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一场戏拍摄的顺序专业人士帮忙解答一下?

回答
一场戏的拍摄顺序,这可不是简单地按照剧本从头拍到尾那么回事,背后可是大有讲究的!专业人士来给你掰扯掰扯,保证让你觉得这才是咱们自己人说话。

首先得明确一点, 电影拍摄并不是按照剧本的顺序来的。如果你看过一些幕后花絮,会发现他们有时候在拍一天的戏,可能是在剧本里跨越了好几场。这背后有几个核心的驱动因素,你得先有个概念:

1. 场景的集中性(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大家想想,一个剧组每天带着设备、道具、演员、工作人员,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耗费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是惊人的。所以, 剧组会把所有需要在同一个地点拍摄的戏份,无论它们在剧本里是不是连着的,都集中起来拍摄。

比如,假设你的电影里有一场戏是在主角的家里,还有一场戏是主角在家里和父母吃饭,还有一场戏是主角在家里和朋友打电话。虽然这三场戏在剧本里可能隔了好几章,甚至跨越了几个重要的情节转折,但只要它们都在主角的家这个场景里,那么剧组就会把这三场戏的拍摄时间都安排在家里取景的那几天。这样可以省去无数次搬家和搭建的麻烦。

2. 演员的档期(Actor Availability)

大牌明星的档期可金贵着呢!如果某个重要的演员只在某个时间段能抽身来拍戏,那么所有涉及到这位演员的戏份,无论发生在哪个场景,都得尽量在这个演员方便的时候拍完。这就意味着,为了配合演员,导演可能得把剧本里毫不相干的几场戏给“串联”起来拍。

举个例子,一个主演可能要出国一段时间,那么所有需要这位主演出场的戏,就必须赶在他们出国前拍完。即使这些戏分布在剧本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甚至在不同的城市,也得想办法把它们集中起来。

3. 剧组的调度和资源的效率(Crew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电影拍摄是个庞大的工程,就像一个运转精密的机器。很多部门的工作是互相依赖的。

美术部门:他们在搭建场景、布置道具上需要时间。一旦某个场景搭好了,灯光、美术组就会根据这个场景设计好灯光方案。如果一个场景拍完了,再去拍另一个场景,再回来重新布置,那得多费劲!所以, 一个场景一旦搭建好,就会尽量把它“榨干”,把所有需要用到的戏份都拍完。
灯光组和摄影组:他们会根据场景的特点、要营造的氛围来设计灯光和摄影角度。在一个固定场景下,他们可以提前调试好设备,一次性完成多场戏的拍摄,这样效率更高。
道具组:同样,某个场景需要特定的道具,一旦道具到位,就想着把需要用到这些道具的戏一起拍了。
群演的调度:如果一场戏需要很多群众演员,那么组织这些群演也是需要提前安排的。把涉及到同一批群演的戏集中起来拍,可以避免重复召集。

4. 技术层面的考虑(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有时候,拍摄顺序也会受到技术层面的影响。

特殊效果(VFX):某些特效镜头需要特定的拍摄方式,或者需要等后期特效制作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拍摄(比如,需要先拍绿幕,后期合成画面)。
天气因素:如果某场戏需要在特定天气下拍摄(比如下雨、下雪),那么拍摄计划就得根据天气预报来调整。
日夜景的切换:同一个场景,白天和晚上拍的效果完全不同。剧组可能会把白天和晚上的戏份分开安排,或者在灯光上做文章,但整体规划上也会考虑这些。

那么,具体是怎么规划的呢?

导演、制片人和摄影指导(Director of Photography, DP)会一起制定一个叫做 拍摄计划(Shooting Schedule) 的东西。这个计划会非常详细,列出每一天要拍什么戏,在哪个场景,需要哪些演员,哪些道具,需要多少工作人员等等。这个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突发情况而调整,但它会是一个非常坚实的指导框架。

一个典型的拍摄顺序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1. 剧本分解(Script Breakdown):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助理导演(Assistant Director, AD)会逐页、逐场地阅读剧本,将每一场戏分解成各种元素,比如:
需要哪些演员?
需要哪些场景?
需要哪些道具?
需要哪些服装?
需要哪些特殊效果?
需要哪些特技?
一天之内能否拍完?
需要多少拍摄日?

2. 建立拍摄表(Schedule Building):基于剧本分解的结果,制片部门和助理导演会开始构建拍摄计划。他们会考虑前面提到的各种因素:
场景集中:把所有在一个地方的戏排在一起。
演员档期:优先安排关键演员的档期。
逻辑关联:虽然不是按剧本顺序,但也会尽量让前后逻辑关系不那么跳跃,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效率,可能会跳跃拍摄。
特殊需求:比如需要自然光强烈的场景,就安排在白天某个时间段。

3. 与各部门沟通协调:拍摄计划一旦初步制定出来,就会发给各个部门,比如美术、摄影、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特效、场务等等,让他们根据计划来准备。比如,美术部门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要搭哪个场景,需要什么样的道具。

4. 拍摄过程中的调整:现实永远比计划复杂。天气突变、设备故障、演员临时身体不适、某个镜头拍不出来,这些都可能导致拍摄计划的调整。助理导演是现场的“总指挥”,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当天和后续的拍摄安排,并且要及时通知到所有部门。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

假设你的电影有三场戏:
A戏:主角在家里的厨房做饭(需要厨房场景,主角,一些烹饪道具)
B戏:主角在公司办公室接受老板训话(需要办公室场景,主角,老板演员,办公用品)
C戏:主角在家里的客厅和父母吃饭(需要客厅场景,主角,父母演员,餐桌食物道具)

如果这三场戏在剧本里是这样排的:A戏在第一章,B戏在第五章,C戏在第十章。

但是,如果主角的家(厨房和客厅都在这个家里)在市郊,而办公室在市中心。

那么,为了节省交通和场地搭建的时间,专业的拍摄顺序很可能是:
先集中拍摄所有在主角家里的戏:可能一天拍完A戏和C戏,甚至是把家里场景里所有需要的戏都排在这一两天。
然后转移到市中心的办公室,拍摄B戏。

这样一来, A戏(第一章)和C戏(第十章)可能就会被排在B戏(第五章)前面拍摄,尽管它们在剧本里的顺序完全颠倒了。

总结一下,专业拍摄顺序的关键在于“效率”和“资源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按剧本顺序”。 导演和制片人需要像下棋一样,把演员、场景、设备、人员等各种“棋子”安排得井井有条,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一部电影。你看到的最终的电影画面,是无数次周密计划和现场应变的集合体。

所以,下次你再看电影,尤其是幕后花絮,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在某个场景里拍好几场看似不连贯的戏了。这背后是无数人智慧和辛劳的结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常你的第一种理解是最为稳妥的,所有镜头都把台词说一次。因为演员情绪需要持续保持。如果从中间直接断开,很难受。就如同啪啪啪时正爽的时候突然停止,然后去上个厕所,回来后继续啪啪,这样很难重新找到感觉。

不过给后期发挥的空间留的比较大。剪辑起来素材比较多,效果也可能更好。缺点就是进度慢,一天到晚拍也不了几页纸,所以要保证进度,那工作时间就得拉长,特别熬人。

后面两种理解,拍摄速度快,这就要求导演的经验值要足够丰富,各个镜头的剪辑点要心中有数,同样还要有个比较有默契的剪辑。如果玩的不熟,不小心漏个镜头没拍,那就坏了。还得补拍。 不过玩的熟了,拍摄速度很快。以前跟台湾的林合隆合作过,他是专拍偶像剧的。号称快手导演,他的拍摄风格就是如此,拍摄速度贼快,单机拍摄一天最少20页纸打底。他的戏很少熬夜,但是片场节奏太快了,一般人着适应不了,手脚必须麻利,他又喜欢骂人。我那会还在当摄助,着实挨了不少骂。 不过对于演员的表演发挥的影响还是有的,不过偶像剧嘛,演技能好哪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