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卡扎菲让利比亚成为了非洲最富有的国家,为什么人民还要反对他?

回答
提到卡扎菲让利比亚成为非洲最富有的国家,很多人会想到他执政时期,国家石油收入的巨额增长,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确实,在石油经济的驱动下,利比亚的平均收入水平在非洲各国中一度处于领先地位,民众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着不少免费的福利,国家也投入巨资进行现代化建设。

然而,财富的分配和政治权力并非总是同步增长,人民的反对也绝非仅仅因为物质上的不满。要理解利比亚人民为何反对卡扎菲,我们需要深入到他执政背后的一些核心问题,这些问题才是引发民众不满的根源,而财富的增长恰恰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这些矛盾,直到矛盾爆发的那一刻。

首先,政治自由的缺失和压迫性的统治是核心原因。卡扎菲自1969年发动政变上台后,便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个人崇拜盛行的统治模式。他自诩为“革命导师”、“阿拉伯兄弟会的领袖”,将利比亚塑造成他个人的王国。国家政治生活几乎完全被他一个人掌控,缺乏任何实质性的民主参与渠道。

缺乏政治参与和代表性:利比亚人民没有机会通过自由选举来选择自己的领导人或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虽然他提出过一些“人民委员会”之类的组织形式,但这些更多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合法性的工具,而非真正赋予民众决策权。权力高度集中于卡扎菲一人及其核心圈子,使得普通民众的声音难以被听到,也无法影响国家走向。
严厉的政治压制:任何形式的异议都遭到残酷镇压。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几乎不存在。安全部队和情报机构遍布全国,监视、逮捕、关押甚至处决持不同政见者是家常便饭。许多政治反对派人士被迫流亡国外,他们在海外的活动也进一步加剧了卡扎菲政权的孤立。这种长期处于恐惧和压抑中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个人崇拜与宣传机器:卡扎菲精心打造个人形象,通过媒体和宣传,将自己描绘成利比亚的救世主和民族英雄。学校、街道、公共场所充斥着他的肖像和语录。这种强制性的个人崇拜,试图让民众对他产生盲目的忠诚,但同时也抹杀了人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其次,财富分配的不均和腐败问题,尽管表面上利比亚人民享有福利,但巨额的石油收入并没有公平地惠及所有人,而且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

资源垄断与利益集团:卡扎菲及其亲信、家族成员等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石油资源的巨额利润,在很大程度上被他们及其控制的利益集团所瓜分。普通民众虽然能享受一些基础福利,但与掌控资源的人相比,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区和群体中更为明显。这种“国家财富”却无法转化为“人民财富”的现象,很容易滋生不满。
腐败与裙带关系: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腐败和裙带关系几乎是必然的。卡扎菲的儿子们和亲信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利用权力为自己牟利,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普通民众难以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这使得本应普惠的国家财富,最终却成为了少数人的特权。

第三,卡扎菲的外交政策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国内民众的不满。

国际孤立与国内影响:卡扎菲早年曾支持恐怖主义活动,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导致利比亚长期受到国际制裁。虽然他后期改变了政策,但过去的记录以及他一些激进的外交言论,让利比亚在国际上形象不佳,也影响了国家与其他国家正常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这种国际孤立感,也让一些追求开放和发展的利比亚人感到不满。
过度投入海外事务:卡扎菲经常将巨额财富用于支持非洲及世界各地的政治运动和组织,以扩大其国际影响力。虽然他声称是为了支持解放事业,但这种“溢出效应”在国内却可能意味着本可以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被挪用。

最后,对社会结构的长期控制和对传统的忽视。卡扎菲的统治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压迫,也体现在对社会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干预。

社会控制与个人生活:他试图通过“绿色革命”等理念重塑利比亚社会,并试图以他个人的政治哲学取代传统的伊斯兰价值观和部落习俗。这种试图强行改变社会肌体的做法,容易引起传统社会群体的抵触。
经济模式的单一性:过分依赖石油经济,使得国家经济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弱。一旦国际油价波动或遭遇制裁,民众的生活就会受到直接影响。虽然卡扎菲也试图发展其他产业,但收效甚微。

总而言之,利比亚人民反对卡扎菲,并非仅仅因为他没有让他们成为“最富有”,而是因为在他所谓“富有”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对政治自由的剥夺、对个人权力的滥用、对财富分配的不公以及对社会深层矛盾的忽视。当民众长期生活在缺乏尊严、权力被垄断、希望被压制的环境中时,即使物质生活有所改善,内心的不满也会如同干柴一般,一旦遇到火星,便会熊熊燃烧起来。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正是这种长期积累的矛盾的总爆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管北约的空军叫”利比亚人民“?

user avatar

来一波西方媒体自己的报道




这个问题其实在希拉里克林顿泄露出的3000多封邮件里面已经有所展示了


法国之所以非常积极是因为卡扎菲有可能破坏法国在非洲法语区的统治性地位。电子邮件确认了法国的五个目的:利比亚的石油,确保法国在该地区影响力,增加萨科齐的国内声誉,维护法国的的军事力量,防止卡扎菲的影响。


法国在非洲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非洲的法语区很多国家,是以“非洲法郎”的形式发布着货币,法国银行和西非各国银行的共同发行部门,而且汇率紧跟着法郎走,后来欧元取代法郎后,又紧盯着欧元。


卡扎菲的黄金第纳尔的计划,可能危及到法国和美国的利益


在卡扎菲死后,希拉里克林顿非常兴奋,她说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9110091294912512


我要强调的是,各位对于非洲国家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在非洲各国多少都存在部落统治或者军阀统治的情况,这是非洲普遍存在的现象,你不能拿亚洲的情况去衡量非洲。

一般来说这些军阀是无力对抗中央政府的,但是假设外界给予这些军阀的很大支持下,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西方惩罚卡扎菲的时候,借口是卡扎菲进行“种族灭绝”


然而实际上五角大楼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的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回答这个问题上说:“我们已经看过新闻报道,但是我们没有确认这一点”,而美国的上将马伦也表示:“我们没有任何信息确认这一点”

这本来是在美国五角大楼官方网站上的新闻,但是莫名其妙的被删除了

现在变成了莫名其妙的404


非常讽刺的是,当西方国家指责卡扎菲种族灭绝,北约部队打着人道主义的名义开进利比亚首都以后,反而发生了反叛者大规模杀害黑人的事件:


在西方指责卡扎菲使用“非洲雇佣军”的时候,非常滑稽的一幕出现了,《洛杉矶时报》报道了一片关于有些人“被雇佣军”的事实


说你是雇佣军就是雇佣军,是也是,不是也是,总之就是是。


关于“非洲雇佣军”的指责,连《纽约时报》都看出来不靠谱了

Still, the rebels have offered their own far-fetched claims, like mass rapes by loyalist troops issued tablets of Viagra. Although the rebels have not offered credible proof, that claim is nonetheless the basis of an investigation by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nd there is the mantra, with racist overtones, that the Gadhafi government is using African mercenaries, which rebels repeat as fact over and over. There have been no confirmed cases of that; supposedly there are many African prisoners of war being held in Benghazi, but conveniently journalists are not allowed to see them. There are, however, African guest workers, poorly paid migrant labor, many of whom, unarmed, have been labeled mercenaries.


而所谓的“非洲雇佣军”的报道是哪来的?是《华盛顿邮报》的“Mr. Gadhafi has unleashed an orgy of bloodshed in the capital, Tripoli, using foreign mercenaries and aircraft to attack his own people”的评论以及《纽约时报》的pro-government forces, relying heavily on mercenaries, were massacring demonstrators,还有《时代周刊》的“there were reports of warplanes and helicopters being used to attack civilians”–though the paper did note that “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was difficult to come by”


而在美国广播公司里面的报道则是:“This time, flying in cargo planes full of African mercenaries, who don’t even speak the language, to do his dirty work. Trained killers gunning down residents and protesters in cold blood”


像《波士顿环球报》这种媒体,明目张胆的造谣,最后它偷偷的删除了一部分,不好意思的是,互联网有个历史网站,完美的还原了当时他们的报道:


这就是“自由战士”抓住的那些“雇佣军”


这也就罢了,在战争期间你会见过各式各样的“奇谈怪论”,有的甚至是你以你的智商不能理解的。

比如说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的首席检察官路易斯·莫雷诺 - 奥坎波说,“卡扎菲把伟哥发放给部队,是作为官方强奸政策的一部分”


而美国大使苏珊莱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说:“卡扎菲为部队提供伟哥,鼓励大规模的强奸”


然而“国际大赦组织”在接受法国媒体“解放”的时候说


“我们没有发现强奸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强奸案”

这句话真是TMD……我怎么说?



希拉里克林顿说:“整个国家都发生了强奸”,然后搭设国际的高级危及应对顾问跑到利比亚住了三个月,表示:“we have not found any evidence or a single victim of rape or a doctor who knew about somebody being raped”

人权观察组织妇女权利负责人调查了大规模强奸的指控,然后说:“我们未能找到证据”


然后这名“大赦国际”的顾问说:这并不能证明大规模强奸没有发生,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他确实存在。


岳飞表示:我擦,又来这一套?


卡扎菲真那么坏?请看BBC的报道

“Women in Libya are free to work and to dress as they like, subject to family constraints. Life expectancy is in the seventies. And per capita income—while not as high as could be expected given Libya’s oil wealth and relatively small population of 6.5m—is estimated at $12,000 (£9,000),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Illiteracy has been almost wiped out, as has homelessness—a chronic problem in the pre-Gaddafi era, where corrugated iron shacks dotted many urban centres around the country”.


至于是不是西方人推翻了卡扎菲,请看《赫芬顿邮报》的报道

奥巴马签署秘密命令授权给反叛分子支持


VOA报道,

美国可能会对卡扎菲采取秘密行动

user avatar

我觉得高票说的很对,因为人民愚蠢

同样的悲剧又何尝不曾在中原大地上演,


我满清皇帝力挺变法,大力投资,GDP全球第一。在大清人的不懈奋斗下,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铺设了第一条铁路,海底电缆,设立了中国电报总局,投资了各式现代化工厂。江南制造局能自主生产机床,铣床,气锤,其质量在亚洲首屈一指。对外大清能派出军舰在南美保护侨民,在越南击败法国,在朝鲜击败日本。


可贱民们毫无廉耻,竟然敢反抗大清的统治,结果导致日寇入侵,生灵涂炭。


可悲可叹。

人民真是愚蠢


Ducking shift!




....老实人真多


我只是在套用那个高赞回答中出现的straw man fallacy,你们别当真

user avatar

首先要说明一点:卡扎菲不是圣贤,不完美,所以不可能让利比亚所有的人都支持他。

他有独裁嘛?有!

他有杀人嘛?有!

他有错误嘛?有!

他有偏心嘛?有!

所以有很多人反对他!

但其实更要想明白,在有很多人反对他的同时,其实还有更多的人在支持他!

卡扎菲42年的统治给利比亚绝大多数人民提供了富裕的生活,也给了他们民族的尊严!这期间,利比亚有完善的医疗教育体系,奇迹般的沙漠饮水工程!而对于利比亚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就是他们最想要的!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利比亚石油多。我不否认,但赤道几内亚,加蓬这些国家石油也不少,但这些国家的老百姓过得啥日子?

无论他如何独裁,只要他能保证利比亚普通老百姓衣食无忧的生活,老百姓就会支持他!

而事实上,不光是在利比亚国内,整个非盟都是同情卡扎菲的。当西方国家异口同声地谴责卡扎菲的时候,非洲国家基本上都保持了沉默!而我们知道的是,作为西方前殖民地的这些国家在很多时候都是和他们宗主国保持一致的!迫于西方压力,不能公开支持,所以只能内心默默同情!

那卡扎菲最终为何还是倒台了?

那是因为他压根儿就不是被利比亚人民给推翻的,而是被西方国家硬生生给拉下去的。

卡扎菲执政期间对外慷慨援助,特别是西非穷国(如布基纳法索,中非,马里,毛里塔尼亚,科特迪瓦这种工业落后的前法兰西殖民地国家),俨然已成非洲大统领!而西非法语国家是法国的后花园。利比亚对这些国家的援助挑战了法兰西的权威,按这个趋势下去,几十年后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将会被利比亚取代。所以在之前轰炸利比亚的行动中,法兰西比美国人都卖力!

而利比亚与法兰西之间是绝对实力上的差距!

利比亚人口五百万,就算是有大多数人的支持,那也经不住美法导弹飞机的狂轰滥炸!

而事实上,卡扎菲政府军主力也基本上是被西方空袭给消灭的。很多政府军指挥官也都是死于西方的空袭或者暗杀!

利比亚的反对派则是趁空袭后政府军溃不成军时乘虚而入!

若是没有西方干预,早在班加西爆乱初期,卡扎菲的政府军就已经把事态平息了!

所以那些天天嚷嚷着西式民主,自由,平等的人可以歇歇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你清楚嘛?看了几篇西方新闻媒体报道就感觉自己掌握了自由民主的真理,到底是谁被洗脑了?

卡扎菲也许不会全心全意地为利比亚人民着想,但法国人一定不会为利比亚人着想!

未来的利比亚人民会怀念卡扎菲的!

甚至很多非洲国家都会一起怀念他!

这是一个英雄!

—————————————————————————

补充:

每个人价值观不同,所以观点也不一样。我挺卡扎菲,难道这个有问题嘛?知乎上很多精神美国人难道不还是希拉里的脑残粉嘛?


更新一下:

最近消息:卡扎菲二子赛义夫被释放后现在正准备参加利比亚总统大选!而当年下令空袭利比亚的法国前总统萨柯奇却因为曾经收了卡扎菲5000万美元的政治献金而面临牢狱之灾!

拿人钱不办事还杀人灭口,简直是缺德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天道有轮回啊!!!!!

user avatar

因为卡扎菲政权很不幸地卷入了二十世纪后期影响国家命运的三个重大命题:殖民主义贻害问题、冷战和两极格局问题、文明和治理模式冲突问题。

殖民主义贻害:很少国家间的边界是完全横平竖直的,而这种边界在非洲可以说司空见惯。前殖民地国境线是欧洲殖民主义的一个典型注脚。殖民主义硬生生割裂了一部分民族和文化,又硬生生将另一堆迥然不同的族群强捏在一起,甚至为了统治便利人为制造不同族群间的矛盾来分而治之降低统治资本。新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由于没有成熟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只好原样继承殖民者的统治体系和模式,社会矛盾和部族矛盾也一并被带进了新独立的国家。面对政局动荡风险,部分新独立国家领导人被迫以依靠同部族的人来维持统治,以种群认同代替国家认同来争取短期稳定,很遗憾地在长期内固化和激化了殖民者创造的社会矛盾。

冷战和两极格局:冷战塑造的两个阵营的根本对立,在双方意识深处都根植下了多米诺骨牌恐慌--一个国家的政局演变将影响周边一大片国家,进而可能根除一个阵营在整个区域内的影响力。鉴于两个阵营高度重视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对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生命线中的重要作用,加上利比亚在冷战中后期站队苏联的历史,欧美国家对利比亚的态度是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且这种强烈的非黑即白情绪并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自然消失,尤其是卡扎菲强烈的泛非主义呼声更是时刻震动欧美国家敏感的小神经。这种情况下,欧美可谓是持之以恒、不惜余力地扶持各种反卡扎菲的势力。

文明和治理模式冲突:除了欧美基督教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源远流长的文明外,穆斯林世界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内部竞争:这一方面表现在什叶派和逊尼派的教派冲突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君主国和共和国的治理模式冲突上。从埃及纳赛尔执政时期,沙特君主国就对埃及等共和国表现了高度的警惕。作为自命为纳赛尔继承人的卡扎菲,自然也继承了沙特、阿联酋等君主及酋长国的敌视甚至暗中破坏。因此,在英法等国轰炸卡扎菲军队时得到了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

卡扎菲的失败当然有其自身的腐败、无能等原因,但也是卷入历史漩涡的一个悲剧。

user avatar

首先卡扎菲没有让利比亚成为非洲最富有的国家。

卡扎菲这个人基本是个疯子神经病独裁者和恶棍。卡扎菲的意义仅在于没有让那个国家变得更差,而不是让那个国家变得更好。就像前些日子热议的砸手机的学校和老师一样。那些老师如果不野蛮不专横,学生的人生只会更差。这就是人个人本钱的差别。网上一个一个义愤填膺声讨学校老师的,骂我三观不正的,就像何不食肉糜的欧美大善人一样。对这些野蛮落后的东西嗤之以鼻。但是管杀不管埋。以后学校老师都不管了,快乐教育,小朋友出来都去超市收银路边修自行车,骂我法盲的也不会帮你们解决工作。人还能高高在上说中国人工成本提高是发展的阻碍,洋大人都不来投资药丸药丸。利比亚伊拉克也是,一炮干完一地废墟一片废墟。当地老百姓死活不关我欧美老爷毛事阿。我帮你们干翻了独裁者你们还不跪着谢恩?利比亚一声炮响,给北非人民送来了民主。你们的死活,你们挨炸弹,你们被恐怖分子绑去做性奴也是你们自己的选择。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有什么不开心的。反正你是要跪着感谢我们。

感谢利比亚,人民需要简洁易懂的反面教材。阿拉伯之春之后,公知粉数量降得很快。我觉得是好事。

其实别说利比亚了,中国都G2了,网上老百姓还一片骂声呢。小国寡民才能治国若烹小鲜。家大业大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诉求。昨天跟一老领导吃饭,也是说起她们这一代人。我说我们这一代的机会,真的是上一代人上山下乡包分配打底子换来的。作为个体都愿意自己配制在个人收入发展最有利的岗位上,中国前三十年的底子,靠的不仅是对农民兄弟剪刀差,也是靠对高智力资本的压榨。世界级科学家隐姓埋名跑到山沟沟,从此不能公开自己的学术成果。搞科研的人懂这样的牺牲有多大。中了大蘑菇发十块钱,卖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今天这种事情不会发生了。国家有足够的本钱让你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你有更多本钱把自己作为目的而非手段或工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放在毛时代我也会骂,我希望多赚钱,生活在便捷的大城市,有机会多认识酥胸大白腿,才不想当螺丝钉。因为我不想那样,我才更敬畏和感激那一代人的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很多吃饼党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说马云这样的私企多成功,一己之力长三角包邮。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所谓低效烧钱的公路铁路基建,靠什么包邮。第八个饼吃饱了,前几个都是浪费对吧。

user avatar

以我多年旅居利比亚的经历来看,利比亚的富有,并不是绝大多数利比亚人的富有,而是一小撮利比亚人的富有。

后者,也就是那一小撮利比亚人,刻意维护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因为,这种极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的利益,与绝大多数利比亚人的利益是高度对立的。整个利比亚的社会环境,是高压的。

说白了,利比亚社会就是一个官僚资本主义社会。

利比亚的绝大多数人是痛苦的。他们很难改变现行社会结构,虽然他们在人数上占了绝大多数,但他们除了人数上的优势之外,其他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劣势。利比亚是一个存在着“资源诅咒”的国家,利比亚之所以从账面上看起来非常富有,多亏了这些资源——石油——卡扎菲把这些石油卖出去,就这样赚到了一大笔钱。

卡扎菲把这笔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钱,被他用来收买长了獠牙的狗、会说话的鹦鹉。

第二部分钱,被他用来继续投资,这样就能搞出更多的钱。

第三部分钱,被他用来购买海滨别墅、高级轿车等等等等。

于是,利比亚的绝大多数人,被动地变成了一盘散沙,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他们孤独而绝望,他们甚至连表达痛苦的机会都被扼杀了。利比亚的大街也许很繁华,利比亚的楼房也许很高大,利比亚的霓虹也许很璀璨——但这些,都与绝大多数利比亚人无关。

user avatar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粗暴。


第一,让利比亚富裕起来的不是卡扎菲,而是油价。




对比下00—01、05—08、13—14年三个时间段,就会发现在卡扎菲倒台前后的利比亚gdp曲线跟油价同步率爆表。

第二,卡扎菲的独裁模式与朝鲜那种建立意识形态上在上下一体严密的政治体系不同,利比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建立在现代的部落联盟上的帝国。


  • 1、长久以来卡扎菲是依靠个人意志统一起各部落政治意愿的的魅力型领袖,其背后的核心势力也是卡扎菲出身的卡达法部落及其联盟。
    2、独裁建立后利比亚主要地方政治势力仍旧由异常强大的部落组成,利比亚东西地区经济政治格局也就是部落间角力的格局。独裁统治下,东部富油地区一直处于被抽血的状态。
    3、卡扎菲一直试图以泛阿、泛非洲运动、泛伊斯兰主义来统一国内的政治意识形态(比如:表达卡扎菲政治思想的《绿皮书》),但是最终还是不得不依靠在部落势力之间的扶持、打压、离间、联合的方式维持统治。
    4、跟所有古代帝国一样,分裂、叛乱一直是卡扎菲头痛的问题。在1992年联合国因为洛克比空难启动制裁之后,利比亚经济命脉被掐断。1993年利比亚最大的瓦法拉部落成员发起武装政变,此后数年里卡扎菲镇压了数起叛乱。
    5、在军事上为了在大部落之外建立忠于自己的武装,卡扎菲一方面打压出身瓦法拉部落的军官,在关键部门安插自己的部落的亲信。另一方面大量引进南部非洲的黑人组成最精锐的部队—哈米斯旅,而黑人与利比亚本地的柏柏尔人在历史上有着长远的矛盾。


卡扎菲统治下,石油资源更加富有的东部地区在政治上被打压,于是班加西地区也就聚集着卡扎菲最大的反对势力。

归根究底,卡扎菲的独裁统治并不是如朝鲜一样在全面战争基础上经过血腥的政治斗争建立起来的。50年代开始,随着英法殖民势力消退,石油经济的崛起,内外矛盾下战后建立的亲西方伊德里斯王朝风雨飘摇不得伊斯兰信众以及各部落人心。所以当年27岁的卡扎菲才能在一场处处是漏洞却几乎不流血的政变中崛起。因此,没有经历过一场统一战争的部落势力从始至终都是利比亚政治斗争的真正主角。

卡扎菲试图改变过,但最终自己还是葬送在其中。


第三、关于利比亚弃核。
只有了解前两点基础上才知道卡扎菲弃核是个非常现实而且是非常明智的考虑。


1、因为洛克比空难招致联合国长达11年的制裁,占出口总额95%的石油贸易受阻。利比亚的经济发展空间被直接掐死。
2、92年制裁开始后,经济压力之下反对势力不断的叛变让卡扎菲疲于应付。
3、无险无山、周边又没有大国庇护的利比亚不具备秘密成功研制核武的可能。具体例子可以了解下86年黄金峡谷行动
4、即使核武研制成功,在西方世界更严厉的制裁之下,内部政治结构松散、反对势力蠢蠢欲动的卡扎菲的统治根本不可能像朝鲜一样把政权维持下来。
美国把利比亚列入“支持恐怖国家名单”,借助伊拉克战争余威,这种压力对于与伊拉克同样背负制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控的利比亚是可想而知的。卡扎菲甚至因为阿拉伯国家对伊拉克战争袖手旁观愤而退出阿盟。

因此,在当时内忧外患又无强援情况下,卡扎菲的核计划反而成为了一个与西方谈判的筹码,以此换取制裁的解除与政权的稳固。这在油价高涨的情况下对于卡扎菲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改善与欧美关系,卡扎菲甚至接受了高达27亿美元的洛克比空难赔款、接受了原子能机构调查。要知道2002年利比亚gdp掉到了204亿美元,赔款数额都快占gdp(都不是财政收入)的13%。丧权辱国有没有,还不是因为卡扎菲懂的这背后是更大的经济、政治利益,后来几年的gdp也证明了这一点。


2002年开始,制裁解除后的利比亚gdp从谷底一路冲到最高点。
03年开始,利比亚承认洛克比空难责任、接受国家原子能机构检查、把25吨核材料运往美国、全面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突然转性的卡扎菲一时间成为西方政界的焦点人物。不仅美国、欧盟恢复了与利比亚的全面外交关系,一时间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领导人纷纷访问利比亚…

这背后是欧美石油公司大举进入利比亚这块被封印11年的石油宝藏。

第四、如果因为认罪、弃核而觉得卡扎菲为了石油经济、统治稳定而甘心臣服于欧美,这就大错特错了。在美国的设想中,随着制裁解除、经济开放,利比亚理所当然的应该进行政治领域的改革。
在重新回到国际政经舞台后,伴随着私有化改革、贸易关税减免、油价上升等推动利比亚gdp节节高升之时,卡扎菲却并没有按照美国“大中东计划”的预想进行民主化改革。

卡扎菲当然也感觉到这种压力存在,于是在抨击西方不守承诺的同时也在做更全面的布局:
1、2002年后伴随着利比亚经济开放,铁建、中铁、中海油、中石油、中兴、葛洲坝以及涉及到服装、汽车、房地产等等领域的中国企业纷纷进入利比亚。
2、利比亚也在频繁接触俄罗斯,通过油气方面的合作,利俄关系迅速走近。卡扎菲甚至想过邀请俄罗斯在利比亚建立军事基地。
3、05年,非盟首脑会议在利比亚召开,卡扎菲论述了他的非洲一体化目标,希望推动建立拥有统一货币、银行、军队的非洲共同体。
4、09年,退出阿盟的利比亚在第二十一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上与沙特阿拉伯达成和解。这对于面在美国连续发起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下处境尴尬、内外交迫的阿盟而言无疑是一股强心针。
这些无疑是卡扎菲用以抗衡西方政治压力的外交筹码。除了上述拉拢中俄、团结非洲与阿拉伯国家之外,更让西方难受的可能就是卡扎菲并不想让西方国家轻松就掌握利比亚的石油资源:


2008年,鉴于油价暴跌,利比亚政府称将重新谈判所有石油合同,这直接给了为了油气资源又和解、又访问的欧美一个耳光。再加上那个在欧洲惹是生非到引发外交冲突的儿子汉尼巴尔以及有关卡扎菲家族巨额财富之类观感恶劣的各种新闻,欧美对于卡扎菲的看法随着政治、舆论风向的转变而急转直下。

第五,再回头看看为什么会卡扎菲被这么快推翻。
1、首先来讲,利比亚内乱的导火索是经济因素——经济高速增长下,由于贫富差异、地区差异、部落差异而导致的不满情绪在积累,但到08年油价暴跌、经济倒退才真正把不满激发了出来。这是茉莉花革命风潮的大背景。
2、以部落为特征的政治格局,在松散的联盟式统治模式下,极易出现成规模的反对浪潮。这是内乱迅速蔓延的前提条件。
3、尽管卡扎菲拥有优势军力,在内乱初期迅速向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推进,但法国主导的北约空中打击直接扭转了内战形势。可以说是法国把卡扎菲拽下宝座也不为过,这是卡扎菲下台的最直接因素。
4、国际环境上,此时中国虽然在利比亚有利益但硬实力不够、同样面对西方压力的俄罗斯也与卡扎菲接触没多久,阿盟急于划清界限、非盟更不用多说,因此卡扎菲也没有得到如阿萨德那样的国际支持。

比起叙利亚的阿萨德,卡扎菲的统治基础要薄弱得多,但其本人个性与野心却要更加张扬。

至于为什么反而前脚把卡扎菲奉为座上宾的萨科齐后脚就要置人于死地,要知道当年伊拉克战争法国还是坚决反对出兵的一方。
原因就在于07年打着经济旗号上台的萨科齐,在经济危机之下希望能在利比亚身上获取经济利益,萨科齐本人也涉嫌接受卡扎菲的政治献金。然而国内支持率暴跌之后,在茉莉花革命铺天盖地黑卡扎菲的舆论浪潮下,响应民意出兵利比亚,抹除潜在的政治污点就成了萨科齐提升支持率的不二之选。然而卡扎菲的死并没有成为延续萨科齐政治生命的垫脚石,12年萨科齐败给奥朗德无缘连任。

历经40年风云的老独裁者被新上台的政客总统玩弄股掌之间,这背后是国家实力间的绝对差距。

总结:
说仅仅因为石油才动手搞卡扎菲,但实际上卡扎菲与欧美关系缓和后,各大石油巨头都已经在利比亚分得了蛋糕无非是再谈判而已;说卡扎菲是因为没有核武器才招致杀身之祸,但2007年美国甚至主动提出过主动帮利比亚发展民用核能。利比亚弃核后,“利比亚模式”也成为美国对伊朗、朝鲜施压的模版,可见欧美对于卡扎菲一些表现还是满意的。

一个温顺的卡扎菲即使是独裁者也没关系,真正让欧美国家有足够的动力对利比亚局势直接干涉从而推翻卡扎菲的原因就在于卡扎菲大搞联中联俄,非洲一体化、泛阿拉伯运动的政治野心,触动了北非、中东地区法国、美国的核心利益。

最终随着卡扎菲的叛逆与倒台,“利比亚模式”也就成了一个政治笑话,无论是朝鲜还是伊朗都不是利比亚模式能够复制的地方。

卡扎菲的命运留下什么启示呢?
1、除了意识形态上的长期压力,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从最直接的经济利益甚至舆论、选票、政党利益为出发点,粗暴、蛮横干涉他国。这种反复无常、言而无信是政党政治所决定的。
2、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军队是政治、经济改革进程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最强有力保证。
3、维护地区政治稳定、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大国间国际合作是国家安全外部环境的必备条件。
4、国内政治制度的改革决定了经济要素输入后输出的是不断压抑、积累的矛盾还是更加稳定的统治基础。
5、一个国家的内部统一、利益一致,是政治改革的方向。
6、可靠的盟友要长期维护,而不是临头才想起要拉一个。
7、经济永远是最核心问题。

21世纪初曾经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利比亚的举世闻名的大独裁者卡扎菲在内乱中不到半年就政熄人亡。
回想42年前那个在一片手忙脚乱中轻松取得政变成功的27岁年轻人,或许那一刻就注定了后来的命运,只不过真正的结局来得同样迅猛却更加残酷。

user avatar

老毛评价他:非常讨厌,太狂妄了。

小平评价他:趾高气扬。

卡扎菲行事乖戾,喜怒无常,经常有疯狂的举动。他的结局正是对他行为方式的最佳诠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卡扎菲让利比亚成为非洲最富有的国家,很多人会想到他执政时期,国家石油收入的巨额增长,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确实,在石油经济的驱动下,利比亚的平均收入水平在非洲各国中一度处于领先地位,民众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着不少免费的福利,国家也投入巨资进行现代化建设。然而,财富的分配和政治.............
  • 回答
    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在哈夫塔尔将军如今的战场表现中,确实能看到一些相似的影子,但要说他会成为“下一个卡扎菲”,这其中的复杂性远超简单的军事优势。哈夫塔尔的战场优势:哈夫塔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经验与指挥能力: 这是最显著的一点。哈夫塔尔并非空降兵,他是一位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军事.............
  • 回答
    卡扎菲政权在2011年轰然倒塌,这标志着利比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这个“新时代”并非如人们最初期望的那样充满光明与希望,而是跌跌撞撞,充斥着混乱、分裂和暴力。理解卡扎菲倒台后的利比亚现状及其成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卡扎菲倒台后的利比亚现状:一片混乱与分裂的景象自卡扎菲.............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利比亚各方势力的情况,尽量呈现出更鲜活、更真实的图景。卡扎菲残余势力:幽灵与现实的交织卡扎菲政权早已于2011年垮台,但他留下的“幽灵”却并未完全散去。这些残余势力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由许多不同派别、不同动机的个人和团体组成。 军事和政治残留: 其中一部分是卡扎菲统.............
  • 回答
    好的,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卡扎菲次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Saif alIslam Gaddafi)的背景、他参选利比亚总统的原因,以及围绕他这个人可能存在的评价。我也会努力让这篇文章更具人情味,避免AI写作的生硬感。卡扎菲次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从改革者到争议人物,他为何要重返利比亚政坛?对于.............
  • 回答
    卡扎菲死后,中国对利比亚的关注度确实有所下降,这并非突然,而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自然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看看卡扎菲时期,中国与利比亚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利比亚局势的剧变如何影响了这种关系。卡扎菲时期的“特殊情谊”与中国关注的缘由:在卡扎菲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利比亚奉行的是一种.............
  • 回答
    在探讨利比亚难民是否后悔推翻卡扎菲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那个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推翻卡扎菲的直接动因以及随之而来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触及人性、国家命运和个体生存的复杂议题。推翻卡扎菲的背景:压抑与希望的种子在2011年之前,利比亚由穆阿迈尔·卡扎菲独裁.............
  • 回答
    卡扎菲下台,直至最后的结局,确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得罪西方大国和一些地区势力是一个重要层面。要把这其中的利益纠葛讲透彻,需要逐一分析他与英美俄法中等国之间的具体摩擦点,以及他所扮演的国际角色带来的影响。先说英美(以及欧洲主要国家,如法国):卡扎菲对英美的“得罪”,主要体现在他长期的反美反西方.............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小米MIUI是否会故意负优化系统、通过更新让手机变卡从而促使用户换新机,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用户,尤其是在MIUI经历了一些版本迭代后,经常会讨论和怀疑的一个话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尽量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虑,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因素。用户为何会有这样的疑虑?.............
  • 回答
    .......
  • 回答
    在谈论卡夫卡为何让朋友代为处理遗稿,而非亲手付之一炬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他内心的挣扎与他与朋友的深厚情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懒惰”或“胆怯”的问题,而是一个触及他创作本质、对艺术的敬畏以及对生命复杂情感的交织。首先,卡夫卡的心灵深处,对于自己作品的态度是极度矛盾且充满审视的。他常说自己的作品是“不完.............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件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你吃鱼的时候不小心卡到鱼刺了。这时候,你的父母立刻就行动起来,叫你喝醋,还要大口吞咽饭。你觉得这个方法没用,就跟他们说实话了。结果呢,你说了实话,却被他们训了一顿。你现在在想,是不是自己的做法有问题,是不是自己的错。这件事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了很多方面.............
  •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我确实是冲着《原神》那精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去的,而且作为一款免费游戏,它提供的游戏内容已经足够丰富。但谁能想到,随着游戏玩得越来越深入,我慢慢也开始有了“想要那个角色”的冲动。最初呢,我还是比较理智的,看看剧情,逛逛地图,打打怪,挺享受这个过程的。直到有一次,我被一个角色的剧情和背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龙珠》系列中一个很有趣的、观众津津乐道的点,关于孙悟空和贝吉塔之间那复杂又独特的羁绊。说孙悟空“愿意”让贝吉塔叫他卡卡罗特,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故事和角色性格的体现。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要明白一点,在赛亚人文化里,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称呼,它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血统,甚.............
  • 回答
    科林·卡佩尼克在2016年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季前赛中,于演奏国歌时单膝下跪,此举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尤其是触怒了部分美国白人。理解这种反应,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历史、文化、象征意义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视角差异。卡佩尼克为何下跪?首先,需要明确卡佩尼克下跪的初衷。他本人和支持者表示,他的.............
  • 回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在年轻时之所以能展现出独特的英气与辨识度,确实与他的外貌特征、个人气质、影视风格及文化符号的塑造密切相关。尽管他的五官(如鼻子)可能不完全符合传统审美标准,但通过以下多维度因素,他成功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形象: 1. 面部结构的协调性与动.............
  • 回答
    崇州辅警开奔驰闯卡并被辞退的事件,以及他曾让志愿者反向他道歉的经历,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事件回顾与关键要素: 闯卡行为: 最直接的事件是,一名辅警在执行公务期间,驾驶一辆奔驰车强行闯过了疫情防控检查点。这本身就是对防疫规定的.............
  • 回答
    听到你问这个问题,我必须非常严肃地告诉你,这件事情的风险极高,而且非常、非常有可能是一个新型的诈骗!请你一定不要轻易尝试,否则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让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这听起来很不靠谱,以及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哪些危险。1. 为什么这件事听起来“太美好了,以至于不真实”? 报酬与风险不成正比:.............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的原著和电视剧中,韦赛里斯·坦格利安为了得到卓戈卡奥的出兵,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但最终是利用了丹妮莉丝的婚姻和她的价值。要让卓戈卡奥“心甘情愿”地出兵,这本身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因为卓戈卡奥是一个典型的马王,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与维斯特洛的君主们截然不同。要让卓戈卡奥心甘情愿的出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