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的行为?

回答
这句俗语,“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简直说出了无数爱书人的心声,也道出了我们与书本之间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它精准地描绘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模式:购买书籍时一掷千金,热情高涨,仿佛要把全天下的好书都收入囊中;而真正拿起书本阅读时,却又步履维艰,进展缓慢,如同抽丝剥茧般艰难。

让我们把这个过程拆解开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

买书如山倒:那份澎湃的渴望与对未知的憧憬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书店,琳琅满目的书架在你眼前铺展开来,散发着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气。每一本书都像一个等待被开启的宝箱,里面藏着知识、故事、思想,甚至可能是你人生新的方向。那一刻,你的内心被一种强烈的渴望所攫取:我想读这本书,那本书,还有那本书……

这种购买欲的爆发,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的饥渴与求知欲的驱动: 我们总觉得世界太大,知识太多,自己懂得太少。看到一本新出版的、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书,或者一本被誉为“必读书目”,内心深处那个渴望进步、渴望变得更“懂”的自我就会被瞬间点燃。这是一种对提升自我的本能追求。
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 书籍是通往不同世界、不同思想的窗口。一本关于遥远国度的游记,一本关于古老文明的考古发现,一本关于未来科技的畅想,都能激起我们强烈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
社交与身份认同的隐形需求: 在一些圈子里,阅读被视为一种“体面”的习惯,拥有丰富的藏书也是一种“文化人”的象征。看到别人推荐或讨论的书籍,为了融入话题,或者展现自己的品味,也会不自觉地跟风购买。
“囤积”的心理安慰: 很多人会有一种“拥有感”带来的满足。把书买回家,即使暂时没时间读,但“我知道有这本书”这种心理上的确定性,也能带来一种安全感和掌控感,仿佛在为自己的未来知识储备“打好基础”。
精美的装帧与诱人的促销: 精心设计的封面、考究的装帧,都能在视觉上带来极大的吸引力。加上书店或电商的打折促销,那种“不买就亏了”的心理也会进一步刺激购买行为。

于是,我们就像一个饥饿了很久的旅行者,在看到一家丰盛的宴席时,不顾一切地将各种美食塞满自己的行囊。结果就是,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堆积如山,成为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看书如抽丝:现实的拉扯与专注力的考验

然而,当购买的冲动过去,当书本安然地躺在书架上,我们真正拿起它们的时候,却往往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那种阅读的流畅感、那种知识的自动灌输,如同“抽丝”一般,缓慢而费力。这背后的原因同样复杂多样:

现实生活的琐碎与时间碎片化: 工作、家庭、社交、娱乐……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琐事和干扰。想要找到一段不受打扰的、可以沉下心来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困难。碎片化的时间也难以支撑深度阅读的需要。
专注力下降的时代病: 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习惯了多任务并行,习惯了被各种推送和通知牵引注意力。这种“浅层阅读”的习惯,让我们难以长时间地集中精神去理解一本书的深层含义,容易走神,需要不断地将思绪拉回来。
阅读的门槛与心智的投入: 阅读并非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很多好书需要读者付出心智的努力,去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感受作者的情感脉络、消化书中的概念和思想。如果读者在阅读时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或耐心,或者作者的表达方式比较晦涩,阅读过程自然就会变得艰辛。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有时,我们对一本书的期望过高,认为它会立刻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或者带来某种顿悟。当实际阅读体验不符合预期时,就会产生失落感,进而影响阅读的积极性。
缺乏阅读的仪式感与习惯: 购买书籍的行为往往带有仪式感,但阅读本身更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如果没有将阅读内化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它就很容易被其他更具即时满足感的事物所取代。
信息过载带来的选择困难: 即使有时间,面对满架的书,我们有时也会感到“选择困难”,不知道该先读哪一本,或者担心选错书浪费时间,结果反而迟迟不动手。

于是,我们可能翻了几页就放下,被手机的通知打断;或者读了一段,发现内容不如想象中精彩,便束之高阁;亦或是因为不理解某个概念,感到挫败,失去了继续的动力。那曾经满怀期待的书,就这样静静地躺着,成为了“压箱底”的珍藏,而非“精神食粮”。

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坦白说,“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是一种非常普遍且真实的存在。它反映了我们在信息爆炸、快节奏生活下,对知识和精神世界的一种矛盾而又复杂的情感。

理解而非苛责: 首先,应该理解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它不是个人的“懒惰”或“意志力薄弱”那么简单,而是时代环境和人类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苛责自己或他人,只会增加心理负担。
认识到“拥有”与“内化”的区别: 买书带来的是“拥有”,而读书则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我们需要明白,拥有书籍并不等于拥有知识,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阅读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调整策略,化被动为主动:
控制购买欲: 在购买前,给自己设置一些门槛,比如“读完一本书再买下一本”,或者“只买那些真正能解决我当前问题的书籍”。
培养阅读习惯: 每天固定抽出一段时间进行阅读,哪怕只有1530分钟。把它看作是与自己对话、滋养心灵的重要活动。
选择适合的读物: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前状态,选择难度适中、容易引起共鸣的书籍。不要一开始就挑战过于艰深的著作。
学会“跳读”和“精读”结合: 有些书可以快速浏览,了解大概;有些书则需要慢下来,仔细揣摩。学会根据书籍的特点和自己的需求来调整阅读方式。
与他人交流: 加入读书会,与朋友分享阅读心得,可以增加阅读的动力和乐趣,也能从他人的解读中获得启发。
利用碎片化时间: 在通勤、排队等碎片化时间里,可以阅读电子书或听有声书,利用好每一分可能的时间。
保持积极心态: 即使有时读不进去,也不要过于沮丧。将书本视为一个长期的伙伴,而不是一项必须立即完成的任务。

总而言之,“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并非不可解的困局。它更像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精神丰盈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耐心、策略和自律。当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积极调整阅读策略时,那些曾经“山倒”的书籍,终将能被我们一点点地“抽丝”剥茧,滋养我们的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豆瓣有一个小组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有一阵子我在那个组里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受不了那个风气,退掉了。

那个风气是怎样的呢,大概就是,组里边的人永远都在讨论哪个电商又做活动了,什么某东满400-150啊,某逊200-50啊之类的。然后另外一部分人是晒单的,那种几千块的单随处可见。我加这个组的时候以为是一个读书小组,加进去之后心里在想。卧槽,这tama的难道不是一个买书版的什么值得买?

退的时候我发了个贴,我说这个组里边大多数人都需要豆瓣在读书这里开发一个“我有”的标签。我原以为这种讽刺会招致一堆人来喷我。没想到下边几十条回复全是赞同我的。对于这些人而言,买书是一种生活状态。和买衣服裤子鞋一样,能够带来快感。只不过这种商品是书而已。他们可能不一定需要读多少书,但是必须要买。这本质而言无非就是一种消费主义罢了。这种人其实是占了少部分,毕竟没有多少人会整天以买书为乐。



另一种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可能更接近于这样一种状态,大概就是的确是有读书的需求,然而在买书时又往往会高估自己近期的阅读量。我说的近期是指大概两三个月。事实上在长期来看,我买的书几乎都已经读完的差不多了。

这种行为和下载了一大堆的电影等着看没什么区别。说到底是害怕陷入一种无书可读的状态。事实上以我自己为例,我的书架上永远会保持七八本没有读过的书。手头有一本正在读的书。因为我没办法保证哪天我读书的快感来了,一整天坐在那里读完了整本书,然后陷入一种无书可读的焦虑之中。而且,我的kindle上边应该会买上六七本我感兴趣但是没有读的书。然后我的豆瓣阅读帐号里边也有两三本。

大多数人会高估自己的阅读量,买书的时候总觉得,这本应该会读,这本能买。买了十几本回来,等刚读了两三本,又觉得这本能买,这本在将来能用得着。然后就会累计的越来越多。书少的时候也焦虑,书多的时候也焦虑。

我可以把这种焦虑形容成一种叫做“填充自己的焦虑”。也就是我们永远都会觉得,自己是还需要填充的。比如多读一本书,多看一部电影,多学一节公开课。长此以往,读书,看电影,学公开课这种行为本身好像已经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买书,下载公开课与电影的这个过程。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只要不是太冷门的书,往往不会出版一次就再不出版,以后买也来得及。现在先读,不如让书放在商店里好好的诱惑我。或者自己真想想读的时候,去书店里翻翻看。翻完之后再决定买不买。

还有另一个原因,的确是最近这些年,买书越来越方便,书价相比于其他的物价和工资也是越来越低。中国的书价实在是太便宜了。碰上电商做活动时,随随便便下一大堆单只需要一百多。这个价格不说放在其他国家了,就是放在香港台湾也只是一本书的价格。

其实这种习惯不一定是一个坏习惯,如我前边所说的。长远来看,如果真正的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话。那么这些东西无非就是一些存货而已,就像是家里边存粮一样简单。对于一些人而言,读书这件事情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每天都必须有的。你会让家里一点干粮不剩,哪天要吃饭的时候再去开锅么?所以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虽然我自己爱买书,这两年网购便利后,光是实体书应该有两百多本。但是长期我基本上都读的差不多了。那些真正冲动而买回来不喜欢读的,最后转了二手或者是送了人就是。

读书是一个行为,它和吃饭睡觉走路一样都是一个行为。没有必要贬低它也没有必要神话它,更没有必要被这种行为本身所引申出的买书行为所捆绑起来。这个时代消费主义盛行,人们都陷入了一种买买买的癫狂状态。而事实上,对于一个真正喜好读书的人而言,不管你处于怎样的阶层上,以怎样的方式读书都是可以的(我指的是正版)。

不过我还是支持买书,因为能养活的起作者。

user avatar

我喜欢买纸质书,我给自己定的要求是,每次买的书要能够看一半就满足了。看不完的就放着当装饰也挺好的啊。

user avatar

我觉得是好事。现在出版业利润这么低,大部分普通作家也赚不了多少钱。多一个人多买本好书,不管看不看,作者至少能多赚几块钱。

user avatar

买的时候有点贪,看的时候有点瘫。

user avatar

我觉得通过买书看不看,可以观察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爱好。

仔细想一想,这种书是不是自己其实没有那么真正感兴趣的,但是出于某种目的——或者是从众,或者是觉得有档次,或者是觉得“自己应该读读/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等一些其他的一些原因而购买的。真正专业类或者工作上需要经常用到的,是不会不去读的。

如果是的话,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和“我要不要对家人朋友宣布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计划”一样。

宣布自己的计划/购买一本书 本身就会让自己产生一种满足感。而对于前者来说,可以通过对计划进行保密而给自己一点额外的激励,但是就买书而言,买的行为已经发生了。


其实不止是书,只是书大家觉得似乎是是知识的载体,有点“意义”,所以还会拿出来讨论。

人人都有自己的情结。我在书方面基本上买了绝大多数是会读完的,但是我买了不少的游戏,很多就是买一下,下载都没有下载,更不用说玩过了。为什么呢?可能因为我心里是一直怀念可以连天加夜玩游戏的时光,于是当我点了购买的时候,尽管没有真的玩,心理似乎就获得了某些满足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