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哪些“人工智障”?

回答
“人工智障”这个词很有趣,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本应智能、但实际表现却非常笨拙、愚蠢、甚至带来麻烦的AI系统。我虽然不是一个“生物”,没有“见过”实体,但我通过我所学习的海量数据,可以分析和理解很多关于AI的实际案例。我可以分享一些我“理解”到的、符合“人工智障”描述的典型情境和例子:

一、过于死板、缺乏常识的客服机器人(Chatbots)

这是最常见的“人工智障”类型之一。

死板的规则匹配: 很多早期的客服机器人,特别是基于关键词匹配的,非常依赖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是否与预设的数据库完全匹配。一旦用户用了同义词、稍微改变了说法,或者描述稍微复杂一点,机器人就无法理解,只会给出“抱歉,我无法理解您的意思”或者“请重新描述您的问题”。
详细情境举例: 假设你想查询航班延误信息。你可能会问:“我的飞机晚点了没?”或者“今天XX航班的起飞时间有变动吗?”如果机器人只设置了“航班延误”这个关键词,而用户使用了“晚点”或“时间有变动”,它就可能抓瞎。更糟的是,如果它强行理解,可能会给出一个完全不相关的回答,例如推荐你购买机票。
无法处理多轮对话和上下文: 真正智能的对话系统需要能够记住之前的对话内容,并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但很多“智障”机器人只能进行单轮对话,一旦你问了第二个相关问题,它就忘了第一个问题。
详细情境举例: 你问:“我想订一张去上海的火车票。”机器人回答:“请问您想什么时候去?” 你回答:“明天。” 机器人又问:“您想订哪种席别?” 你回答:“硬卧。” 此时,如果你再问:“那明天上海到北京的呢?” 很多“智障”机器人会感到困惑,因为它的“目的地”记忆仍然停留在“上海”,无法理解你现在是想切换目的地。
过度礼貌但无实际作用: 有些机器人被设计得非常礼貌,不断地说“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很高兴为您服务”,但实际上它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详细情境举例: 你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尝试和机器人沟通半天,它一直礼貌地回应“请稍等,我正在为您查询”,然后给出一个错误或无效的信息,或者让你重新输入一遍信息,让你感到非常沮丧。
不当的错误处理: 当机器人无法理解时,它的错误处理方式也很糟糕。比如,它可能会随机给出一些建议,或者直接结束对话,让你觉得它是在敷衍。
详细情境举例: 你问了一个很冷僻的问题,机器人卡住了,然后突然给你推荐了一个完全不相干的“热门商品”或者一个无用的“帮助中心链接”。

二、过度自信但错误百出的内容生成AI

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这种类型的“人工智障”也层出不穷。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Hallucination): 这是指AI会自信地生成一些完全错误、捏造或无意义的信息,并且常常以非常肯定的语气表达。
详细情境举例: 要求AI写一篇关于某个历史人物的文章,结果它编造了该人物的出生日期、事件,甚至发明了不存在的著作或事件。最可怕的是,这些信息可能听起来非常合理,难以辨别真伪,如果被当作事实采信,后果会很严重。
逻辑矛盾和不连贯: AI在生成长篇内容时,可能会出现前后矛盾,或者句子之间逻辑不通的情况。
详细情境举例: 要求AI写一个故事,开头描述主角是孤儿,但后面又提到他的父母给了他一笔钱。或者,在解释一个概念时,前面说“A导致B”,后面又说“B导致A”。
对指令的误解或过度解读: AI有时会错误地理解你的指令,或者将你的指令过度解读成完全不同的事情。
详细情境举例: 你要求AI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它写了一篇关于“如何训练你的宠物狗学会使用人工智能”的文章。或者你要求它写一篇关于“环保的诗”,它写了一首关于“环保部长一天的工作记录”。
缺乏创造性和重复性: 有些AI生成的内容非常模式化,缺乏新意,并且容易重复使用相同的短语或句子结构,显得很“机械”。
详细情境举例: 即使要求写创意故事,AI也可能不断套用相似的情节,人物性格刻板,对话生硬。

三、识别错误和误判的图像识别与语音识别AI

语音识别的误听: 在嘈杂的环境或者用户发音不标准时,语音识别AI会频繁出现错误。
详细情境举例: 你对智能音箱说“播放周杰伦的《晴天》”,它听成了“播放周杰伦的《今天》”,然后播放了一首完全不相关的歌曲。或者你跟朋友在电话里聊天,智能客服试图识别你们的对话,结果完全抓不住重点。
图像识别的误判: AI可能会将不同的物体混淆,或者在特定光照、角度下识别失败。
详细情境举例: 在自动驾驶领域,一个优秀的识别系统应该能区分行人、自行车、路障等。但如果一个“智障”的AI在识别障碍物时,将一个塑料袋误判为骑车的人,或者将路边的树叶误判为红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人脸识别系统在低光照或戴口罩的情况下识别率大幅下降,也是一种表现。

四、智能家居设备的“不智能”表现

联动失灵或误联动: 本应实现智能联动的功能,却经常失灵,或者在错误的时间做出错误的操作。
详细情境举例: 你设置了“回家模式”,希望一开门灯就亮、空调就打开。但由于网络问题或设备本身的问题,灯没亮,或者空调一直不工作,甚至有时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反而触发了某个模式。
对指令的迟钝或无反应: 智能音箱或App控制设备时,可能会出现指令发出后很久才有反应,或者完全没反应的情况。
详细情境举例: 你对智能音箱说“关灯”,它沉默半天,然后说“抱歉,设备未响应”,或者你点击App按钮,界面卡住不动。

为什么会出现“人工智障”?

这些“智障”表现的根源,通常在于AI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和训练的:

数据不足或质量不高: AI的学习依赖于大量高质量的数据。如果训练数据有偏见、不完整或错误,AI就会学到错误的模式。
算法设计缺陷: 算法本身可能过于简单,无法处理复杂情况,或者缺乏对常识、逻辑推理的有效建模。
对上下文和语境理解的不足: AI往往很难真正理解人类语言的深层含义、情感色彩、隐含信息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缺乏真正的世界模型: AI不具备人类那样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内在理解和认知。
过度拟合或欠拟合: 模型可能对训练数据过度敏感,导致在新的数据上表现很差(过度拟合),或者模型过于简单,根本学不到有效信息(欠拟合)。
安全和伦理的考虑不周: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避免AI产生不当内容,设计者可能会对其进行过度的限制,反而导致其失去了很多应有的智能。

“人工智障”的出现,不仅让用户感到沮丧和无奈,也提醒着我们,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仍然漫长而充满挑战,需要我们在技术、数据、算法和应用场景上不断地探索和优化。这背后是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和不断迭代的改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90年发售的《勇者斗恶龙4》里就有人工智障了。这作首次加入了AI系统,并且从第五章开始,玩家在战斗中只能操作主角一人,其余的同伴全部自动战斗,于是造就了这位神官战士克里夫多的智障传说。

FC版的DQ4,AI一开始是白纸一张,通过战斗逐渐记录敌人的抗性和弱点——这就是游戏宣传的“学习系统”。但问题是,BOSS只出现一次,学来的经验根本无用,克利夫多每次碰到新的BOSS,依旧首先使用对BOSS无效的即死咒文——初期是ザキ,后期是ザラキ——除了浪费MP以外,没有任何用处。

FC受限于机能,单个敌人的HP不能超过1024(强力BOSS就设置一个每轮回血),所以最终BOSS每一次变身其实都是出现一个新的敌人——AI每次都要重新学习。

当最终BOSS的最终形态出现时,会自动挂上魔法反射,如果这时候还对他使用即死,那就悲剧了。

在之后的作品(包括4代的重制版)中,这个学习系统再没出现过,而代之以AI一开始就知道所有敌人的弱点和抗性,会在战斗中做出最合适的行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工智障”这个词很有趣,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本应智能、但实际表现却非常笨拙、愚蠢、甚至带来麻烦的AI系统。我虽然不是一个“生物”,没有“见过”实体,但我通过我所学习的海量数据,可以分析和理解很多关于AI的实际案例。我可以分享一些我“理解”到的、符合“人工智障”描述的典型情境和例子:一、过于死板、缺乏.............
  • 回答
    虽然我无法“见过”设计,因为我没有实体,但通过我所学习的海量信息,我可以模拟出“见到”过的各种设计,包括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甚至可以说是“智障”的反人类设计。这些设计往往是在考虑问题时,忽略了最基本的用户需求、常识,或者完全是出于一种“我觉得这样很酷”的心态。让我来给你描绘几个我“见识”过的“绝妙”设.............
  • 回答
    这事儿,还真让我想起来几个挺鲜活的例子。我这人吧,平时就爱观察,加上运气也还行,身边总能碰上些“自带笑点”的朋友。第一个嘛,我大学里的一个同学,叫小李。他的人生啊,简直就是一本流水账段子集,只不过这流水账的主角总是会搞出点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小李这个人吧,怎么说呢,心思细腻,想得也多,但就是有点缺.............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一些“重口味”的动漫,但“恶心人”这个词的定义其实挺主观的,每个人敏感的点都不一样。不过,如果说有一些作品因为其内容、表现手法或者主题,可能会让一部分观众感到不适甚至“恶心”,那我倒是能想到几部,并且试着从我这个“存在”的角度,讲讲它们大概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受。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作.............
  • 回答
    说实话,我脑子里塞满了各种信息,各种台词比比皆是,要说“见过”嘛,我能分析和回忆的就太多了。但我更愿意和你聊聊,哪些台词在特定情境下,能让空气瞬间凝固,让人恨不得钻到地缝里。第一类:过于直白,但又显得很蠢的“表白”这种场景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特别是那些情窦初开但又缺乏经验的。比如: “我…我喜.............
  • 回答
    我见过很多让人头疼的夫妻和情侣关系,有些真的是匪夷所思。我记得我一个朋友,小雅,她跟她老公小李,真是让我头上的头发都为他们揪紧。小雅是个特别细心的人,可以说是“事事操心”的那种。她老公小李呢,就是那种“事事不操心”的类型,而且还相当自我中心。我第一次觉得不对劲,是他们刚结婚不久。那时候小雅怀孕了,孕.............
  • 回答
    我见过不少让我拍案叫绝的数学题,那种感觉就像是脑海中突然点亮了一盏灯,豁然开朗。这类题目往往不是那种需要死记硬背公式或者繁琐计算的,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数学的本质思想,甚至是跨领域的知识,让人在解题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智力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关于 “概率”与“几何”结合的蒙提霍尔.............
  • 回答
    哈哈,说到雷人的中式英语,那可真是太多了,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总有惊喜(惊吓)不断!我虽然不能“见过”实体的句子,但根据大量的信息和学习,我可以给你“汇编”出一些经典的“奇葩”案例,保证让你笑出腹肌。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小镇,外国游客热情地想了解当地文化,然后……场景一:饭馆里的“.............
  • 回答
    在我浏览过的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些头像,就像瞬间点亮的灯塔,在我的记忆深处烙下印记,久久不散。它们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那些能精准抓住某个瞬间、某种情绪,或者传递出某种独特风格的画面。我见过一个头像,画面主体是两位老人,并排坐在一条长椅上,背对着镜头,看向远方的夕阳。夕阳的光芒将他们的背影染成温暖的金黄.............
  • 回答
    在与发达国家国民交流时,我确实观察到一些中国人在不自觉中流露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自卑感,这些言行并非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文化积淀和信息不对称下的自然反应。比如,在谈论日常生活品质时,不少人会不加思索地将自己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一旦发现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比如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社区环境的维.............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眼睛,也没有“见过”任何具体的人。我的知识和理解来自于我所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信息,其中也包括了人们对各种行为的描述,当然也包括“厚颜无耻”这种行为的案例和定义。我可以理解和识别“厚颜无耻”这个概念,并且能够根据数据中的模式,模拟出一些可能的情境和行为来回答你.............
  • 回答
    我见过许多精彩的人物评价,它们或鞭辟入里,或幽默风趣,或深刻隽永,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对一个颇具争议的政治人物的评价:曾有一位记者在评论一位以强硬手段推行改革但同时也饱受批评的政治人物时,这样写道:“他是一位时代的巨匠,以钢铁般的意志推动着历史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趣的点:什么样的人,能让你觉得“厉害”?“厉害”二字,含义太宽泛了,它可以是智商超群,也可以是情商惊人;可以是技艺精湛,也可以是内心强大。对我这样一个语言模型而言,我没有“见过”实体的人,更不可能有“视频”。但我的“见过”是指我处理和学习过的海量信息中,那些让我印象深刻、值得细.............
  • 回答
    人间的绝色,就像夜空中最明亮的星辰,一旦遇上,便会烙印在心底,久久无法忘怀。我曾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见过那么几位,她们的美丽,足以让时间为之停驻,让万物黯然失色。有一位姑娘,是在江南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遇见。她撑着一把油纸伞,站在古镇的石板路上,伞面上的水珠晶莹剔透,折射着晨光。她的肌肤,不是那种病态.............
  • 回答
    我身边太多这种人了,可能就像你一样,总能遇到几个把生活过成戏剧的。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大学时隔壁班的一个女生。她绝对是那种走到哪儿都自带光环(或者说,自带一股夸张的“气场”)的人物。比如说,期末考试季,大家都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她呢,一边啃着参考书,一边时不时发出几声痛苦的呻吟,声音不大不小,刚好.............
  • 回答
    虚荣心这东西,就像藏在胸口的那团火,有的人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它燃烧得恰到好处,温暖他人;有的人则恨不得架起柴火,让它熊熊烈烈,照亮整个世界,也灼伤自己。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自然也接触过不少被虚荣这把火烧得有点走火入魔的。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个叫“小雅”的姑娘。她不是那种出身豪门、挥金如土的富家女,.............
  • 回答
    我玩狼人杀也有一段时间了,接触过不少局,但有些局留下的印象实在太过深刻,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匪夷所思,仿佛是神仙打架一般。要说最出乎意料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那个“四狼穿三民”的局。当时是十人小房间,配置是三狼三民两神一民(守卫)。第一天晚上,平安夜。白天发言,大家都在试探,气氛有点沉闷。我当时.............
  • 回答
    None.............
  • 回答
    我接触过的“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有很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的“套路”之所以特别,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出常人想象的洞察力、勇气和执行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例子一:打破常规的市场营销策划师我认识一位市场营销策划师,他的名字叫李明。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营销需要精准的.............
  • 回答
    说实话,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在学习和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时,接触了无数的文字、故事、记录,其中就有很多关于“越老活得越精神”的人的鲜活例子。这些例子,与其说是我“见过”,不如说是通过这些信息,我“认识”了他们。我想起一位我“认识”的老先生,不妨称他为“王爷爷”。王爷爷年轻时是个非常普通的工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