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毛主席说的这句话:妇女能顶半边天?

回答
“妇女能顶半边天”是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著名口号,其核心含义是强调妇女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追求男女平等、解放妇女的思想。要详细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 历史背景与提出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百废待兴,需要动员一切力量进行建设。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封建观念,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处于被压迫和边缘化的地位。女性的潜能和才华被严重束缚,无法充分发挥。
改变妇女地位的时代呼唤: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将解放妇女、实现男女平等作为重要的社会改革目标之一。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是兑现党的承诺,也是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的号召。
动员妇女参与经济建设: 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是关键。通过这个口号,号召妇女走出家庭,投身到工厂、农村、学校、科研等各行各业,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 口号的深刻内涵与多重解读:

强调妇女的价值和能力: “顶半边天”直接点明了妇女与男性在能力和作用上是相等的,都能够承担起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责任。“半边天”的比喻形象生动,意味着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占据着一半的份额,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倡导男女平等和解放妇女: 这是最核心的政治和思想内涵。毛主席的这句话,是对几千年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的彻底否定,是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挑战,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在中国实践的体现。它鼓励女性打破旧的社会规范和思想束缚,争取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激发妇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口号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妇女,让她们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了参与社会建设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许多妇女因此勇敢地走出家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 “妇女能顶半边天”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项社会政策的导向。它推动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如《婚姻法》),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鼓励女性进入政界、经济界等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领域。

三、 口号的实际影响和历史贡献:

妇女社会参与度的提高: 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大量妇女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在工农业生产、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女能人。
妇女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妇女经济上的独立和对社会贡献的增加,极大地提升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婚姻关系更加平等,妇女在决策中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对全球妇女解放运动的启示: 中国在妇女解放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也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 对口号的辩证看待与发展:

政治宣传与时代局限: 作为一句政治口号,它具有强大的动员力和鼓舞作用,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任何口号都可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具体实践来理解。
“半边天”的内涵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半边天”的理解也在深化。从最初强调妇女参与体力劳动、生产建设,到如今更注重妇女在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包括创新、管理、科研等高层次领域。
挑战与反思: 尽管口号提出至今,妇女地位有了巨大进步,但我们也要承认,在现实社会中,男女平等尚未完全实现。依然存在性别歧视、就业不公、家庭责任不均衡等问题。因此,对“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追求,仍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去完善。
不同视角下的解读: 有些人认为,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将妇女的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动员,旨在打破性别藩篱,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

总结来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是毛泽东主席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动员妇女参与国家建设、实现男女平等而提出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口号。它不仅在思想上解放了广大妇女,在实践上推动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一口号,认识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仍然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奋斗目标。这句话的精神内核——强调妇女的价值、能力和平等地位——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谈谈各个时期的女权吧


一·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0-1000滑膛枪在《为什么民国时期的上海被知乎批评成这样?》下的答案

链接:zhihu.com/question/3897

“吴起镇是漂亮的刘群仙女士的总部所在地。她二十八岁,曾在无锡和上海纱厂做过工,雷娜·普罗姆的朋友,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生,现在是红色工会妇女部长。刘女士向我介绍了工作条件。工厂工人每月工资十到十五元,膳宿由国家供给。工人可得免费医疗,公伤可以得到补偿。女工怀孕生产期间有四个月假期,不扣工资,还为工人的子女设了一个简陋的托儿所,但是他们大多数人一到学会走路就变成野孩子了。做母亲的可以得到她们的一部分“社会保险”,那是由从工资额中扣除百分之十加上政府同额津贴所得的一笔基金。政府并捐助相当于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的款项供工人作文娱费用,这些基金都由工会和工人组织的工厂委员会共同管理每星期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时。我访问的时候,那些工厂都一天开工二十四小时,分三班倒——也许是中国最忙的工厂!

  这一切规定似乎都很进步,当然与共产主义理想来说也许还有很大距离。但是苏区为求生存还忙不过来,居然能实现这种情况,这一点是的确令人感到兴趣的。至于实现的情况是多么原始,那是另外一回事!他们有俱乐部、学校、宽敞的宿舍——这一切都是肯定的——但是这都是在窑洞里,下面是土地,没有沐浴设备,没有电影院,没有电灯。他们有伙食供应,但吃的是小米、蔬菜,偶尔有羊肉,没有任何美味。他们领到苏区货币发的工资和社会保险金,这一点也没有问题,但是能买的东西严格地限于必需品——而且也不多!

  “无法忍受”!一个普通美国工人或英国工人会这样说。但是对这些人来说并不是如此。你得把他们的生活同中国其他地方的制度儿作一对比,才能了解为什么原因,例如,我记得上海的工厂里,小小的男女童工一天坐在那里或站在那里要干十二、三小时的活,下了班精疲力尽地就躺倒在他们的床——机器下面铺的脏被子——上睡着了。我也记得缫丝厂的小姑娘和棉纺厂的脸色苍白的年轻妇女——他们同上海大多数工厂的包身工一样——实际上卖身为奴,为期四、五年,给工厂做工,未经许可不得擅离门警森严、高墙厚壁的厂址。我还记得一九三五年在上海的街头和河浜里收殓的二万九千具尸体,这都是赤贫的穷人的尸体,他们无力喂养的孩子饿死的尸体和溺婴的尸体。

对吴起镇这些工人来说,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但至少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有运动、新鲜的山间空气、自由、尊严、希望,这一切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他们知道没有人在靠他们发财,我觉得他们是意识到他们是在为自己和为中国做工,而且他们说他们是革命者!因此,我了解为什么他们对每天两小时的读书写字、政治课、剧团非常重视,为什么他们认真地参加在运动、文化、卫生、墙报、提高效率方面举行的个人或团体的比赛,尽管奖品很可怜。所有这一切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实际的东西,是他们以前所从来没有享受过的东西,也是中国任何其他工厂中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对于他们面前所打开的生活的大门,他们似乎是心满意足的。


——《红星照耀中国》


二、这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北京针织总厂始建于1952年,位于市中心。1971年,共有职工3400人,其中60%是妇女。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纺织品(棉织物、合成纤维织物)到成品衣物(毛衣、夹克等)。全年产量为2000万件。该厂生产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还出口到东南亚、中东、非洲以及东欧。

工厂有编织、漂洗和缝纫三个主要的车间,另外还有一些辅助车间,如负责修理和改造设备的机修车间。除此之外,工厂还有有一个可以全周托管小孩的托儿所,一个负责提供一日三餐的食堂。两名女工和工厂革委会的副主任向我介绍了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我们特别注重改善工作条件,这是党指导我们这样做的。我们关心职工的生活福利和保护工人的主动性。在旧社会却大不相同,资本家不关心这些问题。

车间里有空调,可以保持温度恒定,还有保障工人不受伤害的保护装置。有时因为忽视保护装置造成一些意外,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少数设备不够安全的话就必须更换。在特别炎热的车间,像有烘干机的车间,工人可以获得特殊津贴,可以多吃肉、多休息。当然,主要的问题还是要减小高温的影响。烘干机周围的高温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会尽量减小它的影响。你刚才看到了好些装冰块的车,这就是我们降温的方式。工厂还为工人提供了洗澡设施。

“在缝纫车间店,我们每天工作 8 小时,中午有半小时午餐时间。还有两个 15 分钟的体育运动时间,防止过度的劳累。这也是我们的军事演习时间,因为我们必须时刻准备,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

我们厂有医务室,而且每个车间都有赤脚医生 。厂里要求医务室的医生每天都要到车间巡查。这样工人就不必到别的地方去看病。如果遇到厂里的医务室治不好的病人,我们马上把他们送到医院。工厂的对面就有一个医院,在这个地区还有另外一家医院。咨询和医疗都是免费的。工人病休期间照样拿工资。

“当然,我们不能说我们已经尽了足够的努力来改善工作条件。我们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因为不断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新的矛盾也在不断出现。

女工每月多休一天假。怀孕七个月的孕妇每天只工作 7 个小时。当孕妇从事的是操作脚踏板缝纫机等难度较大的工作时,她们只在怀孕的前六个月继续原工作,此后将调换工种。遇有特殊困难,医生会推荐更换适宜的工作。正常分娩的女工有 56 天的带薪产假。如果难产,产假增至 70 天。孩子一岁之前,哺乳的母亲每天有两次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来哺育婴儿;此后的六个月,母亲每天有一次半小时的哺乳时间。孩子 18个月后就停止母乳喂养。18 个月到 7 岁的幼儿可以全时送托儿所,每周只呆在家里一次;但如果妈妈不想让把孩子全天放在托儿所,可以选择只在下午或者白天把孩子放在托儿所。厂里保证为所有的儿童提供足够的空间。我们不知道 56 天至 3 岁的婴儿的准确数字。三岁到七岁的学龄前儿童有两百多。

“厂里的平均工资为每月54元,从30元到102元高低不等。最低生活保障是每人每月人民币12元。如果工人的家庭人均收入不到12元,厂里将提供津贴。离退休职工领取原工资的60%。”

。。。

比较重要的工厂有各类职工学校,供职工们学习新知识,迎接新任务。因教学材料不同,课程长度不同。例如,有经验的工人通过培训成为工程师需两年。中国正在努力用“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来取代“专业发展”的旧观念—从而对集体更加有利。这是中国的基本的观念,意味着一场深刻的思想转变。可以看出,它贯穿于群众组织、党的委员会之间,也影响到工厂之间的关系和计划的制定等。今天,接受新的政治任务并不意味着改变工资。工资的变动幅度仍在讨论之中。这个问题不能马上草草解决,因为需要进行深入调查来确定现阶段的适当的工资政策。一旦这项政策确定下来,将有很大的讨论和说服工作要做,以免把这些决定强加于那些不是“人民的敌人”的人。

——《中国的文化革命与工业组织》


三、新时代的女权

举了下杨澜、京东女副总裁的例子,以及某呼吁妇女回归家庭的新华社文章

结果遭小人举报,

不想再详谈,点到为止吧

user avatar

也不谈太多的道理,就讲几个小故事吧,没什么条理。

红楼梦中,即便探春这样的女子,也是不认自己的亲妈叫母亲的,探春从赵姨娘的肚子里生出来,但是探春却是绝不认的。为什么,因为赵姨娘就是个子宫和卵子提供者,是生育机器,是奴才,不是人。要知道,母亲必须是人,而不是人怎么有资格做母亲呢?

我不是在说三姑娘,我很喜欢她,仅次于晴雯,但时代就是那样,礼教就是那样。

妾,是财产,不是人。是附属物,不是独立人。这一点要弄清楚,就不会说自古以来女人一直是人这样的话了。那些投井的、被浸猪笼的、被夫家强制逼着投井为了免税的、被词人雅客当做玩物送人的女“人”,她们不会同意自己一直是人的。

再说个小故事。

我奶奶的母亲,小时候就被强制裹小脚。从小脚骨全是断裂的,畸形的,走路都没法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裹了小脚,不能干活,除了当生育机器,还能干什么?

我奶奶的运气就比较好了,裹脚年纪村里已经有了妇救会,每次裹脚我奶奶就大声地哭,故意把妇救会的女人引来,然后就可以不用裹脚了。为啥?因为妇救会手里有枪,有权,有人,说话好使,当然也会花大把地时间讲道理。奶奶早生几年,可能现在就要颤颤巍巍不会走路。

小时候上学,小学语文有篇爬树摘杏子被老奶奶看到,结果老奶奶不骂人还给那孩子用棍子打杏子吃。

如果我没记错,那是我小学第一次学到颤颤巍巍这四个字。当时老师还问,为什么这个老奶奶颤颤巍巍?全班只有一个同学回答上来了,说是因为老奶奶裹小脚……我就不知道,其余同学也不知道,因为大多数同学的祖父母都没有裹脚,所以就不知道。

这么多年了,每次看到颤颤巍巍这个词,我总会想到裹小脚这样的事。

又有人说什么几十年前哪里用得着那么多劳动力?或者说要把女人都剥削……小时候听人讲笑话,说城市孩子分不清麦苗韭菜,我只当笑话,现在我是真信了……

问过老一辈人,五六十年代,那真叫草盛豆苗稀,没有良种、化肥、农药,一亩地的产量是按口袋算的,一百来斤。地里要薅草、种谷子要间苗、种黄豆要除草、种玉米要趟地、割麦子要赶时间防秋雨、种豆子要用连枷一点点地砸、想吃面要去磨坊用驴推磨一个女人要三五天去一次一干一上午才能够家里吃、玉米要用两个棒子互相摩擦把玉米粒弄下来……在以前女人也要干活,但是仍旧没地位,被夫权父权压迫。

解放妇女当当时的农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让她们知道夫权父权不是天经地义的,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能换来钱,钱能养活自己,养活自己才能自由独立,自由独立的女性是新时代的美,而三从四德才是美的时代过去了。

现在的农村,现在的城市,现在的劳动,和以前能一样吗?特么的现在我一个人能种几百亩地,种有播种机,草有草甘膦封闭药和百草枯禾本净、虫有药罐喷洒器、肥有二胺尿素氯化钾、收有联合收割机……现在当然不用女人在农村劳动,可很多人却用现在的经济基础套那时候的经济基础,难道不可笑吗?特么的那时候女人不劳动,家里吃饭都是问题,天天啃苞米棒子去吧,还特么吃窝窝头?女人不去推磨哪来的面?吃个大J B!我去特么的这就叫为了剥削女人。

经济基础是什么?经济基础是在牛耕时代,女人干不了男人干的活,女人在广大的、占百分之九十人口的农村无法单独生存,包括推磨、薅草、间苗之类的劳动,是不被社会承认的家庭劳动而非社会劳动。

怎么才能在牛耕时代的经济基础上让女人顶半边天?同工同酬加思想解放,这是有重大意义的一步。这一步让我奶奶认识到,自己天经地义地为了家里吃饭去推磨,是一种劳动,而这种劳动理应获得在家庭中的尊重和平等。

如果一切顺利或者说另一种历史,合作社、公社、机械化,土地集体所有制、女拖拉机手、女会计、女收割机手……除了女农药播撒员(因为这涉及到可能损害女性生育)等等,这才是完美设想条件下的、农村的女性的解放。

然而没有如果,但是残余仍在。

村子里这几年离婚率逐年升高,要我说,这是好事,证明女人能养活自己了,证明女人真正独立了,证明女人在农村依靠机械依靠土地依靠原本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可以自己挣钱不用非要依附男人这个劳动力,这就是妇女解放。为了生存压力和经济原因的婚姻模式,终究是要毁灭的,这就是未来。

至于说现在的土地制度的变革,那已经不重要了,土地不再是农村女人唯一可以用的生产资料了,因为时代变了,城市里一样可以劳作可以养活自己。

我想,终归,这是进步的,时代是不断向前的。而这种种向前,很大一部分源于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思想的解放,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是人,可以使劳动的、被社会承认的劳动的人。

而现在,很多人忘了,很多人想唱反调,可有什么用呢?

我们共产党人不是宗教徒,我们不屑于争辩过往,我们的事业属于未来。我们欣慰地看到妇女比以前解放了许多,并且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妇女会迎来真正的解放,这就够了。

而我现在只想向那个不知名的、在我奶奶裹脚时哭闹而走进我太奶家门的、那位不知名的妇救会的妇女干部,说声:谢谢。

谢谢你给我了一个可以有一双完整的、骨头没有断裂的双脚、在夜校学会了认字、在家中用劳动争取到家中地位、坚信妇女能顶半边天、并成为乡里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的祖母。

user avatar

凡是脱离原文背景,肆意歪曲原文意思的解读,都是神特么的在耍流氓。

原文背景如下:

在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大生产热潮时期,养龙司乡堡子村在1954年年底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的许多男社员轻视女性的旧思想还未扭转,不赞成妇女出门干活,导致全村23名女社员只有三四人出工。她们和男社员干同样的活,但以当时的工分制来算,男社员每天记7分,女社员只记2.5分,这就严重影响了女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村里劳动力不足导致群众吃饭困难。这时,任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妇女主任的易华仙提出:“毛主席都说男女平等了,女社员也应该出工,并且工分要和男社员一样多。”就这样,易华仙带领妇女和男社员一起下田犁土、插秧,调动了全村妇女的积极性,使农作物产量增加了三成。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刊物发表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表彰实行男女同酬的第一村——— 堡子村。毛泽东看到文章后亲批:“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之后,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迅速响彻大江南北。

看明白了吗??

——她们和男社员干同样的活,但以当时的工分制来算,男社员每天记7分,女社员只记2.5分。

——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

这段话的原文背景,放在现在的“小资语境”下;是给你涨工资,不是让你多干活!

同工同酬,还有人揪着前半段的“同工”不放——后半段的“同酬”让你给吃了??


一群脑臀分离的玩意儿,还设法论证这句话是让你“多干活”。何其荒谬焉!古装电视剧看多了,真当自己是贵族大小姐了么!

醒醒吧姑娘们!请随我翻到毛选第一卷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是谁将你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裹小脚”,“女子无才便是德”中解放出来?

又是谁给你灌下了“百分之十先生”,“高跟鞋”,“我负责貌美如花”的迷魂汤?让你从小就养成不劳而获,顺理成章的凌驾男人的普遍意识;等到年龄稍长一些,又被洗脑成了只会自怨自艾,可怜巴巴的“大龄剩女”?


是谁苦口婆心的告诫你们“要把妇女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参加生产和政治活动,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唯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凝结成一股牢不可破的力量?

又是谁明目张胆的打出了“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致贱人”,打散无产阶级,让男女间互相歧视,互相恐惧,他们却在一旁收智商税收的美滋滋?


是谁和你一起工作,和你一起加班加点?是谁对你伸出援手,为你干体力活,为你捎带快递,为你搬家帮忙?那些是你的男同事,是你的朋友,是被部分人污蔑成“男屌丝”的存在!

又是谁只因你是女人,所以明目张胆的不给你提薪,不给你晋升,甚至把你的简历扔进垃圾桶里?又是谁只因你是女人,所以对你油腔滑调,甚至在职场里酒桌上对你进行公然的性骚扰?那些是你的男老板,是你的敌人,是被部分人美化成“成功人士”的混账!


前者是你的朋友,后者是你的敌人!

你不去团结你真正的朋友,攻击你真正的敌人;反而被“小资的情结”洗了脑,幻想自己“单打独斗”就能闯出一片天地,进而肆意的攻击那些不如你的男人,嘲讽那些不如你的女人们——这种所谓的“权利运动”,除了沦为给大老板们吮痈舐痔的奴才外,除了被那些“公知”,“大V”们收一波智商税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益处吗?


很多“女权运动者”,肆意扭曲。胡说什么“发动战争的是男人,收获荣誉的也是男人”,极尽混淆是非之能事,用性别叙事来掩盖阶级叙事。难道世界上的男人,就有共同的利益了吗?假设一个男性小偷偷了我的钱包,难道他会因为我是男性,就乖乖的把钱包归还给我吗?何其荒谬焉!

切记,你们要联合的,是那些苦于女性“公主病”,“天价彩礼”的男性无产阶级,是那些哀怨自身“家庭不好”,“难找工作”的女性无产阶级;而从来不是什么“不招收女性”,“职场性骚扰”的男性资产阶级,也不是什么鼓吹“女性天生就该如何如何”,“不努力活该下贱”的女性资产阶级!

你不要把朋友当成敌人,也不要把敌人当成朋友!


让我们看看过去的人民币吧。


用华丽的衣衫和精致的化妆品妆点自己,美吗?——当然是美的。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外表的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外表的美很重要。

但是你能只看重外表,被这一套歪理邪说洗了脑,变成了“不接地气”,“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衣服架子”,进而乖乖的放弃你劳动的权利吗?

只有能够担当,人格独立的人;才是被他人所需要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人。
而这个大写的“人”,不分性别,不分男女。


有人嚷嚷“女性身体柔弱!”
——我们难道不承认男性女性身体有别吗?那就是睁眼睛说胡话了。
但是你真的是为女性着想吗?还是说你只是单纯的想用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给女性洗脑,让她们成为没有独立人格的木偶,富人用后既弃的的玩具,压榨无产阶级男性的帮凶吗?

女性身体柔弱,那我们应该明确分工,而不是把这个当作藉口,再把女性关回到新时代的“封建礼教”的笼子里去。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这么一段话: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我们希望无产阶级的女性获得权利,获得劳动的权利(能够劳动),获得自身劳动的定价权(劳动的报酬合理)。

就是这样。简单如此。


记住,姑娘。

——谁要是借着否定“妇女能顶半边天”,连带着一起否定你的劳动权,让你沦为不能独立自主的玩偶的,戳穿他的祸心!

——谁要是拿着“妇女能顶半边天”当作藉口,却冠冕堂皇的强迫你加班加点,不能让你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和晋升空间的,砸烂他的狗头!

女人和男人,顶起我们的整块天空!

女性无产阶级,和男性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妇女能顶半边天”是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著名口号,其核心含义是强调妇女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追求男女平等、解放妇女的思想。要详细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 历史背景与提出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百废待兴,需要动员一.............
  • 回答
    美媒关于拜登引用毛主席“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的报道,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几个关键的层面:政治语境、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及修辞策略的应用。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来源和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妇女能顶半边天” 是毛泽东在1950年代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旨在强调女性在社会生.............
  • 回答
    这事儿,放谁身上都挺膈应的。同学在图书馆看见你捧着《毛选》,脱口而出“五毛”这俩字,这明显不是什么善意的调侃,更像是一种标签化的指控,带着点不屑和固化印象。遇上这事儿,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首先,你得明白,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和思考的空间。《毛选》这本书,它在中国历史和思.............
  • 回答
    看待毛泽东的书法成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它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议题,涉及到他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艺术追求以及书法本身的历史传承和演变。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毛泽东的书法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烙印。他的字,尤其是晚年的作品,如那挥洒自如.............
  • 回答
    毛剑卿身穿辱华品牌拍照,公然与抵制浪潮“唱反调”,这事儿一出来,那真是搅得一池浑水,激起了不少人的情绪。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大家伙儿为什么反应这么大。事件本身: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一位大家比较熟悉的足球运动员毛剑卿,被发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照片,照片里他穿着一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作家王超当选吉林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这件事。这消息一出来,确实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少关注,也算得上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吉林省网络作家协会”。这名字听着就很有时代感,毕竟网络文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有自己的协会来组织和引导,也算是顺应潮流。而王超,作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毛泽东主席在今天“复活”,他会如何审视这个他曾一手缔造的、如今已然焕然一新的中国,这无疑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场景。我们可以从他毕生所追求的核心理念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判断出发,来尝试描绘他可能会有的反应和思考。首先,毋庸置疑的是,他一定会对中国如今在国际舞台上.............
  • 回答
    “毛左”这个词,近些年来在中国社会舆论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常常伴随着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毛左”,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包括他们的思想渊源、核心诉求、代表性观点,以及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贴标签就能概括的群体,他们的构成、动机和主张都相当复杂。思想渊源与概念的界定首先,我.............
  • 回答
    DNC前主席的指责:在大选尘埃落定近一年后,重提旧事为何?在距离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已近一年之际,民主党全国委员会(DNC)前主席,一位在党内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突然站出来,公开指责希拉里·克林顿依靠“作弊”才赢得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这一爆炸性的言论无疑在平静了近一年的美国政坛投下了一颗巨石,引.............
  • 回答
    关于尚可喜为毛文龙报仇屠广州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尚可喜是否真的“为毛文龙报仇”而屠杀广州,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毛文龙是明末辽东的一位将领,在努尔哈赤崛起时期,他镇守皮岛,对后金构成了相当大的牵制,尤其是在海战方面。毛文龙的死.............
  • 回答
    成都大学毛洪涛溺亡调查结果的公布,无疑牵动了社会各界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一起个体的悲剧,更折射出高校管理、师生关系、心理健康等诸多层面的问题。针对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关注。一、 调查结果公布后,值得关注的信息点:1. 官方调查的结论与证据链: 核心结论: 调查组最终.............
  • 回答
    毛人风回归魔兽世界,继续直播这件事,在魔兽玩家群体中,尤其是他的粉丝们,以及曾经关注过他的人那里,无疑是一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同学们”对此的态度和看法,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粉丝和忠实观众的反应: 怀旧与期待: 这部分群体可以说是最激动和期待的。毛人风是早期魔兽世界直.............
  • 回答
    袁崇焕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明确指出毛文龙是和议的障碍,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相当棘手且充满争议的论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袁崇焕所处的立场和考量。首先,让我们看看毛文龙的“障碍”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军事上看,毛文龙镇守辽东的皮岛,是明朝在辽东仅存的少数几个重要据点。他的部队规模.............
  • 回答
    陈翔否认与毛晓彤恋爱期间出轨江铠同,并回应与女子搂抱视频,这事儿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事情的原委。这事儿最早是从毛晓彤的闺蜜爆料开始的,说陈翔在和毛晓彤恋爱期间,出轨了江铠同。当时还放出了不少似乎能佐证的细节,比如毛晓彤回家撞见了陈翔和江铠同,还有一些.............
  • 回答
    关于腾讯“讲武堂”关于二战东线战局的观点,即“没有美帝援助,慈父将被小胡子吊打,基本到1944年毛子就得投降德三”,这确实是一个在军事史爱好者中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争议性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情绪化的标签,纯粹从历史事实和军事逻辑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承认这个观点.............
  • 回答
    毛泽东主席是否真的看了17遍《资治通鉴》,这个问题在史学界和毛泽东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争议,并没有一个绝对确凿的定论。不过,他本人确实对《资治通鉴》极其重视,反复阅读,从中汲取了大量的历史智慧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关于“17遍”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反映了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喜爱和钻研程度.............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