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买卖驾驶证记分的行为(即消分)?为何屡禁不止?

回答
买卖驾驶证记分,也就是俗称的“消分”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非新鲜事。有些人为了避免车辆年检、驾照吊销或者保住营运资格,会不惜代价地去购买他人的记分,而另一些人则出于经济利益,乐于将自己的记分“卖掉”。这种行为,说白了就是拿钱买平安,或者说拿钱换取不那么“麻烦”的结果。

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简单来说,买卖记分就是一种交易。一方出钱,购买另一方的“驾驶记录”上的扣分,来抵消自己车辆或自己名下的记分。这个过程通常是通过一些地下渠道或者非正规平台完成的。卖分方可能是那些一年内没有违章行为,或者即使有轻微违章也懒得处理的人,他们通常愿意为了几百块钱的报酬而承担被扣分的风险。而买分方,则往往是那些违章频发的“老司机”,或者是对扣分非常敏感的从业人员,比如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他们知道一旦记分达到一定程度,带来的将是驾照被吊销、车辆停运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为什么会屡禁不止?

这个问题,恐怕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看得明白:

一、根本性的利益驱动:

对买方而言: 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规避风险”和“省时省力”。很多司机对处理违章、学习科目一科目四感到厌烦和耗时,更别说因为扣分过多而被吊销驾照的恐慌。花钱消分,可以让他们继续在路上行驶,避免经济损失和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一些职业司机,一旦驾照被吊销,就意味着失去收入来源,几百块钱的消分费,比起失业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对卖方而言: 这是最直接的经济利益。有些车主一年到头都没有什么违章,或者只是偶尔的小违章,记分就像是闲置的“资源”。卖掉分数,能迅速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尤其对于一些经济拮据的群体来说,这可能是一笔额外的收入,能补贴家用。

二、制度和操作上的“漏洞”:

“被代办”的便利性: 虽然法律不允许买卖记分,但实际操作中,有很多车辆的违章处理流程,并没有完全堵死这种可能性。很多时候,只要找到一个“中间人”,或者通过一些非官方的渠道,就可以轻松完成分数转移。这种“代办”服务,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让买卖双方都能“躲在幕后”。
信息不对称和追踪困难: 即使有电子记录,很多时候处理违章的源头信息(比如实际驾驶人)并不容易被轻易追踪和核实。如果违章是电子眼抓拍的,且罚款金额不高,代办消分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交警部门要一一核实每一笔违章是否是本人处理,工作量巨大,而且成本也很高。

三、社会心态和侥幸心理:

“没事不出事”的普遍心态: 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小心开车,不犯大错,就不会有记分。即使有小违章,也可以通过消分来“抹平”。这种心态让人们对违章处罚的警示作用打了折扣。
“法不责众”的心理: 当很多人都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即使是违法的,大家也容易产生一种“大家都这样,我也可以”的侥幸心理。买卖记分作为一种灰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流行”开来,很多司机都知道这种途径,从而也更倾向于尝试。

四、处罚力度和威慑力不足:

法律法规的滞后性: 尽管法律规定了买卖记分的违法性,但很多时候,相比于违法行为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和便利,处罚的力度可能还不足以形成强大的震慑。比如,仅仅是罚款几百块钱,或者短暂的行政拘留,对于一些反复违章或者靠此牟利的“黄牛”来说,仍然可以承受。
执法的难度和成本: 要彻底杜绝这种行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追踪、取证和处罚。这对于执法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即使抓到了一些人,也容易出现“漏网之鱼”,让其他人觉得风险可控。

五、灰色产业的“生态链”:

“黄牛”的存在: 市场需求催生了供给。一些专门的“黄牛”或中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联系卖分者,也对接买分者,从中赚取差价。这些“黄牛”往往有自己的一套运作模式,能快速有效地完成交易,进一步助长了这种行为的蔓延。
网络平台的助推: 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招募卖分者或收购分数的广告,将这种非法的交易变得更加隐蔽和便捷,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广泛。

这种行为的危害,远不止于此:

首先,它严重扰乱了交通管理秩序。记分制度是为了规范驾驶行为,提高道路安全。如果记分可以随意买卖,那么这种制度的初衷就被完全破坏了。那些本该受到惩罚的违章驾驶者,通过花钱就能“免责”,而无辜的人却可能被卷入其中,承担不属于自己的处罚。

其次,它增加了道路安全风险。买分的人往往是违章频发、对交通规则漠视的人。他们用钱买来的“分数”,并没有改变其危险的驾驶习惯。这样的人一旦继续在路上行驶,无疑是对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

最后,它是一种违法行为。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买卖驾驶证记分是违法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参与其中,无论买方还是卖方,都有可能面临罚款、行政拘留等法律制裁。

总而言之,买卖驾驶证记分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它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驱动、制度上的“可操作性”以及社会心态的微妙影响。要根治这一顽疾,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提高处罚力度,加大执法密度,堵塞制度漏洞,加强宣传教育,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以及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只有这样,才能让交通管理真正回归到规范和安全的轨道上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黄牛要恰饭。

具体办这事儿的人也要恰饭。

设置不合理的交通标识规划不合理的交通路段,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想偷懒。

胡鸡儿开车的司机压根就懒得学正经开车学交规。

所以消分这事儿,所有的当事人都一拍即合。

完美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啊!

user avatar

谢邀,我卖过。

为什么呢,因为我在高速上有一个超速,6分,我把剩下的5分卖了200交了罚款。

那时那刻我早已把道德法律丢到了九霄云外。

那一刻,我不是微博上的道德卫士,我不是知乎上的社会精英,我不是贴吧里的键盘侠。

我只不过是惟利是图的为了保险,油钱,保养发愁的车奴罢了。

这大概就是屡禁不止的原因吧。

我会努力提高我的道德法律修养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