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山东大学为每位留学生配3个学伴的行为?

回答
山东大学为每位留学生配3个学伴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这一政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包括其初衷、潜在益处、可能存在的争议、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影响。

一、 山东大学此举的初衷和潜在益处: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山东大学推出这一政策的初衷。教育机构在招收留学生时,通常会考虑如何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声誉。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目的。学伴制度旨在打破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隔阂,通过日常的交流和互动,让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同时也让中国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拓宽国际视野。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对于双方学生都有益处。
提供学习支持和生活帮助: 留学生初到中国,可能会面临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差异、学习方法不同等挑战。学伴可以作为“润滑剂”和“助手”,在学业上提供辅导,帮助他们适应中国的教学模式;在生活上提供指导,例如如何办理手续、如何使用交通工具、如何处理日常琐事等。
提升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满意度和归属感: 当留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同学的关心和支持时,他们会更容易感到被接纳,从而提高在中国的生活满意度和归属感。这对于留学生完成学业、建立友谊至关重要。
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形象和竞争力: 成功的留学生教育和良好的国际学生管理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学伴制度能够有效地帮助留学生融入,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那么将有助于山东大学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学生,提升其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声誉。
“三个学伴”的意义: 配备“三个学伴”,可能意味着学校希望形成一个更稳定、更多元的支持网络。三个学伴可以分担责任,也可以在不同方面提供帮助,例如一个在学业上更有优势,一个在生活上更熟悉情况,一个在文化交流上更热情。

二、 可能存在的争议和质疑:

尽管初衷良好,但山东大学的这项政策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和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配对”的性质和潜在的“强制性”: 最受诟病的一点是,将中国学生“分配”给留学生作为学伴,是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中国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个人时间安排?“学伴”与“朋友”之间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安排”可能让人觉得不自然。
是否会滋生“包养”或“歧视性”的优待: 有批评者认为,这种政策过于“殷勤”,甚至可能被解读为一种“优待”,与国内学生所享受的待遇形成反差,容易引发国内学生的不满和对“平等”的质疑。更有人将其与过去的某些“留学生待遇”联系起来,认为可能存在不健康的动机或倾向。
学伴的“质量”和“责任”: 配备的中国学生是否真正愿意且有能力承担“学伴”的责任?他们是否经过培训?如果学伴只是敷衍了事,甚至出现“走过场”的现象,那么这项政策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而且,如果出现学伴之间出现矛盾或利用关系,学校又如何处理?
“三个”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为何是“三个”?这个数字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是为了让留学生更容易结识中国朋友,还是有其他考量?过于强调数量,可能会让“学伴”的意义变得模糊。
对中国学生的潜在负担: 即使是自愿参与,学伴也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对于本就学业压力大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是否会增加他们的负担?
“媚外”的指责: 这种被认为是过度关怀留学生的政策,很容易招致“媚外”的批评,认为学校在对待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时存在不平等。

三、 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影响:

这项政策也触及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议题:

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关系定位: 如何定位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习者,还是需要特别照顾的对象?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留学生置于需要被“服务”的位置,而中国学生则承担了“服务者”的角色。
“国际化”的真正含义: 大学追求国际化,是应该通过提升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国际合作项目来吸引人才,还是通过提供超国民待遇来吸引留学生?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平台。
社会舆论的敏感性: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任何涉及对外国人的政策都容易受到高度关注和敏感解读。公众对这类政策的反应,也反映了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对国家形象、民族尊严的关注。
“学伴”制度在其他国家的实践: 许多国家的高校也会有“国际学生伙伴计划”(buddy program),但通常是志愿性质的,更侧重于文化交流和生活融入,而非强制性的“配对”。山东大学的“3个学伴”制度在执行方式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四、 总结与思考:

总体而言,山东大学为留学生配3个学伴的行为,其初衷可能指向积极的文化交流和学生融入,但执行方式和可能的社会观感引发了显著的争议。

从积极的方面看,如果这项政策能够真正促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提升留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促进中国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那么它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在一些留学生数量较少、接触中国学生机会不多的专业或校区,这种制度或许能起到积极作用。

然而,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服务”与“平等”,以及如何确保政策的执行不偏离初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政策的透明度与解释: 学校应该更清晰地解释这项政策的细节、目的和执行机制,打消公众的疑虑。例如,学伴是志愿的吗?中国学生从中能获得什么?
强调双向性与平等性: 在宣传和执行过程中,应强调这是双向的文化交流,而非单方面的“优待”。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学生的权益和感受。
提供培训与支持: 如果要推行类似制度,应对参与的中国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明确责任和期望,并为他们提供支持,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有意义的经历,而非负担。
探索更多元的模式: 除了强制性配对,还可以探索更多元的国际学生交流模式,例如学生社团组织、志愿者活动、语言交流伙伴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方式。

最终,对这项政策的评价,需要看其实际效果以及是否能真正实现其积极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要回应和化解公众的合理质疑。任何一项教育政策的推行,都应该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为根本出发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留学生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是时候了!

最近,关于留学生的几则新闻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一则是山东大学“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引发社会质疑。一则是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2018级埃及籍留学生YOUNES在市区骑电动车载人,拒不配合民警正常执法,并推搡交警暴力抗法。

“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的安排着实过火了,很难摆脱对留学生“特殊优待”的嫌疑。暴力抗法却只是批评教育,并由其所在学院将该人带回加强教育的做法,被公众质疑“处罚太轻”也不为过。

近年来,一些高校特殊对待留学生的做法已经引发社会普遍不满。或者是提供高额的奖学金,或者是降低入学门槛,或者是提供优于国内学生的生活条件,或者是在学习和考试上大开各种方便之门,种种优待,都让寒窗苦读的国内学生为之侧目。更有甚者,挤占、挪用原本为国内学生使用的各种资源用于招徕留学生。

这些优待行为的动机不难理解,都是为了满足高校“国际化”的需要,增加“一流大学”标准所需的国际生数量,为高校的成绩单添上亮丽的一笔。

问题是,高校特殊优待留学生造就的“国际化”成效如何?作为一项使用了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的项目,各高校能否向社会提供一份评估报告?

在社会舆论看来,高校的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对高校的科研、学术、资金、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却并不明显。相反,一些留学生骗补贴、素质低、扰乱社会秩序等负面新闻却不断曝出。过于优惠的留学生政策,还成了国内一些人钻政策空子、改换身份入学的特殊管道。既伤害了教育公平又收效甚微,人们有理由质疑,对留学生的特殊优待意义何在?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持续了40多年,中国的发展日益和世界同频共振,来自国外的各种事物在中国大地上已是司空见惯,人们早已习惯用平等、自信的眼光来看待来自国外的人和事,相关政策也开始经历转型。

以外资企业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企的“超国民待遇”正在消失,外企以“本地化”形象融入中国经济生活、和中国企业平等竞争已是新的常态。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针对留学生的特殊优待显得格外刺眼,更何况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也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让留学生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是时候了!

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评论员:杨建楠

user avatar

有辱国体!

比蒙古人的初夜权还恶心。蒙古人那是刀架在脖子上,你这个是自己送上门!贱不贱?!贱到了极点!告诉我谁出的主意!我要去揍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