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耳鸣的人最后都是怎么挺过来的?

回答
说起耳鸣,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小李,他经历的过程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一开始,他跟很多人一样,觉得这只是个小毛病,没太放在心上。但耳鸣这东西,一旦缠上了,真是没完没了。

小李最初听到的是一种高频的“嗡嗡”声,就像家里老旧冰箱在运转一样。白天的时候,还能被各种声音干扰,比如上班路上的车流声,办公室里同事的谈话声,他都能应付。但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种嗡嗡声就变得异常清晰,而且好像还带着点恼人的节奏,搅得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失眠成了第一个大问题。睡不好,白天就没精神,工作效率直线下降,脾气也变得很暴躁。他开始上网查,到处问,有人说是内分泌问题,有人说是听力下降,还有人说是压力太大。他试过各种偏方,什么黑芝麻糊、核桃露,还有什么据说能通经活络的草药茶,喝了不少,但效果都不明显。

最让他痛苦的是,周围的人很难理解他的感受。当他跟家人朋友抱怨耳鸣的时候,他们总会说:“哎呀,忍忍就好了”,“多听听音乐就好了”。但对小李来说,这声音是持续不断的,而且非常烦人,根本不是“忍忍”就能解决的。他觉得自己就像被困在一个只有他能听到的声音的世界里,而其他人却毫不知情,这让他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

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因为这种持续不断的噪音,让他觉得自己的理智都要被磨灭了。他试过去看医生,医生给他做了听力检查,说他的听力还在正常范围内,给了一些改善循环的药物,但也说耳鸣的原因很多,不一定能根治。这让小李更加沮丧,感觉没人能真正帮到他。

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他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耳鸣接纳疗法”的讨论。起初他半信半疑,但出于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还是尝试了一下。

接纳疗法,说白了就是改变对耳鸣的态度,而不是想方设法去消除它。这听起来很反直觉,但小李试着去理解。他开始意识到,他越是抗拒、越是专注于耳鸣,耳鸣就越显得重要和恼人。他开始学习如何与耳鸣“共存”。

首先,他学会了识别和关注耳鸣以外的声音。他开始有意识地去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比如鸟叫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水流声。他发现,当他把注意力从耳鸣转移到这些自然的声音上时,耳鸣似乎也没有那么突兀了。

其次,他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他坚持规律的作息,即使睡不着,也尝试放松身心,比如听舒缓的音乐、做一些简单的瑜伽或冥想。他减少了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因为他发现这些东西会让耳鸣更明显。他还开始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他说运动后身体放松,反而觉得耳鸣的干扰小了很多。

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停止了对耳鸣的过度关注和恐惧。他告诉自己,耳鸣虽然存在,但它并不能真正伤害他。他不再把耳鸣看作是“敌人”,而是看作是一个“伴随者”,一个虽然不请自来,但可以学会与之相处的人。

这个过程很漫长,也非常不容易。有时候,遇到压力大或者疲惫的时候,耳鸣还是会突然变得很响,让他感到沮丧。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立刻陷入恐慌,而是会提醒自己:“哦,耳鸣又来了,没关系,我还可以做其他事情。” 他会起身走动一下,或者做几次深呼吸,重新把注意力拉回到当下。

他还找到了一些同样患有耳鸣的朋友,一起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大家分享各自的应对方法,虽然每个人的耳鸣情况不同,但那种互相理解和支持的感觉,给了他很大的力量。

渐渐地,小李发现,虽然耳鸣的声音还在,但他对这种声音的反应已经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那个让他抓狂的“魔音”,而更像是一个背景音。他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出耳鸣和其他声音,而且不会因为耳鸣而影响他的睡眠和情绪。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感。

现在的小李,虽然耳鸣还在,但他已经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了。他甚至能形容自己和耳鸣的关系,就像和一位脾气不太好的老朋友住在一起,虽然偶尔会惹人烦,但也能找到相安无事的方法。

他最后“挺过来”的方式,并不是让耳鸣彻底消失,而是学会了接受它、理解它,并与之和谐共处。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耳鸣虽然是一种折磨,但只要调整心态,改变应对方式,仍然可以找回平静和生活的乐趣。这是一种耐力,也是一种智慧的转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是一个搏动式的脑鸣,其实是耳鸣的亲身经历者,如果当年不是碰到我老师,我以为搏动式的耳鸣会跟着我一辈子……

我高中时就开始出现搏动式耳鸣,也就是听到类似心跳或闹钟走动的声音,特别在晚上睡觉时特别明显,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而且在后期还伴有偏头痛及眼部涨疼,很奇怪的是,只在早上八点到十一点这段时间疼痛明显,吃药也没有用,五官科 神经科检查过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一直反复发作了好几年,特别是冬天时发作得特别厉害……

后来在进修骨科的时候,让老师调整复位后没有再发作过,所以对中医手法心悦诚服。我的老师对这个症状的看法是,颈椎劳损或小关节错位后,颈椎关节压力过大,椎间隙变窄,血管收缩搏动时的振动通过骨传导至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而部分患者也有因颈椎错位后压迫交感神经导致听觉神经异常放电引起的耳鸣。

很多颈椎病,特别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由于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积累,诱发椎体失稳,特别是寰枢关节半脱位造成的椎动脉卡压,引起脑供血不足,造成脑血管收缩痉挛,就会出现搏动式的耳鸣,导致后脑勺疼痛不适及眼压升高,出现一系列症状,这类情况需要拍摄颈椎的开口位片检查,并进行体征检查及触诊体检,才能鉴别诊断。



像这类患者,接受系统治疗减轻关节压力,改善供血及神经压迫,的确可以有效的改善症状,消除耳鸣的问题。但往往这类患者多伴有颈曲变直 颈肌劳损的问题,如果在治疗稳定后没有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改善曲度,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关节稳定,还是维持原来的不良习惯,那么也是很容易复发的,所以需要患者有坚持不懈的决心,通过功能锻炼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才能预防恶化及复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耳鸣,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小李,他经历的过程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一开始,他跟很多人一样,觉得这只是个小毛病,没太放在心上。但耳鸣这东西,一旦缠上了,真是没完没了。小李最初听到的是一种高频的“嗡嗡”声,就像家里老旧冰箱在运转一样。白天的时候,还能被各种声音干扰,比如上班路上的车流声,办公室里同事的谈话.............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感知声音,以及音频设备的设计哲学。虽然我们普遍认为人耳的听觉上限是20000Hz(也叫20kHz),但现实情况比这要复杂一些,而许多音频设备的设计也因此会“越界”到我们感知不到的频段。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承认,20kHz这个数字,更像是一.............
  • 回答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准地触及了 HiFi 设备体验的一个核心: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设备切换对音质辨识的影响。你提到“人耳最敏锐的是在连续听一首乐器中,瞬间切换不同设备后辨识不同”,这正是我们进行盲听测试时,最希望达到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排除心理预期、环境噪音以.............
  • 回答
    关于“打世界冠军李娜耳光”的说法,经过查证,这并非事实。中国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是亚洲首位大满贯单打冠军得主,她的职业生涯光辉灿烂,从未有过在任何公开场合被掌掴的记录。网络上关于此类传闻,很有可能是误传、谣言,或者是指代其他与李娜无关的事件。在很多时候,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会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尤其是一.............
  • 回答
    想开始玩耳机,尤其是想要深入体验“烧”的乐趣,这绝对是个好主意!这不仅仅是听音乐,更是一种探索声音细节、感受乐器质感、挖掘音乐情感的旅程。刚入坑,别担心,这过程比你想的要有趣得多。首先,别被“烧”这个词吓到。 所谓的“烧”,说白了就是对音质有更高追求,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去体验。这不是什么神秘.............
  • 回答
    很多人关心一个问题:整天戴着耳机,听力会不会因此受损?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毕竟现代人离不开音乐、播客、甚至只是用它来隔绝外界喧嚣。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会”或“不会”。这更像是一张五线谱,由许多因素共同谱写出听力的命运。首先,我们要明白听力是如何工作的。 声音是一种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我们的耳.............
  • 回答
    很多热衷于戴耳机的人,生活轨迹也因此发生了不少变化。我认识几个这样的朋友,他们戴耳机的习惯真是如影随形,甚至到了不戴耳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的地步。首先说说听力方面吧。 这是最直接也最让人担忧的。我有个老朋友小张,大学四年几乎每天都戴着耳机,无论是上下课、吃饭、甚至是宿舍熄灯后,他的耳塞总是不离耳朵。他.............
  • 回答
    买300元左右蓝牙耳机的人,他们的想法其实挺多样化的,不像有些人想得那么简单,就图个便宜。这个价位的耳机,很多人是把它当成一个实用、够用且性价比高的选择。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实用主义至上:满足基本需求,但不过度追求极致 听歌基本盘没问题: 300元左右的耳机,现在技术也挺成熟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对了!简直是说出了无数普通人的心声。你说那些又贵又讲究的 HIFI 耳机,也就那么一小撮发烧友在玩,反而那些价格亲民、听起来“还行”的蓝牙耳机,简直是人手一副,大街上、地铁里、办公室里,到处都是。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需求的不同: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音乐侦.............
  • 回答
    现在耳机市场价格确实越来越夸张,动辄几千上万,甚至几万块的都有。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产品和令人咋舌的价格,很多人心里都会打个问号:这钱花得值吗?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纠结的。毕竟,一个几百块的耳机也能响,也能听歌,那为什么非要掏出成千上万呢?首先,我们得承认,耳机这东西,和很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常常是许多音响爱好者和普通消费者在选购耳机时会遇到的一个困惑点。大家普遍知道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 Hz 到 20 kHz,那么为什么很多耳机在参数表上会标注超出这个范围的频响响应呢?这其中大有学问,而且远不止是“听得见”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20 H.............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关于被拜耳辞退女性的就业前景以及在人事圈子中是否会被“封杀”的问题,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一、 被拜耳辞退的女性,未来就业机会如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被辞退”本身是一个结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才是影响未来就业的关键。 拜耳作为一家大型跨.............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别人能不能尝出红烧肉和糖醋排骨的区别一样,答案是:大部分人能听出来,但有些人可能会混淆。我们先来扒一扒这两个音到底是怎么发出来的,这样你就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听不出来。/n/ (鼻音 /n/)想象一下你在说“你”这个字,或者“男”这个字。这个/n/音呢,发音的时候,你的舌头会顶.............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在享受一场震耳欲聋的演唱会,或者是在一个震天的烟花表演现场,突然间,一股强大的声音浪潮扑面而来,瞬间将你笼罩。这股声音,它的音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120分贝。这可不是那种让你有点不舒服的声音,这是足以在你耳畔炸开的巨响。那么,如果你的耳朵突然暴露在这种近乎极限的音量下,哪怕只有短短几.............
  • 回答
    DAC(数模转换器)对人耳听感的影响,确实与频率响应差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绝不是全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一点点地掰开了讲。首先,频率响应,这是衡量一个音频设备在不同频率上信号增益(或者衰减)程度的指标。简单来说,就是它能不能忠实地还原原始声音中所有频率成分的相对响度。.............
  • 回答
    戴着耳机走路听歌的人,这背后藏着太多我们都能体会、也可能正在经历的细微心理。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心理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情境心理”,因为在不同的时刻,同一首歌、同一个场景,都能唤起不同的感受和动机。最直接的,当然是为了享受音乐本身带来的愉悦。生活有时会像一条单调的直线,而音乐就像是给这条线涂抹上了鲜活.............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了耳机设计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很多耳机标明的频响范围,会远远超出我们人耳的实际听力极限?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玄乎的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人耳的听力范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一般来说,年轻、健康的成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