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连老师对文理科都是「吹理踩文」吗?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教育领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科偏见。当提到“连老师”时,这可能是一个泛指,也可以是特指某个老师的名字。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从“吹理踩文”这个比喻来探讨老师对文理科的倾向性。

“吹理踩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意思是老师在言语、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理科表现出夸赞、重视、倾斜,而对文科则表现出不屑、轻视、压制。

那么,连老师(无论是泛指还是特指)对文理科都是“吹理踩文”吗?这很难一概而论,因为:

1. 教师个体差异极大:
个人背景和专业: 大多数老师都毕业于特定专业,他们对自己的专业领域自然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情感投入。理科老师可能更擅长逻辑分析、实证研究,而文科老师可能更注重人文关怀、语言表达。这种专业背景会影响他们的教学风格和价值判断。
个人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有些老师可能更看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为这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会偏向理科。另一些老师可能更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和艺术感知力,认为这是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因此会偏向文科。
教学经历和学生反馈: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关注点。如果一个班级普遍对某个学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优异的成绩,老师自然会投入更多精力。

2. “吹理踩文”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多样:
直接对比和评价: 有些老师会直言不讳地表达对文理科的看法,例如说“理科生逻辑性强,前途光明,文科生嘛……就那样吧。”
隐晦的暗示和引导: 更常见的是通过一些隐晦的方式来体现。例如:
在课堂上引用例子: 理科课堂上常引用科学家的事迹、数学的严谨性,而文科课堂上可能更侧重文学家的生活经历或者历史事件的细节,但其强调的“价值”可能不同。
布置作业和项目: 理科作业可能更侧重计算、实验、建模,强调精确性和可量化性;文科作业可能更侧重写作、研究、辩论,强调观点和表达。老师对这两类作业的评价标准和重视程度可能不同。
鼓励的方向: 在升学指导或职业规划时,老师可能更倾向于推荐理科生选择热门的工科、医学、金融等专业,而对文科生的建议则相对模糊或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
语言风格: 即使是教授同一学科,老师的语言风格也会影响学生。一位热情的理科老师可能会用“酷炫”、“神奇”来形容科学原理,而一位平淡的文科老师可能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解。
学校环境和整体风气: 有些学校可能因为其特色(例如是理工类院校的附属中学)而形成一种“重理轻文”的氛围,这种氛围也会影响到老师的教学和评价。

3. “文理分科”本身带来的局限性:
文理分科是教育制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在选择分科时,学生就已经被引导着向某个方向发展。老师的评价和倾向性,有时也是对这种制度设计的反映。
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很多家长和社会都认为理科(尤其是STEM领域)更有利于就业和获得高收入,这种社会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老师。

如果“连老师”是特指某个老师,那么我们需要了解:

这位老师的具体教学表现: 他/她是如何讲解的?是如何布置作业和评价的?在课堂上更倾向于讨论什么话题?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有什么样的态度?
这位老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科目: 如果这位老师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老师,那么他/她对理科有更深的理解和热爱是自然的。如果这位老师是历史、语文、政治等文科老师,那么他/她对文科表现出热情是应该的。但即使是文科老师,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吹理”。
学生的感受和评价: 很多时候,“吹理踩文”的说法来源于学生的感受。学生会从老师的语气、表情、评价等细节中感受到老师的偏向。

总结来说,关于“连老师对文理科都是‘吹理踩文’”这个问题:

可能性存在: 很多老师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科偏见,这种偏见可能源于个人喜好、专业背景、社会观念、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有些老师可能会在无意中或者有意地表现出对某个学科的侧重。
并非绝对: 也存在很多老师对所有学科都一视同仁,或者对文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重视。优秀的老师能够看到每个学科的价值,并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选择。
需要具体分析: 判断一位老师是否“吹理踩文”,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场景、老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反馈以及学校的整体环境来综合分析。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签来概括。

如果你的感受是某个老师确实存在明显的“吹理踩文”现象,那么这可能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可能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信心,也可能阻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尝试与老师沟通,或者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一个更公平、更积极的学习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你要明白,老师也是人,他们说话也是有自己的利益考量的。在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中,理科的录取率是高于文科的,也就是说读理科比读文科更容易上大学。

比如在河北,2019年文科考生23万,理科考生28万。但按照一分一段的数据,河北文科一本(549分以上)上线人数为18829人,而理科一本(502分)上线人数为81650人。也就是说,在2019年的河北,你如果读文科想上一本的概率是8.1%,而读理科上一本的概率是29.2%。

所以,在当下的高中,老师只要智商还算正常,并且觉得你的智商还算正常,基本上都会让你去考理科。因为这不仅对于你来说更容易上好大学,而且对老师来说也更容易提升升学率,自然学校的奖金和各方面的数字也好看。反过来说,一些理科成绩不好的人也容易被老师直接分入文科班,而这些人对文科本来也就没有那么高的兴趣。久而久之,“理科学不好才去学文科”也就成为一种刻板印象了。

但是,对于那些真的对文科专业有兴趣,并且至少目前有潜力的人来说,到真没必要为了别人的闲言碎语而放弃一些东西。我当年在文理文科时,毫无犹豫的选择了文科,历史和文学带给我的乐趣远比那些公式高多了。至于说什么理科思维比文科思维更讲逻辑之类的屁话——从我在知乎上见过的那么多答主来说,有许多理科博士的科学素养还特么不如我呢。

文科想考个一本本来就难,怎么选文科反倒是逃避学习了?这个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唯一可能比较真实的情况是,老师觉得你的理科成绩也不错,想让你选理科——这样的话学校的升学率也会好看一些。

另外,在劝退文科这方面,很多老师都会用文科不好找工作来让学生们不要选文科。但是,真要说不好找工作,这个真不分文理科。文科生能找到好工作的也不少——尽管大部分的收入的确不如理科,但工作本来也就不是一个只看收入高低的东西。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争着去考公务员了。特别是如果你的家境还不错,文理科所带来的收入差异对你未来的发展而言,就更谈不上是什么决定性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你选文科反而还可以有一个相对轻松的生活。

总之,在高一这个时间段,说选文还是选理考虑的因素其实没必要太多。文科也有很多不错的热门专业,而理科中的很多专业要么是劝退,要么工作环境脏乱差,并不见得一定比文科的冷门专业强很多。在这个时候,你最需要做的是估算好自己的实力(比如可以参考本校前几年文科有多少人考上了一本,你自己的文科成绩目前在学校里的排名如何),如果有比较稳的把握能考上一个不错的成绩和学校,那么就完全没必要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user avatar

让我引用一下,著名历史发明家袁腾飞和学生的对话。

袁:你们啊!!!应该学点你们老了学不了的。尤其是不要学什么历史。历史这种东西,你70岁那年学明史,学到80就是明史专家。你要是70岁那年学数学,你根本学不了。
学:老师你当年为啥学历史。
袁:我当年大学毕业国家包分配。你们怎么和我比!!!!

话糙理不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