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地时间 4 月 3 日俄官员称「近一周美国购买俄石油量增加了 43%」,这是真的吗?说明了什么?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当地时间 4 月 3 日俄官员称‘近一周美国购买俄石油量增加了 43%’”,我需要先澄清一点:到我知识更新的节点(2023年初),美国已经对俄罗斯石油实施了进口禁令。 因此,俄罗斯官员如果声称美国在近期大幅增加了对俄罗斯石油的购买量,这与公开报道的美国官方政策和市场情况存在显著的矛盾。

不过,为了更全面地回应您的问题,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种可能情况的“真假”以及它可能“说明了什么”,即便这个前提是存在疑点的:

1. 关于“真假”的分析:

官方声明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俄方声明的动机: 俄罗斯官方发布此类声明,可能意在传达一种“制裁无效论”。他们希望通过强调石油出口的韧性,来削弱西方国家制裁的影响力,并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展示其经济的“抵抗力”。尤其是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期,这种信息战非常普遍。
美国官方政策: 美国政府在2022年3月已经宣布禁止进口俄罗斯能源产品(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因此,直接的、公开的大规模购买是违背美国官方政策的。
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 俄方官员的数据来源可能是俄罗斯方面的统计机构,但如何定义“购买量”可能存在模糊空间。例如,是直接从俄罗斯港口出口的船只,还是经过第三方转运的量?
是否存在“曲线救国”的可能? 这是分析的关键。即使美国官方禁止进口,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间接”或“灰色地带”的交易可能性。
第三方国家转运: 石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性很强。俄罗斯石油可能被卖给第三方国家,这些国家再将这些石油(或以它们为主体生产的成品油,如柴油、汽油)出口到美国。从账面上看,美国是从某个第三方国家购买的,而不是直接从俄罗斯购买。如果俄罗斯官员统计的是整体流向,并且“间接流向美国”的比例有所增加,才可能出现这样的说法。
合同的滞后性: 国际石油贸易的合同签订和实际交货存在时间差。可能在禁令实施前签订的合同,在报告期内仍在执行,或者是一些早期合同的尾部订单。但“近一周”这个时间点显得有些过于短暂,不太可能解释如此大幅度的增长。
统计口径的“误读”或“放大”: 也有可能俄方官员引用的是某个小众或特殊情况下的数据,然后将其放大,以服务于宣传目的。例如,某个特定类型的俄罗斯原油,通过某种特殊渠道运往美国进行精炼,即便总量很小,但相对于之前的零或微量,43%的增长幅度听起来也很显著。
第三方数据机构: 像彭博、路透社、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等国际知名能源数据机构的统计是更常被引用的权威数据。如果这些机构的公开数据显示美国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量剧增,那么俄方官员的说法才更具可信度。但如前所述,美国禁令的背景下,这种直接增长的可能性极低。

结论(“真假”): 基于公开信息和美国官方政策,俄官员声称“近一周美国购买俄石油量增加了43%”很可能是在夸大、选择性引用数据,或者统计口径与公开的定义不同。直接的大规模购买是受到美国制裁限制的。 但不能完全排除通过第三方国家进行的间接贸易量有少量增加的可能性,但这通常不会是媒体报道的重点,也难以支持如此显著的百分比增长。

2. 这可能“说明了什么”:

即使我们暂且不纠结于数字的绝对真实性,这种声明本身也“说明”了几个重要的现象和趋势:

俄罗斯石油流动的复杂性与重塑: 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石油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的石油出口确实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制裁和禁运的严重影响,但俄罗斯通过“影子舰队”、与其他非西方国家(如印度、中国)的交易,以及可能的第三方转运,仍在设法维持其石油出口。这种声明,无论真假,都在暗示俄罗斯石油贸易的“韧性”,试图表明其市场并未完全消失。
西方制裁的复杂性和规避空间: 制裁的执行和效果从来不是绝对的。任何制裁都可能存在被规避的空间,尤其是在全球化程度极高的能源市场。石油作为一种大宗商品,其价格和流向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也更容易被中间商或通过复杂供应链进行“洗白”。美国官员和相关机构需要持续关注并打击任何可能存在的规避行为。
信息战与地缘政治博弈: 如前所述,这类声明是地缘政治信息战的一部分。俄罗斯希望借此传递一种信号:制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俄罗斯经济并未垮掉。这有助于其在国际舆论和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同时,也可能是对美国及其盟友传递一种“我们依然有办法”的信号。
对全球能源价格和供应的影响: 如果俄罗斯石油确实找到了新的买家,或者其流向发生了改变,这会对全球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和价格产生连锁反应。即便是间接购买,也可能意味着某些国家的炼厂需要调整其原油来源,从而影响全球原油的定价和供应。
对消费者和产业的潜在影响: 如果美国消费者或产业通过某种渠道“间接”地购买到价格相对较低的俄罗斯石油(即便不是直接进口),理论上可能在短期内提供一些成本缓解。但这种行为的合法性和长期稳定性存疑。

更详细的阐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石油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商品,它的贸易网络遍布全球。当一个主要买家(如美国)因为政治原因突然退出市场时,卖家(俄罗斯)需要寻找新的买家。在制裁背景下,直接面向西方国家的交易路径被切断。但全球能源市场的“灰色地带”和“套利机会”总是存在的。

例如,俄罗斯石油可能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印度。印度的一些炼油厂将这些原油加工成成品油(如柴油),然后这些成品油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其中可能包括美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进口数据上显示的是从印度进口成品油,而不是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如果俄罗斯的说法是指“近一周通过这种间接方式流向美国市场的俄罗斯相关石油产品总量有所增加”,那么这个数字的43%虽然依然值得怀疑其准确性,但其背后反映的机制是可能存在的。

此外,能源市场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性和信息不对称,也为这类“口头声明”留下了空间。有时,官方可能会根据初步的、未完全确认的数据就发出声音,以抢占话语权或测试市场反应。

总而言之,俄罗斯官员的这个说法,在没有第三方权威数据佐证的情况下,更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表态,其目的是在信息战中为俄罗斯争取优势,并暗示其石油出口并未因制裁而“完全瘫痪”。但它也揭示了全球能源贸易在制裁下的复杂性和规避的可能性,以及各国为维护自身能源利益和应对地缘政治挑战所采取的各种策略。作为观察者,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并多方比对数据,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真实含义和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根本不用问,肯定是真的。

美国就一奸商嘴脸。

拱火达人。

1、奸商的套路

一边拱火,一边叫欧洲制裁俄罗斯。欧洲不买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产品等待。

这样一来欧洲的天然气等价格飙升。

美国就提供高价的液化气等。

美国哪里能一下子提高那么多的产能。

于是赶紧从俄罗斯进口,趁俄罗斯还没有落实黑名单前,赶紧大肆进口。

然后把从俄罗斯那里买的,再转手卖给欧洲。部分甚至运都不用运。当场收,当场卖。

直接赚差价。

2、石油美元的地位

这个是重中之重。

美元与石油挂钩,使得美元能收割全世界的财富。美国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能买全世界的东西。

这玩意叫铸币税。

能对美金构成威胁的只有 欧元,人民币还差很远。

而俄罗斯搞起了,天然气卢布,且卢布同黄金挂钩,5000卢布兑换1克黄金。

这是对石油美金的重大挑战。

美元同石油脱钩的话,美国的金融霸权将大大受损。

这也是美国狂买石油的原因之一。


能源资本论特别推荐一下。

user avatar

外电

埃克森美孚公司冻结俄罗斯远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价值 42 亿美元。 ​​​


联合国俄乌战争平民被害报告书

依据此报告书,可以证明俄军屠戮平民事实。




外媒持续报道布查大屠杀,睡王即将发表讨俄檄文








user avatar

真正的工业国必然是创造性的,即便没有机会也能够创造机会。比如欧洲进口俄罗斯石油这种平平无奇的小事,农业国就只能干瞪眼看着,但是放在美国手里,就可以发生巧妙的化学反应:由俄罗斯直接出售石油给欧洲,变为俄罗斯跟欧洲交恶,俄罗斯出售石油给美国,美国提价后再转手出售给欧洲。

这是真正的工业国思维,是供给侧改革的具体体现,是美国优秀的军事和政治能力的精彩展示,是昂撒—扬基伟大又平凡的民族性的生动诠释,实地教学如何逮住蛤蟆挤出脑白金来,如何用一只王八熬三十年的鳖精,如何用五鱼二饼喂饱全欧洲的人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僵化封闭落后的思想、制度和体系,永远无法诞生如美国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

user avatar

俄罗斯与欧盟加美日韩加澳的贸易量占其贸易量总额为超过60%。

俄罗斯每年大约2000亿美元的顺差,几乎全部从欧盟赚得。

俄罗斯每年石油天然气的出口额约在3000亿美元,出口天然气中,非独联体国家的量在2000亿立方米左右,欧盟进口量约1400亿立方米。俄罗斯出口的原油中,欧盟国家买了约65%。



有趣的是,没有人要求欧美抵制俄货,却要求一个进口俄罗斯货物占比约在10%的国家断绝与俄罗斯的贸易。

user avatar

说个事吧。

我家邻居有个大学老师,留过洋,思想非常“开明”。

例如,他非常懂人权,一个学物理的,居然能说出“人权的基础一定是自由,而不是生存权,连猪都能生存,怎么能说生存权是人权呢?”之类的话。

又如,他非常尊重表达自由,张口就是,就算人家说的是错的,你也不能阻止人家说话的权利啊!每次他“痛心疾首”的提到民主啊、人权啊这种词,就做圣母状,恨不得掏心窝子,给人的感觉是民国大师附体,观音菩萨转世,要普度众生来着。

你是不是觉得这人肯定很人道?肯定特别尊重生命特别有同理心?

我刚开始也这么认为,觉得他尽管比较蠢,但是应该是表里如一的——个人主义、人权主义不是很最尊重个体的生命吗?

前两天和他碰上了,他讲:中国搞防疫是为了意识形态,为了政治正确,和全世界都不一样。是“皇帝的新装”,……

我说,那搞共存了,万一死人怎么办?

他小眼睛一眯,嘴巴一咧,嘿嘿一笑,用手轻轻拍了下我的肩膀,压低声音的说道“咱们不用担心,这病死的都是老人”。

既然人权圣母都可以一转眼变成纳粹疯魔。人家反俄斗士为什么不能多买石油呢?

user avatar

提供一点信息。我也是好奇现查的。

美国能源信息署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官网(国内可以直接访问)上可以查到数据来源。

Weekly Preliminary Crude Imports by Top 10 Countries of Origin (ranking based on 2020 Petroleum Supply Monthly data)

https://www.eia.gov/dnav/pet/pet_move_wimpc_s1_w.htm

2022 年 3 月第 4 周比第 3 周增加了 43% (100/70-1) 不假,但看到这条新闻的人里有多少知道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只占是前十大来源总和的 1.8% (100/5533) 呢?而增加 43% 之前的占比是 1.2% (70/5867)。

还可以用这个网站上的历史数据画个图表看看趋势。

还可以用这个历史数据画个面积图看看俄罗斯原油的占比从 2021 年下半年至今变动情况(顶部灰色下方的棕色区域)。

同样来自这个网站的数据,2021 年荷兰、德国、波兰和其他 OECD 欧洲国家进口的俄罗斯石油是每天 2.33 百万桶,同期美国进口的数据是 0.20,中国是 1.41。

Europe is a key destination for Russia’s energy exports

https://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php?id=51618

user avatar

如果是真的,就说明美国希望在西方油气技术和设备断供发挥实际威力,即俄罗斯油气田无力维持产量之前多进一些货。因为美国实际上也对制裁最后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心里没底。

看一个同类例子:

我本人也算是一个油气领域的关注者,在美股市场投资过(目前仍持有)几家上市欧美油气公司,在国内也持有过几家油气基金,包括前两年被骂成狗的华宝油气。对这个领域有一些小小的研究。

简单说几个油气领域的常识吧:

  1. 油气开采受地质勘探能力的影响极大,估计储量与可开采量之间差值可能的浮动也很大。很多产油国目前面临都着便于开采的油气田已经枯竭,但未开采的油气田的技术要求又超过本国现有水平,必须引进西方技术的尴尬境地。
  2. 西方油气产业巨头实际上已经转型为技术解决方案和设备提供者,不再追求自己实际拥有的油气田数目,而是致力于打造技术霸权。产油国越是陷入上条所述的境地,西方油气巨头赚钱越多。
  3. 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能够做到不依赖西方技术、出产稳定、开采成本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这三点的只有中东国家。这才是真正的老天爷赏饭吃,其他的国家包括中俄实际上都做不到,这也是伊朗能在制裁之下挺了这么多年的根本原因。
  4. 俄罗斯境内的油气资源,能够简单开采的已经在八十年代发掘差不多了。从九十年代至今的俄罗斯向资源国的转型过程中,就伴随着其垄断巨头与西方进行深度技术合作的过程。换言之,俄罗斯油气产量实际上是被西方技术制裁力度所控制的,与苏联解体之前其经济状况与西方提供贷款的规模直接相关有相似之处。

对于后发国家的技术制裁永远是将其扼死的最佳手段,巴统坚持了三十年终于把苏联踢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马车。这个经验我想西方人是不可能遗忘的。

下面就看是谁先扛不住了,希望俄罗斯一线油气工人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现有设备,起码坚持过一个冬天吧。

user avatar

再不给Russia补血北约就要解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