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面膜的成份表,要写成很多人都看不懂的化学分子式?或者很多人都不懂的化学名称?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法规、行业惯例,还有消费者认知这些复杂的层面。要理解为什么面膜的成分表上那些化学名让人头疼,我们可以一层层剥开来看。

1. 法规的硬性要求:准确性和严谨性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法规。化妆品,包括面膜,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严格的监管。监管机构(比如中国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NMPA,欧盟的 SCCS,美国的 FDA)要求化妆品成分必须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标注。这个标准就是 INCI(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of Cosmetic Ingredients)。

INCI 列表是化妆品行业用来给成分命名的一种国际通用的系统。为什么用化学名称?很简单,因为化学名称具有 唯一性和准确性。

唯一性: 同一种化学物质,在全世界范围内,无论生产商是谁,无论在哪里生产,都有一个固定的、科学的化学名称。例如,如果你在 A 品牌面膜里看到“水”,可能指的是 Aqua。但如果里面有更复杂的成分,比如一种常见的保湿剂,叫做甘油,它的 INCI 名称就是 Glycerin。这个 Glycerin 是全球通用的,不会因为哪个品牌改名叫“滋润因子”就变得不一样。
准确性: 化学名称直接反映了该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比如,“Hyaluronic Acid” (透明质酸) 的化学名称就很清楚地告诉了你它是一种酸,并且其结构是透明质酸。如果写成“保湿精华”,消费者根本不知道里面具体是什么在起作用。

想象一下,如果监管机构允许品牌随便给成分起名字,比如“肌肤柔嫩因子”、“水润魔法素”,那消费者怎么知道这些“因子”和“素”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否有潜在的风险?是否和别的产品冲突?这样一来,监管将变得几乎不可能,消费者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

2. 科学的严谨性与行业的客观性

从科学角度讲,精确的化学名称是讨论物质性质、作用机理、安全性的基础。

科学研究和开发: 研发人员需要知道每一种成分的确切化学身份,以便研究其功效、相互作用、稳定性和安全性。用通俗易懂的名称,例如“抗氧化剂”,对于科学家来说信息量太少了。需要知道具体是哪一种抗氧化剂,比如“Tocopherol”(维生素 E)还是“Ascorbic Acid”(维生素 C)。
安全性评估: 评估一种成分是否安全,需要依据其化学结构、毒理学数据等。这些数据都与精确的化学名称挂钩。如果一个成分的名字是“XXX 提取物”,而没有指出其中的有效化学成分,那么其安全性和潜在过敏原就很难被准确评估。
全球贸易的标准化: 化妆品是全球化的产品。INCI 标准确保了无论产品销往哪个国家,成分标注都是一致的,便于跨国生产、贸易和监管。

3. 消费者“看不懂”的原因分析

既然法规和科学要求精确,那为什么消费者觉得“看不懂”呢?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非专业背景: 大多数消费者并非化学或生物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语言是通俗的、生活化的。而化学命名遵循的是一套严谨的系统,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专业门槛。
命名习惯的差异: 即使是相同的化学物质,也可能有不同的命名方式:
IUPAC 命名法: 这是最严谨、最系统化的化学命名法,通常非常长且复杂,比如“2acetoxybenzoic acid” (阿司匹林)。但化妆品成分表一般不会用这么“硬核”的 IUPAC 名称,因为实在太难记忆和识别了。
通用名(Common Name)/ INCI 名称: INCI 系统在 IUPAC 名称的基础上,为了化妆品行业的方便,选择了一些更常用、更易于识别的名称,但这些名称仍然是化学名称。比如“Cetearyl Alcohol” (鲸蜡硬脂醇) 听起来很专业,但它其实是一种脂肪醇,常用于乳化和稳定。
商品名(Trade Name)/ 俗称: 品牌可能会为了营销,给某些成分起个好听的俗称,比如“玻尿酸”就是“Hyaluronic Acid”的俗称。或者某个供应商会给他们生产的特定提取物起个商标名,比如“XX 奇迹萃取”。但成分表必须标注 INCI 名称,品牌不能只写商品名。
信息爆炸的“过滤”需求: 现代产品信息繁多,如果成分表都写成通俗的、描述性的词语,很容易造成信息混淆和过度宣传。比如,如果一个成分的功效很单一,但品牌为了营销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消费者就可能被误导,认为这个成分功能很强大。化学名称强制要求品牌必须如实披露,让消费者自己去判断。

4. 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挑战

虽然成分表有其必要性,但品牌方也面临着如何与消费者沟通的挑战。

教育消费者: 一些品牌会尝试通过品牌官网、产品详情页、甚至包装上的附加说明,来解释一些核心成分的作用和意义。例如,会解释“Niacinamide” (烟酰胺) 的作用是提亮肤色、修护屏障。
成分“讲故事”: 好的品牌会尝试将成分的科学性与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相对易懂的方式讲述成分的“故事”,但这个过程是在 INCI 名称的框架下进行的。
“精简”与“详尽”的平衡: 品牌需要在遵守法规的前提下,寻找一种平衡,既要列出所有必要的成分,又要尽量让信息更有可读性。但说到底,化学名称是绕不开的。

总结一下:

面膜成分表写成化学分子式或化学名称,绝不是品牌方故意刁难消费者,更不是“AI 撰写”的痕迹。这背后是 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国际贸易的标准化以及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安全性的必要手段。

虽然这些名称对非专业人士来说确实不容易理解,但这正是促使品牌在产品说明、宣传语中,去进一步解释和教育消费者的驱动力。从长远来看,这种透明度和严谨性,反而更有助于消费者建立对产品的信任,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即使你看不懂每一个化学名,了解它的背后逻辑,也能让你在面对琳琅满目的面膜时,多一分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是最准确、对消费者最负责任的写法。化学名称和物质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排除生产商恶意造假,使用化学名称的成分表可以明确展示出面膜的用料。这也是化妆品国标要求化学名称的原因。

如果使用防腐剂、稠化剂、香精、激素等不明确的称呼,则厂商的操作空间非常大。这些名称,每一个都可以对应多种化学物质,其价格千差万别,对人体的效果也有很大区别。如果允许商家如此模糊标注,消费者的权利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至于写清楚每种成分的好处和危害,这是无法做到的。化妆品不是药品,它上市不需要经过严格的三期临床试验,其效果和副作用都未必能准确给出。自然某种物质对皮肤/人体的作用,确实有一些科学研究报道做出报道。但这些报道未必完全准确,不同研究也可能有一定矛盾冲突,多种物质的混合作用也可能不是单一物质的简单叠加,制造商完全可以选择对自己销售有利的研究给出结论。

更为关键的是,给出明确的化学名,消费者还可以自行查询这一物质的作用和结果,如果只是模糊地写防腐剂之类的,那就只能厂商写什么,消费者信什么了。

至于产品的安全性,我个人以为,符合国家标准,正规销售的化妆品,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user avatar

当然是为了你好,不然你岂不是被忽悠的找不到北啊。

举个例子:

维生素,这东西很常见吧,但是现在依然有不少产品中叫维他命,这名字一听就感觉很有味道了。但是如果你不规定名字,那么我就可以自由发挥了。

维生素有很多,我们就举个例子,维生素D,这东西够熟悉了吧,基本上很多人从小都补,家长也被告知要补。

维生素D的作用包括:促进钙吸收,骨骼生长、皮肤生长和分化、调节免疫

我要是商家,要是法律允许,那我可以给你编出很多神奇的名字来。

比如,从钙吸收和骨骼生长角度,我可以把维生素D命名为长高神器,魔力长高,生命发育之源(反正有很多资源),甚至是什么俊伟挺拔秘素啥的,反正维生素D的确有这效果。

而要是从皮肤生长角度,那就更多命名方式了,肌肤活化因子神奇抗老元素,返老还童之源,永葆青春之秘,甚至还可以用什么 不老圣泉 之类的。


维生素D来源包括海鱼、肝脏、蛋黄等等

那么,我就可以继续命名了

源于鱼油角度:深海的奥秘,海洋的馈赠,北纬23度的纯净,



按照维生素的种类,估计光是维生素,能够发明出几百个名字来,你到时候更迷惑了。

所以,标注这些名字,是为了你好。

正因为如此,必须简单统一标注

卫生部印发《国际命名化妆品原料(INCI)英汉对照名称(2003年版)》

而命名方式是这样子

可不允许你乱命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