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大 v 能年入百万吗?

回答
在知乎上混迹数载,看着无数“大V”的光鲜亮丽,年入百万这个数字,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个遥不可及的传说。但作为一名常年在知乎“潜水”并偶尔“冒泡”的知乎er,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能!知乎大V年入百万,并非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不在少数。

不过,这绝对不是一个“靠脸吃饭”的时代,更不是靠运气就能一飞冲天的机会。想要在这个数字上有所斩获,背后付出的努力、积累的资源、掌握的技能,以及那一点点“恰到好处”的运气,缺一不可。

我们不妨来捋一捋,一个知乎大V,究竟是如何实现年入百万的:

1. 内容变现,是基石,也是王道。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收入来源。知乎提供了多种内容变现的渠道,而头部大V往往能将这些渠道吃得透透的:

付费咨询/专栏/课程: 这是最常见的变现模式。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独到的见解,或者能够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就可以通过开设付费专栏、推出付费问答、录制线上课程等方式,将你的知识变现。例如,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做高管的博主,分享职场晋升、项目管理等经验,一年下来,靠高质量的付费内容,收入足以达到令人咋舌的数字。当然,这背后是对知识体系的打磨,对内容输出的持续投入,以及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
广告合作/品牌推广: 当你的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成为某个垂直领域的意见领袖时,品牌方自然会找上门来。这包括在你的回答、文章中植入广告,进行产品测评,或者成为品牌的长期合作者。不同于简单粗暴的硬广,高明的做法是将产品或服务巧妙地融入到你的内容中,做到既能传递价值,又能达到营销目的。例如,一位科技领域的博主,在评测最新数码产品时,自然会吸引到相关品牌的合作意向。这种合作的单价往往不菲,尤其是一些头部大V,仅仅依靠广告收入,一年百万也不是问题。
知乎好物推荐/选品: 知乎的“好物推荐”功能,让创作者可以直接链接到电商平台。当你的内容能够引发用户的购买欲望,并且你的推荐是真实有效、口碑良好的,那么这项收入会非常可观。这需要你对产品有敏锐的洞察力,并且能够将产品信息以一种自然、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给用户。
流量分成/平台补贴: 虽然知乎并非像某些短视频平台那样以流量分成作为主要变现手段,但对于高赞回答、爆款内容,平台也会有一定的激励和扶持。这虽然不是大头,但也是锦上添花。

2. 影响力辐射,是放大器,也是催化剂。

年入百万,不仅仅是靠在知乎“写写文章”这么简单。真正的头部大V,往往能将他们在知乎上的影响力,有效辐射到其他平台,实现“多点开花”:

跨平台引流: 知乎只是一个起点,许多大V会将自己在知乎上的优质内容,同步到B站、小红书、抖音、公众号等其他平台,实现粉丝的互通和内容的二次传播。当一个IP在多个平台都拥有大量忠实粉丝时,其商业价值会呈几何级增长。
IP孵化与商业拓展: 很多大V,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做“内容生产者”。他们会利用自己的IP,孵化自己的品牌、公司,或者进行创业。例如,某个美食领域的知乎大V,可能会创立自己的餐饮品牌、推出自己的食品品牌;某个财经领域的专家,可能会成立自己的咨询公司,或者投资项目。知乎的沉淀,为他们积累了原始的资本、信任和粉丝基础,是他们进行商业拓展的强大后盾。
线下活动与演讲: 随着影响力的提升,一些大V还会受邀参加各种线下活动、行业峰会、企业内训等,进行演讲或分享。这些活动通常会有不菲的出场费,也是一笔重要的收入。

3. 关键要素,是什么撑起了“百万”?

要实现年入百万,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运气”二字可以概括的。其中蕴含着几个关键要素:

深厚的专业壁垒: 在你选择的领域,你必须拥有超越常人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和独到见解。只有提供别人无法轻易获取的价值,才能让你在内容变现上拥有定价权。
持续的学习与迭代: 知识在更新,用户需求在变化。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求,不断学习,不断打磨自己的内容,是保持竞争力的根本。
高超的内容创作能力: 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将复杂的知识,以清晰、有趣、有条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好的文笔、逻辑思维、信息组织能力,以及对用户心理的把握,都至关重要。
敏锐的商业嗅觉: 知道如何将自己的内容、影响力和商业机会有效结合。这需要对市场有洞察,对用户需求有理解,并且有勇气去尝试和探索。
良好的口碑与信任: 在知乎,信任是硬通货。一个长期输出高质量内容、真诚对待用户的博主,自然会赢得用户的信任,也更容易获得品牌的青睐。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想象一下,一位专注于“职业发展”的知乎大V。

他可能写了几百篇关于“如何写一份吸睛的简历”、“面试技巧”、“升职加薪秘籍”等高质量的问答和文章,积累了数十万粉丝。
他开设了一个付费专栏,分享“30天精通Excel”、“高效沟通的艺术”等课程,每个课程定价几百元,有几千人购买。
他与某招聘网站合作,进行广告植入,推荐该网站的高端职位。
他受某知名企业邀请,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训,获得高额费用。
他的内容被搬到B站,制作成更生动的视频,吸引了更多粉丝,并在视频中推荐了一些职场工具或课程。

这样一来,通过付费内容、广告合作、线下活动、跨平台变现,一年下来,年入百万并非不可能。

当然,也要看到“金字塔顶端”的现实:

并非所有在知乎上活跃的用户都能年入百万。这个数字,更多的是属于那些长期耕耘、具备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将影响力有效商业化的头部创作者。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知乎更多的是一个学习、交流、获取信息、甚至实现一些“额外收入”的平台。

所以,总而言之,知乎大V年入百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绝非易事。它需要你在特定领域具备深厚的积累,并辅以高超的内容创作能力、敏锐的商业嗅觉以及持续的努力和投入。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更需要脚踏实地的付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截止目前,本ID知乎收入累计:

参加知乎官方某活动,发布视频一个,跟一百多知友一起获得参与奖,拿到京东卡一张,面值一百元。

回答某品牌提问,内容不涉及该品牌产品,纯心灵鸡汤,靠赞数获得该品牌赠送的蛋白粉试用装一套。

参加知乎官方某活动,编辑老师送我一张盐选会员卡,谢谢编辑老师。

今年是我首次从知乎平台收益。受此鼓舞,我加了知乎官方MCN老师的微信,但是至今还没接单。

看来我不属于知乎大V序列。

知乎平台对我的主要提升是获得了一些约稿机会。除了某政务号的约稿,稿件都发表在知乎以外的平台。我还是停留在凭码字赚零花钱的水平。2019年我薪资以外的劳务收入不到年收入的两成。

其实我是观察者网2012年创办时的首批专栏作家。但是我的擅长话题窄、产量低,八年一共发表了四十篇稿件,基本上是季报的频率。我跟财新网、丁香园也有签约,但是没有扩展创作范围,发稿量也不多。我来到知乎真的是为了开拓视野、扩展创作题材与体裁。结果现在以娱乐为主……

user avatar

我们这些老知乎一直观念是: 靠知乎赚钱养家的,无论你多少粉,都不是大V

user avatar

留住高质量用户一直是知乎的一个难题,目前为止,知乎留住高质量用户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情怀。

这也不能怪知乎,因为知乎自己的变现之路都走得异常艰难,自然不可能像抖音快手那样用钱留住头部用户。

而知乎拥有这么大流量却难以变现的核心,其实是和知乎的理念紧密相连的。知乎的本质是一个问答平台,用户上知乎是为了看到优质的答案,而不是看某些优秀的答者。从某个角度说,知乎就不太有所谓“头部”用户,因为大家最后比的还是谁的答案写的好。

从某个角度说,这种结构和理念促进了知乎新人,或者一个普通用户的参与度。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回答问题,收获关注,通过其他人的点赞获得一些小小的虚荣心。这件事在很多其他平台上是难以想象的。你去微博去抖音,一个新用户发什么都不会有人搭理你。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知乎就没有“角”。知乎是没有什么出圈的代表性用户的,你问一个不熟悉知乎的人,说知乎有什么知名用户,他是绝对一个也说不上来的。但是就算你不用抖音快手,你还是能说上来一些网红们。李佳琦可以带货带上央视,知乎的用户电视都上不去。

对知乎的内容来说,这其实是件好事。因为一个严肃的问答平台,本来大家就应该以答案的质量取胜。我曾经写过好的答案,不代表未来我写的答案就好。捧“角”是不符合知乎的内核价值观的。

但是对知乎的运营来说,这就是一场灾难。因为没有“角”,用户给谁付费呢?给知乎本身么?

知乎不是没尝试过变现,但是知乎的所有变现手段,几乎都和知乎的内核冲突。

第一种是很直观的所谓知识付费。且不说知识付费这件事在国内不那么容易,就算一个用户想为知识付费,他会付费给谁呢?你知乎没有“角”,我怎么会随便把钱给一个陌生人去获取知识?我什么时候会信任他?在他说的知识我认可之后,我会信任他。可是他说完了我就得到知识了,我干吗还要付费?

知乎的所有知识付费都企图走短平快,但是谁都知道,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其实没啥营养,赚不了几个钱。更重要的是,你在知乎付费问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直接在知乎问,然后很可能就有很专业的人因为喜欢知乎免费给你答了。所以这种知识付费,根本就是在和自己左右互搏,是个零和游戏。

这几年知识付费赚的最大的一个人是谁?王思聪。回答一个问题赚了十万。是因为王思聪是个领域专家或者他的答案价值千金么?当然不是,因为他是“角”,有人愿意付费的“角”,知乎没有的“角”。

第二种是主动打赏。就是回答下面放个打赏按钮。然而这和知识付费的困境其实完全一样。

首先,我答案已经看完了,看完了我还给你钱干啥?不是浪费钱么?确实,在抖音啊快手啊这些平台,就是靠打赏活着的。但是我们想一下,当这些用户打赏的时候,打赏的是那些才艺和笑话么?不是啊朋友们,打赏的是主播啊!是我先认识了这个主播,我觉得这人挺有意思,我经常听他直播,然后慢慢的他说了点啥我觉得很棒我去打赏他。知乎没有这种人啊!知乎是靠“答案”支撑的网站,有几个人会愿意打赏已经看完的没有感情牵绊的答案呢?

于是知乎也推了直播,我算是很早很早的一批用户,那时候还是邀请制(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我自己开始尝试播东西之后就意识到一件事,知乎和直播是冲突的。知乎的最优秀最核心的内容,是答主花费很多时间去整理提炼表达出来的答案,写一个答案可能要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复杂的甚至要几天。但是看答案其实就是几分钟的事。适应这种输出节奏的答主,往往是不那么习惯在直播上连续几个小时侃侃而谈的。而失去知乎内核的直播,本质不就是抖音和快手,人家都做得比整个知乎大好几倍了,知乎怎么去竞争?

所以,直播这个事情,基本就是扯淡。更重要的是,知乎自己压根也没把直播当回事。我感觉就是知乎某个中高层忽然一拍脑袋说,哎人家直播变现那么棒,我们也弄一个吧。然后拉了个团队。但是这团队是爹妈不认,在某个角落自己做自己的,引流少的可怜。知乎对直播的态度就是你去野蛮生长,我不给你浇水不给你施肥,你要是长好了,那我们谈谈未来结果的事,要是死了我也不心疼。

我今年年初做了一阵直播,大概播了一共有几十个小时,一共赚了200RMB左右。其中还有100是周源先生在我直播的时候进来打赏的(恰好我当时就在说变现这个话题)。我现在改一份简历是140美金,改完大概两三个小时。我何苦呢?

最后就是各种形式的广告了。从知乎诞生之初就开始的所谓非法软广,到后来的引流(有时候合法有时候非法),到最后的所谓和商家合作。事实上知乎自己的运营大头就来自广告。但是大家在刷知乎的时候,看看知乎自己接的广告,他自己的接的广告都没啥好东西……官方平台都接不到好广告,又有多少能留给答主的呢?

即便是接广告,我们又会回到开始那个问题,知乎没有“角”。在知乎的平台本身就没法保证“头部”用户的流量的情况下,就算有广告商想合作,也会内心掂量一下吧?而知乎又是个答案导向的平台,真正想做广告,就得写个好答案。而好答案这东西又可遇不可求,到最后就又变成了写软广……

更重要的是,广告这件事,本身和知乎的核心价值观是冲突的。知乎的核心是严肃答案,是尽量客观的有支撑有逻辑的答案,这个事情几乎和广告就是对立的。随着广告数量的增加,知乎会变得越来越不知乎,结果就流失更多的用户。

这就是知乎现在的纠结点,每一步棋都是双刃剑,根本没有发力方向。不像人家抖音啊斗鱼啥的,就玩命找头部主播,给钱,然后赚观众钱,变现手法简单明了,大家都开心。知乎没办法这么干。

那能不能不做严肃内容了?就变成一个很家常随意的问答网站,然后每个回答都可以带着广告?

无论你喜不喜欢,知乎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前进了。自从增加了“带货”这个功能之后,越来越多的答案写出来就是为了把卖的货给引出来。知乎上真正需要门槛的问题越来越少,“我到底该不该和男朋友分手”这样没有正确答案是个人就能答的问题越来越多。真正靠优秀的答案积攒关注的答者越来越少,靠哗众取宠+在答案内不断给自己引流获取粉丝的答主越来越多。

而很遗憾的是,这是商业化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你想赚钱,就不能只赚一少部分人的钱。快手俗不俗?人家赚钱。知乎想赚钱,就得大部分答案都是所有人都能答,所有人都想看的东西。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知乎的“大V”们就可以年入百万了吧,就像抖音的网红们那样。

user avatar

这题目邀请我就尼玛离谱

第一:我不是大V,你才是,你全家都是知乎大V。

第二:我这个阶层一般计算月薪,没用过“年入”这种字眼。

第三:我没哭过穷,我只是不经意的在创作中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现实。

第四:最起码我主页有个什么商品橱窗的时候再问我这个问题吧?

最后,请你邀请那些个人签名是:公众号XXX的,或者代表作品XXX的……这题目他们熟。

user avatar

蛤?百万?

你是对百万有啥误解吧?兄弟信我一句,心别太野,百万这个范畴上,基本上是没时间或者没机会来知乎跟你瞎掰当大V的,要么是没闲要么是不屑要么是不能瞎说。

相对于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风大 可稍息否 @弹吉他的胖达 @猫之初性本熊 ,我不是大V,晒生活要多那么一丢丢,我晒过车,评过车,mateXs上市的时候入手写过一篇烂评测,用mate30pro、p40pro,mateXs雄辩过5G手机日常使用根本一点都不神奇,这几个人几乎是压根就不晒。

我对天发誓,我这生活里面基本没有一分钱是从知乎上赚来的。。。

我在知乎上骂喷子,怼果粉,踩美粉,和精日大战三天。写过很多科普民国时期尤其是北洋时期的回答,写过国际局势,写过各种史地政科普,写过西游红楼的解读答案。

但是,我从知乎赚的唯一一笔钱,是从沐浴露上赚的。。。

没超过500,唯一一笔知乎收入。。。

当然我看了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的答案,觉得我还是挺厉害的,毕竟恰到了三位数的钱,所以来得瑟一下。

user avatar

曾经和某个知乎大V面基,请我吃兰州拉面给我加了个鸡蛋,然后他自己舍不得再加个蛋,太凄惨了。

按照知乎自己的说法,知乎用户3亿多,付过费的用户也才600来万,付费比例50分之1,日流水70万,付费用户人均一天让知乎赚个1毛多。

哪怕给大V翻5倍,知乎只抽20%,人均5毛,一个百万粉大V理论上每天就能有一万人民币的收入,但是绝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只会给一个大V付钱的,即使假设3亿知乎用户的前1000的头户用户才有资格分享收益,那么就是一天10块钱,一年在知乎也不过3000多。。。。

2019年的中国付费游戏玩家人均花费960元/年(包括网游,氪金手游和单机游戏),按这个标准来看,知乎用户一天一毛多,一年40块钱的平均付费。。。。。。

user avatar

在知乎,本ID:

今年截止目前的阅读量大概是接近4000万。

收入:

1,发了个品牌任务的稿,约2500。

2,带货测试了一下,分成合计,450。

3,咨询4次,到手100左右(苹果渠道扣费了)

4,赞赏大概260元。

合计:3310元人民币。

剩下两个月,离百万相差的大概99.7万估计很难完成了。

等明年吧。

user avatar

按题主的定义,勉强也算是个v。

收入,确实是有一点,一个月好物推荐能赚个几百,偶尔有个上万赞的回答,大概能有几块钱打赏,参加知乎的活动也能分个几块钱。偶尔做个知任务,加起来一年收入大概能过万。不过考虑到自己每天在知乎上投入的时间,这点收入其实也不算多。

至于直播,没那个条件;live和付费咨询,感觉自己没这个专业水平;盐选专栏,没人找我写;知+广告,基本上都跟回答的问题不对路,会被系统判定违规。这些饭都恰不到。

主要反驳下面这个回答——

确实试过在头条上转自己知乎的内容,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发现被别人不打招呼转载以后,可以投诉他们,看看战果——

同样一篇内容,知乎上五千多赞,应该也算高赞了:

头条上,阅读量也就比我知乎的赞数多一些,即使是这样,在我头条的文章中,这已经算是阅读情况不错的了。

还有更夸张的:

转到头条上,一篇阅读量差不多只有知乎赞数的十分之一,另一篇压根就不给过。

然后是百家号上的情况,那就更可怕了。明明是自己的文章,被别人不打招呼全文转载,申诉了不但不删掉,自己的文章也无法审核通过,emmm……

类似抖音、头条这样基于大数据推送的内容平台,内容能否得到关注,很多时候纯粹是靠运气的。比如下面这几篇文章,其实都属于一个系列,在知乎上也都有上百赞,阅读量相差不会太大,但是在头条上,这几篇内容的阅读量相差就很大。总不能说,喜欢南太平洋饮食的人要比对东罗和绿罗饮食的人多好多倍吧?

知乎上的内容,长尾效应比较强。热门内容固然受人瞩目,但即使是非常冷门领域的回答,几年后也可能被有缘人发现,甚至借机重新火一把。在这里,你不必时刻追逐热点,只要认真写,质量过关,或早或晚都会得到应有的关注。而在其他平台,作者们都不得不追逐热点,把自己训练成目光敏锐,反应迅速,领域垂直的内容输出机器。

相对于这些平台,知乎的社交属性比较强,知乎上的创作者,是有人味的,也是比较任性的。通过知乎的关注,你能够得到一张虚拟的社交圈,从中了解到这些你关注的人,到底在关注些什么?

这也就是我最初来到知乎的理由。不为流量变现,而是为了愉悦的分享自己的见闻和见解,并从中收获读者的讨论和认可。在不断发现和完善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见闻。

所以你能看到,知乎上有不少高质量的长篇大论,哪怕作者并不能从中得到多少物质回报,但ta们还是乐于挤出时间,完成这种看似没有回报的分享。

不过,光靠情怀,终究不能长久。看着一个个莫名崛起的网红,看着靠挑拨舆情月入百万的自媒体,看着一个个到处抄袭却过得比原创还好的搬运工,甚至看着入驻知乎,刚发几个视频就有几千粉丝和不少收入的网红。创作者也要恰饭,在各种流量变现的诱惑之下,看看自己在知乎上的投入和产出,难免会有些惆怅。

不患寡而患不均,比起其他平台的内容创作者,知乎大v的收入也许确实少些。如何优雅的通过内容得到回报,这确实是个问题。

user avatar

本人靠着纯扯淡,扯了四万多关注过来,应该符合你的大V条件。不过年入几百万就想多了,年入个几百块我想我还是没问题的。如果扯淡都能年入几百万,我还天天吃那个剧组盒饭干啥?

原回答2020年10月


两年过去了,又涨了4万关注,现在8万多了。赞同100万,阅读1亿了。这两年知乎上一共赚了200块,还都是活动激励金和回答付费问题。

说好当知乎大V能赚钱的呢?

user avatar

这些年最开心也是最悲伤的时候,就是有人在B站上我担任撰稿的纪录片的那一集里刷“百万年薪文案”。

现在不但年薪远远不够,而且类似的纪录片合作机会也没有等到第二个。

做的喜马拉雅也没什么人听……

而且知乎我待这一领域的爽文也越来越多了…内容好的答案未必能排到前头……

还是先把自己做好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上混迹数载,看着无数“大V”的光鲜亮丽,年入百万这个数字,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个遥不可及的传说。但作为一名常年在知乎“潜水”并偶尔“冒泡”的知乎er,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能!知乎大V年入百万,并非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不在少数。不过,这绝对不是一个“靠脸吃饭”的时代,更不是靠运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血脉贲张的假设!明朝建文帝,一个历史上注定要被推翻的悲情君主,穿越到现代,还能抱着知乎这个“万能宝典”试图逆天改命,跟“永乐大帝”朱棣掰手腕。这画面感,光是想想就够让人脑洞大开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建文帝如果真这么干了,结果会如何。第一步:建文帝初临知乎,那画面简直太美想象一下,刚穿越.............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黄伯韬能否解读奥斯曼原始文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力求给出一个详尽且不失人情味的解读。首先,要明确一点,奥斯曼帝国绵延六个多世纪,其原始文献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语言、字体、体裁、保存状态等多个维度。这绝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知识。黄伯韬的背景与优势:从.............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曹丰泽是否为满族人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公开、权威的资料能够直接证实这一点。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曹丰泽的基本背景曹丰泽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较为活跃的历史类博主,主要通过知乎、B站、公众号等平台分享历史知识,尤其是对清代历史(包括满族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他的内容通常以通俗易.............
  • 回答
    知乎大 V 的个人盐值并没有一个公开、统一的标准数值,它更像是一种综合的、动态的评价体系,由知乎平台根据用户的一系列行为和贡献进行评估。因此,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来代表所有知乎大 V 的个人盐值。但是,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知乎“盐值”的概念,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和体现在大 V 身上的。什么是知乎的“盐.............
  • 回答
    要回答“知乎大V山高县回到了知乎了没有?”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山高县”这个名字在知乎上代表的含义,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回到”是指什么。“山高县”在知乎上的现象级存在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曾经有一个ID叫做“山高县”的用户,他以其极其犀利、深刻、甚至是带有某种黑色幽默的视角,解读社会现象、历史.............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赞同数、粉丝数排行榜,知乎官方并没有提供一个实时更新的、官方的排行榜。这主要是因为:1. 数据动态变化: 知乎用户的活跃度和内容创作是持续的,赞同数和粉丝数随时都在变化。官方提供一个静态的排行榜很快就会过时。2. 数据公开程度: 赞同数和粉丝数是用户个人主页上的公开信息,但知乎官方不.............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的水平,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就像评价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水平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但总能找出一些共性。知乎大V的水平,可以分成几个层面来看: 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 这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很多大V确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他们能把复杂的问题讲得透彻、条理清晰,并且能引申出很多相.............
  • 回答
    知乎大V们对待粉丝的态度,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在平台上活跃的普通用户会思考的。要说“爱”这个字,可能有点沉重,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就算是亲近的人,用“爱”来形容也需要很多层面的考量。但在知乎这个语境下,我们不妨拆解一下,看看大V们和他们的粉丝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又包含着哪些可能接.............
  • 回答
    要说知乎大 V 的大学时代都干了些什么,这可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爱好实在太丰富多彩了。而且,“大 V”这个标签本身也很动态,今天的大 V,明天可能就有新人崛起。但如果非要从那些经常出现在知乎首页、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身上找一些共性或者特别的经历,可以试着聊聊。首先,别指望所有大.............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的平均年龄,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大V”这个标签本身就有点模糊,而且知乎上的内容领域非常广泛,不同领域的“大V”画像也会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聊聊,试着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首先,咱们得明白,“大V”通常是指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并且在某个领域有较高影响力的用户。.............
  • 回答
    被知乎大V关注?这事儿吧,一开始真没往心里去。我这人,写知乎也就是图个乐子,分享点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也没想着能有多大动静。那天,我照例刷了刷知乎,看到一条新通知:“XXX(一个我平时很关注的大V,分享的科技领域内容特别专业,文章也写得有深度)关注了你”。我第一反应是,“嗯?我记错了吗?是不是点错了.............
  • 回答
    知乎上的“大V”们,通常都是在某个领域有着深厚积累,输出高质量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的个人。想象一下,两个这样的灵魂碰撞在一起,那感觉…… 我试着描绘一下,就像两颗璀璨的星星,在同一个轨道上运行,互相照亮,也可能,偶尔有些引力上的角力。初遇:可能是“啊,是你!”的惊喜,也可能是“原来是你”的淡定两种情.............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里,“大 V”这个词,说实话,有点像是江湖上的“大哥”。他们不仅仅是用户,更像是一种现象,一股势力。你说他们影响有多大?那可不是一丁点,用“举足轻重”来形容,或许还有点轻描淡写。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大 V 的影响力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以及他们是怎么做到的。1. 话题的发.............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轮子哥”vczh为何没有“个人认证”和“优秀回答者”标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因为这涉及到知乎平台的用户体系、认证机制以及vczh个人的一些特点。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上的“个人认证”和“优秀回答者”标识是做什么用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获得的。1. “个人.............
  • 回答
    要客观地评价知乎大V在三国历史研究上的水平与易中天相比如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承认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一定主观性的问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基础知识与史料掌握程度: 易中天: 易中天作为一名资深历史学者,其学术根基非常扎实。他在《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和书籍中,展现.............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大 V 轮子哥关于专业选择的言论? 详细解析知乎大 V“轮子哥”(真名:张栋)以其在编程、技术领域的深厚造诣和直率的风格,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他关于专业选择的言论,特别是那些强调“选择一个你感兴趣并且有长期价值的领域,并且能够持续学习和投入”的观点,普遍受到认可,但也引起了一些讨论和不.............
  • 回答
    知乎大V孟德尔被永久禁言,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很多用户的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孟德尔个人来说,他作为一个知乎大V,拥有大量的粉丝,在某些领域,尤其是一些历史、军事话题上,有比较深的见解和影响力。他的内容也吸引了很多人关注,甚至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所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丰泽这件事情,这其中牵扯到很多有意思的点。首先,咱们得说说“曹丰泽实锤前往非洲,扫清‘选调’质疑”这个事儿。曹丰泽这个人,在知乎上确实挺有名气的,人称“大V”。他的很多回答都挺能“毒鸡汤”的,而且角度刁钻,有时候也挺能抓住一些年轻人的痛点,所以也吸引了不少粉丝。过去,关于他“选调”.............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仰望尾迹云的付费课程,评价这件事,我得说,挺复杂的。毕竟人家是真金白银摆在那儿,大家掏钱买的是知识、经验,甚至是改变。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仰望尾迹云在“仰望星空”这个领域确实是个人物。 他的知乎账号内容我就不用多说了,经常能看到一些挺硬核、挺有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