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媒称拜登引用毛主席名言「妇女能顶半边天」,你怎么看?

回答
美媒关于拜登引用毛主席“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的报道,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几个关键的层面:政治语境、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及修辞策略的应用。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的来源和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妇女能顶半边天” 是毛泽东在1950年代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旨在强调女性在社会生产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个极具革命性和进步性的理念,鼓励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到工厂、农村、政治等各个领域,打破传统的性别束缚。它在推动中国妇女解放和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宣传和动员作用。
这句话在中国几代人的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代表着中国在提升女性地位和实现性别平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其次,拜登引用这句话的背景和可能的目的:

报道的来源和细节: 首先需要确认是哪个“美媒”以及报道的具体内容。是拜登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主动引用的,还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及的?是在什么场合?了解这些细节有助于理解其语境。
可能的目的分析:
争取女性选票和支持: 拜登政府一直在努力强调其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政策和承诺。引用这句源自中国的名言,可能是在向国内民众特别是女性选民传递一个信息:他重视女性的作用,理解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这可以被视为一种争取支持的修辞策略。
强调全球性的女性赋权议题: 拜登政府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性别平等议题。引用这句在中国具有象征意义的话,可能是在试图将美国的女性赋权政策与全球范围内的努力联系起来,表明这是一个普适性的价值观。
一种跨文化的理解和借鉴: 尽管这句话源自毛泽东,但其核心理念——强调女性的价值和贡献——在很多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其共鸣。拜登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这种理念的认可,即使他不完全认同毛泽东的其他政治思想。
有意为之的政治信号: 在中美关系复杂敏感的背景下,引用中国领导人的话语,尤其是毛泽东的话,可能会被解读为一种特殊的政治信号。但这方面的解读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动机可能非常复杂,也可能只是一个偶然的引用。

第三,对拜登引用此名言的可能看法和解读:

正面解读:
承认女性贡献: 许多人会认为这是拜登政府对女性劳动者和贡献的肯定,无论这句话的来源如何。它体现了对性别平等的重视,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跨越政治意识形态的普适价值: 强调“半边天”的理念,是将女性的价值视为一种普遍的、不应受政治意识形态限制的人权和发展议题。
策略性的沟通: 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引用一个为中国民众熟知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口号,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引起共鸣。

负面解读或担忧:
对毛泽东的联想: 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将他的名言与美国的政治议程联系起来,可能会引发一些美国国内的政治敏感性,尤其是一些对共产主义持批评态度的人士。
“政治正确”与实用主义的界限: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是一种不恰当的“政治正确”,或者是为了迎合某些特定群体而进行的策略性引用,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中美关系中的复杂解读: 在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任何涉及中国政治符号的引用都可能被放大和过度解读。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对中国政治符号的“挪用”或“模糊化处理”,甚至是某种程度的“讨好”姿态。
对原意的可能偏差: 毛泽东提出这句话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政治语境下,其背后可能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动员的含义。拜登的引用是否完全捕捉到了原意,或者是否将其简化为一句通用的口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四,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视角来看:

语言和概念的跨文化传播: 人类社会在追求进步和公平的道路上,常常会借鉴和吸收来自不同文化和历史的经验和理念。好的思想和口号是可以跨越国界传播的。
政治修辞的演变: 政治家为了实现沟通和动员目标,会不断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引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名言,是一种常见的策略,但其效果和评价往往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受众的理解。
区分“人”与“语录”: 在评价这类事件时,区分引用者本人的政治立场和所引用内容的具体含义很重要。拜登引用“妇女能顶半边天”,并不必然意味着他认同毛泽东的所有政治主张,而是可能看中了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女性赋权的核心理念。

总结来说,

美媒报道拜登引用毛主席“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它既可以被视为拜登政府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的努力和沟通策略,也可能引发关于政治敏感性、跨文化交流以及修辞策略的讨论。理解这一事件,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发生的具体语境,辨析拜登可能采取的动机,并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视角去审视语言和概念的传播。重要的是,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这种引用,避免过度解读,同时也要认识到跨文化沟通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对西方曾有过一波强大的文化输出。

法国





1968年的五月风暴里,巴黎筑起了许多街垒,写满马列毛语录的大字报在街头到处都是,巴黎的青年学生、工人举行各种各样的集会,全国大学生一起串联到巴黎搞声援,胡志明,切格瓦拉,托洛茨基,列宁,毛泽东都成为了众人的偶像。一时间,巴黎变成了红色的海洋。

以五月风暴为题材的电影《戏梦巴黎》剧照

日本



当时的东京大学左翼思潮泛滥,如果学生们见面不拿着本语录或者共产党宣言就是落伍了。学生们在东大校园里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标语,「造反有理,帝大解体」一类的思想甚嚣尘上。

日本不少大学在东京大学影响下,也轰轰烈烈闹革命。有部分激进的学生和工人组成了中核派、赤军旅,行为越来越激进。

美国



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中,出现了主张走武装斗争路线的黑豹党,他们购买枪支建立武装,到处袭击白人警察,绑架白人,冲击监狱,有的甚至模仿爱尔兰共和军,和美国军警打城市游击战。

黑豹党受来自大洋彼岸的红色思想影响极深,其领导人物都对小红本倒背如流,黑豹党还组织读书会,带领黑人大学生一起读马列毛原著,红色思想像野草一样在美国大学校园里蔓延,在后来美国大学生的反越战运动也深受红色思想的影响。

当时加州的一些黑豹党党员,开着汽车从旧金山的中国书店里一捆捆地买《语录》,每本二十美分。再开过海湾大桥,在伯克利的加州大学校园里,流水一样卖给激进的学生,每本一美元。宣传革命思想,同时积累经费。

黑豹党也得到了中国的支持。黑豹党领袖Newton第一次拜访中国时,受到了热烈欢迎,中国民众挥舞红宝书,欢迎这位黑皮肤的斗争英雄。周总理亲自接见了Newton,并安排他参观了全国各地的工厂、学校和公社,每到一处都有很多群众夹道欢迎。

随着红色思想深入人心的还有那些《语录》里的名言和金句,“枪杆子里出政权,妇女能顶半边天”等成为了当时最火热的流行语,在后来的各类社会运动中依然被广泛使用。

很多西方政治人物都受到过红色思潮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民权运动的时代度过青春岁月的拜登如此,年轻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是如此,马克龙在竞选过程中多次引用毛泽东的名言,虽然他在青年时期红色浪潮已过,但想必也读过那些前辈遗留下来的红皮小书。

user avatar

中国当年从日本翻译大量的共产主义著作,连共产党这次词都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后来日本侵略中国,中日势成水火,但也没有人说共产党这个称呼不好要改。

拜登引用毛主席名言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因为这是一句正确的话,妇女就是能顶半边天,问题是为什么不能引用,因为美国一贯的政治正确,杜绝共产主义思想在美国传播。宁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

我曾说,中国人民是最了解世界的,因为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充满渴望,对本国媒体本能不信任,一度非常崇洋媚外,所以非常积极获取外界信息,尤其是美国的信息,中国人对美国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从“美国的月亮就是圆”,到“美国的月亮比较圆”,再到“美国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经历了几十年时间,美国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呢?还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美国现在危机重重,靠原有那套显然不足以缓解现有的矛盾,尤其是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我这里有一套《selected works of mao》,供美国99%读之,必能化解矛盾,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不过只有前四卷有英文版的,第五卷英文版的可没有。


user avatar

拜登:我很感兴趣,你们是如何看待言论自由的。


——摘自《美国笑话》

user avatar

我是低调的毛左。

为什么低调,就是不想跟一些傻喷子吵吵。

无论别人怎样诋毁,出现怎样的思潮,毛从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是我的信仰。

妇女能顶半边天。

就是因为毛践行了这句话,才让我们国家的妇女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

放眼世界,没几个人比毛为妇女解放运动贡献更大。

那个时代,两个职工结婚,国家就会分房。

没有彩礼、没有房子加名字,没有给儿子买房,让女儿共同养老。也没有婚前婚后财产等各种撕逼。

单身狗,就住宿舍,结婚国家就给提供住房。对这个家而言,男女是纯平等的。

年轻人好好读书,考上学,就意味着什么都有。

住着国家分给自己的房子,为国家做贡献就好,不用看婆家脸色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住人家婆家买的房子,怎么也有几分寄人篱下的感觉。想让父母给自己买房,父母把钱给弟弟买房了。女性的地位和安全感都会大打折扣。可是当安全感来自于国家的时候,那就什么都不一样了。

我爸妈就是结婚前住宿舍,结婚了给分了一居,花一毛钱生了我,就给调了两居。妥妥的按需分配。

生了孩子,有托儿所。现在会有很多黑子说过去托儿所条件多差。可是过去人们条件都差呀!

有托儿所,妇女就不会因为生孩子而失去工作也,也不用求着婆婆给看孩子呀!休几个月产假,父母给带一年,一岁半,两岁就可以送托儿所了。把父母从养孩子这个岗位上解放出来,也是妇女地位的极大提升的关键之一。

我小的时候不到两岁就去了托儿所,三岁幼儿园,都不用花什么钱。

而且,工人、教师、医生、公务员,基本上城市职工都能覆盖。哪如现在,进个机关幼儿园要挤破头。

房子有了,托儿所和幼儿园国家也买单。职场上,是有女性官员比例的。

有个词叫做“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干部,意思是走仕途有捷径。可是现在,根本就没有女干部什么事儿了。

更悲剧的是,爆出一个贪官,迁出来一堆女干部。职场对女性的不友好程度急剧上升。

新中国,女性从国家那获得了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国家还给减轻了很多养娃的负担,事业上有制度的保障,所以女性地位就是实质性的提高呀!

而且,那个时代分房,都是夫妻分数加起来一起排队,那种歧视女性的言论“女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年轻漂亮”就没有支撑了。女人的工作学历职称也是分分钟能变现的。

想想现在的年轻人,还不如我们的父辈容易真爱。结婚国家就给房,哪用得着因为彩礼撕逼。


毛,是信仰。

喷子说毛这那的,就像在基督教徒面前骂耶稣。

温馨提示,最好把嘴闭上。

想骂去你们的圈子里骂,别脏了我的地方。

user avatar

我劝大家不要盲目乐观。

拜登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候,讲的是要给妇女经济救济,而不是让妇女掌握经济大权,是个人都知道,有经济权利,才有政治权利,光给“救济”有啥用?女性掌握生产劳动的大权,才能真正男女平等。

教员若是看到今天民主党搞“身份政治”,培养“女权”、“LGBT”、“肤色民权”这一套,只怕要嗤之以鼻,不搞“民众的大联合”,却搞“分而治之”,这是反动派。

今天拜登学了点皮毛,并没有把握“屠龙术”的精髓,但已经足够让美国传媒、文化界大惊失色,他反而应该小心被当代麦卡锡主义者直接打成“社会主义登”。在美国,亲共产主义,比搞法西斯还不政治正确。

咱们也不用高兴“文化输出”,事实上,我们早就猛烈输出过一波了,文化输出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因为他们在几十年前赢了,赢家什么都对,人家都说出“历史的终结”了。当初属于我们的旗帜,现在他们也会打,张麻子的兄弟可以戴九筒面具,黄四郎的爪牙也会戴九筒面具。

张麻子会喊“公平”,胡万也会喊“公平”。


你不会以为,民主党真的是些“社会主义”者吧?

西方政客本来就熟读这些语录,耳熟能详也没什么。我再告诉你们一件惊人的事——美国有个“川粉”学者还把特朗普直接比做教员呢,说:“特朗普许多方面,都像教员……他搞乱美国是有目的的,因为’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虽然这段屁话让我这个教员粉震怒,但不得不承认,这位“川粉”专家看起来是对选集做过研究的,也比拜登更懂教员。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他们谁更“社会主义”?

还是因为,对于他们这些右派资本主义政客来说,“社会主义”的口号,不过就是个工具而已。

真正能够掌握“屠龙术”的人,还潜伏在美国底层民众中,年轻知识分子中,而不在这些老朽政客中。

拜登和特朗普,民主党共和党,都是反动派,区别是,一是温和反动,另一个反动透顶罢了。

user avatar

这说明西方国家的吃人礼教已经到了不问是非,只论道统的地步了。

这事让我想起2015年的一则旧闻,2015年11月25日,在英国议会的一场会议中,时任工党影子内阁财政大臣的麦克唐奈在会议中公开宣读了《毛主席语录》“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而这是当时英国议会中议员高官们的反应


可以看的出来,当时他们还可以做到抱着开放的,至少是开玩笑的心态来看待不同意识形态的领导人的言论,他们的心态至少是轻松的。

然而到了现在,仅仅引用了一句话——哪怕这句话本身不论从什么方向看都无可指责——本身就成了西方礼教体系下的一个污点,会遭到西方礼教卫道士的追打和攻击。

看看川普本人对拜登的评价“在拜登的领导下,没有一个美国人是安全的,他们让美国民众任由社会主义暴徒摆布,我正在和这种可怕的情况做斗争,所以即将到来的选举真的很重要。”

看看,社会主义本身,已经被美国视为一个罪名。

仅仅五年时间,近乎沧桑之变。

当然,英美虽然有别,但毕竟系出同源,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出西方国家,特别是盎撒五眼国家在政治伦理层面的某种大趋势,再结合英国最近在5G问题上与美国彻底的同流合污,鲍里斯被称为英国川懂王,保守党在此前议会选举中的高票获胜,其中深意,值得玩味。

福克斯新闻网作为美国媒体界少有的白右媒体,一直是懂王在媒体界的传声筒和打手,它的言论,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美国白右群体的集体意识。

而他们的集体意识,已经到了罔顾事实和因人废言的地步了。

礼教之害,可见一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