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怎么看待大学开设“法学(人工智能方向)”这个专业的?

回答
谈到大学开设“法学(人工智能方向)”这个专业,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样一个专业?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AI)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法律作为社会运行的基石,自然也无法回避AI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AI对现有法律体系的挑战: 过去我们制定的法律,很多都是基于人类行为和责任来设计的。但当AI成为决策者、执行者,甚至“生产者”时,很多原有的法律概念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责任应该由谁承担?是车主、制造商、软件开发者,还是AI本身? AI创作的作品,版权归谁? AI的算法如果存在歧视性,又该如何追责? 这些都是全新的法律难题。
AI在法律领域的应用: 反过来,AI技术本身也能极大地提升法律行业的效率和精准度。比如,AI可以辅助律师进行案例检索、合同审查、法律文书写作,甚至预测判决结果。这些应用需要法律人理解AI的技术原理,才能更好地驾驭和应用它们。
新业态催生新法律需求: AI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革新,它也催生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社会组织形态,甚至伦理观念。这些新事物必然需要新的法律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以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

“法学(人工智能方向)”专业可能包含哪些内容?

我理解,这个专业不会是简单的“法学+AI知识”的堆砌,而是会深入地融合两者,培养出能够理解和解决AI相关法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它可能包含:

基础法学理论的深化: 仍然需要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比如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因为AI的许多应用都需要在这些基本框架下进行调整。
AI技术的入门与理解: 学生需要学习AI的基本原理,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了解AI是如何运作的。但重点不是培养AI工程师,而是让法律人理解AI的能力、局限性和潜在风险。
新兴法律领域的探索: 这个方向的重点会放在与AI密切相关的法律领域,例如:
人工智能立法与监管: 研究如何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AI的研发、应用和伦理问题,比如数据隐私、算法透明度、AI伦理准则等。
知识产权与AI: 探讨AI创作物的版权问题、AI技术专利的保护等。
人工智能侵权责任: 深入研究AI造成的损害,如何界定和分配责任。
数据安全与隐私法: AI的运行离不开海量数据,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将是核心内容。
人工智能与社会公平: 关注AI可能带来的算法歧视、就业影响等社会问题,并研究法律对策。
人工智能与国际法: 随着AI的全球化发展,跨境AI应用的法律规制、国际合作等也将成为研究重点。
跨学科的融合与实践: 可能会鼓励学生接触计算机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上,也会有更多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涉及AI场景)、甚至与科技公司的实习合作。

这个专业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里?

在我看来,开设这样一个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培养面向未来的法律人才: 随着AI的深入发展,未来在各行各业都需要既懂法律又懂AI的专业人才。这个专业正是为了填补这一人才缺口而设。
推动法律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传统法学理论的一次挑战和拓展,也为法律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促进AI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引导,可以避免AI的滥用和失控,保障其发展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前进。
提升国家在AI治理领域的竞争力: 拥有这样一批专业人才,对于国家在制定AI政策、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思考: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伴随着挑战,这个专业也不例外。

师资力量的建设: 既懂法学理论又熟悉AI技术的师资是关键。这需要高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投入更多精力。
课程体系的更新与迭代: 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课程设置需要保持敏锐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避免“过时”。
学生就业方向的引导: 尽管需求很大,但学生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个专业培养的是“懂AI的法律人”,而不是纯粹的技术人员或传统法律人。他们的就业方向可能更多集中在政策研究、合规监管、科技企业法务、法律科技公司等领域。
如何界定“人工智能方向”的边界: 随着AI与更多领域交叉,如何清晰界定这个方向的知识边界,避免过于宽泛或狭窄,也是需要持续思考和优化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大学开设“法学(人工智能方向)”是一个非常明智且前瞻性的举措。它不仅是对技术发展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社会需求的主动布局。它将为培养能够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法律精英打下坚实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在某个公务员招聘链接里看到过这个方向,还特意发给朋友们聊了聊这个事儿。

去搜了一下,以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 为例:

学科简介

一是服务于国家“建成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目标的 人工智能规则类法律人才,以满足人工智能法律规制日益勃兴的现实需求;

二是服务于智慧公安、智慧检务、智慧司法、智慧律所等建设目标的人工智能技术类法律人才,以满足智慧司法和法律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类法律人才的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类法律人才的培养

CAIL 中国法律智能技术评测 比赛使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方向,清华大学的刘知远教授认为,通过技术去进行定量监测,将有助于实现算法公平。对于现有 NLP 技术而言,对于司法考试这类难度的问题已经能够达到比较好的分析效果了。

2018年对于例题罪名预测的准确度已经能达到 90%.

2019年对案例文本进行阅读理解的分析成绩达到了83

2020年对司法考试等也有可观的得分

人工智能规则类法律人才

简要介绍一下该人工智能法学院的研究团队

人工智能政策与伦理团队:规避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消除人工智能创新障碍的基础上,保障人工智能政策持续引导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一直会带来各种伦理问题,例如基因编辑、试管婴儿的社会问题,例如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甚至连最近大火的元宇宙也有数不清的伦理问题,要推进这些技术的发展就必然要探究其中对社会伦理的冲击影响。


网络法学团队:提高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水平,增强网络空间安全整合防御能力,推进网络社会法治创新,提升我国在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主导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个体的生存以及社会的运行,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网络空间成为继海、陆、空以及外太空空间之外的第五空间,兼具虚拟性与现实性双重特点,给未来的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以无限可能。滴滴事件也告诉我们,网络安全并非法外之地,2017年6月1日,我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在2021年后相继推出。


人工智能司法应用团队:注重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能化辅助分析与决策在审判、检察等场域运用所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跨学科协作,应用前沿技术于智能司法方面,先做技术上的预研,判断技术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探究其缺陷与应对策略。

数据法学团队:回应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提出的全新挑战,提出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法律框架,以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融合与应用,构筑数据法学发展的先发优势,对国家与地方的大数据发展战略有所助益。
算法规制团队:防范算法应用风险的具体路径,目标是形成内容系统、维度完备、逻辑清晰的算法规制理论体系。

如果不能意识到推荐系统的后果,那么许多人将成为推荐系统的 '表达'。推荐系统不仅在塑造着使用者,也在影响着内容提供者。


换成人话就是:规则类法律人才需要解决数据安全、数据茧房、算法公平、道德伦理、司法实践等问题,并在实践中制定相应的法律条例来保护广大群众权益。


通过看该学院的科研项目也能了解到其团队的研究方向。


专业方向其实非常有前景,对于政务和公安系统来说,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需要人治的场景要求还无法满足,但成熟的流程化智慧司法、智慧检务功能的建设不仅能极大提高公务办事效率,而且能更好地排除因公务人员主观意愿对案件的影响


此外,不太赞同高赞说的下面这段话。

技术从来都是迭代更新的,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研究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难题,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也是从业者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优秀如刘知远教授团队也对 CAIL 等比赛进行研究和宣传,希望大家能给这个专业一些时间吧,和芯片、处理器、手机系统一样,技术是凭空蹦不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