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赵构,历史会是怎样?

回答
如果没有赵构,中国历史的天平,或许会向着另一个方向倾斜,其走向之复杂,影响之深远,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绝不为过。这位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虽然争议颇多,但其决策和行为,无疑塑造了北宋灭亡后的关键时期,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一、临安的崛起与偏安的定型:

假设宋高宗赵构从未登上皇位,或者在靖康之变后未能成功南渡并建立南宋。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变得扑朔迷离,其中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中原的进一步沦陷与分裂: 靖康之变后,北宋宗室几乎被一网打尽,仅有赵构一人幸运逃脱。如果赵构也未能南渡,那么北宋残余的力量可能会更加分散,甚至可能在金国强大攻势下彻底瓦解。缺乏一个集结的旗帜,中原地区极有可能在金国直接统治或扶持下的傀儡政权下走向更深层次的分裂和动荡。
南方政权的真空与割据: 即使有部分北宋官员和军队试图在南方组织抵抗,但缺乏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领袖来整合力量,很可能导致南方各地出现更加严重的割据局面。各路将领、地方豪强各自为政,南方文明的火种能否延续,都将打上大大的问号。即使有人能勉强维持一方稳定,也可能只是地方性的割据势力,而非一个统一的王朝。
临安不会成为政治中心: 临安(今杭州)之所以成为南宋的首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赵构及其随行官员的南渡。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临安即便有其地理优势,也难以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南方政权,其政治中心会选择何处,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二、对军事战略和边境政策的影响:

赵构虽然在军事上常被诟病,但他的“偏安”策略,某种程度上也为南方赢得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得以休养生息,并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发展。

收复中原的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历史上,赵构虽然有收复中原的愿望,但更多时候是将重心放在稳固南方和维系宋朝统治上。他的“苟安”之论,虽然招致后世批评,但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金国的全面决战,尤其是在北宋后期军事力量极度衰弱的情况下。
没有岳飞的战场: 岳飞是南宋初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抗金战绩辉煌,甚至一度威胁到金国的统治。然而,岳飞的悲剧结局与赵构的猜忌和权力斗争密不可分。如果没有赵构,岳飞的命运将会如何?他是否能有机会完成收复中原的伟业?这都是难以想象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少了岳飞这样一位坚定的抗金将领,南宋的军事实力将大打折扣,战场上的态势也会截然不同。
边境格局的重塑: 如果没有赵构,南宋政权可能更弱小、更不稳定,甚至不复存在。这样一来,北方的金国(以及后来的蒙古)可能会更早、更深入地影响中国南方的格局。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对峙,或者其他类型的长期分裂,将成为一种可能性。

三、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冲击:

南宋虽然政治上遭受屈辱,但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与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赵构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关。

文化传承的断裂风险: 如果没有南宋政权,北宋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代表性的文人群体和艺术风格,可能难以在南方得以延续和发扬。虽然文化本身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但一个强大的统一政权,往往是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和保护者。
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南宋的政治稳定,加速了这一进程。如果南宋不复存在,南方经济的发展进程可能会被打断,或者走上不同的道路。一些重要的经济政策,如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可能受到影响。
科技与创新的轨迹: 南宋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如活字印刷、火药武器的改进等。这些成就并非赵构一人所为,但一个稳定的政权能够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一定的土壤。没有南宋,这些科技的创新和传播路径或许会改变。

四、对中国民族认同与政治观念的影响:

赵构的统治,尤其是其对收复故土态度的摇摆和对岳飞的处置,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忠奸”的评判,以及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气节的理解。

“忠”与“奸”的模糊: 历史上,赵构在对待岳飞问题上的表现,使得“忠”与“奸”的界限变得复杂而令人深思。如果没有他,后世对这种政治困境的理解和讨论,也许会缺失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民族情感的塑造: 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其与北方政权(金、元)的长期对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赵构作为这个过程的中心人物,他的行为和决策,自然也成为了塑造这种民族情感的一部分。
政治决策的警示: 赵构的经历,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威胁和内部权力斗争时。他的某些决策,虽然饱受诟病,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政治考量和困境,也值得后人反思。

总结而言,没有赵构,中国历史的走向将是另一番景象。 北宋灭亡后的权力真空和混乱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峻。南方政权的建立与否、其性质、以及其发展方向,都将充满不确定性。历史的天平很可能倾向于更长期的分裂和动荡,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进程也可能被打乱。

更重要的是,赵构作为历史的“关键节点”人物,他的存在与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皇帝的个人命运,更是关于一个王朝的生死存亡,关于数百万人的命运,以及关于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一次重大“变数”。虽然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过去,但对这些“如果”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每一个历史人物所扮演的无法替代的角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时,仅仅一个人物的缺席,就足以改变它的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以为赵构有多大能力,南宋的建立不在于赵构,而在于宋钦宗和孟太后。因此如果没有赵构,而是换一个其他宗室,南宋也是大概率能建立起来的,而且大概率比赵构要经营得好,克复北宋故土绝非痴人说梦。

逃脱靖康之变的太宗系宗室绝非只余赵构一人,除信王赵榛有可能逃脱外[1],其中跟宋徽宗平辈的“”字辈以及与完颜构平辈的“”字辈在宋史中即有:赵士珸,赵士㒟,赵士穹 ,赵士皘,赵不群,赵不弃,赵不尤等。他们均活跃于南宋初年的官场之中。其中的赵士皘,赵士珸也是在北上五国城途中逃脱[2],他们都是濮王[3]的后代,跟宋徽宗同辈。而赵士珸在脱逃过程中还颇有传奇色彩,使用了祖传神技“驴车漂移”。

从上皇北迁,次洺州东,与诸宗室议,欲遁还据城。谋未就而金人围合,皆散走。士珸乘驴西亡,夜半盗夺驴去,徒步疾趋,迟明,抵武安酒家,语人曰:“我皇叔也。”邑官闻之来谒,资以衣冠鞍马。因募得少壮百余人,从至磁州,招集义兵以解洺围。旬日间,得胜兵五千人,归附者数万

调侃归调侃,但赵士珸实际上还是有相当能力和号召力的,他的逃亡之路如果能包装一下,传奇程度足可以与“泥马渡康王[4]媲美。但为什么赵士珸就没有办法成为靖康之后赵宋的带头人呢?那是因为完颜构手上有他没有的一个重要头衔!

这个头衔就是“兵马大元帅”,别看这个头衔看上去很水,可这是当年唐肃宗在安史之乱后所领之职,在乱世中意味着储君。而由于这个头衔背后蕴含的意义,宋钦宗犹豫了半天,要不要给这个头衔加上“”字[5],但在金人攻城正急的情况下,宋钦宗最终还是发出了诏书:

上御瑶津亭,遣使秦仔往河北寻康王,奉圣旨:访知州郡纠军民兵欲起义,此祖宗百年涵养,忠孝之报,天地神只所当佑助,檄到日康王可充兵马大元帅,陈遘充兵马元帅,宗泽汪伯彦充副元帅,同力协谋,以济大功 -------------------《三朝北盟会编 卷六十八》[6]

而当时的完颜构正和赵宋的其他宗室一样,在各地组织军队准备勤王。宋钦宗选择了完颜构作为“兵马大元帅”,应该还是因为完颜构是其兄弟的缘故。但如果完颜构也处于开封围城之中,宋钦宗大概率还是会发出这封诏书,而选择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另一个勤王的宗室赵子崧[7]虽然对于完颜构收到的诏书是“兵马大元帅”、”天下兵马大元帅”还是”河北兵马大元帅”还有争议,但在宗室赵仲琮[8]与完颜构幕僚争论“完颜构是否应该承继大统”时,完颜构幕僚是以“唐肃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在灵武即位”之事最终说服了赵仲琮[9]。由此可见,宋钦宗在情急之下给完颜构的这个头衔有多重要。而在此之后,又一个人的出现彻底奠定了完颜构的君主之位

这个人就是孟太后,她是宋哲宗废后,但由于她的两次被废是政争的结果[10],所以孟太后的遭遇无论在民间还是朝堂都不乏同情者。而在徽钦二帝连带一众宗室被金人虏走后,孟太后因为之前其所居住的冷宫被烧毁,她搬迁至其侄孟忠厚家居住,反而逃过一劫[11]。金人退走后,留下了伪天子张邦昌,但由于他势力单薄,而开封城外勤王军云集,因此张邦昌根本不敢正式登基[12]。因此,他找到了开封城内唯一幸存的赵宋宗室的长辈孟太后,将她奉为“元佑皇后垂帘听政[13]。而孟后在闻知完颜构已建元帅府后,在宗室赵士㒟[14]的帮助下,手书“劝进表”并与“大宋受命之宝”(相当于玉玺)交由自己的亲侄孟忠厚等人送至完颜构处[15]。之后,在赵子崧南外宗正[16]的多次劝进后[17],完颜构顺理成章地登上帝位。

而在之后的“苗刘兵变[18]中,孟太后又一次确保了赵构的帝位。在苗刘威胁其必须辅助皇太子赵旉登基并再次垂帘听政时,孟太后并没有屈服,严词拒绝[19]。反倒是完颜构,露出了其贪生怕死的本性,同意禅让[20]。而之后,孟太后再次联系到当时宗室的首领赵士㒟以及宰相朱胜非[21],嘱托他们帮助平叛[22],并与时在城内为人质的著名的韩世忠夫人梁红玉见面,请其通知韩世忠出兵[23]。可以说,孟太后在苗刘兵变中的作为是完颜构得以复辟的重中之重。

所以说,正是宋钦宗在情急之下颁给完颜构的兵马大元帅之职,以及孟太后交还的大宋受命之宝劝进表等,才是完颜构得以登基的正统性来源。而在完颜构正式登基后,各地勤王之兵也聚集于其麾下,其中就包括宗室子弟赵仲湜,赵叔向,赵子崧等。

赵仲湜在开封失守后,“六军”[24]欲拥立其为帝,但赵仲湜坚辞不受,并在完颜构登基后即率军投奔[25]赵叔向也在开封失守后逃出京城,并召集了军队,之后引军北上欲救回徽钦二宗,然而由于金人已将徽钦二宗转移,赵叔向也扑了个空。而在此时,完颜构登基的消息传来,赵叔向在“过黄河营救徽钦二宗”和“将军队交予完颜构”中犹豫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26]。而赵子崧则联络各路勤王军并结盟,也意欲援救徽钦二宗,但在闻知完颜构开大元帅府之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将其所领军队交给了完颜构[27]。可以说,在两宋之交的乱世中,赵宋宗室体现出了不错的素质,在完颜构名正言顺之后,赵宋宗室就以完颜构为首领,齐心协力重建朝廷。而这如果换一个宗室,只要能得到宋钦宗与孟太后的背书,其实也不难做到。

而除去集结兵力勤王的几位宗室外,其余在地方上的宗室,也在抵抗金人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28]。而宗室高素质的根源,大概是自宋神宗起对宗室子弟开办的宗学教育,并在其后,逐步降低宗室待遇促使他们通过科举出仕以获取更高待遇所至[29]。然而,也许是皇家的骄奢环境,导致对皇子的教育显然不如宗学,完颜构就是这样一个低素质的典型。在局面稍有稳定后,他即找理由杀害了赵叔向[30]。而在多年之后,他又翻出旧账,将交给他手中兵马及三次劝进的赵子崧贬死[31]。只有赵仲湜,大概是因为其同是太宗系,辈分又太高(是完颜构爷爷辈),才逃过一劫。

而在宋金和议之后,绝大部分的宗室都反对议和,因此其中的一些人也遭到了迫害。前述中的赵士㒟,虽然在完颜构登基及在苗刘兵变最终平定中居功至伟,但在他替岳飞冤狱出头后,也被贬官,并最终在贬居地死去[32]赵子昼因反对议和而得罪秦桧,也在贬居中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七年。而赵不尤年少英武,从军于岳飞麾下,在岳飞死后,也被剥夺兵权,在闲居中死去[33]。另一个宗室赵令衿多次批评秦桧的议和,并批评秦桧用其家人做官,也因此被秦桧诬陷谋反,但幸运的是他在被关押审理中,秦桧及时死去,从而令他重获自由[34]

从上可见,如果没有完颜构,赵宋的情况只会更好!

参考

  1. ^ 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马广奔真定五马山砦聚兵,得皇弟信王榛于民间,奉之总制诸砦 ---《宋史.高宗本纪》
  2. ^ 逃脱的还有赵士跂,逃至邢州,在当地土豪的帮助下抵抗金军,但不久后即被捕遇害
  3. ^ 宋仁宗无子,因此宋仁宗的堂兄濮王的儿子宋英宗继承皇位,北宋自宋英宗起的皇帝都是濮王的后代
  4. ^ 传说中,完颜构被泥马背负渡过大河,但这显然是为其正统性背书
  5. ^ 侍御史胡唐老言:“闻康王出使至磁、相间,为士民所遏,不得进,此天意也。乞就拜大元帅,俾率天下兵入卫。”宰臣等奏,犹以大字为难,唐老力争曰:“今社稷危矣,犹惜一大字,非计也。”------------------《宋史.胡唐老传》
  6. ^ 三朝北盟会编多处记录,卷七十有收到宋钦宗诏书的两处记录
  7. ^ 徽猷阁学士通议大夫京西路安抚使何志同,徽猷阁直学士朝议郎知淮甯军府赵子崧,徽猷阁直学士朝奉大夫克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经制使翁彦国,奉议郎都水使者荣嶷等敢告众士金戎(改作人)再犯(改作至)京阙,侵侮暴虐,神人共愤,圣天子屈巳议和,犹未退师,旷日持久,包藏祸心,宗社危辱,王命隔绝天下臣子各奋忠勇誓不与贼(改作之)俱生,今诸道之师大集於近辅,凡我同盟,母徇私母怀异母观衅,戮力合谋,共安王室,以效臣节,三军之士视死如归,千万人惟一心,进则厚赏荣於家邦,退则重刑杀及妻子,有渝此盟,明神殛之,皇天后土,太祖太宗实有鉴於斯言。 ----《三朝北盟汇编.卷89》
  8. ^ 赵仲琮反对赵构即位大统,主张赵构以大将军行事,不改元
  9. ^ 矧皇帝命大王以兵马大元帅,睿意可见矣。今天下兵马会合,不於此时蚤正位号,将恐奸雄乘隙摇毒纷纷,宜用唐肃宗故事,推戴大王即尊位以定天下,实宗庙社稷之福,群黎百姓之幸何。----《三朝北盟会编.卷92》
  10. ^ 孟太后是保守派太后高后选择的儿媳,由于高后在宋哲宗年幼时把持朝政,引起了宋哲宗的反感,因此迁怒于孟后,再加上后宫嫔妃挑拨,孟后被废。但宋哲宗死前已有恢复孟后的意思。宋徽宗登基后,一度恢复了孟后的后位,但由于新党的阻拦,孟后数天后再次被废。
  11. ^ 金人因为畏惧开封城居民拼死抵抗,故令军队陷城后不能下城墙,因此也不能大范围的搜查
  12. ^ 时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东面拱立。 ....独时雍每言事邦昌前,辄称“臣启陛下”,邦昌斥之。---《宋史.张邦昌传》
  13. ^ 金人围汴,时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后以废独存。张邦昌僣位尊号为宋太后,迎居延福宫,受百官朝。胡舜陟、马伸又言,政事当取后旨。邦昌乃复上尊号元祐皇后,迎入禁中,垂帘听政。 ----------《宋史.后妃传下》
  14. ^ 虽是濮王赵允让子孙,但派驻在地方,因此也逃过被虏北上。在金人撤走后,进入了开封。
  15. ^ 后闻康王在济,遣尚书左右丞冯澥、李回及兄子忠厚持书奉迎。命副都指挥使郭仲荀将所部扈卫,又命御营前军统制张俊逆于道。寻降手书,播告天下。王至南京,后遣宗室士㒟及内侍邵成章奉圭宝、乘舆、服御迎,王即皇帝位,改元,后以是日撤帘,尊后为元祐太后。尚书省言,"元"字犯后祖名,请易以所居宫名,遂称隆祐太后。 ---《宋史.后妃传下》
  16. ^ 赵宋在南京即商丘设立的宗室管理机构,当时的主事是赵士㒟
  17. ^ 均是三次劝进
  18. ^ 赵构重用宦官及无能庸将王渊,又不思北伐,激起北方将士不满,发动兵变,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两岁的皇太子赵旉。
  19. ^ 傅等抗言必欲立皇子,太后曰:“以承平时,此事犹不易。况今强敌在外,皇子幼小,决不可行。不得已,当与皇帝同听政。”正彦曰:“今日大计已定,有死无二,望太后早赐许可。”太后曰:“皇子方三岁,以妇人之身,帘前抱三岁小儿,何以令天下!敌国闻之,岂不转加轻侮?傅、正彦号哭固请,太后不听。”傅、正彦呼其众曰:“太后不允所请,吾当解衣就戮。”遂作解衣袒背之状。太后复呼之曰:“统制名家子孙,岂不明晓?今日之事,实难听从。”傅曰:“三军之士,自早至今未饭,事久不决,恐生它变。”顾朱胜非曰:“相公何无一言?今日大事,正要大臣果决。”胜非不能对。适颜岐自帝前来,奏太后曰:“皇帝令臣奏知,已决意从苗傅所请,乞太后宣谕。”太后犹不允。傅等语言益迫。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十四·宋纪一百四》
  20. ^ 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 ------《宋史.后妃传下》
  21. ^ 上亲御楼抚谕,傅、正彦语颇不逊,胜非乃从皇太后出谕旨。----《宋史.朱胜非传》
  22. ^ 会苗傅、刘正彦作乱,士㒟易服入杭,以蜡书遗张浚,趣其勤王;复遗吕颐浩书,勉其与浚同济国难。苗傅等怒浚,浚坐谪。复遗浚书,谓朝廷无他意,俾贼勿疑耳。-----《宋史.宗室四》
  23. ^ 太后召梁氏入见,封为安国夫人,锡予甚渥。后执其手曰:“国家艰难至此,太尉首来救驾,可令速来。”梁氏驰出都城,遇苗翊于涂,告之故,翊色动,手自悴其耳。梁氏觉翊意非善,愈疾驱,一日夜会世忠于秀州。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1》
  24. ^ 北宋负责仪仗的禁军,其时战斗力堪忧
  25. ^ 二帝北狩,六军欲推王而立之。仗剑以却黄袍,晓其徒曰:“自有真主。”其徒犹未退,则以所仗剑自断其发。其徒又未退,则欲自伏剑以死。六军与王约,以逾月而真主不出,则王当即大位。王阳许而阴实款其期。--《四朝见闻录 甲集》
  26. ^ 靖康建炎,太上未立时,有一宗室名叔向,秦王位下人,自山中出来,招十数万人,欲为之。忽太上即位南京,欲归朝廷,然不肯以其兵与朝廷,欲与宗泽。其谋主陈烈曰:"大王若归朝廷,则当以其兵与朝廷。不然,即提兵过河,迎复二圣。"叔向卒归朝廷。----《朱子语类.本朝一》
  27. ^   遂传檄京师,奏于隆祐太后曰:"诸路先闻二圣北迁,易姓改国,恐间有假讨逆之名,以窃据州郡者。乞速下明诏,谕四方以迎立康王之意,庶几人心慰安,奸宄自消矣。"寻以所部兵会济州。-----《宋史.宗室四》
  28. ^ 详情可见贾志扬的《天皇贵胄》
  29. ^ 当然,他们的科举出仕要比普通人简单
  30. ^ 赵叔向死有两个可能,一是被其部将检举有异心后处死,二是朱熹所说被完颜构暗中赐死。
  31. ^ 初,昌陵复土,司天监苗昌裔谓人曰:"太祖后当再有天下。"子崧习闻其说,靖康末起兵,檄文颇涉不逊。子崧与御营统制辛道宗有隙,道示求得其文,上之。诏年史往案其狱,情得,帝震怒,不欲暴其罪,坐以前擅弃城,降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赦,复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卒于贬所。 ---《宋史.宗室四》
  32. ^ 士〈亻褭〉数言事,忤秦桧。及岳飞被诬,士〈亻褭〉力辨曰:"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忘二圣不欲复中原也。臣以百口保飞无他。"桧大怒,讽言者论士〈亻褭〉交通飞,踪迹诡秘,事切圣躬,遂夺官。中丞万俟离复希旨连击之。谪居于建,凡十二年而薨,年七十。 《宋史.宗室四》
  33. ^ 不尤,有武力。靖康之难,与王明募义兵,与金人战,雄张河南、北。盗皆避其锋,曰:"此小使军也。"高宗即位,引众归,补武翼郎。从岳飞平湖寇。飞死,桧夺其兵,遣守横州而卒。 ----《宋史.宗室四》
  34. ^ 今衿,嘉孝穆公世〈山失〉子也。博学有能文声,中大观二年舍选。靖康初,为军器少监。言事忤旨,夺官。绍兴七年,以都官员外郎召。张浚罢,令衿请对留浚,言官石公以揆论令衿阿大臣,复罢。久之,以事抵临安,中丞李文会劾令衿"昔为大臣缓颊,今复奔走请托。"诏送吏部。吏部直令衿,奏除德安府通判,迁知泉州。泉属邑有隐士秦系故庐,唐相姜公辅葬邑旁,令衿建堂合祠之,郡人感其化。归寓三衢。尝会宾客观秦桧家庙记,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句。通守汪召锡,桧兄婿也,颇疑令衿,讽教官莫汲诉令衿论日月无光,谤讪朝政。侍御史董德元承风旨劾之,诬以赃私。诏下令衿狱,案验无状,乃论令衿谤讪不逊,追一官勒停,令南外宗正司拘之。桧除召锡湖南提举以报之,衔令衿,必欲置死地。初,赵鼎之子汾归过衢,令衿赆之,侍御史徐嚞希桧旨,诬令衿与汾有密谋,伺朝廷机事。捕汾下大理寺,俾汾自诬与张浚、李光等谋逆,而令衿预焉。狱上,桧病不能省,乃获免。桧死,复爵。二十六年,授明州观察使袭封。引疾乞奉燕王祠,许之。寻加庆远军承宣使。二十八年薨,赠开府仪同三司。 ----《宋史.宗室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没有赵构,中国历史的天平,或许会向着另一个方向倾斜,其走向之复杂,影响之深远,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绝不为过。这位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虽然争议颇多,但其决策和行为,无疑塑造了北宋灭亡后的关键时期,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临安的崛起与偏安的定型:假设宋高宗赵构从未登上皇位,或者在靖康之变后未.............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周芷若的“倘若我问心有愧呢?”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冰棱,直刺张无忌最柔软的心房。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他过往行为的审视,更是对他们之间复杂情感的一次沉重拷问。在没有赵敏的干扰,也未曾沾染那份复杂情愫的情况下,张无忌面对周芷若的质问,他的回答,会更纯粹,也更直接,但同样会充满挣扎。首先,张无忌的回应,一定会.............
  • 回答
    《还珠格格》这部剧,如果没有赵薇饰演的小燕子,是否还能火?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很有可能依然会火,但其火爆的程度、传播的广度和留下的文化印记,很可能都会大打折扣,甚至与我们现在熟知的那个现象级爆款电视剧相去甚远。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赵薇饰演.............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历史的车轮按照这条岔路转动,赵构的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岳飞真的收复了中原,甚至是燕云十六州,赵构能否因此被后世誉为明君,这个过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会伴随着哪些复杂的因素。假设的开端:岳飞的“不召”与胜利首先,我们得设定一个前提:赵构没有下.............
  • 回答
    如果张无忌当时不在场,张三丰独自面对赵敏麾下那群高手,能否全身而退,甚至将其击退,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况、张三丰的实力以及赵敏手下这些高手的构成和他们的具体战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张三丰是那个时代武学的巅峰,是公认的天下第一。他所创的太极拳.............
  • 回答
    且说张无忌与周芷若的婚事,本该是江湖中一段佳话,却因赵敏的“搅局”而横生枝节,最终成了无数读者心中的意难平。然,若时光倒流,赵敏当日不曾现身,张无忌与周芷若便顺遂地拜了天地,这场婚姻又将走向何方?张无忌,纵使心中对赵敏的情意难舍,但面对身负峨眉掌门之责,又情深义重的周芷若,他终究是信守了诺言,完成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国时期赵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赵武灵王不废长立幼,而是继续由他的长子赵章继承王位,并且假设武灵王能安然度过晚年,赵国真的有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最终灭掉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六国吗?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赵国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劣势,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审慎的判断。首.............
  • 回答
    赵武灵王若是能长寿,赵国灭秦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并非板上钉钉,这其中牵涉到许多变量和变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如同剖析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赵武灵王为何被视为关键人物?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武灵王为何如此重要。他的“胡服骑射”改革,绝非仅仅是换套衣服那么简单。这是一种深刻的军事和制度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 回答
    赵国若能挺过秦国的吞并,秦赵两国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相互间的看法,必然与我们熟知的历史轨迹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兴衰的差异,更是两种政治、文化、军事理念碰撞与融合的另一种可能。一、 历史的“假设”与秦赵关系的重塑首先,我们需要厘清“赵国未被秦国攻破合并”这一假设的关键点。这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种情.............
  • 回答
    “没有律师愿为N号房事件主犯赵博士辩护”这一说法,在理解和看待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涉及到法律、伦理、社会责任以及律师职业的特殊性等多个维度。一、 事件背景回顾:N号房事件首先,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N号房事件的性质。这是一个极其恶劣的性剥削和犯罪案件,以大规模、有组织地传播未成年人色情影像.............
  • 回答
    那一年,南宋最后的皇帝赵昺,本该随着那艘载满绝望的战船沉入冰冷的崖山海底。然而,历史的车轮若是偏离了既定的轨道,又会碾出怎样的故事?设想一下,如果赵昺在那场浩劫中奇迹般地逃脱,并选择了一条与皇位彻底告别的道路,隐姓埋名,直到大明王朝的建立。那么,当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目光触及这位南宋残余时,他的回应又会.............
  • 回答
    赵薇新电影《没有别的爱》启用台湾艺人戴立忍,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戴立忍的过往经历与政治立场争议:这是引发争议的核心原因。戴立忍在台湾被称为“文艺片导演”和“演员”,但他的过往经历中,一些与“台独”相关的行为和言论被一些大陆网民和媒体放大和解读。 “.............
  • 回答
    在评价微博上赵薇对电影《没有别的爱》被抵制事件所发表的声明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背景和赵薇的声明内容。事件背景:2016年6月,赵薇导演的第二部电影《没有别的爱》因其主演阵容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其中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 启用台湾演员戴立忍担任主演: 戴立忍被指控过去曾参与或支持台湾的“反服贸.............
  • 回答
    关于日本官员“核废水喝了没事”言论与中国外交部回应的深入解读近期,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处理水排放入海的事件持续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官员抛出“核废水喝了没事”的说法,更是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来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犀利回击。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关于“刘备一生都没重用赵云”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点,也触及到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关键角度。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这个观点可以说是有其道理,但也存在着不少反驳的理由。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重用”这两个字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如果“重用”指的是让赵云担任独当一.............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赵丽颖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作为《青云志》(也就是电视剧《诛仙》)的女主角,有没有看过原著小说?”她当时的回答是:“没有看过。”这一下,可就炸开锅了。首先,这触动了很多原著粉的神经。 《诛仙》作为一部拥有庞大读者基础的玄幻小说,它的故事、人物塑造、世界观,都承载着很多人的情.............
  • 回答
    马云在谈到与赵薇的联系时,以“见面加起来也没超十次”作为回应,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多层信息和值得探讨的观点。要理解马云的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马云作为公众人物的身份和言论的考量: 规避争议,管理公众形象: 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深知自己的.............
  • 回答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个关键转折点,其直接后果是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导致明朝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遭受重创。如果这一事件未发生,明朝的走向可能会有显著不同。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性历史情境: 一、政治格局的潜在变化1. 皇位继承与政治稳定 明英宗复位与夺门之变:若土木堡之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