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人越长大越自私?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人越长大越自私”,听起来有点绝对,但细细想来,似乎又有些道理。这究竟是人性的必然,还是社会环境塑造的结果?或者,只是我们对“成熟”的误读?

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自私”。如果自私仅仅是指“顾及自身利益”,那似乎是生命最基本的本能。小孩子出生,饿了就哭,渴了就闹,就是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天性。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学会了更有效率地获取资源,照顾好自己,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自私”吗?只是这种“自私”变得更加隐蔽,更加有技巧。

但如果“自私”指的是“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或者“完全漠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那情况就复杂得多。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并非注定越长越自私。

婴儿时期,我们是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世界的中心就是我,我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我需要别人来照顾我。但随着我们与世界的互动,特别是与父母、家庭的互动,我们开始学习到“他人”的存在,学习到分享、合作,以及理解他人的情绪。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到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原始的、追求即时满足的冲动;“自我”是协调本我和外部现实的部分;“超我”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理想的成长过程,应该是“自我”能够有效地协调“本我”的冲动,并受到“超我”的约束。这并不是一个必然走向自私的过程。

甚至可以说,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心理成熟,个体应该发展出更强的共情能力、同理心,以及对他人的关怀。成熟的人往往更能理解他人的处境,更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恰恰是“非自私”的体现。

然而,为什么会有“人越长大越自私”的感受呢?这或许与我们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压力和环境因素有关。

1. 生存竞争加剧: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学习、工作、养家糊口、追求事业成功。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且往往是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进行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甚至取得优势,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如果资源是有限的,而每个人都想获取更多,那么“为自己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很容易被解读为“自私”。

2. 社会规则与个体利益的平衡: 社会不是一个大同世界的乌托邦。很多时候,社会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多数人的利益,但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为自己争取合法的利益。在这种拉锯战中,如果我们过于强调“顾全大局”而忽略自身合理需求,反而可能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久而久之,人们可能会形成一种“不为自己争取,就会失去一切”的心理定势。

3. 信任成本与失望经历: 小时候,我们可能更容易相信他人,也更容易得到无条件的关爱。但长大后,我们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更多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欺骗、背叛、利用,这些负面经历会让人对他人产生戒备心,减少付出的意愿,转而更加专注于保护自己。我们开始变得更加谨慎,不再轻易付出信任,因为信任的成本很高,而失望的代价也可能很大。

4. 责任感带来的“自我保护”: 越是承担责任的人,越需要考虑后果,需要为自己、为家人负责。这种责任感,有时会转化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比如,在职场上,为了避免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或者保护自己的成果,可能会表现出“不让别人轻易得手”的样子。这不一定是恶意,但确实是更加关注自身边界和利益的表现。

5. “成熟”的定义被误导: 有时候,我们对“成熟”的理解可能偏差了。一些人认为,成熟就是圆滑世故,就是懂得算计,就是不再轻易付出感情。他们将“懂得保护自己”、“懂得拒绝”、“懂得拒绝不必要的麻烦”等行为,误认为是“自私”。但真正的成熟,应该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有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再者,个体差异非常大。

并非所有人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更自私”。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反而变得更加宽厚、更有同情心、更愿意奉献。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更理解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不易,因此更容易怀有一颗慈悲之心。

比如,很多志愿者、慈善家,他们在人生阅历丰富之后,反而更加乐于助人,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他人中。这与“越长越自私”的说法是完全矛盾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也许,我们应该区分“健康的自我关注”和“恶意的自私”。

健康的自我关注 是指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并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努力,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恶意的自私 则是指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不惜损害他人,甚至违背道德和法律。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我们确实会因为社会现实而更加注重自我保护,但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与其说人“越长大越自私”,不如说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利益”、“得失”、“付出”和“回报”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复杂,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平衡点。

最终,一个人是变得更加自私还是更加宽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他所受到的教育、他自己的选择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一个充满善意和支持的环境,更容易培养出不那么“自私”的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货不对版了。

先按题目走流程:人不是越大越自私,任何生物的自私是生存本能跟年龄没关系。

你打一落生就知道哇哇哭找你妈要奶喝,几岁就哇哇哭找你爸要玩具,二十来岁哇哇哭跟对面姑娘说你就从了我吧我对你好还不行么,三十几岁跟老板哇哇哭说给涨点薪吧日子过不下去了宁是我亲爹……

人在各种年龄段不同的场合,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哇哇哭的手段,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向社会索取资本,向同类或者异类索取精神慰藉的行为,都是汲取天物滋养自己的生存本能,可归为广义自私。

一旦这个行为尺度,超越道德尺度,就会被评价为狭义的,外人口中的自私。

但这个真是本能,用自私这词不好听,因为咱都提倡大公无私么对吧?所以我认为,公里公道中性的看应该说:

人类都倾向自利。

有人驳我,说不对,各种年代都有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捐款,舍房弃地,抛妻别子的……给世界做贡献,这不是反例么?

此非返例也。

人跟人追求不一样,当一个人被时代的风向标改变了追求的方向,精神获利重要程度大于物质价值的时候,他们确实会这么干。

而他们这种行为的目的,是精神的满足,是表彰和荣耀,是铜版纸奖状和作为劳模返乡时候,敲锣打鼓的迎接队伍,是驴车头上挂的大红花。

这也是一种自利行为,只不过是从物质世界跨越到精神世界的,近乎于宗教式虔诚的虚拟自利而已。

形式变了,本质不变。

好,上边把自私简单说了一下,望诸君客观看待人性这一面。不逆天枉法的前提下,这种自私行为有时候是人进步的动力之一,你有了攫取更多资源的欲望,才更有开拓世界的动力,就这么回事。

下边说题主描述的具体案例。

这不是自私,是人与人距离的界限感。

一个人走到另一个人心底,距离有多远?

大概有你从海平面,潜水到深海海底这么远。

你越往人心里潜,海面上阳光反射的浮光掠影越少,黑色暗幕越浓。同时,海水带来的压强,越大。

因此,人与人贴到很近的距离,就如同在海底给你建了个屋子住,你看到他的黑暗多过光明,甚至他给你带来的压力是无处不在的。

然后你就开始反思,心说这人本来好好的,咋了解深入了这老坏呢?

抱歉,其实对方看你,也是一个德行的。

无人内心不是布满荆棘。自毁与伤人并驾齐驱,压制与受制海天一色。

你看你说的例子,就贼拉明显:

父母关系,恋爱关系这种社会距离感非常近的,你难受的不要不要的。朋友关系这种相对远一点的,你觉得舒坦。

这便是因为,朋友关系你走进了他心海的浅海区域,而父母恋人,则是你们彼此潜入了对方的马里亚纳大海沟。

于是便导致,你和家人横眉冷对,和爱人拔刀生死,却和路人笑颜如花礼数有加。逻辑看起来不正常,仔细想想真正常。

因此,古人说君子交,淡如水。这个理儿我们通常理解为友人社交,事实上,应用到亲密关系里,往往淡如水的距离感,能给关系特别近的人带来舒适感。

父母子女之间不必使用辈分伦理压制,恋人爱人之间不必完全西子捧心,接受对方有一些秘密,才是全权接受对方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舒服的距离就想放风筝,你逼近我一步,眼瞅就要踩我红线警报拉响了,那我就自觉退一步,咱俩保持安全距离。

这不是光为了我自己好,也是为了你好。

嗐!落笔千言,回头一看,知易行难。

哪怕你真的认可这种安全距离,但当你特别在乎一个人时候,还是忍不住想扒开了拿着显微镜使劲往里边瞅几眼。

自利是天性,距离感难把握就不是天性了?

so……听说过很多大道理,却鲜有人真的过好这一生。

悟道容易,修道难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人越长大越自私”,听起来有点绝对,但细细想来,似乎又有些道理。这究竟是人性的必然,还是社会环境塑造的结果?或者,只是我们对“成熟”的误读?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自私”。如果自私仅仅是指“顾及自身利益”,那似乎是生命最基本的本能。小孩子出生,饿了.............
  • 回答
    “是不是两个人在一起时间越长,男方越不想给彩礼?”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女性在婚姻大事上会反复琢磨的。我接触到的情况,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例子,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越长就越不想给”。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很多,包括两个人的感情基础、家庭观念、经济状况,甚至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咱们先.............
  • 回答
    越长大越觉得,人的安全感是钱给的——这句话,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说过,我自己有时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对着账单默默点头。这并不是什么“拜金主义”的冷酷宣言,更像是一种经历了现实洗礼后,无奈又真实的体悟。你有没有发现,小时候我们对安全的定义很简单?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有遮风挡雨的家,有吃不完的零食,那就是安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很多人的直觉都会倾向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认为孩子小时候经历挫折越多,长大后就能更强大。然而,事实远比这个简单的逻辑复杂得多,并且很多研究和现实情况都表明,儿童时期过多的、不当的挫折,反而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心理承受能力更弱。让我详细阐述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复杂性。总的来说,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越少,确实有很大可能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变得越淡薄,而且这种影响在孩子长大后确实会更加难以弥补,但这并非绝对的定论,也存在一些例外和可以努力的方向。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
  • 回答
    确实,在许多情况下,“炮管越长,射程越远”这个说法是成立的,但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原理和工程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让我来给你好好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通俗易懂,让你听起来像是跟老炮儿唠嗑一样。为什么炮管越长,射程可能越远?核心原因在那股“推力”你想啊,炮弹好比是坐在一辆小车里,而炮管就是这.............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复杂又微妙的议题:一个人对台湾的了解程度,是否会必然地导向“反台”的结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叫做“了解台湾”。这绝不是简单地记住几个城市的名字,或者看过几部台湾电影。真正的了解,是深入到它的历史脉络、政治现实、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基因,乃至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
  • 回答
    关于“人是不是年龄越大,成功的机会越少”这个问题,我想说,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人生就像一条蜿蜒的长河,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风景和挑战,成功这件事,更是如同水面的涟漪,形状和出现的时机都充满了变数。时代在变,成功的定义也在变首先,我们得承认,过去那种“少年得志、功成名就”的模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也触及了很多人的感受。要说“冷血”,这个词本身就有点重了,有点极端。但要说年龄增长是不是会让人在情感上变得更“内敛”或者“理性”,从而被一些人解读为“冷血”,我觉得是可以深入探讨一下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冷血”这个词在日常语境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缺乏同情心、对他人的痛苦漠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知识、理性与宗教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要说“知识越多,越理性的人对宗教就越无感”,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角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几个关键概念: 知识:这里的知识,通常指的是通过学习、研究、经验累积获得的认识和信息。.............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我的观察是,心智越成熟的人,确实倾向于更少“晒生活”,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分享,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晒生活”。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主动展示个人生活状态、经历、感受或成就的行为,通常通过社交媒体、朋友圈、聚会时的闲谈等方式呈现。.............
  • 回答
    在商场打拼,道德感这个东西,你说它重要吧,那肯定重要,毕竟谁也不想和个臭名昭著的人做生意。但你说它就能保证你一帆风顺,越道德就越成功,那也未免太理想化了。很多时候,尤其是把“成功”这两个字定义得很功利的时候,比如赚多少钱,爬到多高的位置,道德感高的人反而会显得有点“笨拙”。为啥会这么说呢?咱们就掰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不少聪明人内心深处的困惑。我见过不少智商确实很高的人,他们往往有种“大彻大悟”后的平静,觉得智商这东西,虽然是敲门砖,但远远不是全部。为什么高智商的人反而觉得智商没多大用?这其实是一个“所见不同”的视角问题。 他们已经“过了那个阶段”: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聪明而.............
  • 回答
    “越了解日本,越不喜欢日本”,这句话像是一个绕梁不绝的警示,也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暗示。它戳中了许多人在初步接触一个国家文化时,那种被滤镜包裹的喜爱,随着深入了解而逐渐破裂的体验。究竟是什么让这种“了解越深,喜爱越淡”的现象在日本身上体现得如此明显?一、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干净、有礼、高效”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因为它触及了人性深处的一些东西。把一个人拥有的权力、地位、财富和名誉比作一把双刃剑,或许更贴切。当一个人集聚了越来越多的权力,他能够影响的范围就越大,做决定的后果也就越深远。这意味着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牵动许多人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坚定的道德约束,权力很容易滋生.............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琢磨着,咱们之所以觉得“职位越高的人越不排斥上班,甚至有些领导是加班控”,可能跟很多因素搅在一起了,不是单单一个“爱上班”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这“不排斥上班”和“加班控”背后的动力。对于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上班可能更多是责任、是生活所迫,是积累经验和晋升的跳板。但一旦爬到.............
  • 回答
    “人分三六九等”,这话说起来,总让人觉得有些刺耳,仿佛是旧社会的遗留,带着等级森严的烙印。可为什么呢?越是经历的事情多了,越是仔细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这感觉就越是真切,仿佛一层层剥开生活的面纱,看到的,却是一个个由能力、资源、甚至 suerte(运气)交织而成的无形阶梯。这感觉的产生,很多时候源于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