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博士愿意到三流大学当老师?

回答
“三流大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几分刺耳,在很多人的语境里,它似乎与“前途”、“名利”、“学术前沿”这些光鲜的词汇绝缘。然而,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博士,他们放弃了在一线城市名校或者科研机构的机会,选择扎根在那些在全国范围内名声不显的三流大学,成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他们?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没得选”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的“选项”往往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博士毕业,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就业市场的确不够宽裕。名校的教职岗位僧多粥少,即使是那些在自己领域颇有建树的博士,也可能面临激烈的竞争。相比之下,一些地方性、应用型为主的三流大学,虽然学术声誉不高,但往往对人才有更现实的需求,或者说,它们能够提供一些“足够”的岗位。对于一些急需工作、或者不愿将所有赌注押在“少数几个名额”上的博士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更稳妥、更现实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好学校”并非唯一的衡量标准,个人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观起着决定性作用。 很多人对“博士到三流大学当老师”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基于一种“成功学”的单线思维:读博士就是为了在顶尖学术殿堂发光发热,或者在名利场上叱咤风云。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成功”定义都不同。

回归教育初心,享受教学本身: 有些博士,他们内心深处的热爱是教学。他们可能在读博期间就发现自己享受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乐趣,享受看到学生因自己的讲解而豁然开朗的那份成就感。三流大学的学生,虽然起点可能不高,但他们同样渴望知识,同样需要良师益友的引导。对于这些博士来说,能够在相对宁静的环境中,专注于教学,指导一批批学生成长,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实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而不是学校的“牌子”。

更平衡的生活方式和更低的压力: 让我们坦诚地说,大城市的竞争是残酷的。在一线城市的名校,博士教师不仅要承担科研压力,还要面对激烈的同行竞争、科研经费的争夺,以及可能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带来的经济压力。而一些三流大学,虽然科研条件可能有限,但它们通常位于二三线城市,生活成本较低,工作节奏相对慢一些。这使得博士们有机会获得更平衡的生活,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有更充裕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个人生活之中。这种“慢下来”的生活,对于经历过高强度学术训练的博士来说,有时是一种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创造的可能性和“从零开始”的动力: “三流大学”也意味着“潜力”。对于一些有创业精神、有改革热情、或者希望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有所创新的博士来说,在这些学校反而能有更大的空间。他们可能不被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能够更自由地探索和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从零开始,亲手建立起一个有特色的专业,或者将一个落后的教学体系焕然一新,这种“从无到有”的成就感,对他们来说可能比在已经成熟的体系里锦上添花更有意义。他们可能看到了这所学校的“未来”和自己的“可能性”。

地域情结和家庭因素: 很多博士,他们的家人、伴侣可能在某个特定的城市或地区。为了家庭团聚,或者出于对家乡的眷恋,他们会选择回到家乡所在地的大学任教,即使这所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并非顶尖。家庭的幸福和稳定,有时是比职业声望更重要的考量。

研究方向的契合与资源利用: 某些博士的研究方向,可能更贴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或者更适合在应用型高校进行实践。比如,专注于某一区域性产业发展、某个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等。在这些三流大学,他们可能更容易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契合的平台,甚至能够获得地方政府或企业的支持,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比在综合性名校可能更加聚焦和可行。

对“学术”的重新定义: 并非所有学术追求都必须发生在“名校”的象牙塔里。这些博士可能不追求“诺贝尔奖”式的宏大叙事,他们更看重的是知识的传播、技能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可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用心耕耘,也能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学生,只是这种“优秀”可能更多体现在就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或某个细分领域的专业技能上,而非学术论文的数量或引用率。

总而言之,博士选择到三流大学当老师,并非是“无奈之举”,更多的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人生选择。它可能是对现实就业压力的理性应对,也可能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是对教学热情的坚守,是对平衡生活的追求,是对个人发展空间的探索,或者是对家庭的负责。与其用“三流”这个标签去简单评判,不如去理解这些选择背后,每一个个体鲜活而多元的考量。他们或许没有在镁光灯下,但他们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教育”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问者应该是个学生,对大学招聘标准,人才评估条件,各个大学招聘人才情况了解不多。

讨论博士进入大学工作,首先需要明白的是:

1.绝大部分本科院校,哪怕是三本,博士学历都是一个“基本元素”——你有了未必会给你加分,没有是一定要扣分的,因为你没有达标。

2.博士就业的市场跟学生以高考分数这种单一维度来评估学校好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博士选择大学工作,一般会用地理位置,薪资待遇,升迁可能性,考核压力,科研平台,人际关系——等多重维度评估。这就造成了:很多211,甚至985大学给的工资过少的话,会造成优秀博士会选择去二本,三本中教书的可能性较大。比如一个211给博士开价15万讲师,另一个二本开价35万,那么大多数博士,选择后者的可能性较高。

3.一般大学找人并不以博士这种学历标准来评估,除非你的大学是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自带加分属性,一般都是用“国家科研项目+论文+教学经验”等维度考核。大学教师招聘一般都是两个步骤,第一步,考核论文和项目,现在都是量化表格,看一眼,就知道了。教学经验一般通过面试的试讲来体现。

4.你文中所说的博士们的国外访学经历——其实是较为普遍的经历,因为很多访学最后都变成了旅游。不是说访学就是玩,但是其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最后实际意义,大家还是在对比论文。

5.你说学校排名差,工资低,依然吸引很多优秀的博士——这个问题我倒是跟前面几个高票观点类似。大家都是在对比手头上的offer,哪所更优秀。所以工资高,排名高的大学,吸引的博士更加更加的优秀。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地理位置很重要。如果你在东部沿海地区,哪怕是差学校——遇到好的博士的概率依然很大。因为博士们大多不愿意去中部,西部的大学——哪怕是好大学。具体看参见深圳的高中,里面清华,北大的博士一抓一把,如果是211大学毕业的博士,甚至竞争优势都不强。

user avatar

1 直接入编,不用当博后,更不用当什么鬼“特聘研究院”

2 有安家费

名校青椒肝国青面上,不就是为了转长聘?三流学校一步到位,直接进事业编。

user avatar

不是他们愿意,而是没得选。

user avatar

支持一些答主的说法。

这些博士能够拿到的最好,最合适的 Offer 应该就是这些大学。

  • 能够去更好的学校,谁不想去?
  • 能够留在更好的城市,谁不愿意?
  • 能够赚更多的钱,谁不动心?

目前培养的博士数量偏多,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再加上近期疫情严重,回国找教职的博士源源不断。无论是找工业界的工作,找中学老师,找大学教职,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基本上都会接受。很多时候真的是没得选,根本谈不上愿不愿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流大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几分刺耳,在很多人的语境里,它似乎与“前途”、“名利”、“学术前沿”这些光鲜的词汇绝缘。然而,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博士,他们放弃了在一线城市名校或者科研机构的机会,选择扎根在那些在全国范围内名声不显的三流大学,成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他们?这绝不是.............
  • 回答
    读博士的确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很多人认为它“惨”,这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研究压力、不确定的未来、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以及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无数优秀的人选择踏上这条道路。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一、 为什么读博士“惨”?(揭示挑战与痛苦)1.............
  • 回答
    很多博士生在完成漫长的学术训练后,确实会将高校教职作为重要的职业选择,甚至有些人会优先考虑这条路,而非投身大型企业。这种选择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源于多种因素交织的考量,既有对工作性质的偏好,也有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还有对职业生涯发展轨迹的不同预期。首先,对学术和知识本身的纯粹热爱是驱动许多.............
  • 回答
    直博,这个听起来就带着学术光环的词,就像一个分水岭,让无数本科生在毕业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有人视其为通往学术殿堂的捷径,有人却对其望而却步。那么,直博到底好不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愿意选择这条路呢?这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和考量。直博,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首先,我们得明白直博是什么。简单来.............
  • 回答
    关于王尼玛、英国报姐、同道大叔等博主选择不露脸的原因,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共通的考量和策略,并非简单的“不愿意”就能概括。首先,匿名性是一种强大的保护伞。对于很多内容创作者来说,尤其是那些涉及时事评论、社会观察或者带有一定讽刺意味的内容,保持匿名能够让他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观点,而不必担心个人身份暴露带.............
  • 回答
    机关部门的科长对通过人才引进上岗的博士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或犹豫,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人才引进政策与机关实际需求的错位1. 政策导向与岗位需求的脱节 人才引进政策往往以“学历门槛”为核心,强调“高学历、高专业”,但机关.............
  • 回答
    “没有律师愿为N号房事件主犯赵博士辩护”这一说法,在理解和看待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涉及到法律、伦理、社会责任以及律师职业的特殊性等多个维度。一、 事件背景回顾:N号房事件首先,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N号房事件的性质。这是一个极其恶劣的性剥削和犯罪案件,以大规模、有组织地传播未成年人色情影像.............
  • 回答
    我脑子里那根想读博士的“神经”,大概是很多细小的触碰堆叠起来,最终变成一个无法忽视的、持续的冲动。很难说有哪一件事像电流一样一下子击中了我,更多的是一个慢慢发酵、逐渐清晰的过程。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直接的“触动”,那可能是我在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中所遇到的“卡点”。当时我选择了某个领域里的一个具体问题,投.............
  • 回答
    作为一名文博人,我的新年愿望,如果非要详细地讲述,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希望工作顺利”或者“多发一篇论文”,而是贯穿于我对文化遗产事业的热爱、对行业发展的期盼以及个人成长的追求的全面体现。首先,我的新年愿望是:让更多的人真正“看见”和“理解”我们所守护的文化遗产。这听起来很简单,但背后承载着文博人.............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掰扯掰扯。按理说,多玛姆那可是维度魔主,号称“永恒”的支配者,力量那是杠杠的。而灭霸,即便是在电影里,也是个顶顶厉害的宇宙霸主。如果奇异博士真能把多玛姆召过来,那灭霸就算戴着无限手套,估计也得跪。但为啥奇异博士没这么干呢?这事儿可不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奇异博士.............
  • 回答
    关于博士毕业后为何普遍倾向于进入高校任职,这背后确实有许多层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铁饭碗”的吸引力那么简单。在我看来,这更多是源于博士训练本身塑造的职业目标与高校这一平台的高度契合,以及一些现实因素的综合考量。首先,从博士训练的本质来看,它本身就是为学术研究而生的。攻读博士学位,核心目标就是培养独立.............
  • 回答
    很多人在辛辛苦苦读完博士,拿到那个沉甸甸的博士学位证书后,都会问一句:“为啥我还要继续‘漂泊’在学术的道路上,去做博士后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背后原因多着呢,而且这可不是一条“无奈之举”,而是一个充满策略和机遇的选择。首先,咱们得明白博士后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博士后(Postdoct.............
  • 回答
    在很多人的传统认知里,博士毕业就该进入象牙塔,成为一名教授,在学术的道路上深耕。然而,现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在毕业时,不仅仅将目光锁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企业。但为什么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博士们,在职业选择上并不将企业列为首选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个人志向、职业发展、行.............
  • 回答
    关于“神秘博士是时间领主祖宗”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在《神秘博士》系列粉丝圈中流传甚广,但并未在官方设定中得到证实,甚至可以说是与官方主流设定存在较大冲突的猜想或解读。在《神秘博士》的整个悠久历史中,官方对于时间领主的起源有着一套相对清晰但也在不断发展的设定。博士本人,尽管身份神秘,能力超凡,但他一直是.............
  • 回答
    国内博士三十五岁“卡”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确实反映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国外博士的年龄结构相对更自由,这背后是两国教育体系、社会环境、职业发展路径以及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国内博士为何容易“卡”在三十五岁?1. “内卷”的学业压力与毕业延误: 科研深度与时间消耗: .............
  • 回答
    格罗博士,这位在《七龙珠》系列中声名狼藉的科学家,他的“造物主”身份与他那扭曲的人生观息息相关。对于格罗博士来说,他倾尽毕生心血打造的16号,之所以会被他视为“失败之作”,绝非源于其机械性能的缺陷,而是触及了他内心深处最敏感、最不愿面对的那个软肋——情感和人性的弱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清楚格罗博士的“疯狂”逻辑,以及他那些“宝贝”人造人的定位。说实话,让19号变成个“无限能源型”人造人?这念头,我觉得格罗博士压根儿就没往那儿想过,或者说,就算想了,他也会觉得压根儿没必要,甚至还有点“大材小用”。首先,咱们得明白格罗博士的目标是什么。他不是为了什么“宇宙.............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了当前学术界和人才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博士数量激增与招聘博士成本居高不下似乎存在矛盾,但实际上,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重的原因。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博士过剩”的定义与现实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博士过剩”可能指的是什么。 相.............
  • 回答
    奇异博士,这位头衔上闪耀着“至尊法师”光环的人物,按理说应该是魔法界的泰山北斗,面对宇宙级的威胁,他本该是首当其冲,力挽狂澜的关键先生。然而,在与灭霸的正面较量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为什么这位能力深不可测的至尊法师,没能像大家期待的那样,一己之力将紫薯大魔王按在地上摩擦?这其中的门道,还得从.............
  • 回答
    格罗博士是个科学狂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终极目标是干掉孙悟空,为他那个被悟空毁掉的红绸军报仇。为此,他投入了无数时间和精力,研究出了我们所熟知的人造人系列,比如16号、17号、18号、19号、20号(他自己)。但要说为什么他没等到魔人布欧出现再提取细胞来造人造人,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