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初人是怎么知道自己必须吃盐的?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现代人吃饭离不开盐,觉得这再自然不过了,但要追溯最初,人类怎么就知道这玩意儿是必须的呢?其实,这不是什么“知道”,更像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和长期的摸索,一点点积累下来的经验。

想想我们最最原始的祖先,他们活在天地之间,靠打猎、采集为生。那会儿可没盐罐子,更没有食盐提纯技术。他们吃的东西,主要是动物的肉和植物。动物的肉里本身就含有盐分,尤其是一些内脏,含量还不少。而植物呢,有些也能提供一点点盐。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身体里的盐分需求可能就那么“将就着”被满足了。

但是,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将就着”不代表“足够”或者“最优”。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比如维持体液平衡、神经信号传递、肌肉收缩等等,都离不开钠离子(盐的主要成分)。当身体缺盐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没有摄入足够的盐,身体会怎么样?他会觉得疲惫无力,精神不济,甚至可能出现头晕、恶心、抽筋等症状。在那种食物来源不稳定的原始社会,谁还能有力气去打猎,去辨别哪些植物能吃、哪些不能吃?这样的人,生存几率会大大降低。

而那些体质相对好一些,或者运气好,恰好吃到了含有更多盐分的食物的人,会怎么样?他们可能就显得更有活力,更不容易生病,也更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是一种自然选择。那些身体能更好地利用和储存盐分的个体,更有可能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这并不是他们“意识”到要吃盐,而是身体在缺盐时发出的信号,以及摄入盐分后身体状态的改善,让他们在生存竞争中占了优势。

再进一步说,当人们开始掌握一些更复杂的生存技能后,比如开始进行长途迁徙,或者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生活时,对盐的需求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比如说,如果他们生活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或者气候非常炎热,身体大量出汗,盐分流失会加速。这时候,如果找不到含盐分高的食物,身体就会发出更强烈的“信号”。

这个“信号”是什么呢?最直观的可能就是对咸味的渴望。想想小孩子,你给他们尝点咸的东西,他们可能会很喜欢,甚至会主动去寻找。这种对咸味的偏好,很可能就是身体长期以来对盐分需求的本能反应。那些尝到咸味就能让他们感觉舒服、有力气的人,自然会更倾向于去寻找这种味道的食物。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观察动物。动物也有生存的本能,它们也会去舔舐盐碱地,或者寻找富含矿物质的泥土。原始人类观察到动物这样做,并且看到动物在舔了盐之后显得更有精神,这也会给他们启发。虽然这不像是什么科学实验,但日积月累的观察和模仿,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偶然”和“经验”。比如,在处理猎物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发现,把肉放在一些富含矿物质的石头上,或者用一些含盐的植物包裹,肉会保存得更久,味道也更好。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反复尝试而获得的经验。在没有科技手段来精确测量和分析成分的时代,这些经验的积累就显得尤为珍贵。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些“幸运儿”发现了天然的盐源,比如盐湖、盐碱地。他们第一次吃到那种直接的、纯粹的咸味时,身体的反应肯定是“惊喜”的。那种极度的缺水、无力感瞬间被缓解,精力也随之恢复。这种体验,绝对会让他们印象深刻,并试图再次找到这种神奇的物质。然后,他们会分享给同伴,久而久之,寻找和利用盐就变成了一种群体性的行为。

所以,最初人们知道要吃盐,不是因为有人突然跳出来说“你们需要吃盐,不然会生病”,而是:

身体本能的信号: 缺盐时的不适感,以及摄入盐后的改善。
对咸味的偏好: 这是一种由身体需求驱动的味觉倾向。
生存的自然选择: 身体更能适应盐分需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
观察与模仿: 从动物和其他人的行为中学习。
生活中的偶然发现与经验积累: 在食物处理、保存等过程中发现盐的益处。
天然盐源的发现与利用: 找到盐源并体验其带来的好处。

这一切都是在漫长岁月中,一点一点渗透到人类生存智慧中的,是一种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试错和适应的结果。我们今天觉得理所当然的“口味”,其实是祖先们用生命和经验堆积出来的痕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人还不是人的时候,他就知道了。

对盐没有味觉敏感的生物个体会在自然选择中淘汰,剩下来的都有味觉敏感。

user avatar

身体本身会鼓励人吃盐。

咸味,是对唾液中Na+浓度的感觉。

当Na+浓度在味觉细胞外变得很高时,强的浓度梯度促使它们扩散到细胞内。这使细胞去极化,导致它们释放神经递质。

酸味的转导与咸味相似,只是它是对酸性物质(pH值低的物质)释放的H+浓度的反应,而不是对Na+的反应。例如,含有柠檬酸的橙汁会尝到酸味,因为它的pH值约为3。当然,它经常被添加甜味,以便掩盖酸味。由于摄入酸性化合物,氢离子的浓度增加,特定味觉细胞的去极化增加。

甜味、苦味和鲜味是通过G-蛋白偶联的细胞表面受体传导的,而不是像我们讨论的咸味和酸味那样来自直接离子扩散。苦味可以被大量的分子刺激,这些分子统称为生物碱。生物碱在本质上与酸相反,它们的结构中含有碱性(从pH值的角度来看)的氮原子。大多数生物碱来源于植物,常见的例子有啤酒花(在啤酒中)、单宁酸(在葡萄酒中)、茶叶、阿司匹林和类似分子。咖啡含有生物碱,并且略带酸性,生物碱为咖啡带来了苦味。当一种物质中含有足够的生物碱时,它可以刺激吞咽反射。这是一种保护机制,因为生物碱通常由植物产生,作为一种毒素,以阻止感染性微生物和吃植物的动物。这种分子可能对动物也是有毒的,所以我们倾向于避免食用苦味食物。


一旦味觉细胞被摄入的东西中解放出来的分子激活,就会向感觉神经元的树突释放神经递质。

这些神经包括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一部分以及迷走神经中专司吞咽反射的分支。面神经的感觉支(鼓索)连接到舌前1/3处的味蕾。舌咽神经连接到舌后2/3处的味蕾。迷走神经连接到舌头极后部的味蕾,临近咽部,对苦味等有害刺激更为敏感。

三个脑神经的轴突携带味觉信息到延髓。

在那里,大部分信息被带到丘脑,然后被送往初级味觉皮层,位于后中央回的下缘附近。

正是初级味觉皮层负责我们的味觉感受。而且,尽管这个区域接收到来自味蕾的重要输入,但它很可能也接收到有关食物的气味和质地的信息,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的整体味觉体验。髓质中的核团还向下丘脑和杏仁核发送投射,这些核团参与自主神经反射,如咽口水和流涎。




钠是人体内的一种电解质,电解质是身体需要量相对较大的矿物质。电解质在溶于血液等体液时会携带电荷。身体内大多数的钠都存在于血液和细胞间隙液内。钠有助于身体保持体液的正常平衡(见关于体内的水分)。钠离子对正常的神经和肌肉功能起到关键作用

体内的钠通过食物和饮料摄入,主要通过汗液和尿排出。健康的肾脏可以调节尿钠的排出量,将体内钠维持在适当水平。如果摄入和丢失的钠失衡,就会影响到体内钠的总量。


体内钠的总量会影响血液(血容量)和细胞周围的液体量。

机体不断监测着血容量和钠浓度。当其中任意一个增高时,在心脏、血管、肾脏的感受器就可以发现这一改变并刺激肾脏增加钠的排泄,使血容量恢复正常。

当血容量或钠离子浓度降低时,这些感受器能触发某些机制增加血容量。这些机制包括:


肾脏会刺激肾上腺 分泌醛固酮激素。醛固酮促使肾脏保钠排钾。当保钠时,尿液产生减少,结果使血容量增加。

垂体分泌 加压素(有时称为抗利尿激素)。 加压素促使肾脏保留水分。


低钠血症为血浆钠浓度降至<136 mEq/L,原因为相对于溶质的水分过多。

常见病因包括使用利尿剂、腹泻、心力衰竭、肝肾疾病及ADH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

低钠血症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系统异常(由于水分因渗透压变化而移入细胞),特别是在急性低钠血症,症状有头痛、精神错乱和木僵;也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和昏迷。治疗措施为限制水分摄入及促进其排泄,并处理原发病因。

低钠血症发生较快者,症状也较严重。

症状通常于血浆有效渗透压浓度下降至 <240mOsm/kg 时出现;

症状常不甚明显,主要为精神状态的改变,包括个性变化、嗜睡和精神错乱。

当血钠浓度降至115m Eq/L以下时,可出现木僵、神经肌肉过度兴奋、癫痫、昏迷,最终死亡

患急性低钠血症的绝经期前妇女可发生严重脑水肿,可能是由于 雌激素和孕酮抑制了脑中Na+,K+-ATP酶,使溶质自脑细胞流出减少所致;其后果包括下丘脑和神经垂体梗死,偶尔可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或脑干部疝形成。


最初人是怎么知道自己必须吃盐的?

动物血液和内脏含有大量钠离子和氯离子,肉食动物可通过捕食补充足够的盐分。食草动物要获取足够的盐不容易。 它们需要去舔舐矿物盐,或者其他生物的排泄物来补充盐分。野山羊会舔石头或者舔自己的尿液。

人如果不能通过肉食补充足够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就会舔石头或者舔自己的尿液来缓解低钠血症(惩罚)的病情:头痛、精神错乱、木僵、癫痫发作、昏迷或者死亡

人也是动物。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估计最初是舔自己的汗水,后来进一步发现了盐的结晶,本能地喜欢舔舐。

没有盐的后果很可怕,父母是地质队员,60年代初,在甘肃天水地区出野外的时候,大师傅忘记带盐!结果盐和酱油用完之后,几十号人毫无食欲,做好的饭都没有人吃,当年他们住的都是荒山野岭,道路崎岖,没有条件快速获得盐巴。最后幸运地遇到了另一个系统好像是化工部的勘探队,才得救。

下图是我拍摄的赤斑羚,是什么让珍稀动物赤斑羚跪倒膜拜不顾这种姿态容易被天敌袭击?

是宗教仪式?

还是母性的光芒?

其实就是在舔舐盐巴!

和很多人认知不一样的是,用盐,可以吸引到羚羊、各种羊还可以吸引到蝴蝶。

非洲一些国家公园旁边的酒店,就是用盐水吸引野生动物前来聚集,游客们可以拍摄和观赏。

这是肯尼亚纳库鲁的一个酒店旁边的水池和盐池。

user avatar

动物身上有一整套的感受器,那些重要的营养物质或者过于有害的物质都有相应的感受器,可以避免你不知道补充身体必需的营养饿死自己、或者吃了有毒的东西毒死自己。

其中,酸甜苦咸鲜就是人类已知的若干种感受器。前些时还发现了一种淀粉感受器。其中苦、涩等对应于有毒有害物质,而酸甜咸鲜以及淀粉对应于营养物质。

user avatar

人的味觉就是一套固化在硬件上的营养评价系统。

好吃,基本就代表着富含营养。

所以,对于人类必须的,糖、油脂、蛋白质、盐等,甚至部分维生素,都会令人体产生愉悦感。

(当然,这套系统的BUG还是比较多的。)

对于动物来说也是这样的。

小动物们之所以喜欢PrPr你,也是因为人体表面有很多盐,它们会觉得你就像棒棒糖一样,舔起来超美味。

Ps:我小时候也喜欢舔自己的手掌心,感觉别有一番风味(笑)


但是,一定要注意,营养都是适度的。

就像“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一样,“抛开剂量谈营养,同样都是耍流氓。”。

糖、油脂、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等,固然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但是,由于人类农业、工业的发达,如今我们几乎可以无限制地从它们上面获取口舌上的愉悦。

炸物、烧烤、火锅、饮料等,无不是如此。

此时,这套营养评价系统就反而坑害了我们,导致我们很容易摄取过量。


当然了,道理大家其实都懂,但是我摸了摸自己的小肚腩——美食的诱惑又有谁顶得住呢?


不是,评论区怎么还有开车的?

算了算了,建议没有女朋友的男生们体验一下海的味道:

↑yysy,这个还是挺好吃的……

就是你们一开车,我都觉得下不去嘴了……

自杀式带货可还行……

user avatar

馋了

绝对是身体告诉你的。

前些年在青海格尔木遇到一件事,让我生动地理解了盐对人有多么重要。

我居然看见了“馋”盐吃的人。

青藏公路那时候路况很差,车况也都不如现在。不管是去西藏还是回青海去内地的,长途司机一到格尔木,都要好好休息,处理好车况,备好干粮饮水油料。

那时我刚工作,第一次到那边出差,对什么都好奇。

我亲眼看到,一辆康明斯卡车停到路边,司机颤颤巍巍挪到旁边的一家饭馆,那是一家新疆风味的饭馆,外边是个烤肉摊和一个烤囊炉(称囊坑)。车刚停好,那司机颤颤巍巍挪过车头,一步一挪,颤巍巍却又急匆匆,走到囊坑边。

“盐 盐,食盐,来个热馕”

打馕的小伙一看这情况,立即起身去饭馆拿来半罐盐,再拿来一张馕,都交给那司机。

那司机一手拿着馕,一手将半罐子盐全倒进馕里,又挪到外面桌子旁,将盐罐子放旁边,把馕卷成桶,然后迫不及待地咬一口,似乎不过瘾,将那馕卷竖起来抖抖再咬一口。

三两口吃完,拍了拍手,他才笑着对那小伙子点点头。那小伙又端过来一大壶茶水,给他个塑料杯,也对他腼腆地笑笑。

司机边喝茶水,又让拿来一包盐,打开倒在盐罐里,剩下的都给那茶壶里倒进去。

我在旁边吃拌面,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吃法,忍不住好奇问他。这才知道,车坏了等零件,他被困路上半个月了,食物水都不缺,就是没盐了。

“十多天没吃盐,想想都馋得流口水”他说。

他们体力劳动大,出汗多,长期不吃盐身体受不了。

我这才意识到,我们的身体才是最懂身体的。

女人怀孩子,为什么都特馋?而且是对特定的食物,甚至可能是以前毫无兴趣的食物。——因为身体知道。“馋”就是信号。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身体,相信这感觉。

这信号是所有身体细胞各种复杂信息汇总后给出的综合判断。

如果说身体是最复杂最精密的机器,那他首先是个身体状况检查的机器,比任何人工机械更可靠。

买个鞋我们都应该相信脚穿着的感觉,而不是只相信尺码——可现在检查身体,人们居然只相信机器数据而不相信身体信号。

本末倒置啊!

————————————————————————

更新更新20210904

没想到这么多人也都跟我当年一样震惊。

快20年了,这事早被埋在了记忆的垃圾堆里了。 前几天偶然看到这个提问,这事咣当一下子就跳出来了(人脑检索系统绝对强大)。

评论区有很多小伙伴分享了自己的某些亲身经历,也有很多人从“理性标准”出发,提出质疑。

在此回复如下:

1,此事是本人亲眼所见,质疑事情真实性的可以休矣。

2,质疑具体的盐有多少量,这个我当时真没太在意,这个豪爽劲比老白干一口闷还打头,让我的大脑将那个镜头拉慢保存,对其他信息倒不很深刻。但这个不是重点,对吗?(也许那司机晚上就走了呢,谁知道呢,我也没跟踪调查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