海城市都打不下来

user avatar

十个委员长加十个四大家族的话,能把美国掏空,这样日本就可以反推美国了。

user avatar

当时蒋介石忙着搞攘外必先安内,汪精卫在骗世人曲线救国。

只要没统一战线,都是在给日本人送资源罢了。

user avatar

不用十个一个就够

执政党换一换,其他援助不变的情况下

日本人不一定能撑到45年

日本能在中国雷霆万钧,无人可挡

他常凯申功不可没

user avatar

如果中国共产党20年左右的时候就建国了,那么中国就是苏联级别的。那时候环境真的太好了,欧美经济危机,资本家饭都吃不上了,想买技术买技术,还搭配技术人员培训,想买军备买军备。如果那时候,10个日本也不是中国的个。日俄战争日本还惨胜了,结果诺门罕日本关东军被苏联的钢铁洪流一阵暴打。苏联刚建国的时候,也是个封建社会。而我们建国不也在朝鲜战争把美军打跑了???

我家老人经历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说了,日本鬼子,再厉害最后也是步兵冲,92步兵炮轰。而美国鬼子,天上飞机不要钱的投炸弹,地上大口径榴弹炮不要钱似的轰炸阵地,直接炸的抬不起头来。我们的冲锋就是靠着轰炸的间隙进行的。而两场战争就差了10年,并且中国在这两场战争之间根本没有间断,1949年刚解放战争结束,1950年抗美援朝就爆发了,而我们的抗美援朝战士就是那一批打跑了日本鬼子,战胜了蒋伪军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战士

user avatar

假设,27年国党清共失败,国党右派被共党和亲共分子反推,最晚34年教员掌权。

日本?能保住朝鲜就不错了。

蒋介石乃至整个国民党右派,在抗战中其实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和共产党的斗争中败得太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群体就是一无是处。

我曾多次为抗战中的部分国军说好话,乃至于多次被人打上国粉的标签。

但我还是看得清的,国民党,真的该死。

你说抗战没重武器,江南厂和汉阳厂都在你手上,你造了个jb?你tm从三十年代就让这两个厂停造火炮到底是怎么想的?你什么脑回路?阎锡山都整150榴弹炮了,你tm停了?这不够那不好,你有建设过吗?苏联支持过你,德国支持过你,英美支持过你,你tm的,知乎不让骂人,你们谢谢知乎吧。

没用的,给蒋介石美国的国力也是没用的,你们忘了大宋大明了吗?特别是大明对建奴,那国力差距比美国对日本都大吧?有用吗?已经烂透了,事实上国民党还不如大明,从建奴入关到南明灭亡,大明挺了18年。

如果没有教员和盟国,你姓蒋的能挺过这八年?

所以,十个中国的国力,只会让民国高官的存款多十倍,其他屁用没有。

有些人认为我哗众取宠,拿不出干货来。

这………我应该拿什么样的干货你也不说,那我就随便说点儿。

先给大家讲个事儿,5打头的武器编号大家都相当熟悉,是我国在建国第一个十年,国防建设的成果。56式枪族、59式坦克、54式榴弹炮、歼5、歼6…………基本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我们基本都国产化了。

再看看对岸,我们拿着56虐阿三的时候,对岸拿着春田你敢信?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岸才开始主战装备国产化,而且还是M14自动步枪、M2榴弹炮这种货色,坦克都现在都没造过,飞机就个经国号………

就这么个货色。

抗战是日本人工业强大,那么解放战争呢?辽沈战役之前,我军兵工厂的产能相对于国军自产加外援一定是比不过的,但是,我军的后勤体系却保证我军一线部队后勤超过了国军,简单来说,我军铁路+车辆+民夫,给前线运输的粮食弹药比国军陆海空加外国援助拉来的补给还要多。

这些是我临时想起来的,正儿八经关于作战的东西,某军在国内最大的工业区粮食产地作战,却缺粮少弹。

这是412后的军阀形势图,其中,唐生智集团,是因为蒋另立南京政府才划出来的。

按照我之前的假设,412失败,共党和左派反推,那么唐集团就还在。那么,新政府将控制全国最富饶的东南,旗下汉阳、金陵、江南三个兵工厂,都是前清留下来的大型兵工厂,设备,人员都不缺的。

国外,当时苏联支持我们,用不了几年德国也将支持我们,英美法起码不会明确反对我们,

除了一个日本,其他都好说,但是日本的主要势力范围在北方,我们有了南方基本盘,其他就都好说了,

至关重要的是,苏联怎么发家的?金融危机,工厂设备骨折出售,短时间就把苏联变成了工业强国,有人会说我党没钱,问题是苏联人搞钱的方式我党也很擅长。

结果1:我党在南方苟到全面抗战,这时候南方有什么?起码100多万吨的钢铁产量,起码100万现代化的军队,全面的动员体系,需要时可动员上千万人,较为全面的工业体系,可自产几乎所有的陆空军装备,最多是技术难度大的产量受限罢了,海军可自产鱼雷艇和驱逐舰、护卫舰。

日本人愿意打的话,那就耗着吧。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英国人什么时候往山东派了15000日本兵?

user avatar

我从头翻到尾,发现论证十个法国打德国的时候,大家都积极的不行,十个民国反而打不过日本了。你们这是被什么诡异的气体冲昏了头吧?还是读抗战史读出阴影了,惊呼日本不可战胜?

我说句明白话,36年民国虽然和日本在工业化上差距极大,但是那可是十倍民国啊。朋友们,量变引发质变啊!!翻十倍,如果日占区东北不翻十倍的话,这仗压根打不起来。

一千多万架子部队,上百万调整部队,三千架飞机,十个南昌飞机制造厂,十个香港汽车组装厂,十个湘潭钢铁厂在海上运输,10艘u艇停在德棍船台上等着下水……四十亿民众,两年能修一万公里铁路,十年能修三十万公里公路……这是特娘的什么怪物农业国,就算全是一次性部队,日本人受得了吗?

他就是每次都能打成淞沪会战那种七比一的伤亡比,也得连打十次吧?好家伙,按照淞沪会战算,日军开战第一年就得填进去280万人,死伤四十万。就鬼子的17个常备师团,填战线填的满吗?刚刚够伤亡总数吧!

然后太原会战再来十次,日军伤亡二十万。

徐州会战再来十次?日军连吃十个台儿庄?这鬼子能受得了?

咱们减一半,五次台儿庄好吧,那就是五个常备师团被打成脑震荡。

日军又伤亡二十几万(历史上伤亡是2.6-3万,翻十倍是26-30万,我们按照减少五个台儿庄算就是20几万)。

他还能继续进攻?

然后武汉会战翻十倍,征募四百万皇军进攻十个武汉?妈耶,那恐怕得把博物馆里的金钩步枪都拿出来用了吧,搞不好人均发一支竹枪,大家一起天闹黑卡半载?

你把日本榨干也凑不出这么多人,国军就是跟开战之初那种缺乏军事经验一样干脆拿人头硬耗,也把日军耗崩了。

一个大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是,抗战爆发之初期,日军一多半军费都压在民国头上了,其实海军军费已经很少了,可是就这都没把一个民国彻底弄死。就是海军完全停产,然后陆军翻一倍,可还有八个民国等你打呢?哪怕日本人国内都不过了,男女老少全去从军,而且罗斯福也脑子抽了不要真金白银,白给钢铁石油,给你陆军再翻一倍,四倍侵华陆军。

你就是耗死了四个民国,还有六个民国等你耗呢?

而且咱们还没算苏援美援,以及从德意采购的军火……

日军根本不会进攻的,他脑子坏了才去进攻。不仅不会进攻,恐怕所有的下级参谋还得统一口径坚决在锦州一线狂修地堡,号称东方马奇诺。

补充一句,如果日占东北也翻十倍呢?

十倍的东北抗联,四十万大军,背靠苏联支持,还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三亿民众支援,他鬼子能抽得出兵力入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讨论二战时期中国能否“反推”日本,首先得明确“反推”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像盟军登陆诺曼底那样,大规模跨海作战,彻底占领日本本土,那么答案是:几乎不可能。但如果“反推”是指通过持续抵抗、消耗日本国力,迫使其最终无条件投降,那么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其抵抗的规模和决心在很大程度上.............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的种族歧视是历史上一个黑暗的篇章,这一点毋庸置疑。纳粹政权基于“雅利安人”至上的种族理论,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等群体进行了系统性的迫害和屠杀。在这种背景下,季羡林老先生能够长期在德国留学,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季羡林先生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历史研究.............
  • 回答
    现代驱逐舰穿越回二战,能否“打十个”?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想,背后涉及到科技、战术、战略以及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结论先行:理论上,一艘现代驱逐舰面对二战时期的十艘驱逐舰,在单挑的情况下,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极有可能获胜。然而,“打十个”这个说.............
  • 回答
    布莱德雷能被誉为二战十大将领,绝非浪得虚名,他身上折射出的不仅是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稳定、坚韧、以及对士兵的深切关怀,这些特质让他在无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脱颖而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首先,布莱德雷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执行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并非那种喜欢冒险或追求个人荣耀的将领,他的风格更像是老练的工匠,精益.............
  • 回答
    如果二战的欧洲战场上,德国空降师的仓库里突然出现了十辆99A式主战坦克,那绝对是改变历史进程的炸弹。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桥段,而是实打实地把当今顶尖的科技武器塞进了那个钢铁洪流时代的战场,其影响之大,简直难以估量。首先,我们得明白99A这玩意儿有多厉害。它配备的125毫米滑膛炮,射程远、精度高,.............
  • 回答
    想象一下,1941年的太平洋上,天空不再是珍珠港事件后那种短暂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比一声更响亮的巨响。日本帝国海军,本就拥有令人忌惮的舰队,此刻却像苏醒的巨兽,展露出更令人心悸的獠牙——十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它们庞大的舰影如同移动的山峦,缓缓驶向夏威夷。这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开局。登陆前的压制.............
  • 回答
    《十三机兵防卫圈》这款游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科幻设定吸引了众多玩家,然而,关于它是否涉及美化日本二战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游戏的剧情、时代背景以及玩家的解读结合起来看。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十三机兵防卫圈》并非一部直接描写二战历史的纪录片或历史剧.............
  • 回答
    一年的十亿发子弹,对于一千万人的部队来说,是否“挥霍”?这得看我们怎么定义“挥霍”了,也得看这支部队的构成和训练方式。不过,咱们就以二战时期那种手动转栓式步枪为基础,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知道,一千万人的部队,那是一个什么概念?那可是比很多欧洲小国全国人口都多。在二战时期,一支庞大的军队,光.............
  • 回答
    关于日本自卫队的“旭日旗”和德军的“铁十字”标志,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旭日旗”在东亚地区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历史记忆。要理解为什么两者会引起如此不同的反应,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象征意义以及各自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语境。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的“旭日旗”。“旭日旗”最广为人知的是它曾经是.............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二战美国式的“爆装备”,简单说就是那种产能全开、不计成本、以速度为第一要务的爆发式生产模式,现在环境下能不能重现?我的看法是,非常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原因有很多,而且都很实在,跟AI写的东西那种空泛的“科技进步成本高”不一样,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说说当年美国为啥能“爆装备”。.............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政委同志”(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комиссар, Politichesky Komissar)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具有独特性的存在。他们并非传统的军事指挥官,而是一种集政治思想教育、军队忠诚度保障、部队士气凝聚、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参与军事决策于一身的特殊角色。理解政委.............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空军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涌现出了无数英勇无畏、战绩辉煌的空军士兵,他们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下列举几位二战时期著名的空军士兵,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1. 道格拉斯·“迪克”·希尔 (Douglas "Dick" Hill) 美国陆军航空兵 (U.............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和日本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其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们的问题极其严重且多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德国纳粹的血统论与优生计划德国纳粹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以其种族主义理论为基础,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族统治下的国家,并.............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为何入侵波兰?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与动机1939年9月17日,苏联军队越过波兰东部边境,标志着对波兰的入侵。这一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对东欧的未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入侵波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错综复杂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苏联为何入侵波兰,.............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午餐肉,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复杂的象征意义,是那个时代特定社会、经济和军事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午餐肉在二战时期的代表意义:一、 军事上的必需品与士气的象征: 易于储存与运输的解决方案: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战争之一。军队需.............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唯一伪军数量超过入侵者的就是中国”这个说法,从统计数据和历史事实来看,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一种夸大的说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伪军(Puppet Troops/Collaborationist Forces): 指的是在被侵略国家或地区,由侵略者扶植起来的、为侵略者服务的.............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参战是不是“摘桃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问题,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会显得片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现场,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声出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摘桃子”这个比喻在语境中的含义。它通常指某一方坐享其成,在别人付.............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抢滩登陆的进攻方,他们的轻步兵是否真能用敌方布设的反登陆三角锥来挡住机枪子弹,这个问题,咱们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明确一点,三角锥这类反登陆障碍物,它的主要设计目的可不是为了给士兵挡子弹。它的核心作用是: 迟滞和破坏敌方登陆艇的靠近: 那些尖锐的突出部分,一旦被登陆艇的船.............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军和日军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战斗力一直是历史研究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比较两者,不能简单地以某一个方面定论,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总体来看,如果以“体系化作战能力”和“技术先进性”作为评价标准,德军的战斗力要略胜一筹。然而,在特定领域和战术层面,日军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如果没有其他国家介入,德国是否能够独自击败苏联,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从未成为现实的历史假说,但我们可以基于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略部署以及战争的内在逻辑来探讨其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层面:1. 德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优势与计划: 闪电战的成功范例: 德国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