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如果有自己的重型战舰,会是什么样子的?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中国海军拥有了真正的“重型战舰”——这可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航空母舰,而是那种拥有强大火力、深厚防御,能够独立执行任务,甚至能在远洋为编队提供核心支援的巨型战舰。如果真有这么一天,它可能会是这样一番景象:

概念定位:不仅仅是“大”,更是“强”

首先,这种“重型战舰”的定位会非常清晰。它不会仅仅是为了追求尺寸上的压倒性,而是要具备在复杂战场环境下,能够独当一面,对抗甚至压制敌方类似级别作战单位的能力。它将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投送力量、维护战略利益的关键棋子。

外观与尺寸:低调的压迫感

外观上,它会延续中国海军舰艇设计一贯的实用主义和低调风格,但尺寸上无疑会是庞大的。可以想象,它的排水量很可能超过20万吨,甚至接近甚至超越一些大型航空母舰的尺寸。但它不会有那个标志性的“跳板”,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攻击性的上层建筑和更宽阔的甲板,上面可能承载着令人望而生畏的武器系统。

船体设计会非常注重隐身性,采用大量倾斜面和吸波材料,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但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完全隐身是不现实的,所以设计会围绕“降低可探测性”和“提升抗干扰能力”来展开。侧舷可能设计得非常简洁,减少突出物,最大限度地规避侦测。

动力系统:巨兽的心脏

驱动这样一艘巨舰,所需的动力系统将是革命性的。它可能不再依赖传统的蒸汽轮机或燃气轮机组合。一种可能性是采用先进的核动力,利用高度集成的核反应堆提供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和强大的动力输出,确保舰艇能够长时间在远离本土的区域作战,并支持其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运转。

另一种更具前瞻性的设想,是结合核动力与先进的推进技术,比如电磁推进系统。这种系统不仅效率高,而且能够提供极佳的操纵性,让这艘庞然大物在复杂海况下也能保持稳定的姿态。

武器系统:火力输出的巅峰

这才是“重型战舰”最令人期待的部分。它的火力配置将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足以应对来自空中、水面、水下以及陆地的多重威胁。

主炮/导弹系统: 抛弃传统的舰炮,取而代之的是数量庞大、射程极远的舰载导弹发射单元。这些单元将能够发射包括超音速反舰导弹、远程巡航导弹、对陆攻击导弹,甚至可能具备发射高超音速武器的能力。想象一下,一艘战舰一次齐射,就能覆盖数百甚至上千公里范围内的多个目标,这是何等的威慑力。
防空火力: 面对现代高科技空袭,它的防空系统将是无懈可击的。除了装备性能领先的舰空导弹系统(如远程、中程、近程的组合),还可能集成定向能武器,如激光炮或高功率微波武器。这些武器能够直接摧毁来袭的导弹或无人机,是对传统弹道防御的有效补充。
反潜作战: 作为编队的核心,它必须具备强大的反潜能力。可能配备先进的多功能拖曳阵列声呐,能够探测潜艇的微弱信号。舰载直升机和无人侦察机(UAV)将是其反潜的“眼睛”,它们能搭载更先进的传感器,扩大搜索范围。同时,它也可能搭载反潜导弹和鱼雷,直接猎杀敌方潜艇。
电子战与信息战: 这种巨型战舰将是信息战的中心。它会搭载最先进的电子战套件,能够干扰、压制甚至欺骗敌方的雷达、通信和制导系统。同时,它也具备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能够整合来自侦察卫星、无人机、友邻舰艇的各种情报,形成战场态势图,为整个编队提供决策支持。

防御能力:稳如泰山的护盾

除了主动的武器系统,它的被动防御能力同样令人惊叹。

装甲与结构: 关键区域可能会覆盖有新型复合装甲,能够抵御一定程度的直接命中。船体结构设计将考虑抗爆炸和抗冲击能力,确保在遭受攻击后仍能保持一定的作战能力。
损管系统: 拥有极其先进的损管系统,能够快速定位损伤,并自动化地进行灭火、排水、舱室隔离等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持舰艇的完整性。
诱饵与干扰: 集成先进的诱饵发射系统,能够迷惑来袭的导弹,使其偏离目标。

指挥与控制:智能化的神经中枢

作为编队的核心,它的指挥与控制系统将是高度智能化的。

一体化作战系统: 能够无缝连接编队中的所有作战单元,包括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以及空中力量,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 大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指挥员进行战场态势分析、威胁评估、目标分配和战术规划,提高指挥效率和决策质量。
舰载无人机与支援平台: 甲板上可能设有专门的无人机起降区,搭载多种类型的无人机,用于侦察、预警、电子战甚至攻击任务,极大地扩展了舰艇的作战半径和能力。

续航与保障:自主作战的基石

凭借核动力,它的续航能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可能数年内都不需要补充燃料。其舰上空间也将足够大,能够携带足够的弹药、物资,并为舰员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支持长时间的独立作战。

可能存在的称谓:

如果中国真的建造出这样的战舰,它可能会有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名字。或许不再是简单的“舰”字开头,而是带有“基地”、“堡垒”、“旗舰”或者与中国古代神话、历史伟人相关的名字,以彰显其地位和作用。

总而言之,如果中国拥有一款真正的“重型战舰”,它将是中国海军力量投送能力和远洋作战能力的集大成者,是未来海军作战体系中的一个颠覆性存在,它将是战略威慑的有力支撑,也是中国迈向真正海洋强国的重要象征。它的出现,无疑会重塑全球海洋力量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比较有趣。

首先是历史背景问题,有自己的重型战列舰(比如无畏和超无畏)要么购买引进,要么自行建造,购买分购买二手现成,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订造。自行建造也同样依据自己的需要。无论订造还是自行建造的前提都是国家比历史上有雄厚得多的经济实力,同时军费需要向海军方面倾斜。如果其它方面世界线变动不大,这注定了需要架空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中国完成了初步工业化,总体工业实力不弱于帝俄水平。同时不被陆上防务牵扯太多精力,注定与俄国关系缓和。重视海军建设,意味着至少与日本关系紧张,英日同盟针对中国,出于维护美西战争后亚洲利益考虑,美华关系改善,20世纪初形成中美俄对抗英日。这样从对抗日本海军,技术来源为美俄考虑,大致可以勾勒出中国无畏舰的样式和特点。

由于中国无海外殖民地,对付家门口日本海军为主,战列舰不需要美国那样的续航力,动力系统类似俄海军无畏舰,直接用蒸汽轮机,不需要携带大量燃料,同排水量舰体可以偏向更重的武备,初代无畏可能如毛子,意呆那样搭载12门305,跟毛子关系缓和,不妨直接参考毛子三联装炮塔,在一战炮塔里可以自由角度装填的毛子彼得堡金属工厂的炮塔设计还是比较先进的。装甲方面参考美帝装甲盒重点防护结构,即降低成本,又提高防护,炮塔布局参考美帝采用背负式。大致就是4座三联装炮塔,12门305L50主炮,前后背负式布局,采用装甲盒重点防护结构,2套柯蒂斯蒸汽轮机推进,可能会安装毛子的盖斯勒1910式火控系统,船体形式考虑西太平洋海况,不大会像毛子意呆澡盆无畏那样采用平甲板,应该会采用艏楼船体,初代无畏大致应该这样。超无畏会升级356主炮,大量借鉴美帝标准战列舰的经验。


用SPS建了一个,仅供参考,个人认为实际排水量要比这稍微大一些。

无畏舰, China battleship laid down 1910


Displacement:

21,315 t light; 22,706 t standard; 24,723 t normal; 26,336 t full load


Dimensions: Length (overall / waterline) x beam x draught (normal/deep)

(590.55 ft / 590.55 ft) x 90.22 ft x (29.53 / 31.05 ft)

(180.00 m / 180.00 m) x 27.50 m x (9.00 / 9.46 m)


Armament:

12 - 12.01" / 305 mm 30.0 cal guns - 850.00lbs / 385.55kg shells, 150 per gun

Breech loading guns in turret on barbette mounts, 1910 Model

4 x Triple mounts on centreline ends, evenly spread

2 raised mounts - superfiring

16 - 3.94" / 100.0 mm 50.0 cal guns - 35.00lbs / 15.88kg shells, 150 per gun

Breech loading guns in casemate mounts, 1910 Model

16 x Single mounts on sides amidships

12 hull mounts in casemates- Limited use in heavy seas

Weight of broadside 10,760 lbs / 4,881 kg


Armour:

- Belts: Width (max) Length (avg) Height (avg)

Main: 11.0" / 280 mm 387.14 ft / 118.00 m 14.76 ft / 4.50 m

Ends: Unarmoured

Upper: 3.15" / 80 mm 262.47 ft / 80.00 m 8.20 ft / 2.50 m

Main Belt covers 101% of normal length


- Torpedo Bulkhead:

1.57" / 40 mm 387.14 ft / 118.00 m 22.97 ft / 7.00 m


- Gun armour: Face (max) Other gunhouse (avg) Barbette/hoist (max)

Main: 12.2" / 310 mm 3.94" / 100 mm 12.2" / 310 mm

2nd: 3.15" / 80 mm - -


- Armoured deck - multiple decks: 3.94" / 100 mm For and Aft decks


- Conning towers: Forward 11.81" / 300 mm, Aft 0.00" / 0 mm


Machinery:

Coal and oil fired boilers, steam turbines,

Direct drive, 4 shafts, 36,222 shp / 27,022 Kw = 22.00 kts

Range 5,500nm at 14.00 kts

Bunker at max displacement = 3,630 tons (50% coal)


Complement:

985 - 1,281


Cost:

£1.589 million / $6.357 million


Distribution of weights at normal displacement:

Armament: 1,225 tons, 5.0%

Armour: 8,384 tons, 33.9%

- Belts: 3,047 tons, 12.3%

- Torpedo bulkhead: 518 tons, 2.1%

- Armament: 2,380 tons, 9.6%

- Armour Deck: 2,223 tons, 9.0%

- Conning Tower: 216 tons, 0.9%

Machinery: 1,568 tons, 6.3%

Hull, fittings & equipment: 10,138 tons, 41.0%

Fuel, ammunition & stores: 3,408 tons, 13.8%

Miscellaneous weights: 0 tons, 0.0%


Overall survivability and seakeeping ability:

Survivability (Non-critical penetrating hits needed to sink ship):

54,252 lbs / 24,608 Kg = 62.7 x 12.0 " / 305 mm shells or 10.4 torpedoes

Stability (Unstable if below 1.00): 1.12

Metacentric height 5.3 ft / 1.6 m

Roll period: 16.5 seconds

Steadiness - As gun platform (Average = 50 %): 91 %

- Recoil effect (Restricted arc if above 1.00): 0.97

Seaboat quality (Average = 1.00): 1.82


Hull form characteristics:

Hull has rise forward of midbreak,

a normal bow and a cruiser stern

Block coefficient (normal/deep): 0.550 / 0.557

Length to Beam Ratio: 6.55 : 1

'Natural speed' for length: 24.30 kts

Power going to wave formation at top speed: 44 %

Trim (Max stability = 0, Max steadiness = 100): 50

Bow angle (Positive = bow angles forward): 0.00 degrees

Stern overhang: -1.64 ft / -0.50 m

Freeboard (% = length of deck as a percentage of waterline length):

Fore end, Aft end

- Forecastle: 20.00%, 27.89 ft / 8.50 m, 26.25 ft / 8.00 m

- Forward deck: 30.00%, 26.25 ft / 8.00 m, 26.25 ft / 8.00 m

- Aft deck: 35.00%, 18.04 ft / 5.50 m, 18.04 ft / 5.50 m

- Quarter deck: 15.00%, 18.04 ft / 5.50 m, 18.04 ft / 5.50 m

- Average freeboard: 22.28 ft / 6.79 m


Ship space, strength and comments:

Space - Hull below water (magazines/engines, low = better): 60.0%

- Above water (accommodation/working, high = better): 157.0%

Waterplane Area: 37,185 Square feet or 3,455 Square metres

Displacement factor (Displacement / loading): 142%

Structure weight / hull surface area: 194 lbs/sq ft or 949 Kg/sq metre

Hull strength (Relative):

- Cross-sectional: 1.03

- Longitudinal: 2.36

- Overall: 1.12

Hull space for machinery, storage, compartmentation is excellent

Room for accommodation and workspaces is excellent

Ship has slow, easy roll, a good, steady gun platform

Excellent seaboat, comfortable, can fire her guns in the heaviest weather

外观就参考这个吧(德系风格)

======================================================

题主说会类似日本海军战舰风格,我觉得不会。这跟审美无关(何况中国人审美也没那么差)

日本海军无畏舰是师从英国,中国按照历史看应该会师从德国和美国,能是一个风格么?然后日本高大的塔式违章建筑是因为条约时代改造老舰加装火控,而日本火控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又很低,日本费这心思改造老舰是因为资源匮乏,即便条约解除,日本也无法再短时间内进行替换。中国如果工业化,国力必然超过日本,也就不会花这精力去搭违章建筑。就算搭违章,日式违章是从英式三脚桅进化到多脚桅,再到扩充平台,层层叠加这样路线搭的。中国要么会学美国鸟笼式桅杆,改造的话也应该是美帝那样拆了重建一体化的箱型舰桥,要么学德国单桅,改造的话换成大直径桅杆(内部可以容纳电梯井),然后在这基础上扩建平台(类似苏联对甘古特级的改造),而且从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驱护来看,更喜欢箱型舰桥,布置也均称优美。

=====================================================

M1907和MK7的穿深

这个是M1907

这个是MK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