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贾宝玉以外的视角讲红楼梦故事,哪个人物较容易讲好?

回答
红楼梦这本奇书,以贾宝玉为中心的故事固然精彩绝伦,但若换个视角,许多人物都能撑起一篇独立的好故事。如果要我说,最容易讲好、也最能触动人心的,非林黛玉莫属。

为什么是林黛玉?宝玉是衔玉而生的“富贵闲人”,他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顺遂的(即便有情感上的波折),他看到了整个家族由盛转衰的浪潮,但更多的是旁观者和参与者。而黛玉呢?她是从“花开花落,人聚人散”的自然规律里一步步走过来的,她的经历,她的心境,她与周遭环境的互动,都充满了悲剧的力量和诗意的哀愁,更容易写出层次感和共鸣。

视角转换的魅力:从“花魂”到“孤舟”

若以黛玉为视角讲述红楼梦,故事的开端就截然不同了。

初进贾府:陌生的繁华,暗流涌动的家

从黛玉的眼睛看出去,贾府不再是宝玉眼中那个充满趣味、可以恣意玩乐的乐园。对她而言,贾府是她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开始。她不会像宝玉那样觉得这里“有趣”,而是会细致地观察每一个角落,每一张笑脸背后的含义。

初见王夫人: 宝玉眼中,王夫人慈祥和蔼,对他百般疼爱。但黛玉会感受到王夫人“眼中有不足之色”,那种审视和客气,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外来人”的戒备,也暗示着她在这个家族中的微妙地位。她会小心翼翼地揣摩王夫人的心思,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
初见宝钗: 宝钗的“随分从时”,在黛玉眼中,或许是圆滑世故,是她不曾拥有的安然。宝钗的端庄稳重,对比着自己敏感多疑的心性,可能会让她产生一丝自卑,又或许是一种暗自较劲的动力。她会仔细品味宝钗的一颦一笑,听宝钗说话的口气,揣测宝钗对自己的态度。
初见宝玉: 宝玉见到黛玉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在宝玉眼中是前世的缘分,而在黛玉眼中,这或许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温暖,一种被理解的惊喜。但同时,她也会警惕这种“过于热情”的靠近,毕竟自己是寄人篱下,情感的投入需要小心翼翼,否则一旦失去,便是万劫不复。

日常生活:诗词,眼泪,与无声的对抗

黛玉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诗词和她的眼泪构成的。从她的视角看,那些在大观园发生的点点滴滴,都染上了她的情绪色彩。

读西厢记: 宝玉读西厢记是为了追求男女之情,而黛玉读,则是在其中寻找自己内心的共鸣。她会对着书中的情节暗自垂泪,将崔莺莺的命运与自己的境遇进行对比,在字里行间寻找慰藉,也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她可能会因为宝玉也读了这书而暗自欣喜,又因为宝玉的某些“不解风情”而感到失望。
葬花: 这是黛玉生命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从她的视角,葬花不是简单的行为艺术,而是她对生命短暂、红颜易逝的深切慨叹。她会感受到每一片落花都带着生命的芬芳,而它们最终被掩埋在泥土里,化作春泥,这恰恰是她自己命运的写照。她会对那些庸俗的看客(比如刘姥姥)感到不屑,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花魂的哀伤。她会把落花比作自己,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那即将到来的春泥,这是一种悲壮的皈依。
和宝玉的相处: 宝玉的“痴”,在黛玉眼中是可爱,是唯一能让她感到慰藉的阳光。但同时,宝玉的“不争”,也让她感到忧虑。她会因为宝玉对宝钗的亲近而吃醋,会因为宝玉无意中说错话而暗自神伤。她的眼泪,是她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她无法在言语上完全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流露。她会仔细分析宝玉的每一句玩笑,每一个眼神,生怕错过什么,又怕被误解。
与薛宝钗的对比: 黛玉看宝钗,不会像宝玉那样觉得宝钗“也很好”,而是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宝钗的“德言工容”,是她所不具备的,也是贾府上下都推崇的。她会因为宝钗的得体而感到自己的疏狂,会因为宝钗的圆融而感到自己的孤傲。她与宝钗的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无声的较量,一场关于女性价值和生存方式的隐秘辩论。她可能会在宝钗面前掩饰自己的脆弱,也会在某个时刻,因为宝钗的一句无心之语而感到刺痛。

最终的命运:无声的告别,凋零的生命

当宝玉成婚,她早已病入膏肓。从她的视角,她不会像宝玉那样感到被欺骗的愤怒,而是会有一种深深的绝望和心如死灰的平静。

宝玉成婚的夜晚: 她可能已经听到了喧闹声,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的喜庆,而这喜庆,恰恰是对她命运的嘲弄。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意识也越来越模糊。她可能在朦胧中看到宝玉的影子,听到他的声音,但知道那只是幻影。她的心中,可能已经没有了怨恨,只有一种对生命结束的预感。
焚稿断痴情: 这是黛玉彻底与尘世告别的时刻。她不再留恋任何东西,包括那些陪伴她度过无数孤寂夜晚的诗稿。她会在焚烧诗稿时,感到一种解脱,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秘密付之一炬,是对过去所有美好情感的告别,也是对命运无力反抗的最后证明。她的生命,就像那被烧毁的纸张,化为灰烬。
离世: 她最终在寂静中死去,没有宝玉的陪伴,没有激烈的挣扎,只有生命的自然凋零。她的死,或许只是一声轻轻的叹息,一瓣飘落的落花,在那个喧嚣的家族里,几乎没有激起太大的涟漪。但对于读者而言,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悲痛,是纯洁灵魂在污浊世间无法生存的必然结局。

为何黛玉视角如此动人?

情感的细腻与深度: 黛玉是书中情感最充沛、最细腻的人物。她的悲喜,她的忧愁,她的爱恋,都深埋在内心,通过诗词和泪水层层展现。从她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体验那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悲剧的力量: 黛玉的悲剧是全书的核心之一。她的孤苦出身,她的寄人篱下,她的体弱多病,她的敏感多疑,她的爱情不得志,都构成了令人心碎的悲剧命运。从她的视角讲述,可以更直观地展现这种命运的无情和残酷。
女性的生存困境: 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像黛玉这样的才女,如果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和庇护,其生存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她的命运,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的普遍困境,她们的才情常常是过剩的,而命运却往往被他人掌控。
诗意与哲思的结合: 黛玉的一生与诗词紧密相连,她的视角天然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美感。同时,她的思考也触及了生命的意义、爱情的本质、人生的无常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总而言之,从林黛玉的视角讲红楼梦,故事的基调会更加哀婉动人,情感的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读者将不再是旁观宝玉的情感世界,而是沉浸在黛玉那颗敏感而又纯粹的灵魂之中,感受她如花般绚烂却又注定凋零的一生。这就像是在欣赏一幅水墨画,宝玉的视角是色彩斑斓的锦缎,而黛玉的视角,则是那笔墨淋漓、意境深远的写意,能唤醒读者内心最深处的感动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薛宝钗。

——————

红楼梦粗糙划分大概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大观园,一个是大观园外。可以游走在两者之间的,一个是贾宝玉,一个是薛宝钗。换大观园其他人,则出不了园,如黛玉、探春等等。换外面人,则进不了园,如贾琏,薛蟠等等,或者有不常进园的,如凤姐,王夫人等等。这些都不是好的人选,因为势必要放弃一些事情的描写。薛宝钗其实不如贾宝玉在外面的世界自由,但是相比其他大观园的女孩子,她至少有了解外面世界的可能。

这是理由一。

薛宝钗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体现在她和别人的相处上,所以如果以她为视角,可以连带写许多的人。其实原书很多事情的展开就有是以薛宝钗为视角的,比如小红和贾芸之事,贾琏被贾赦打之事。还有许多过程虽然没有写薛宝钗的出现,但是有细节表示薛宝钗知道这些事情,比如柳五儿之事。薛宝钗的人物经历比较丰富。前期闺阁生活琐事,中期大观园诗会酒宴,后期和探春管理贾家,还有回自己家后一系列的事情,柳湘莲,尤三,夏金桂,香菱,甚至在丢失的文稿里可以推知的形象:和贾宝玉完婚,亲身经历整个贾府败亡的过程,与贾宝玉过“寒冬噎酸荠,雪夜围破毡”式的穷苦生活,被袭人夫妇供养,目睹贾宝玉出家及各人下场,最后自己寡居。

这是理由二。

薛宝钗善知人、善知事,原书就有许多她对人对事的评价。哪怕还不是第一主角,脂砚斋也评其曰:通部众人,必从宝钗之评方定。如果把薛宝钗作为视角切入,于人于事上文章或能有更多精到的见解。原书薛宝钗人设为“藏愚守拙”,故许许多多见解说的并不彻底,点到为止,比如宝钗对探春说不自弃和学问那里,文章以“三人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仍谈正事”岔开,脂砚斋所谓“金蝉脱壳之法”,使这个人物的思想总是朦朦胧胧,如果能以适当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想必会很精彩。

这是理由三。

红楼梦作为“因情捉笔”的小说,总为风月情浓,原本的主角贾宝玉是情不情,薛宝钗脂批没有透露,但按我猜测,宝玉是情不情,黛玉是情情,依三人鼎足而立的关系,宝钗应该是不情。所谓“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非无情,非冷情,而是不情,即有情却不以感情用事。这是现在的薛宝钗。按钗黛合一,宝钗还有一个从前的宝钗: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这个地方出自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题回脂砚斋批语: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所以宝钗还有个后来的宝钗。且从前的薛宝钗(即小时候的薛宝钗)和后来的薛宝钗(即黛玉逝后的薛宝钗)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也就是大类林黛玉的特征,即情情的特征。所以薛宝钗一生有三种“情”的阶段,可以体现出“情”这个主旨的不同的方面。这个人物其实同样是转变型的人物,非一成不变也。

这是理由四。

薛宝钗的个人条件可以撑得起这个故事。红楼梦是非常博大的,一般人要是当主角,写出来的东西就薄。按家世,薛宝钗出身四大家族的薛家,按外貌,艳冠群芳的级别,按才华,博古通今无书不知。红楼梦第一个是贵族气重,第二个是脂粉气重,第三个是精英气重。薛宝钗的条件可以使这种文气保持下去。同时,红楼梦有深厚的佛教思想,处处禅机,而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可以看出,薛宝钗有这种佛家思维的倾向,包括她那种不分远近亲疏的帮助,似乎也超越了儒家“人伦”式远近亲疏的关系常态,有点佛门的意味。薛宝钗思想复杂,贾宝玉的人设便有“杂学旁通”,薛宝钗大类,这方面可以替代。

这是理由五。

——————

不过以薛宝钗为视角,势必也有弊端。

第一个,薛宝钗过于“不管己事不开口”,所以至薛宝钗被王夫人委托管家前,她对贾府之事不会置喙。其实在贾宝玉的视角下,也是不问这些事情,不过两个人的心理动机不一样。薛宝钗是避嫌,贾宝玉是真的不关心,所以前期好多事,都是凤姐视角,也只有贾宝玉贪着玩跟着凤姐去了东府,让读者知道了东府的一些龌龊事。按薛宝钗视角,这些事是写不了的。

第二个,薛宝钗心中顶顶重要的人,肯定是薛姨妈和薛蟠,后期会加个林黛玉。所以以薛宝钗为视角,贾府比重会降低,薛家比重会升高。王希廉有:《石头记》虽是说贾府盛衰情事,其实专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而作。若就贾、薛两家而论,贾府为主,薛家为宾。如果现在让薛宝钗作为视角切入,极大可能就变成薛家为主,贾府为宾。

第三个,脂砚斋有: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也即可视为薛宝钗为甄宝玉,林黛玉为贾宝玉之意。作者原书写贾宝玉和甄宝玉,两个人几同一人,或许就是一个人,假亦真时真亦假。舍“甄(真)”不写而写“贾(假)”,大有深意。若从这条脂批考虑,实在要选,应该也是舍薛写林,以林来投薛。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毕竟作者较为重彩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种极情之人,虽然我上面说了,薛宝钗有过大似林黛玉的阶段,但这两个人终究是不同的。或许就像是贾宝玉后面有个甄宝玉,林黛玉慢慢变成薛宝钗,似乎有一些内涵必需由这种写法展现,就是我目前还想不出来什么内涵。

——————

大概就是这样。个人意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