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未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谁会独领风骚?

回答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三家中国互联网巨头,通常被称为“BAT”,它们在中国数字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未来谁将“独领风骚”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它们的核心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百度 (Baidu):从搜索到人工智能的转型

核心优势:

搜索引擎的深厚根基和数据优势: 百度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搜索行为数据,这是其在理解用户需求、进行内容推荐和广告投放方面无与伦比的优势。这种数据是其发展其他业务的基石。
人工智能领域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 百度很早就将人工智能(AI)作为其战略核心,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等方面投入巨大,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百度大脑、Apollo自动驾驶平台、小度智能助手等都是其AI战略的体现。
内容生态的持续构建: 除了搜索,百度也积极构建内容生态,包括百度百家号、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

面临的挑战:

搜索引擎的广告收入依赖和用户增长瓶颈: 尽管搜索依然是其核心,但互联网广告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且用户对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化(如短视频、社交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搜索流量。其搜索业务的增长动能有所放缓。
商业化变现的多元化压力: 相较于阿里和腾讯在电商和社交/游戏领域的成熟变现模式,百度的AI技术和产品如何在商业上实现大规模、持续的盈利,仍是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市场对AI商业化落地效果的期待: 虽然百度在AI领域投入巨大,但市场对其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能力和实际营收贡献,仍保持着高度关注和一定的审慎。
新兴竞争对手的崛起: 字节跳动在信息流和短视频领域的快速崛起,以及其他科技公司在AI领域的追赶,都给百度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未来发展方向和“独领风骚”的可能性:

百度如果能够成功将其AI技术转化为强大的商业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智能硬件、云计算和企业服务等领域取得突破,它有可能在AI时代“独领风骚”。其优势在于技术驱动和数据积累。如果它能将AI能力深度赋能千行百业,成为AI基础设施提供商,则前景光明。

二、 阿里巴巴 (Alibaba):数字商业的生态巨头

核心优势:

电商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和生态闭环: 淘宝、天猫、支付宝、菜鸟网络、阿里云等构成了强大的数字商业生态。这种生态的粘性极高,用户习惯根深蒂固,数据价值巨大。
强大的支付和金融服务能力: 支付宝作为独立的金融科技巨头,不仅服务于阿里系电商,也渗透到日常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支付处理能力。
阿里云的领先地位: 作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阿里云为众多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也是阿里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
对线下商业的数字化改造能力: 阿里通过新零售战略,成功将线上线下商业打通,提升了实体零售的效率和用户体验。

面临的挑战:

电商增长的天花板和新零售的持续探索: 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失,电商业务的增长速度必然放缓。如何持续创新、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是其面临的挑战。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京东、拼多多在电商领域的崛起,以及字节跳动等新兴力量在兴趣电商和直播电商方面的发力,都对阿里的电商市场份额构成威胁。
政策监管和反垄断压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力度加强,特别是反垄断调查和数据安全问题,对阿里等巨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限制了其某些业务的扩张和变现方式。
海外市场拓展的挑战: 相较于国内市场的成功,阿里在海外市场的扩张虽然有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本土化、文化差异以及竞争激烈等多重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和“独领风骚”的可能性:

阿里最有可能在数字商业和云计算领域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如果它能成功应对监管压力,持续推动阿里云的发展,并将云计算能力与电商、物流、支付等业务深度融合,赋能更多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它依然是数字经济的巨头。其优势在于生态整合和商业落地能力。

三、 腾讯 (Tencent):社交与娱乐的连接者

核心优势:

微信和QQ的绝对社交垄断地位: 微信拥有超过13亿的月活跃用户,是中国国民级应用。QQ依然是年轻用户群体和游戏玩家的重要社交平台。这种强大的社交网络是其所有业务的基石。
强大的内容和娱乐生态: 在游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音乐(腾讯音乐)、视频(腾讯视频)、文学(阅文集团)、动漫等领域拥有领先地位,形成了强大的内容娱乐产业。
在投资领域的广泛布局: 腾讯通过战略投资,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圈,投资了众多垂直领域的优秀公司,间接掌握了丰富的用户流量和商业机会。
小程序和企业微信的生态赋能: 小程序为商家提供了一种轻量级的服务模式,企业微信则帮助企业构建内部和外部的沟通协作平台,都显示了腾讯赋能生态的潜力。

面临的挑战:

游戏业务的政策风险和增长瓶颈: 游戏是腾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受游戏版号审批、未成年人防沉迷等政策影响较大,且游戏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压力巨大。
社交广告和电商的变现效率: 虽然微信的流量巨大,但其社交广告的商业化程度和变现效率,相较于其他平台的广告业务,仍有提升空间。在电商领域,尽管有微信小商店等尝试,但与阿里相比仍有差距。
AI和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压力: 腾讯在AI领域也有布局,但其在B端企业服务和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发力,相较于其C端社交娱乐业务的强势,显得较为缓慢,需要持续投入和探索。
监管政策对游戏和金融科技的影响: 游戏业务的政策风险以及其在金融科技(如微信支付)领域面临的监管,都对腾讯的未来发展构成潜在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和“独领风骚”的可能性:

腾讯最有可能在社交生态和内容娱乐领域继续保持其强大的影响力。如果它能进一步挖掘微信的商业潜力,例如在社交电商、本地生活服务、企业服务等方面实现更深度的商业化,同时保持在游戏和内容领域的创新能力,并能成功将AI和产业互联网战略落地,它依然是互联网巨头。其优势在于用户连接和生态粘性。

谁会“独领风骚”? 未来格局的预测

很难断定某一个巨头会绝对“独领风骚”,更可能出现的是:

1. 在特定领域各自领先:
阿里可能继续在数字商业和云计算领域保持其核心竞争力。
腾讯可能继续在社交、内容娱乐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在产业服务领域的触角。
百度则可能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智能硬件等技术驱动型的新兴领域成为领跑者。

2. 边界模糊化与生态竞合: 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巨头之间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阿里在强化其本地生活服务,与腾讯的本地生活服务和支付业务形成竞争。
腾讯也在加强其对内容电商和直播带货的投入,与阿里争夺商业化机会。
百度也在积极探索将AI能力输出到各行各业,与阿里在云计算和企业服务领域产生竞争。

3. 新兴力量的挑战: 字节跳动(抖音、TikTok)的崛起,以及其他科技公司在电商、社交、内容、AI等领域的创新,都将对BAT形成新的挑战,可能打破原有的格局。

4. 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科技监管政策、经济发展走向、以及全球地缘政治等宏观因素,将对所有互联网巨头产生重大影响。合规经营、风险控制、以及能否抓住新的政策红利,将是它们能否继续“独领风骚”的关键。

最终的“独领风骚”可能不是某个公司在所有领域都压倒其他公司,而是看谁能抓住时代的主旋律,最有效地应对变化,并在新的技术浪潮和市场机遇中实现持续增长和创新。

如果AI成为下一个十年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并且百度能成功将AI技术转化为强大的商业价值,百度有可能迎来一个“AI时代”的春天。
如果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主流,并且阿里能持续巩固其云计算和商业基础设施的优势,阿里依然是数字经济的 backbone。
如果社交连接、内容消费和用户情感需求依然是互联网的核心,并且腾讯能不断挖掘微信和腾讯系产品的内容娱乐潜力并实现商业化,腾讯将继续在连接和娱乐领域独树一帜。

总结来说,未来谁能“独领风骚”取决于它们能否在各自的核心优势基础上,成功转型并抓住新的增长点,同时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和监管压力。很可能不是BAT其中之一,而是它们在各自最擅长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并相互竞争与合作,共同塑造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字经济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腾讯评级:强力买入;

阿里巴巴评级:买入;

百度评级:(短期)适度减持,(长期)卖出。

三个公司中,腾讯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领导公司。原因在于Wechat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的巨大机会。

基础数据:中国(13亿人),印度(12亿人),印尼(2.5亿人), 巴西(2亿人)。

印度:

“在这个基础设施建设成问题的国家里,要想为地域分布广泛、相对贫穷的居民提供能够用得起的互联网服务。跳过个人电脑阶段,直接进入普及移动上网的阶段,也许行得通。”麦肯锡说。


首先,这里的手机普及率极高,平均每两个人拥有一部手机。而且,手机价格在快速下降,以能够提供包括视频在内的更为丰富的内容的智能手机为例,其平均价格已经接近125美元,大大低于个人电脑的价格。


其次,印度的文盲率很高,操作电脑成为普及网络的障碍。但使用手机可比操作电脑容易多了,很多手机可以通过点触或语音指令对网站进行访问。最后,印度的移动运营商正在全国范围内积极铺开网络建设,未来可能推出更便宜的移动数据使用收费方案。“毫无疑问,提供移动数字服务将会成为印度互联网业的新热点。”《经济学人》说。


印尼:

网络基础设施数据:

网络渗透率仅12.5% ,远低于中国的34.3%和美国的77.3%。网吧是印尼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83%的网民在网吧上网,22%通过手机上网,只有16%在家上网。

大趋势:

移动互联网正迅猛增长

移动互联网营销增长迅猛


巴西:
巴西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以笔者的亲身经历来看,两年前的圣保罗,几乎没什么人会在地铁里用手机上网。如今在圣保罗坐地铁,你会发现身边有不少人正在注视着自己手机的屏幕。根据笔者目测统计,在地铁里用手机上网的人占总地铁用户的10%到2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正在不断地提高。从这一生活习惯的改变可以看出,巴西人对于网络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大,而这一点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阿里巴巴买入,原因:

一是电商、支付领域无争议的地位。

二是移动端电商无争议的地位,收购和换股后形成的协同优势。

百度最不看好,原因:


一是Google世界性的强大,海外扩张基本没有机会。


二是中文搜索市场受360、搜狗蚕食。360搜索用一年时间使其市场份额从不到10%增长到24%,2014年目标市场份额35%,这什么概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解放全中国吗?


三是躺着赚钱导致的反应慢,审美差,不懂营销,移动端基本无建树。


百度虽然目前还赚钱,还很赚钱,但和Google相比,不是差了一两个档次的问题,是差了四五个百度的问题:


“事实上,让百度来和谷歌比是很不公平的,搜索只是Google的一个部门,但却是百度一整个公司。Google的竞争对手是Apple、Amazon、Facebook和Microsoft,百度的竞争对手是360、搜狗。Google没了搜索,还有Chrome、Android、Motorola、Youtube,百度没了搜索,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的其他观点:
人人网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局?
豆瓣现在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如果你是微软的CEO,将如何复兴微软?


房价何时崩溃?
未来十年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将带来哪些机会?
未来10-20年,什么行业会快速发展?
如何看待最近出现的「逃离北上广」向「逃回北上广」的转变?

快消品行业如何让对手学不会?
您能介绍一下您的学习方法或经验吗?
user avatar

截止2017年2月19日:



市值方面


腾讯(2591亿美元)>阿里(2508亿美元)>百度(640亿美元)


(注:如果加上估值超过60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阿里在市值方面超过腾讯)



财报数据


根据三家公司最新的季度报表, 2016年第三季度(7月1日-9月30日)的数据看,对比如下:


总收入(Revenue)


腾讯(60.48亿美元)>阿里巴巴(51.42亿美元)>百度(27.37亿美元)



净利润(Non-GAPP Net profit)


阿里巴巴(19.42亿美元)>腾讯(17.86亿美元)>百度(5.16亿美元)



月活跃用户数 (MAU)


腾讯(QQ:8.77亿,微信:8.46亿,QQ空间:6.32亿)


阿里巴巴(淘宝+天猫:4.5亿)


百度(百度:6.6亿,百度地图:3.48亿,百度钱包:0.9亿)



从财报的数据上看,阿里和腾讯可以说在伯仲之间,百度的收入仅是腾讯或者阿里的一半,净利润仅是阿里的1/4。


(注:阿里的财报没有合并蚂蚁金服的数据,合并的话,在收入方面应该会超过腾讯)



收入构成







热门领域布局


共享经济


2016最火的共享经济莫过于共享单车,腾讯投资了共享单车的龙头摩拜,阿里自创了一个“骑呗”,并且跟芝麻信用分关联,信用分超750可以免押金租车,这一块腾讯和阿里可以说各有千秋,百度没有在这一块布局。


汽车领域,嘀嘀出行目前是市值300亿美元左右的巨头,阿里和腾讯各占有较大股份,百度在2014年投资了Uber,目前在滴滴的股份占比没有明确数据,估计低于另外两家。


O2O


外卖送餐领域,阿里投资了饿了么,腾讯投资了美团,百度有百度外卖,三者各有千秋;


在线旅游领域,百度是龙头携程网最大的股东,阿里有飞猪,并投资了穷游网,腾讯投资了同程旅游,驴妈妈,这一块应该是 百度>阿里>腾讯;


在线地图领域,百度有百度地图,阿里有高德地图,腾讯有腾讯地图,装机量上 百度>阿里>腾讯。


数字内容/版权


视频领域,百度有爱奇艺,腾讯有腾讯视频,阿里有优酷土豆,装机量上 阿里>百度>腾讯;


数字音乐领域,腾讯合并了酷狗和酷我后一家独大,无论是装机量还是音乐版权都甩开阿里的虾米和百度的百度音乐几条街,腾讯>阿里>百度。


文学领域,腾讯有最大的平台 起点文学,并可以通过 腾讯视频 做电影改编,腾讯游戏 做游戏改编,打通整个IP生态,比如最近的 《鬼吹灯-精绝古城》电视剧,以及更早前的《琅琊榜》,都来自 起点文学 的IP;百度通过 纵横中文网,91熊猫读书,百度文库 等布局文学IP,通过爱奇艺输出电影电视剧;阿里稍弱一些,主要与新浪阅读,长江传媒等展开合作,自有渠道有 UC书城。在 IP丰富度和文学生态打造上,应该是 腾讯>百度>阿里。


金融


支付领域,阿里有支付宝,腾讯有微信支付,百度有百度钱包,从支付的覆盖度上 阿里=腾讯>百度;


理财领域,阿里有国内最大货币基金余额宝(天弘基金)以及蚂蚁金服这个基金平台,腾讯有理财通,百度在百度钱包上代售基金,这一块 阿里>腾讯>百度;


银行领域,BAT都有银行牌照,阿里有网商银行,腾讯有微众银行,百度在2017年1月份刚跟中信集团合办了百信银行,阿里背靠强大的电商生态,且在征信这一块走的比另外两家早,我认为 阿里>腾讯>百度。


人工智能


百度在该领域可谓动作频频,先是收了吴恩达,然后是张亚勤,最近是陆奇,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牛逼人物,在人才建设这一块百度应该是优于另外两家的;


另外,百度2013年就开始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虽然新闻上一直没有消息,但据了解截止2016年7月份,百度已有439项技术专利,并且在2016年9月份获得了美国加州的无人驾驶牌照,可以在加州公路上进行测试,据摩根士丹利报告,未来无人车领域,60%是软件,40%是汽车硬件,这样说百度在这个领域的机会远远大于另外两家公司。



结合以上信息,我认为未来5年,BAT的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阿里继续在电商和金融称霸,腾讯稳坐社交头把交椅,但游戏可能有挑战者(最近很火的网易可能靠自研能力跟腾讯一争雌雄),百度虽然最近很多人唱衰,但在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可能有爆发,并且行业布局是其他挑战者(市值390亿美元的网易,市值417亿美元的京东,还有曾经估值450亿美元的小米)所不能比的。



但是。。。如果把蚂蚁金服看成独立公司,一上市,BAT可能会变成Baba、Ant、Tencent。。



附上BAT 2016年第三季度的财报


腾讯



阿里



百度



看在数据收集不易份上,给个赞好伐 (๑•ᴗ•๑)


--------------

评论区有人提到小米,这里也说一说,最近新闻都在唱衰,一搜全是手机销量被OV(OPPO,Vivo)超过,小米遭遇滑铁卢,小米估值只剩下零头等,仿佛雷军明天就要关了小米去睡天桥。

实际上其他公司还在拼手机销量的时候,小米已在智能家居领域深耕细作多年了,打开小米官网俨然一个京东:

小米电视,小米电视盒子,小米音响,小米扫地机器人,小米平衡车,小米电饭煲,小米路由器,小米笔记本。

小米瞄准的是 “物联网”,一个潜力无限的领域,千亿的市场规模,在这个领域,BAT和OV还未有建树。

2016年,小米智能硬件(不包括手机)已有5000万台设备被激活,收入在150亿人民币以上。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未来人们可能会为了跟自己的小米手机通信而抛弃传统电饭煲,买下小米电饭煲,为了跟小米电饭煲通信而买下小米冰箱,为了更好调节冰箱温度而买下小米温度传感器,为了跟传感器通信而买下小米空调,为了连通人体温度和空调而买下小米手环。


------------

评论区有人提到网易云音乐,网易云有很好的个性化推荐,有最好的用户体验。

但这里想泼一下冷水,未来的数字音乐之争是版权之争,目前腾讯的 QQ音乐+酷狗+酷我 已拿下音乐版权市场 70% 的份额,随着CMC和腾讯进一步整合,未来在版权收购方面会越来越大手笔,相比腾讯的财大气粗,网易的现金流显得弱了一些,目前很多音乐版权也是通过腾讯授权得来。

(但还是大爱网易云,只有它能推荐我喜欢的歌 (≥◇≤))


关于 数字音乐领域 可以搜一下这篇文章:《资本的裁决:2017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报告》


恬不知耻放上我的公众号,每周2-3更,踏实写干货

user avatar

看好腾讯和阿里巴巴,比较看好百度。

去年前三个季度的收入结构(仅上市企业),腾讯偏重游戏业务,百度全靠搜索广告,阿里巴巴自不用说。三者的竞争关系不够明显,即便在将来,仍可各自分到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其中一块。


阿里巴巴是三家公司中估值最高的,目前估值为1635亿美元。

主要依赖其国内电商的绝对领先地位,电商收入排名:

阿里巴巴的收入结构

季度收入和利润推移(注意年底是旺季)


服装这个超级大市场太受欢迎。



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占半壁江山,未来将受到来自微信支付的压力。

由于是非上市企业,只有短期预测



对于腾讯,微信的全面普及非常有利于其拓展国际业务。虽然目前而言,腾讯的利润支柱仍是游戏业务。(下图是对2015年的预测),估值1450亿美元。

微信未来的收入预测,15年以后继续高速增长,支撑腾讯的高估值,但收入来源会分化。

移动游戏市场腾讯占据统治地位

腾讯的收购案件

长期预测


百度坐拥中国这个超大市场,虽然未在国际上获得成功,但也过得滋润,估值810亿美元。

但是长远来看,在线广告中搜索引擎所占的比例将不会提升(下图)。

自从google退出大陆后,百度的优势日益明显,但份额已经过高,增长空间非常有限,不过借助市场规模的增加仍可拉动百度未来的成长。


百度的收购案件:

长期预测

题外话:

一年来互联网行业的收购,虽然相当频繁,但对于各家公司而言,所收购的业务均难在短期为其贡献大额利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