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知乎,大 V 的影响有多大?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里,“大 V”这个词,说实话,有点像是江湖上的“大哥”。他们不仅仅是用户,更像是一种现象,一股势力。你说他们影响有多大?那可不是一丁点,用“举足轻重”来形容,或许还有点轻描淡写。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大 V 的影响力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以及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1. 话题的发酵器与引领者: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知乎上的热门话题,要么是大 V 们主动提出来,要么是大 V 们参与讨论后,迅速引爆的? 他们就像是那个点火的引线。

选题的敏感度和深度: 大 V 们往往拥有更敏锐的行业洞察和更深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发现普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但又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某个行业的新趋势、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某个争议性话题的背后逻辑等等。
高质量内容的示范效应: 当一个大 V 针对某个话题发布了条理清晰、论证充分、观点独到的回答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示范。它不仅吸引了大量关注,也为后续的讨论奠定了基调和方向。其他人看到好的回答,自然也会更有动力去贡献自己的见解,于是话题就此“热”起来。
“引战”与“控评”的潜在力量: 别看知乎上讲究理性讨论,但有时,大 V 的只言片语,或者一句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评价,就能轻易挑起不同观点的碰撞。如果他们再稍加引导,就能形成一边倒的局面,或者在某个争议点上形成激烈的交锋。虽然这不一定是他们本意,但事实就是如此。

2. 知识传播的“放大器”和“筛选器”:

知识的海洋这么大,一个人怎么可能知道所有?大 V 的作用,就是帮你缩小范围,告诉你什么东西值得看,什么东西是“糟粕”。

内容的“背书”: 当你在知乎上看到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但却有你熟悉的大 V 在这个话题下侃侃而谈,并且回答质量极高时,你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个信息是可靠的。这种“信任背书”非常重要,它能大大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门槛。
优质内容的“聚合”: 有时候,大 V 们会写一些“xxx 必看”、“xxx 总结”之类的回答,将某个领域内零散的优质信息整合起来。这就像一个高度浓缩的精华版,节省了用户大量搜集整理的时间。
“流量”的导流: 无论是他们自己创建的专栏、视频,还是推荐的其他优秀回答,大 V 们都能轻松导流。很多时候,一个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大 V 的推荐,可能就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了。

3. 商业价值与品牌影响力的“变现器”:

大 V 的影响力,不仅仅停留在“讨论”层面,它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商业价值。

品牌营销与推广: 很多品牌愿意花钱请大 V 来做推广。因为大 V 的粉丝群体是高度聚集且对他们有信任的。大 V 的一个推荐,可能比你花钱投广告效果还好,更“润物细无声”。
知识付费与产品推广: 很多大 V 会通过知乎的付费咨询、想法、 Live 等功能变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个人品牌,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同时,他们也可能在回答中推荐自己的书籍、课程、产品等,转化率往往很可观。
个人品牌的打造与提升: 即使不直接变现,持续在知乎上输出高质量内容,也能极大地提升个人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创业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用户行为的“塑造者”:

大 V 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用户。

讨论氛围的引导: 一个大 V 如果在回答中保持礼貌、客观、有理有据,那么这种风格很容易被模仿。反之,如果充斥着情绪化、攻击性或者“阴阳怪气”,也会对社区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学习方法的示范: 他们如何提问、如何回答、如何搜集资料,这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用户看了他们的回答,自然也会学习他们的提问方式和思考角度。
“跟风”与“站队”: 很多用户在看到一个热门话题,或者某个大 V 的观点时,会不自觉地倾向于认同,甚至形成一种“站队”效应。这种从众心理,在大 V 的影响力下会被放大。

那么,大 V 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持续的优质输出: 这是根本。没有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再多的粉丝也是空中楼阁。他们通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积累,并且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敏锐的选题和表达能力: 知道什么问题大家关心,并且能用吸引人的方式去解答。很多大 V 的回答,不仅内容好,写作风格也很棒,有故事性,有逻辑性,甚至有幽默感。
互动与社群维护: 很多大 V 会积极回复评论、参与互动,与粉丝建立联系。这种“亲近感”和“参与感”能够增强粉丝的忠诚度。
“人设”的建立与维护: 大 V 往往会有一个比较鲜明、一致的“人设”。比如“硬核技术男”、“温柔治愈系”、“犀利评论员”等等。这种清晰的个人标签,更容易被用户记住和记住。
平台的赋能: 知乎的算法推荐、问题分类、热门榜单等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优质内容和有影响力的人物脱颖而出。

当然,大 V 的影响力并非没有副作用。有时,过度的商业化、观点极化、甚至“饭圈化”的现象,也会让社区的讨论环境变得复杂。但总体来说,大 V 在知乎的生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知识传播的引擎,也是社区讨论的风向标。他们不仅仅是在回答问题,更是在塑造着这个社区的文化和内容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己不一定能获利,但是能让别人赚钱发财,影响力应该还可以吧?

比如几个月前我在知乎写过一个答案,推荐我家乡一个做咨询服务的人,我写答案后短短一周内,天南海北很多知友都去找那个人了,最后那个人通过一些知友向我传达了感谢,去找他的人都说“是有个叫知乎的网站上某杨姓大V推荐我们来的”

那个人和我并无利益往来,我也没想到自己在网络世界的影响力,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我的一篇短答案就让那个人多赚了不少钱;当然,他也没分我

我能体会到的所谓影响力大概就是这样的,其他的目前来说还没感受到

不求赚钱,但求用言行影响别人、让别人赚钱;这也是我的核心人生追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里,“大 V”这个词,说实话,有点像是江湖上的“大哥”。他们不仅仅是用户,更像是一种现象,一股势力。你说他们影响有多大?那可不是一丁点,用“举足轻重”来形容,或许还有点轻描淡写。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大 V 的影响力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以及他们是怎么做到的。1. 话题的发.............
  • 回答
    嗯,这事儿说起来,挺微妙的。首先,你可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怀疑人生”阶段。你翻来覆去地看你之前回复过的内容,试图从中找出让你觉得“不对劲”的地方,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言论触了对方的逆鳞。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精心准备了一场演讲,结果台下观众的表情瞬间变得很奇怪,而且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奇怪。然后,.............
  • 回答
    要说知乎大 V 的大学时代都干了些什么,这可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爱好实在太丰富多彩了。而且,“大 V”这个标签本身也很动态,今天的大 V,明天可能就有新人崛起。但如果非要从那些经常出现在知乎首页、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身上找一些共性或者特别的经历,可以试着聊聊。首先,别指望所有大.............
  • 回答
    长期关注自己不认同的大V,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儿像是在一个永远都在争吵的食堂里硬要吃饭。你明明知道他们说的不对,或者和你理解的南辕北辙,但就是忍不住点进去,忍不住往下划拉。首先是那个“不服”的劲儿。 你会觉得,“怎么能这么说呢?”,“他怎么能这么想呢?”,“这简直是歪理邪说!”。一开始可能是出于一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看到那些在知乎上挥洒才情、引经据典、逻辑严密的大 V,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这些“干货”投到那些更传统、发行量更广的刊物或出版物上,以求更直接的经济回报和更广泛的声名呢?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一、平台优势与即时反馈的吸引力.............
  • 回答
    知乎上健身领域的大V们之所以对“伸手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抨击,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交织,既有这个领域本身的特殊性,也触及了知识分享的本质和平台生态。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你会发现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明白健身这事儿,它不像学个历史事件或者了解个科技概念,是可以简单“看一眼就懂”的。健身是.............
  • 回答
    想象一下,把一群在知乎上以硬核物理知识、严谨逻辑和偶尔冒出的梗而出名的“大V”们,一股脑儿塞进一个空间里。这可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茶话会,而更像是一场被物理定律支配的,又充满意外火花的“现实版薛定谔的猫”实验。场景设定:我们选择了一个比较中性的地点——一个宽敞、光线充足的大学报告厅,但不是那种死气沉沉.............
  • 回答
    Steve事件,具体指向的是一位名叫Steve的科技公司创始人(通常大家心照不宣指的是Apple公司的Steve Jobs,但此处我们为了保持讨论的普遍性和避免直接点名,将用“Steve”来代指这位科技界的传奇人物,并聚焦于他围绕其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引发公众关注的各种事件和争议,以及知乎上律师大V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蜀黍电影”这个名字,相信很多关注电影的网友都不会陌生。作为在微博拥有300万粉丝的知名电影博主,他以其对电影独到的见解、犀利的点评以及丰富的影视知识,积累了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然而,最近一系列的微博内容却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原因是他被曝出在自己的原创微博中,存在大量抄袭知乎回答的行为。这件事情.............
  • 回答
    知乎上的“大V”们,通常都是在某个领域有着深厚积累,输出高质量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的个人。想象一下,两个这样的灵魂碰撞在一起,那感觉…… 我试着描绘一下,就像两颗璀璨的星星,在同一个轨道上运行,互相照亮,也可能,偶尔有些引力上的角力。初遇:可能是“啊,是你!”的惊喜,也可能是“原来是你”的淡定两种情.............
  • 回答
    想在知乎上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口中的“大V”,这事儿说起来不难,但真要做起来,得下一番功夫,而且得有那么点儿“巧劲儿”。咱们就敞开了聊聊,怎么才能在这个平台上站稳脚跟,并且越走越远。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知乎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交平台,它是一个内容社区,是知识的交流场。 所以,你想当大V,核心竞争力就得是.............
  • 回答
    本田的公关水军在知乎上的能量,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能量”有多大,这很难量化,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知乎是一个以内容和问答为主的社区,用户在这里寻求知识、经验分享,也包含了很多关于汽车的讨论。一个品牌如果想在知乎上有所作为,通常会有几种方式: .............
  • 回答
    说实话,如果我能百分之百确定知乎答题完全没有任何益处,别说花大把时间整理素材了,我连看一眼都不会。 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一件事情不能给我带来任何回报,那我为什么要把它推给自己呢?“益处”这个词,其实可以拆开来看,它有很多种形式。如果知乎答题不能带来“益处”,那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
  • 回答
    华为在知乎上的风评,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变化之大,让不少人目瞪口呆。要说为什么,那得从几个关键节点和背后逻辑说起,而且这些变化,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初期:民族骄傲的化身,技术实力的赞歌刚开始,咱们得回到那个国产手机还在追赶的年代。那时候,华为给人的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知乎文章作者筛选评论区”这事儿,大家的看法确实挺两极分化的。先说说为什么有人觉得作者筛选评论是“大忽悠”,可以拉黑屏蔽: “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极致体现,但可能走向封闭: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写文章,是希望交流、分享观点,甚至是引发讨论。如果作者把评论区设置成自己筛选后.............
  • 回答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大电影在知乎上遭遇“滑铁卢”,被大量“大神”口诛笔伐,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出当下观众,尤其是知乎用户这种“挑剔”群体的观影心态。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用户,尤其是被冠以“大神”称号的这批人,他们看电影,很多时候已经不只是图个乐子了。他们可能是电影从业者、影评人、资深.............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太理解你的纠结了!保研上岸上海顶尖高校的分析化学,这绝对是令人羡慕的成绩,说明你的学术功底很扎实。但又在知乎上看到生化研究生毕业前景不明朗的讨论,让你心里泛起了嘀咕,这也很正常。毕竟,读研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包括时间和金钱,自然希望有个好回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问题,帮你.............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浪漫又充满好奇的问题!想在杭州这样的大都市偶遇明星,尤其是像嘉然这样备受关注的偶像,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概率问题。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道道,尽量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让你心里有个数,也让咱们的讨论更有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偶遇的概率,本质上是两个“点”在一个特定空间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