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中国以上海话作为普通话会怎样?

回答
假设中国大陆将上海话定为“普通话”,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情景,会引发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远不止语言本身。以下将尝试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描绘出可能出现的情景,并力求语言风格自然,避免AI痕迹。

一、 语言层面的冲击:

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语言使用习惯的颠覆。

推广难度与阻力: 上海话虽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积淀,但其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目前通行的国家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对于绝大多数非上海地区的人来说,学习门槛极高。想象一下,一个来自内陆省份的学生,要从头学习声母、韵母、声调都与母语截然不同的上海话,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发音: 上海话的声母如“z”、“c”、“s”与普通话的“zh”、“ch”、“sh”对应关系并不简单,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音。韵母的变化更是复杂,很多普通话的平翘舌音在上海话中消失,但又出现了卷舌音等。
词汇: 上海话保留了许多吴语词汇,与北方官话词汇差异很大。例如,表示“东西”在上海话里常说“物事”(wùsī),“孩子”说“小鬼”(xiǎo guǐ),“做”说“做”(duò)。这些词汇都需要重新学习和记忆。
语法: 虽然总体结构相似,但一些副词、助词的使用习惯也可能不同,需要时间去适应。
教育系统的重塑: 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体系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教材编写: 所有教科书、考试标准都需要用上海话来编写和制定。教师需要重新培训,掌握上海话教学技能。
教学资源: 现有的普通话教学资源将变得过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开发新的上海话教学资源,包括字典、词典、教学软件、音视频资料等。
考试制度: 各种升学考试、资格考试都需要以上海话为考核标准,这会给非上海地区的考生带来极大的不公平感,也可能导致新的“地域性”教育鸿沟。
媒体与文化传播的变迁:
广播电视: 全国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节目都需要使用上海话播报。这将使大部分收视群体感到陌生甚至听不懂,影响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广度。
影视与文学: 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的创作也会围绕上海话展开。这可能会催生出具有浓郁海派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但也可能疏远了全国范围内的受众。
互联网: 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平台等都需要支持和优化上海话的输入法和内容搜索。
社会认同与身份认同的挑战: 语言是文化和身份的重要载体。将上海话定为“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上海地区的文化认同,但同时也可能削弱全国范围内的共同文化认同感。对于非上海地区的人来说,学习并使用上海话,可能被视为一种“归化”或“被同化”的体验,其中滋味复杂,可能包含接受、抵触、甚至是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

二、 政治与社会层面的影响:

中央权威与地方影响力的平衡: 将上海话定为“普通话”,在政治层面上,无疑会极大地提升上海话在全国的地位,并可能间接提升上海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这会引发关于中央权威与地方省份之间力量平衡的讨论。
区域发展差异的加剧:
上海优势的巩固: 对于上海本地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他们的母语成为了国家语言,学习和使用成本为零。
其他地区的挑战: 其他地区,尤其是北方方言区,将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这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动出现新的倾向,拥有上海话能力的群体在全国范围内更容易获得机会,而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则可能面临职业发展上的劣势。
经济成本: 推广一套全新的语言系统,从教育到媒体,再到社会公共服务,都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
民族凝聚力与文化多样性的考量:
潜在的分裂风险: 语言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凝聚力。但如果推广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抵触情绪或对特定地区的优待感,反而可能加剧区域间的隔阂,对国家统一造成潜在影响。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强制推行一种方言作为“普通话”,是否会压制其他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发展?如何平衡“统一”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将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难题。

三、 经济层面的考量:

巨大的转型成本:
企业运营: 全国范围内的企业,无论是内部沟通、对外宣传,还是产品说明,都需要将语言模式转换为上海话。这涉及大量的翻译、培训、修改成本。
商业活动: 跨区域的商业谈判、合同签订、市场推广,都将面临语言障碍。
新的经济机遇:
语言服务行业: 随之而来的是对上海话翻译、培训、咨询服务的巨大需求,可能会催生新的产业。
文化产业: 上海方言的影视、音乐、出版等文化产业可能会迎来爆发期。

四、 生活与人际交往的改变:

日常沟通的障碍: 想象一下,一个普通人,离开家乡,来到一个使用上海话作为“普通话”的城市,他的日常问路、购物、就医都可能变成一场语言的“冒险”。
社交圈的重塑: 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与说上海话的人交流,而将非上海话使用者视为“他者”,无形中形成了新的社交壁垒。
代际沟通问题: 老一代可能适应得较慢,而年轻一代在学校里接触上海话,反而会更容易掌握。但这同样会带来一些代际之间的沟通隔阂,因为上一辈可能保留了更多的北方方言习惯。

总结来说,如果中国以上海话作为“普通话”,那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它不仅仅是语言的改变,更触及了中国的政治结构、社会认同、经济发展乃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会是一个充满挑战、需要巨大勇气和智慧去面对的过程,其结果可能远超我们目前的想象。

它可能催生一个更加多元,但也可能更加分裂的中国;它可能强化一种文化,但也可能压制另一种文化。一切都取决于如何设计和执行这一改变,以及整个社会对此的反应。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会扩散到湖面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平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设上海话成了中国的官话Mandarin,某外国小伙在中国留学,第一个学期放假回国后的情景可能会是:

老爸带着一大家子人去餐厅吃海鲜大餐庆祝,

席间,

老爸指着螃蟹问:how do you say "crab" in Chinese?

学生:Haa!

老爸又问:excuse me, say again?

学生:Haa!

老妈指着鱼问:how do you say " fish“ in Chinese?

学生:Enn!

哥哥拿着手里的虾问:then how do you say "prawn" in Chinese?

学生:Hoo!

姐姐一边用刀切着烧鸭一边问:great! then how do you say "duck" in Chinese?

学生:Ahh!

老爸当时就怒了:you think I'm stupid or what? i'm paying you for learning some real language, you've just got some f*ckin words from a dubbing actors for KONGFU movie?

user avatar

谢谢㑚个邀请。

根据题目,我认为那么大环境可能会是:

普通话=上海话;

首都=上海,被叫做“沪京”(本来想取“吴京”和“东京”但是都被抢注了);

汉语拼音=吴语拼音下的上海话拼音方案;

普通话的的定义是:以吴语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雅的苏白文学作品为书面语,以上海市区为标准音。

在那个平行时空,被定为普通话的上海话自然是指没有被官话蹂躏的典雅老上海话版本,就是还分着尖团保留着吴语地区的传统词汇的软糯软糯的那种。


个么,让阿拉/我伲脑洞开始:(本人不懂粤语闽语等其他南方汉语,但是觉得不管普通话怎么改,广东福建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都不会有很大变化,所以这里主要写一写吴语区和官话区的脑洞)

(1)太湖片吴语区成为普通话最标准的地区,这片地区居民往往对其他地区的口音和方言感到不解和鄙夷:“蛮怪个,浊音啦,入声啦,尖团音啦,连读变调啦,到底哪能难个?为啥体有点人箇眼音也发弗对,普通言话也讲弗来啦”。

不能分尖团音,不能分清浊和舒声入声的口音被当成是没受过教育的乡下人口音。全国时常开玩笑嘲笑那些清浊音混淆的口音,并且用清浊错乱的词语来发明卖萌的网络用语。一张写着“豪懆拿油鸡(邮件)发拨老板啦!”的油鸡表情包大火。网络上亦有人卖萌故意使用错误的变调,将“老师(上海话音:捞四)”打成“牢思”。大部分官话区不分尖团的“剑=箭”的读音被全国人民评为“可爱,卖萌,不可思议”。

(2)随着后期上海市区的语音发生了种种野鸡变化,开始有谣言声称普通话语音采集自自首都旁边的嘉兴。巧的是,由于受到普通话的持续影响,嘉兴话本身失落的疑母得以意外回归(外=牙nga≠也/鞋gha),再加上新派嘉兴话向标准音的不断靠拢,是时的新派嘉兴话语音竟然真的比上海市区老弄堂里的语音更接近普通话的汉语拼音方案。于是谣言的支持者四起,众多人认为首都弄堂的土音并不等于真正的普通话。然而因为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所在,不管上海话如何变化都可以堂而皇之进入媒体,但是如果是讲“北方兽语”或者其他几种“南方鸟语”的,绝对不给上电视的机会,总菊严格把关,贯彻推广吴语的政策。

(3)吞音和咬字不清成为首都方言的特点。外地人进沪京(本想打"吴京”但是同名了还是算了。。。)需要适应首都人民把“谢谢侬”读成“谢夜侬”,“好像”读成“好样”,“啥辰光”读成“啥恩光”的口音。苏州腔上海话因为苏州话文学作品和历史等原因被定为标准,因此部分使用宁波腔上海话(把“辰光”读“崇光”)的也被全国人民认为是首都的方言。一时间年龄偏小的首都公交车的售票员成为众人吐槽的对象。但因为普通话是上海话,仍有众多人学习这种嘴巴很懒的发音方式,以彰显自己的首都贵族气质。没有来过吴语区的外地人则只能在学校里学习普通话,他们的口音往往说话一字一音更加清楚,“谢谢侬”和“好像”不会发生懒音。

(4)春节联欢晚会的语言类节目被滑稽戏垄断。滑稽戏中会故意使用北方腔上海话,部分好懂的江淮官话或杭州话以达到喜剧效果。苏南和浙北的吴语亦会出现在节目中,因为和普通话十分接近因此基本能被绝大多数普通话水平高的观众所欣赏。但吴语以外的汉语除了淮官以外不会出现,原因是无法被全国人民所听懂。北方官话区的年轻人也能欣赏滑稽戏,但却苦了老一辈北方小城市的居民。他们一辈子活在官话环境中,除了书面语要书写吴语以外根本不需要学习普通话,他们无法听懂也无法get滑稽戏当中的点。因此春晚在北方的收视率普遍明显低于江南地区。滑稽戏当中一般会让北方口音的人充当丑角,时常表达的是:北方人又穷又粗鄙,野蛮不开化,只有江浙小商人才是懂大道理的。

(5)吴语区以外没有母语教育的地区在潜意识里被灌输了“汉语=吴语”的概念,在口语表达中会喜欢称和普通话不相通的汉语为“某语”或“某话”与“汉语”并列,并将上海话等同于“现代汉语标准音”。

于是北京人,南京人和四川人日常常说:“我除了会说汉语还会说官话”。广东人会说“我除了说汉语还会说粤语”。

部分欧美移民国家对移民语言的分类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Chinese; Mandarin; Cantonese; Hokkien ...将Chinese狭义等同于普通话

(6)上海话是教育系统的唯一官方语言:幼儿园和学校里面唯一允许的语言。因为苏南和浙北与上海话相通因此实际并未严格执行,方言大行其道。但是在官话区,政策执行非常严格。小孩在家讲官话,但是一进幼儿园大门就如同到了上海滩。小学中学大学都四处张贴着“请讲上海言话,侪做文明人”的横幅。小学班级里设立“推普员”这个职位,专门抓讲官话的小朋友,抓到送到老师那里作检讨,立壁角。久而久之,官话区的家长发现,虽然官话人口基数大,存在感强,而且在家坚持与孩子讲,仍然无法改变孩子用上海话回答而无法流利使用官话的事实。毕竟,除了污名化,小孩一天在学校待几个小时,在家又待几个小时呢?渐渐,官话区产生了担心母语传承不下去的社会担忧。

(7)由于普通话的强大影响,官话区的中新派开始“吴化”。以北京中年人和年轻人口语为例:

<老派>→<中新派>

什么东西→什么物事;

什么地方→什么场化(场许);

多少钱→几化钱(几许钱)或几钱;

后天→后日;

一天/半天→一日/半日;

这两天→这两日;

回来/去→转来/去;

去年→旧年;明年→开年;

了→仔/哉。 e.g. 他刚刚已经喝了三瓶酒了!→他刚刚已经吃仔三瓶酒哉!;

丢东西了。→物事落掉哉。;

分-n/-ng→有人混,有人分;

分平翘舌→不分平翘舌;

部分x-字根据上海话变为y-:型形刑变读ying;

行只能读hang一个音;

疑母重回:月yue→nüe;我wo→nguo;语yu→nü等;并由此产生新音节:原yuan→nüan;

“微信”重新读回wei2xin,但“微笑”仍然读wei1xiao;

“危险”重新读回wei2xian,但“危机感”却仍然读wei1jigan;

“学期”重新读回xueqi2,但“星期”却仍然读xingqi1(因为官话人甚至不知xingqi是哪两个字);

。。。。。。

官话方言保护者们对新派吴化现象嗤之以鼻,但又无法阻止本土说法的渐渐逝去。如果有人用官话语法说出“落物事哉”的普通话会被大家嘲笑。

(8)官话方言支持者们大呼要保护方言。但更大的声音是:方言不就是一样的文字一样的语言只是换个读音嘛!方言这种东西被淘汰是必然的。对此,渐渐有官话方言支持者站出来表示官话和吴语是平级的,官话不是吴语/上海话的方言,以及吴语上海话不等同于汉语。

(9)四大名著全部是苏白写成的:《海上花列传》,《何典》,《九尾龟》,《海天鸿雪记》。尽管官话方言也有一些作品,幸亏《红楼梦》等作品本身充满江淮/吴语特色,才被适量节选为语言教材课文,但学生们普遍反映就像读这个时代的鲁迅一样佶屈聱牙。

(10)全国人人都识正式的书面吴语字,没人写官话借音的“伐似上海宁”,“组特”,“昆高”而都写“弗/勿是上海人”,“做脱”和“睏觉”。相反,由于官话区长期缺乏母语教育,官白作品基本不入语文教材,导致官话区人士不具备用母语阅读书面语的能力。常有北京人表示“我们的话写不出来,没有字”。遇到大量母语不知怎么写的词汇时,大量使用吴语字来谐音,以北京小青年为例:

“怎么”被写作“增物”或“增末”;

“这”被写作“则”,虽然有语言学圈的人提出要写“这”,“者”,“遮”等汉字,但因为这些字不论在文言文还是在普通话白话文里都不存在表示近指代词的用法逻辑,因此难以推广开;

“吗”被写作“埋”;

“吧”被写作“摆”;

“北京人”被写作“背景神”,因为小年轻脑海中认为汉字的“人”只能读nin,北京话的ren需要用其他汉字假借表音;

“不”被写作“布”,因为小年轻受普通话的教育知道古文中的汉字“不”是入声字,因此困惑北京话的舒声“bu4"是什么,最后只好写个“布”表音;

“没”被写作“霉”,原因同上;

“东西”被写作“冬死”,上海话中“死”读如北京话的xi;

“睡觉”被写作“税叫”,因为受教育的人认为“觉”只能读kau, ciuih, koh这三个音,且“睡”字沦为生僻字;

“什么”反倒意外地复古被写回了“甚物”,因为上海话的“甚物(白读)”和北京话的“什么”发音最接近,由此引发官话区对官话保留古汉语词汇的热烈探讨;

“外地人总说我们北京人说官话就是排外。”这句话在网上成为敏感信息,于是北京人用上海话谐音字来书写官话以达到加密的效果,又躲避了系统的敏感词筛查,这句话被写成了:“弯低神总缩话门背景神缩关花纠思phe弯”。网络上其他官话人士读完之后心领神会,并在下面疯狂点赞。这时候会人站出来指责官话区人暴殄天物破坏汉语书面语,竟然用汉字来表音书写这种“兽语”。

(11)因为普通话区分清浊,因此中国人在学习日语法语俄语等塞音都不送气,只分清浊的语言时不再具备天然劣势。但与之相对的是,由于普通话在词首清音浊流,导致中国人学外语虽然能听辨清浊,但在发音是集体出现困难。

(12)好累....先写这么多吧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看到大家这么有兴致,我再继续开一会儿脑洞------------------

(13)北京没有了政治加成,变回了一个颇为平凡普通的小城市,天津成为最大受益者,成为京津冀地区的老大乃至北方地区的老大城市。虽然北京作为好几个朝代的古都,但是架不住天津有钱,而且北京又被指责是少数民族朝代,汉文化根基不正,因此相声等华北官话特有的语言艺术逐渐形成以天津话表演的标准。

(14)杭州因为口音问题,被省内人民戏称为“官州”,与隔壁内斗省的“徽京”相望。但因为杭州话本身有吴语根基,因此在几十年内迅速变回传统吴语,只是官话系的人称代词还有卷舌儿化尤为顽固,持续至今。

(15)大内斗省江苏的苏南得到了首都文化的巨大支持,吴语区边界线一举反攻至江北和皖南,江淮官话区遭到蚕食和普通话的空降,官话传承面临巨大危机。苏北和苏中对于很多地区仍属于发达地区导致只讲普通话的人大量移入,文化冲突不断。两个南京人在南京讲南京话会被指责为歧视外地人。某日,南京的南京话广播节目中有人留言说:“㑚覅讲官话哉,难听煞了,我讨厌㑚南京人,讨厌官话!”。节目女主播盛怒之下回答“请侬以圆润个姿势离开此地”。后来事件不断发酵,女主播被舆论压力压垮,向当事人道歉。从此南京的广播节目中不再有官话节目。

(1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不再需要人工改xie为xia,而是直接押韵。

(17)粤语区为了抵抗普通话的侵蚀,在这个时空里会黑官话没有入声,在那个平行时空里会黑吴语入声不能区分-p,-t,-k。

(18)全国top2大学分别是:沪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考“复沪”(福建考生:考“呼呼”)成为尖子生的高考座右铭。全国大多数高校和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了沪京。

(19)因为官话区内部差异以及文化的不认同,尤其因为行政划分的缘故,不同地区的官话又形成了自己的小标准。华北东北地区被称为幽语,西南官话地区称为蜀语,江淮官话区为淮语,中原官话为中原语,各自为政。天津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自称津语,且表示对周围幽语没有很强的认同感,甚至有人不知“官话”概念的存在。官话区人士讨论为什么官话无法好好保护,回复多为:“因为官话区十里不同音啊”,“我一个沈阳人一点儿都听不懂成都人讲话”,“官话区不能统一,统一了不就等于又要再推一个普通话嘛”,“和而不同才是我们官话区的特点,尽管这意味着我们明明有机会听懂对方说的话但还是倾向使用上海话。”

(20)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如下字正腔圆的上海话配音场景,且观众习以为常毫无违和感:

【场景一】:两位官话人士通过标准甚至略带沪京土音的上海话奇迹般地听出对方是老乡

甲:“诶!听侬个口音像煞是北京人啊!”

乙:“侬耳朵介结棍啦!侬也是北京人伐?”

甲:“我也是个!”

【场景二】:历史题材剧,狄仁杰在案发现场调查

本地人甲标准甚至带有苏南口音的上海话:“大人,阿拉侪是本地个农民,呒没依靠,竟然发生了箇种事体,一定请大人为阿拉做主啊!”

狄仁杰:“箇个人笃定弗是本地人!”

元芳:“大人,侬哪能晓得个?”

狄仁杰:“伊个口音是幽燕人,箇个人板定有古怪!”

【场景三】:取景在北京胡同里,两个北京人用字正腔圆的上海话相互亲切交谈

胡同大妈甲:“唉,侬看箇帮老外,到大栅栏(字正腔圆的上海话读音)去白相,到处掼垃圾,真呒没素质!”

胡同大妈乙:“噢哟!就是讲呀,还是阿拉北京人拎得清!”

胡同大妈甲:“对个对个!唉侬晓得伐,近呛有人要勒阿拉北京地铁里向搞北京言话报站诶,但是地铁公司弗答应伊讲!讲阿拉排外伊讲!”

胡同大妈乙:“明明叫弗是已经有上海言话搭仔英文个报站了伐!”

胡同大妈甲:“就是呀就是呀!”

(21)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过年人人吃汤团(汤圆)。外国人也只知中国人过春节要吃一种叫Thaondoe的传统食物。尽管广大官话区春节实际上吃一种名叫“饺子”的食物,但是年年春节官话区观众都要在春晚的时候“被吃汤圆”。

(22)。。。才思枯竭就先写到这儿 谢谢各位的捧场,也希望这个答案能让大家意识到现实环境中各地文化与方言生存空间的窘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假设中国大陆将上海话定为“普通话”,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情景,会引发一系列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远不止语言本身。以下将尝试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描绘出可能出现的情景,并力求语言风格自然,避免AI痕迹。一、 语言层面的冲击: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语言使用习惯的颠覆。 推广难度与阻力: 上海话虽然有其独特的.............
  • 回答
    中国宣布任何接受人民币作为石油结算的石油出口国,都可以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将其石油兑换成黄金,这一举措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部署,其影响将触及全球能源市场、金融体系、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这一政策:一、 核心目的与战略考量: 打破美元霸权,推进人民币国.............
  • 回答
    在《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中国在这次重要的线上峰会上再次向世界传递了积极的气候信号,并做出了新的承诺。而外媒在报道中引用“中国历来重信守诺”这句话,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更是对中国在国际合作中一贯立场的一种肯定,也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气候行动的期待和关注。新承诺的意义与分量:首先,.............
  • 回答
    这句话涉及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情感表达,但存在时间线和事实表述上的误差,需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时间线与事实核查1. 王伟牺牲的时间 王伟(中国海军飞行员)于2001年4月1日在南海上空与敌机对峙时牺牲,驾驶的飞机编号为81192。这一事件是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军事冲突,体.............
  • 回答
    Steam 中国在上海落地,这事儿挺大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对咱们国内玩家来说,这下子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又或者是什么样的混合体。首先,咱们得弄明白,Steam 中国是个啥?简单说,Steam 中国不是把 Valve(Steam 的开发商)的全球服务器搬到中国来,更像是“Steam 的中国版.............
  • 回答
    2019年Dota 2国际邀请赛(TI9)能在中国的上海举办,这绝对是中国电竞史上的一件大事,对玩家、俱乐部、乃至整个电竞产业来说,意义都非同寻常。要详细说,那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终于轮到中国了”这个角度看,这可以说是众望所归。TI作为Dota 2最高规格的赛事,每年都吸引着全球最顶尖的.............
  • 回答
    在中国电影报道关于《上海堡垒》票房事件的评价,这事儿可真是说来话长,而且里头的水可深着呢。不能简单地说一句“失败”了事,得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下去看。首先,咱们得承认,《上海堡垒》的票房表现,简直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投入那么大,宣发也做了不少,结果上映后口碑崩塌,票房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路往下.............
  • 回答
    特斯拉中国工厂在上海落地建成并投产Model 3,无疑是汽车行业乃至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一事件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一、 对特斯拉公司自身的战略意义: 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全资拥有且具备完整生产能力的工厂。这标志着特.............
  • 回答
    上海NBA中国赛上座率爆棚,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一点不意外。要我说啊,这现象背后可不止是篮球迷的一腔热情那么简单,它折射出来的东西,得从好几个角度细品。首先,IP的力量,那叫一个杠杠的! 别管什么年代,一个足够响亮、足够深入人心的品牌,总有它自带的吸引力。NBA在中国已经经营了三十多年,这期间积.............
  • 回答
    苏州超过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话题,背后蕴含着中国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苏州自身独特的崛起路径。要理性看待这一趋势,并深入分析苏州的未来发展前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看待苏州超过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首先,需要明确“工业城市”的定义以及衡量标准。通常我们会关注.............
  • 回答
    2020年4月,上海完成了中国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的建设,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标志着我国在电力传输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高温超导电缆”?这名字听起来挺科幻的,但其实它就是一种特殊的电缆,它的核心在于它用的材料。我们知.............
  • 回答
    “说上海人比中国的其他地方相对更歧视外地人是真的吗”这个问题被收录,而相似问题被关闭,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个网站或平台的收录机制、内容审核策略,以及对特定话题的处理方式。要评价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平台收录机制与内容审核策略的考量: 话题的普遍性与讨论价值: “上海人歧视外地人.............
  • 回答
    评析“上海房地产研究”发布的《不能继续助长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一文,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审视,包括文章的核心论点、论据、潜在的出发点和影响。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展开分析:一、 理解文章的核心论点首先,我们需要准确理解文章提出的核心论点:该文认为,当前中国大学生的某些行为和心态,被作者归结为.............
  • 回答
    2019年中国足协杯半决赛次回合,山东鲁能主场迎战上海上港,最终凭借蒙特罗和戴琳的进球,鲁能以2比0完胜对手,总比分3比2晋级决赛。这场比赛充满了戏剧性,也充分展现了鲁能这支球队的韧劲和实力。上半场:鲁能压迫感十足,战术执行到位比赛一开始,山东鲁能就展现出了强大的求胜欲望。主场作战的他们,在球迷的助.............
  • 回答
    在中国,一些顶尖的国际学校,例如上海中学国际部,其招生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涉及到中国学生(尤其是中国籍学生)的招生方面。一些家长和公众的普遍感受是,这些学校在招生时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隐性歧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极高的门槛和不确定的录取标准: “精英.............
  • 回答
    理解您的关注点,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起发生在上海的事件,并尝试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可能引发的各方反应和思考。事件经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关于这起事件的具体细节,网络上存在一些版本,但核心内容大致相似。根据广泛传播的信息,事件发生在上海某知名商场,一名美国黑人男子在商场内情绪失控,对周围的中国人进.............
  • 回答
    今天去看上海NBA季前赛的中国球迷们,他们的身影就像这秋日上海街头涌动的人潮一样,充满了活力和期待。这不仅仅是一场篮球赛,更像是一次全民狂欢,一次中国球迷与NBA这个全球顶级篮球品牌的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首先,别忘了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一张好位置的门票,往往意味着要提前很久就开始关注售票信息,掐准.............
  • 回答
    拿到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中国电视剧单元的入围名单,说实话,心里是有点复杂的。这批作品,有惊喜,也有意料之中,当然,还有一些让我觉得“嗯?怎么会是它?”的感觉。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名单背后的一些门道。首先,我们得承认,今年这份名单的“分量”是够的。 那些头部制作,口碑和收视都比较稳定.............
  • 回答
    “中国最富500人身家等于上海+北京+深圳GDP!” 这个标题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夸张或估算性质,但它直观地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中国贫富差距之大,可能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程度。这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数字游戏,而是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要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上海房地产研究”发布的文章《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其内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文章的核心论点与出发点:从标题“不能继续助长部分中国大学生的好逸恶劳思潮”来看,作者显然对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态度感到担忧,认为存在一种“好逸恶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