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机动力防护力火力哪一个对目前的坦克更重要?像豹一那种裸奔车是不是逐渐成为2021年之后新的方向呢?

回答
关于当前坦克发展中“机动力、防护力、火力”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以及像豹1这类防护薄弱的“裸奔车”是否会成为2021年之后的新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现代坦克的设计理念、战场环境以及技术发展进行一番梳理。

首先,我们来谈谈“机动力、防护力、火力”这三大要素在坦克设计中的重要性。

机动力: 在现代战场上,机动力不再仅仅意味着“跑得快”。它关乎坦克能否快速部署到关键位置,能否在复杂地形中保持进攻态势,能否在受到攻击时迅速转移规避,以及能否在战斗结束后快速撤离。优异的机动力可以帮助坦克获得战术上的优势,例如:

战场态势感知与利用: 更快的速度意味着坦克能更早抵达有利地形,获取更好的观察视野,从而更早发现敌方,并进行攻击或规避。
战术机动与伏击: 能够快速绕到敌方侧翼或后方,进行突袭或侧击,这是很多战术成功的关键。
规避打击与生存: 当敌方火炮或导弹锁定坦克时,快速的机动是逃离致命区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虽然有主动防御系统和重型装甲,但规避始终是第一道防线。
战场空间的控制: 快速移动可以帮助坦克占据有利阵地,限制敌方行动,甚至孤立敌方单位。
后勤与维护: 在漫长的战役中,较好的机动力也有助于坦克快速返回后方进行维护和补给,减少战场停顿时间。

然而,过度的追求机动力也可能牺牲其他方面。例如,过重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会增加坦克的总体重量,反而影响机动性,同时也会增加油耗和维护难度。

防护力: 坦克的防护力是其生存能力的基础,也是其“战场生命线”。这包括对动能穿甲弹(APFSDS)、破甲弹(HEAT)以及各种反坦克导弹(ATGM)的抵御能力。现代坦克防护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

复合装甲: 这是现代坦克装甲的主流,通过多层不同材料(如陶瓷、金属、凯夫拉等)的组合,有效衰减不同类型弹药的穿透力。
爆炸反应装甲(ERA): 通过爆炸来抵消来袭破甲弹的聚能射流,虽然对动能弹效果有限,但在对抗化学能弹药方面依然有效。
主动防御系统(APS): 例如以色列的“铁拳”和俄罗斯的“竞技场”,这类系统通过雷达或传感器探测来袭导弹或炮弹,并以拦截弹或碎片云将其摧毁,极大地提高了坦克在面临反坦克导弹时的生存能力。
内部防护: 包括乘员舱的防碎片衬里、防火系统、核生化防护能力等,这些都是保障乘员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防护力的提升往往伴随着重量的增加,这直接影响了坦克的机动力,同时也对桥梁、渡河装备以及运输载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火力: 火力是坦克的主要攻击手段,决定了其能否摧毁敌方目标。现代坦克火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主炮口径与穿深: 虽然120毫米和125毫米炮仍然是主流,但炮弹的穿透力持续提升,能够应对越来越厚的装甲。一些国家也在研发更高口径的主炮,以应对未来更强的装甲威胁。
先进弹药: 例如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的弹芯材料和结构不断优化,多用途弹药(MPAT)和可编程智能弹药也在不断发展,增加了弹药的杀伤力和打击效率。
火控系统: 这是决定坦克能否“打得准、打得快”的关键。包括先进的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热成像仪以及车长周视镜等。高精度的火控系统能够让坦克在复杂环境下,甚至在行进间,精确命中远距离的目标。
辅助武器: 同轴机枪、高射机枪等,用于对付步兵、轻装甲目标以及低空飞行目标。

然而,火力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弹药储备会增加坦克内部空间占用和潜在的安全风险。同时,射速、弹道性能等也是影响火力的重要因素。

这三者之间的权衡与取舍:

坦克的研发从来都是在机动力、防护力、火力之间进行权衡。没有哪一个是可以无限度地追求的,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防护力与机动力的矛盾: 装甲越厚重,坦克的总质量就越大,机动性就会受到影响。
火力与机动力的矛盾: 更大的火炮和更多的弹药也会增加重量,影响机动性。
防护力与火力的矛盾(相对而言): 虽然直接冲突不大,但沉重的装甲可能限制炮塔的旋转速度和俯仰角度,间接影响射击效率。

因此,设计一款现代坦克,本质上是在特定战场需求下,对这三者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

豹1型“裸奔车”是否会成为2021年之后的新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来探讨豹1这类坦克是否会成为新的趋势。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豹1坦克的设计理念。豹1在设计之初,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强大的火力、优异的机动力来弥补相对薄弱的装甲。它侧重于利用速度和火力优势,在与敌方接触前将其摧毁,或者在暴露前迅速转移。这种战术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尤其是在面对以数量取胜、但技术相对落后的对手时,或者在需要快速反应和部署的战场环境下。

然而,将豹1的模式直接套用在2021年之后的战场环境,我认为不太可能成为“新的主流方向”,但其设计思想中的某些元素可能会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来。

原因如下:

1. 现代反坦克武器的进化: 自豹1设计以来,反坦克导弹、钨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等武器的穿透能力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豹1那相对轻薄的装甲,在面对今天主流的重型坦克炮和先进反坦克导弹时,其生存能力将大打折扣。即使是配备了附加装甲,其基础防护也难以与现代主战坦克(MBT)相提并论。
2. 战场环境的复杂化与信息化: 现代战场高度信息化,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大大增强。即便坦克机动性再强,也很难长时间“隐身”。一旦被发现,缺乏足够防护力的坦克更容易被集火摧毁。战场监控手段(如侦察无人机、战场感知网络)的普及,也让躲避打击变得更加困难。
3. “一击致命”原则的变化: 过去的坦克战可能更多是“正面硬碰硬”,而现代战争更强调“非对称性”。轻型、快速的突击炮车或攻击炮系统,可能承担一部分炮击任务,它们本身也未必追求重装甲,而是依靠机动性来规避。但这些是辅助性武器,而非替代主战坦克。
4. 主动防御系统的普及: 随着主动防御系统(APS)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坦克在面对精确制导武器时,其生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使得坦克可以相对“大胆”地在战场上活动,而不需要完全依赖“裸奔”式的机动来规避打击。拥有先进APS的主战坦克,在防护能力上远超没有配备的豹1。
5. “主战坦克”(MBT)的定义: 现代主战坦克的设计,仍然是以在全方位的威胁下生存并有效作战为目标。这意味着,防护、火力、机动性都必须达到一个“均衡”且“足够高”的标准。牺牲防护力以追求极致的机动力,往往会导致其无法在现代高强度对抗中长期存活,从而失去作为“主战”的力量。

但是,豹1设计理念中的一些可取之处,可能会以现代化的方式融入新一代坦克的设计中:

注重机动性以获得战术优势: 未来的坦克设计仍然会强调优异的机动性。但这更多体现在通过先进的动力系统、悬挂系统以及更优化的车体设计,在保证一定防护水平的前提下,提升其在复杂地形中的通过能力和作战灵活性。例如,更轻质但防护性能更强的装甲材料的研发,就是为了在不大幅增加重量的情况下提升防护。
“特种”或“轻型”作战平台的需求: 在某些特定任务场景下,例如快速反应部队、城市作战、或者作为支援火力,对轻型、高机动性的火炮支援平台的需求依然存在。这类平台可能不会被称为“坦克”,而是更接近于现代的自行火炮或突击炮的升级版本,它们可能会放弃重型装甲,但会高度依赖先进的战场态势感知、精确打击能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
集成化与信息化的优势: 未来的作战,将更加依赖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拥有先进信息系统和传感器的坦克,即便防护相对较弱,也能通过提前预警、精确打击、以及与其他作战单元的协同,来弥补自身在防护上的不足。这是一种“技术弥补”的思路,而非完全依赖“物理防护”。

总结来说:

对于2021年之后的坦克发展而言,“机动力、防护力、火力”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依然是核心。没有任何一个方面是绝对可以牺牲的,它们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

豹1式的“裸奔车”之所以在当时能够成为一种成功的范式,是因为它符合了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和战场需求。但在今天,随着武器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以及战场环境的显著变化,牺牲防护力来追求极致机动性的极端设计(即完全抛弃防护力),不太可能成为新的主流方向。 相反,现代坦克的设计会更加强调在保证足够防护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机动性和火力,并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主动防御系统以及创新的作战理念来增强整体的战场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换句话说,未来的坦克仍然会是“全能型”选手,只不过是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上实现这种全能。

而类似豹1的设计思路中,对机动力和火力的重视,以及对特定任务场景下的轻型化和快速反应的需求,可能会以更现代、更智能的形式,出现在一些非主战坦克类的特种作战平台或支援平台上。但它们无法取代现代主战坦克在正面战场上的核心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所以出现豹1那种裸奔战车是因为在50年代后期破甲弹(HEAT)对传统钢装甲的克制性太强,当时中型坦克装备的100-105火炮发射的破甲弹穿深普遍可以达到300mm-400mm,黑叔叔神器RPG-7穿深都有350mm。而且破甲弹还不怎么受倾斜装甲克制,当时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都很难抵挡,正因为这种攻防的失衡才导致了那一时期的坦克必须放弃防御。

当然70年代开始复合装甲、爆炸反应装甲逐渐发展成熟了,能够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坦克对于破甲弹的防御能力,这一时期的坦克比如T64、T72、挑战者1、豹2、M1等对破甲弹的防御能力普遍能达到350mm以上,重点部位甚至能达到600mm.左右,爆炸反应装甲初期型号大致可以提升100mm左右的抗破,后期能提升300mm左右的抗破,这一时期的坦克普遍不怎么怕步兵手里的反坦克武器了,攻防势头比较平衡。

也是在70-80年代长杆身脱壳穿甲弹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这种需要高膛压高初速才能发挥威力的弹种导致了滑膛炮登上宝座,120mm-125mm滑膛炮发射的长杆身脱壳穿甲弹穿深可以达到400mm,复合装甲在面对破甲弹时表现良好,但面对长杆身脱壳穿甲弹时表现比较逊色,基本只能靠钢装甲硬抗,爆炸反应装甲面对这一弹种表现也比较一般。80年代后期非爆炸反应式装甲(NERA)及对长杆身脱壳穿甲弹抗性更好的新式复合装甲出现了,这一时期的T80U、M1A2、豹2A5普遍抗穿400mm以上,重点部位可以达到650mm以上,抗破400mm以上,重点部位可达到800mm以上,攻防形式依然比较平衡。

80年代后期面对这些拥有叹息之壁的坦克反坦克武器也有更新,长杆身脱壳穿甲弹进一步发展,穿甲体更长、初速更高,穿甲深度增加到550mm-700mm左右,另外就是反坦克导弹重型化,破甲深度拉到了850mm以上,甚至部分导弹破甲深度有1200mm,还有克制爆炸反应装甲的串联破甲战斗部。面对这种挑战护甲方面的应对也比较简单那就是堆厚度,90年代后期非新锐战车体重猛增。再有就是主动防御系统,以前主动防御系统主要针对导弹,以干扰制导系统为主,2000年后出现了有硬杀伤能力的主动防御系统,针对各种来袭弹药都有效果,总体来说攻防形式还是均衡的。

现在单兵反坦克武器主要以破甲弹(HEAT)为主,受限于步兵武器对于尺寸重量的限制实际上是难以应对2000年后的加装了重型反应装甲的新型坦克的,步兵手里的反坦克导弹也会被主动防御系统拦截,对付这种新型坦克最可靠的办法还是我方的新型坦克。

当然了近期的一些武装冲突中坦克表现不佳,这也比较好理解,毕竟步兵武器价格比较低廉也没有那么敏感,所以这些东西换装速度很快,而坦克则比较昂贵,大家手里的坦克很多都是70-80年代的产品,甚至很多坦克是50年代的产品,这些老家伙当然扛不住新型号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按照目前的趋势坦克方面攻防自然比较均衡,所以短期内裸奔的“坦克”不会成为主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