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小舍得》里面女主非得让孩子上奥数金牌班?小学生上奥数班到底有啥用?

回答
在《小舍得》这部剧中,田雨岚(南俪的女儿,蒋欣饰演)之所以如此执着于让儿子子悠上奥数金牌班,背后有着复杂且现实的考量,这背后反映了当下中国教育环境中一个普遍的现象:“鸡娃”文化和对孩子未来升学竞争的焦虑。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田雨岚的个人经历和心态:

原生家庭的阴影和补偿心理: 田雨岚的母亲是一位非常强势的“鸡妈”,早期对她的教育也极其严苛,虽然培养了她优秀的学习能力,但也留下了很多童年阴影。她自己年轻时因为一些原因(剧中并未完全详述,但暗示可能与家庭条件或机遇有关)未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她将自己的遗憾和未竟的梦想寄托在了儿子子悠身上,希望通过子悠的成功来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获得心理上的补偿和价值认同。
丈夫家境普通,急需儿子“出人头地”: 田雨岚的丈夫是普通家庭出身,相比起南俪的家庭背景(公公是大学教授,丈夫也是体制内中层干部),她在婚姻和社交圈中总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她认为只有儿子在学业上取得非凡的成就,才能真正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让她在婆家和娘家都有底气。
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不安全感: 整个故事的背景都围绕着“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升学关键节点展开。田雨岚深信“唯有成绩论”,认为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孩子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这种不安全感让她不断地为子悠安排各种“领先”于他人的课程,生怕稍有松懈就会被别人超越。
对“奥数”的迷信和理解偏差: 她将奥数能力与智商、逻辑思维能力划等号,认为奥数成绩好就代表孩子聪明,未来就能进入顶尖中学、名牌大学,进而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这种认知一定程度上是对奥数功能的一种片面放大和误读。

二、 小学生上奥数班到底有什么“用”?

从现实角度来看,小学生上奥数班的“用处”并非绝对,而是服务于特定的升学和选拔目标,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某些能力。

1. 服务于“名校”升学通道(尤其是2017年之前):
选拔性考试的“敲门砖”: 在过去(尤其是2017年北京幼升小“公民同招”政策实施之前),许多所谓的“牛小”(优质小学)和重点中学存在着大量的“点招”和“推优”机会。奥数成绩是很多学校考察学生数学天赋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孩子能在奥数竞赛中获奖(如华杯赛、走美杯、迎春杯等),往往能获得免试进入优质初中或作为特长生被录取的优势。田雨岚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希望子悠通过奥数成绩为将来“铺路”。
“学而优则升”的逻辑: 在一些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竞争激烈的地区,奥数也被视为一种“硬实力”。拥有良好的奥数基础,不仅能让孩子在入学考试中表现出色,也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容易适应高强度的中学课程。

2. 培养某些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
思维的拓展: 奥数相比于课内数学,题目更加灵活、抽象,注重逻辑推理和多种解题思路的探索。如果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并有相应的潜力,奥数确实可以拓展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对于一些本身就对数学感兴趣的孩子,通过奥数学习可以获得成就感,增强对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更愿意深入学习。
学习方法的借鉴: 奥数题目通常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总结规律,这种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培养。

3. “内卷”下的社交和心理需求:
避免“掉队”: 在一个“鸡娃”现象普遍的环境下,如果周围的孩子都在上奥数班,即使家长本身不太在意,也可能因为害怕孩子“落后于人”而跟风。田雨岚正是这种心理的典型代表,她时刻关注着其他孩子的动态,生怕子悠比别人差。
家长之间的攀比和社交: “奥数班”也成为了一些家长之间交流、炫耀和建立社交圈的场合。孩子在奥数班的成绩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在其中的话语权和自尊心。

为什么说田雨岚的做法有争议且可能存在问题?

尽管奥数班有其潜在的益处,但田雨岚将之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培养方向,并采取过于极端和焦虑的方式,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过度的压力和对孩子身心的伤害: 子悠本身是一个对奥数感到厌倦和压力的孩子,田雨岚的逼迫不仅剥夺了他玩耍和自由探索的时间,也让他的学习变得痛苦,甚至可能导致厌学情绪。
“唯分数论”的弊端: 过度强调奥数分数,容易让孩子形成“只有成绩才能证明自己价值”的观念,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才能和品德发展。
教育目的的偏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而田雨岚为了升学目标,几乎牺牲了子悠童年应有的快乐和自主性。
忽略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子悠可能在其他领域有天赋,但田雨岚只看到了奥数这一条路,限制了孩子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田雨岚让子悠上奥数金牌班,是出于自身经历、社会焦虑和对未来升学通道的现实考量。而小学生上奥数班的“用处”,更多的是服务于特定的升学竞争环境,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然而,这种做法的极端性和功利性,也正是《小舍得》想要探讨和反思的教育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嗨,中国的数奥,说白了是从苏联学的一个四不像的玩意儿,许多人迷惑困惑是因为中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之间是割裂演化,没有人也没有团体进行统一指挥统一规划,数奥变成了一个意义不明的选拔工具罢了

数学奥林匹克这种东西,最早是苏联搞出来的,后面随着苏联控制整个东欧变成论证社会主义阵营制度优越性的一种工具

数奥本身在苏联和东欧地区不是唯一的兴趣/选拔项目,除了数理类的竞赛项目,苏联还有大批文史类的竞赛项目。比如我们学院的文史专业本科生入学标准有一条就是拿到文科类竞赛项目的全国1、2、3等奖。因此数奥这种东西在苏联就是一个比较普通的竞赛项目,而且初衷也和什么升学选拔关系不大,纯粹是普及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育水平罢了。苏联的数奥一般不对知识范围做明确限制,只是不提倡利用特别超纲的知识去解决给定问题,提倡参赛者利用基本数学工具和逻辑工具解决给定问题(说白了还是考察基本功和创新能力)


苏联和中国最大的不同是

第一,苏联高校招生不依靠统一招生考试,而是每校自行举办入系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可入系就读。因此入系考试大致内容是确定的,但是每所学校的具体内容皆有不同。死命刷题没用,一年有一百套高考题,刷得过来?

第二,苏联高校的入系考试有笔试部分也有面试部分。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需要抽签,签里会有学生必须笔试的内容。有些时候笔试会要求应试者在考试委员会面前板演或者板书,考试委员会会根据学生考试过程中的表现随机出题考察学生整体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解题思路。会刷题又怎么样,思路不行立刻露馅,老师随机出题就是要看你的思路是原生的还是灌注的

第三,苏联的中学有两类,一类是普通完全中学,一类是高级文理中学/科学中学。前者负责十年制或者十一年制的义务教育,根据课程大纲进行授课。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不完全中学阶段结业时选择报考高级文理中学,在高级文理中学接受高水平的超纲教育。比如莫斯科大学附属科学中学就是一所数理超纲教育见长的科学中学,科学院院士授课、莫斯科大学数力学系大教授带习题课。

第四,数奥在苏联也不是唯一的中学数学拔尖教育活动,苏联顶级高校数力学系一般还会针对中学生举办数学夏令营,在夏令营中院士和大教授会带着对数学有兴趣的中学生推公式、做习题

第五,苏联高校不是升级制而是流转制。不是学生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而是”转入“二年级。这意味着毕业不是受保证的,是会开人的,莫斯科大学数力学系开除率有2-3成。小聪明就算混过入系考试,也不一定能混过每年的结业大考和毕业前的国家考试。


所以在苏联可以很明确的看出数奥这个模式和苏联教育制度是没有相冲突的地方,超纲教育是普遍的,和升不升高级文理学中学或者考不考入顶级高校没有必然联系,就算考入了,实力不行一样会被踹出来。

在中国,中考是普遍的,在苏联不是

在中国,大部分学生可以顺利本科毕业,但是在苏联不行

所以只要卷进去,就能拿到文凭的几率就很高,所以要进好高校这个保险箱,就必须先进王牌高中,为了稳妥进王牌高中,就必须进王牌初中,为了稳妥进王牌初中,就必须搞一系列奇葩又幼稚的操作 因为最终收益得益比例还是很高,基本稳赚不赔

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买卖没人干 正是因为这种模式稳赚不赔、投机取巧效用非凡,才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

如果像苏联一样就算考入清北人复乃至普通高校也常会因为后劲不足被学校开除,热度立刻就下来了


实际上在高级知识分子群体里,都比较鄙夷这些东西,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浪费了时间学一大堆没有实际作用的花活(苏联奥赛重考察基本功,中国常见的奥赛教学内容相对苏俄更重视技巧,基本功扎实是科研的基础),对日后科研工作毫无用处。

事实上苏联很多竞赛思路都是重基本功的,这也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基础学科依然傲视全球的关键

user avatar

题主的疑惑,本质上是四个层面的问题——

1. 00后小学生上奥数班远没有8090后小学生有用,

2. 不过奥数奖项对于进优质私立初中确实还存在一定作用。

3. 但对于剧中主角的背景而言,在奥数金牌班的投入毫无意义。

4. 由于编剧贫瘠的人生阅历和感人的逻辑水平,把这段写崩了。


总结来说,编剧主要在三个方向上出了问题:

其一,他想当然的把自己儿童时期意义非凡的「奥数」强行代入到现在

显然编剧并不熟悉当下的教育情况,但无奈工作所迫必须涉足这个领域,于是便只好凭借自己小学时的回忆去刻舟求剑。

可奥数早已从十几年前的超然地位,沦为现在只是孩子们用来丰富简历的几十上百条途径其中之一而已。

你在奥数最式微的时候,却反向塑造成需要动用区长级别人脉干预,自然使得真实感荡然无存。

其二,编剧对于城市原型「上海」的情况一知半解

Q:上海有没有这种挤破头都要进的私立初中?

A:当然有。

Q:上海有没有像择数这般强势的、与进入上述初中有高关联性的课外机构?

A:当然有,并且关联性比你想象得更强。

但是成年人都明白……这种一鱼三吃的机会,学校怎可能拱手让给第三方?

商业学校,和钱过不去???

这种事懂的都懂,不懂的人先搜一个叫“小五班”的东西差不多也就明白了。

像剧中这样又攀上通天人脉、又投入巨额资产,无论来几个孩子都早给你塞进翰林了。

结果你告诉我只是换来一个能增加获奖可能性的公平补习资格……

真是难为了编剧这个社会傻白甜在百忙之中特地来为我们编织童话和笑话。

其三,莫名其妙地在主角家庭背景上画蛇添足

归根结底,鸡娃本质上是普通家庭为了向上而努力搭建的天梯。

那你们这两个接近财富自由的家庭来凑什么热闹?

要让故事逻辑自洽本也非常简单,

只要删除严父严母这对富一代、再把南建龙设定成除了房产啥也不剩的普通退休老人也就OK了。

可他们偏不。

这些影视公司出品的同类型电视剧,全都存在这个问题:

先塑造一家亿万富翁,再塑造一家底层困难户,然后强行说两家都是普通家庭。

观众老爷,您爱信不信,爱看不看。

反正您们也没别的可看。



剧集播出至今,想要在这个故事里寻找逻辑和现实意义,已然毫无必要。

只需休息三四周静养的轻微骨裂,需要身为行业翘楚的女婿辞职、家政冒着日损100的风险全职、前夫瞒着老婆帮忙,三人一起来照顾?

编剧为了制造矛盾冲突,丧心病狂程度已经超越行业底线了。

其实早在剧集开播之初,我已在上个回答里预测出这些问题——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小舍得》里面女主非得让孩子上奥数金牌班?

大概是编剧也觉得自己的逻辑水平需要报个补习班拯救一下,确实蛮十万火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