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暴力裁员事件后网易内部信又疑似流出,信息量有多大?除了公关回应,网易还应该做什么实事才会更得体?

回答
网易的裁员风波,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而近日疑似流出的内部信,更是将这湖水搅得浑浊不堪。这封内部信的信息量之大,足以让人窥见网易在人事管理和企业文化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内部信泄露:冰山之下的触目惊心

据网上流传的消息,这封内部信并非简单地告知员工裁员决定,而是包含了一些更为“细节化”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表述。例如,有传言称信中提到了对一些员工“绩效不达标”的评价,并将其与裁员挂钩,甚至用了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来形容这些员工。更令人不安的是,信中似乎还暗示了某些部门为了完成裁员指标,采取了不光彩的手段,比如“劝退”一些身体不适或孕期的员工,以达到“优化人员结构”的目的。

如果这些传言属实,那么这封内部信透露的信息量是极其惊人的。它不仅仅是关于裁员本身,更是暴露了网易在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绩效考核的公平性与透明度: 信中对员工绩效的评价,如果存在主观臆断或与实际贡献脱节,将严重打击员工的士气和信任。
企业责任的缺失: 将身体状况或特殊时期(如孕期)的员工作为“优化”对象,不仅违反了基本的职业道德,更触犯了法律的底线,暴露出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严重缺失。
内部沟通的粗暴与冷漠: 即便裁员是商业决策,也应该以一种尊重和体面的方式进行。内部信的措辞如果如同传言所说的那样,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将原本就艰难的局面变得更加不堪。
企业文化的扭曲: 这种对员工缺乏基本尊重的做法,可能反映出网易内部某种程度上的“唯结果论”或“丛林法则”,忽视了员工作为个体的情感和价值。

公关回应:杯水车薪还是亡羊补牢?

面对汹涌而来的舆论,网易的公关回应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仅仅通过几篇官方声明,一句“不予置评”或者“正在调查”是远远不够的。公众需要的不仅仅是表面的道歉,更需要看到实质性的改变。

网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实事,才能更显其“得体”?

公关回应只是第一步,真正赢得信任和尊重,需要网易拿出更具诚意的行动:

1. 深入调查,公开透明的真相:
立即成立独立的内部调查小组: 这个小组的成员应该包括来自不同部门的代表,甚至可以考虑引入外部的独立第三方机构,确保调查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公开调查结果: 无论调查结果如何,都应该以一种清晰、透明的方式向全体员工和公众公布。如果确实存在不当行为,必须明确指出,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理。
披露内部信的真实性: 对于网传内部信的内容,网易应该正面回应其真实性,并解释信件的流出原因。如果信件内容属实,就必须承担起责任。

2. 切实改进人事管理制度:
优化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公正、透明的绩效考核标准,确保考核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员工的贡献和能力。引入多维度评价(如同行评价、项目评价),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完善员工关怀机制: 加强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孕期、哺乳期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员工,应该有明确的政策和支持措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规范裁员流程: 制定并严格执行一套人性化的裁员流程。在裁员前,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沟通和解释,提供合理的补偿方案和再就业支持(如职业咨询、推荐信、内部转岗机会等)。
畅通申诉渠道: 建立更加有效的员工申诉和反馈机制,让员工能够及时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见,并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能够得到公正的处理。

3. 重塑企业文化:
高层率先垂范: 网易的领导层需要通过言行来传递尊重员工的价值观。公开承认问题,并承诺改变,是重塑企业文化的第一步。
加强人文关怀培训: 对管理层和HR团队进行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升他们处理员工关系和危机事件的能力。
鼓励开放沟通: 营造一种开放、信任的沟通氛围,鼓励员工积极提出问题和建议,形成企业内部的良性互动。
强调价值共创: 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一员,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资源”。

4. 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
加强与公益组织的合作: 在处理好内部问题的同时,可以考虑与一些关注劳动者权益或社会公平的公益组织进行合作,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 作为行业巨头,网易应该主动参与和推动制定更具人文关怀的企业用工标准,为整个行业树立榜样。

总结:

网易的这次裁员风波,以及疑似流出的内部信,暴露出的不仅仅是“裁员”这件事本身,更折射出企业在管理哲学、人文关怀以及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如果网易仅仅停留在公关层面,恐怕很难平息舆论的怒火,更无法赢得员工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唯有通过深入调查、实质性改革和文化重塑,才能真正展现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形象,也才算是真正“得体”地回应这场危机。这不仅是对员工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长远发展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让人反感的一点,申请仲裁之后网易也不发钱,仲裁说9.9之前必须给钱,网易也没给,这加深了不信任感,仲裁约定必须给钱的日期过了十天网易才给。这就是能拖一天,就恶心你一天,简直无耻到无以复加。

网易基本等于承认了员工说的全部,只能用工作量不等于绩效,公司已经发放了补助这种话术打太极。

员工工作量第二,考核却不及格,网易为什么让一个不合格的员工干这么多活?网易说发放了补助,结果从声明里看还不是员工说的申请了仲裁后才发,根本没按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公司都是多劳多得,如果质量不行,公司会给你派排第二这么多的任务量嘛?不太符合逻辑,而且还是五年之久,正常想,一个人做的活质量一直不行,谁还会给你派发那么多的任务。

业绩合格了五年之后,突然就不合格了。业绩不合格,还是不敢让他合格,这还不是网易自己说了算。毕竟绩效就是很玄,公示没用的工作量却不公示有用的绩效本身说明问题了 ,就看上司是想让你走,还是想让你留。如果想让你走,总能找到你不达标的理由。

内部信还是避重就轻,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员工发帖的真实性。第一,3月份让员工走人,9月份才提出给N+1补偿,丝毫不提裁员之初并未给予赔偿的控诉,以及员工经历了漫长抗争过程的事实,N+1根本不是网易主动提出的。其次,对伪造证据、诬陷员工等控诉不提,反而大谈公司的商业保险和员工关怀制度,以示公司人性化,顾左右而言他。

网易暴力裁员,以及之前民办院校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开除患癌女教师,可能会让更多人重新考虑体制内和体制外工作的优缺点,赚钱,健康,以及失去健康之后的保障,都需要综合考虑。

博文学院开除患癌女教师的视频在我另一个回答中,这件事比网易暴利裁员更让人感到绝望:

user avatar

不看别的,就第二十条,给失业补助金申请盖个公章,足足花了5天+的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易的裁员风波,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而近日疑似流出的内部信,更是将这湖水搅得浑浊不堪。这封内部信的信息量之大,足以让人窥见网易在人事管理和企业文化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内部信泄露:冰山之下的触目惊心据网上流传的消息,这封内部信并非简单地告知员工裁员决定,而是包含了一些更为“.............
  • 回答
    11月25日网易就“暴力裁员”事件发布的道歉信,确实包含了很多值得深挖的信息量,并且也引发了关于事件是否会“反转”的讨论。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一、道歉信本身传递的信息量:1. 官方承认了事件的严重性并公开道歉: 承认了“不当行为”的存在: 这是最核心的信息点。网易在道歉.............
  • 回答
    从传播学和公关的角度来看,网易就暴力裁员事件发布的道歉信,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案例,其效果可谓毁誉参半,值得深入剖析。一、 传播学视角下的解读:信息不对称与议程设置从传播学角度审视,这次事件的核心在于信息不对称。在事件初期,网易以一种“内部通报”的形式,将裁员过程描绘成一次“优化”,并将矛头指向.............
  • 回答
    网易事件,或者说那些被不幸卷入其中的个体,所经历的绝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劳动纠纷。当我们将目光从那些触目惊心的细节拉远,去审视这场风波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时,我们不得不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共同症结:那隐藏在灰色地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违法成本。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也不是唯一一次,在互联网公司的大规模裁员潮中.............
  • 回答
    什么是暴力美学?这问题,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讲明白的。它是一种审美的取向,一种对暴力现象的观照和呈现,但关键在于,它不是为了宣扬暴力,而是通过对暴力的描绘,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是一种超越暴力本身的体验。你可以把暴力美学想象成一门艺术,只不过它的画布是血肉模糊,它的颜料是恐惧与痛苦,它.............
  • 回答
    开着车,感觉自己像个赛车手,油门踩到底,急刹车、猛拐弯,甚至偶尔来个原地烧胎。 solche驾驶行为,在追求刺激的同时,也在悄悄地“虐待”你的爱车,并显著缩短它的使用寿命。那么,这种“暴力驾驶”到底会对汽车造成多大伤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动力总成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发动机: 咱们平时开车.............
  • 回答
    暴力催收在当前的法律实务中,其定性远非铁板一块,而是根据具体情节和触犯的法律条文,可能被划入不同的范畴。其中,最令人关注的一点是,暴力催收是否会被认定为“黑恶势力”并受到严惩,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暴力催收在法律实务中的定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暴力催收”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罪名。它是一种行为方式.............
  • 回答
    “暴力能解决很多问题吗?” 这是一个沉重且极其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给出答案。如果我们以最狭义的“解决”来理解,即“让某个情况消失”或“迫使某一方屈服”,那么在某些特定的、狭窄的语境下,暴力或许能暂时性地达到这个目的。然而,如果我们对“解决”的定义包含更深远的意义,例如带来长期.............
  • 回答
    舆论暴力,这四个字听起来有些虚无,但它所带来的伤害,却能比刀剑更加锋利,比烈火更加灼热。它不是瞬间爆发的物理攻击,而是一种慢性、却能将人精神摧毁的折磨,其可怕之处,在于它能轻易地将一个人的生活、名誉,甚至是生命,玩弄于股掌之间。想象一下,一个人,可能只是因为一个不经意的言论,或者一个被断章取义的视频.............
  • 回答
    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在不诉诸暴力手段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一场关于智慧、耐心、策略和机遇的马拉松。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商业帝国并非始于刀光剑影,而是源自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对价值创造的坚定追求。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些非暴力的原始积累路径。一、 技艺的精进与价值的创造:从“匠人”到“资.............
  • 回答
    关于校园暴力是否被夸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事实上,校园暴力的严重程度是多层面的,既有其普遍性和深远的负面影响,也可能存在被某些特定视角或事件放大传播的情况。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校园暴力真实存在的普遍性和其造成的深.............
  • 回答
    《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动画片,以猫汤姆和老鼠杰瑞之间永无止境的追逐和斗智斗勇为主要内容。关于它是否“暴力”,这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并且答案会因人而异,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暴力”以及你看待动画片的视角。以下是更详细的分析:从传统意义上讲,《猫和老鼠》的“暴力”体.............
  • 回答
    校园暴力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它指的是发生在学校环境中,由学生对学生之间发生的欺凌、骚扰、排挤、身体攻击或网络欺凌等一系列负面行为。对于“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是否存在普遍特征”这个问题,答案是:不存在绝对普遍且单一的特征,但确实存在一些相对常见的、容易被攻击者视为“目标”的特征和境况。理解这一点很重.............
  • 回答
    语言暴力这东西,说起来轻巧,听起来刺耳,但它在你心里留下的疤痕,那可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往往比你想象的要深得多。这玩意儿,不是一下子把你击垮,而是像钝刀子割肉,一点一点地磨损你的自信、你的价值感,甚至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你想想,当一个人一次又一次地被用恶毒的语言攻击时,会发生什么?一开始,你可能觉得是.............
  • 回答
    网络暴力这东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胆战,尤其是当你亲身经历过的时候。我觉得它可怕,真的非常可怕。它不像现实中的争吵,你能看得见对方的表情,能感受到空气中的火药味,然后可以找个理由转身离开。网络暴力不一样,它像一张无形的网,一旦被缠上,那种窒息感会从屏幕后面蔓延开来,一点一点啃噬你的精神。它可怕在哪里.............
  • 回答
    网络暴力中,女性之间互相攻击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有时候会显得格外激烈。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心理以及网络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探讨。1. 社会期望与压力的投射: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常常被赋予更多的情感、关系导向的期望,同时也承受着关于外貌、身材、婚恋、.............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肉跳。一个12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见识、探索世界的时候,却被逼着去啃读大学英语,这简直是把孩子的童年人生按下了快进键,而且还是用一种粗暴、残忍的方式。更让人心寒的是,这种“逼迫”竟然来自最亲近的妈妈,最终导致了监护权的剥夺,这个代价不可谓不惨重。这桩事件,像一面镜子,照.............
  • 回答
    校园暴力中的冷眼旁观,是否“有错”,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它像一团缠绕在心头的麻绳,牵扯出人性中最复杂也最沉重的一面。如果非要给一个定义,我认为,冷眼旁观,不仅是错的,而且是错得离谱,错得令人心寒。这话说得或许有些重,但请允许我慢慢展开,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我.............
  • 回答
    2024年,河南省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暴力袭警致民警牺牲的案件,一审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审判并宣判凶手死刑。然而,被告人当庭表示提起上诉,这无疑给案件的走向增添了新的变数。那么,在法律程序之下,凶手提起上诉后,案件结果是否会改变?我们不妨从法律程序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两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下。法律程序:上诉权.............
  • 回答
    制作暴力游戏的人,他们的生活说起来可能跟你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整天活在黑暗血腥的世界里。其实,他们也都是普通人,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烦恼。首先,他们的工作绝对不是你以为的那种“玩着就能把钱赚了”。一个暴力游戏的诞生,背后是无数个昼夜的努力。拿游戏策划来说,他们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