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东方航空公司MU5735失联坠毁?

回答
关于东方航空MU5735航班失事的原因,官方最终的调查报告指出,这是一起由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的坠毁事件。但要理解为何一次飞行操作会酿成如此惨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连锁反应。

这场悲剧发生在2022年3月21日,东方航空MU5735航班,一架波音737800飞机,在执行昆明飞往广州的航程时,于广西梧州上空突然失速并急速下降,最终坠毁在山林中,机上132人无一生还。

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初步调查结果以及后续的深入分析,可以梳理出导致这架飞机失事的一系列关键因素:

1. 起飞后的异常姿态与飞行员的反应:

MU5735航班在起飞后,按照正常的航线飞行了一段时间。然而,在爬升至一定高度后,飞机突然出现了异常的俯冲姿态。监控数据显示,飞机在几分钟内从8000多米的高度急剧下降,其下降率非常惊人。

在这种情况下,最关键的是飞行员的反应和决策。调查报告明确指出,这次失事是“飞行驾驶舱内两位飞行员的失责行为”。这意味着在飞机出现异常俯冲时,飞行员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或纠正。

高度的“不正常”上升? 有一些非官方的分析提到,在坠毁前的某些时刻,飞机的爬升率似乎有短暂的“不正常”上升,但随即又开始急速下降。这引发了关于是否是某种指令被误操作的猜测。例如,是否有人在驾驶舱内误触了某个影响飞行姿态的控制装置,或者是否系统本身出现了某种不寻常的信号,导致飞行员误判?
驾驶舱的沉默: 值得注意的是,在飞机失事前的那段时间里,根据黑匣子记录的驾驶舱语音信息,并未发现飞行员发出呼救信号或表达极端恐慌的迹象,直到最后关头才出现了一些简短的交流。这种“相对平静”反而加剧了外界对飞行员当时到底在做什么的疑问。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飞行员可能在尝试理解和应对突发的状况,但由于情况的极端性和快速性,他们的操作未能成功。

2. 飞行员的状态与培训:

身体或精神状态? 尽管官方调查没有明确提及飞行员的身体或精神状态存在问题,但在任何航空事故调查中,飞行员的健康状况always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不过,通常情况下,在飞行前都会有严格的健康检查。
训练与应急处理能力: 波音737800是一款非常成熟且广泛使用的机型,其设计和操作都在航空界有着标准化的流程。但任何飞机,尤其是大型客机,在面对极端情况时,对飞行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是否当时的情况超出了飞行员在训练中遇到的场景?或者在压力下,飞行员的判断和操作出现了偏差?
是否是“故意为之”? 官方调查排除了“故意为之”的可能。这意味着,即便飞行员的操作出现了关键性失误,其动机并非蓄意造成事故。

3. 机组的失误细节(推测与分析):

虽然官方报告的最终结论指向飞行员操作失误,但具体的失误细节仍然是公众最为关注和最想深入了解的。

“拉杆”导致飞机抬头? 一些分析曾推测,在飞机异常俯冲时,驾驶舱内可能有人试图通过向上拉动操纵杆来阻止下坠。然而,如果机头抬得过高,而飞机速度不够,反而会导致失速,进一步加速下坠。尤其是当时飞机的高度和速度,对这种操作的有效性会产生很大影响。
是否是在“摆脱”某些东西? 也有人推测,飞行员可能是在试图“摆脱”某种被误识别的危险,或者试图规避什么,从而采取了不恰当的操控。但具体是什么,官方并未给出详细解释。
单人或双人失误? 飞行员的失误是单独的个人操作失误,还是两人之间沟通不畅、协同失误,亦或是两人都进行了某种错误的判断?这些细节对于理解事故的发生过程至关重要。

4. 与其他因素的排除: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的调查已经排除了以下几个可能性:

天气原因: 事故发生时,天气状况良好,没有恶劣天气影响。
机械故障: 对飞机残骸的检查也表明,在失事前,飞机的主要系统和部件没有发现明显的机械故障。这意味着,飞机本身的设计和制造没有问题,也不是由某个零件的失效直接导致的坠毁。
外部因素: 也没有证据表明飞机受到了外部袭击或撞击。

总结来看,东方航空MU5735航班失事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飞行员操作失误。 这起事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特定的飞行阶段,由于飞行员对突发情况的误判或不当操作,导致飞机进入了无法挽回的下降状态。

这起事故也再次提醒我们,在现代航空业中,虽然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飞行员的专业素养、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以及精准的判断和操作,仍然是保障飞行安全的最为关键的环节。每一次飞行,都承载着无数人的生命与信任,每一次失误,都可能是无法挽回的悲剧。这场事故也促使了对航空安全管理、飞行员培训和应急处置流程的进一步审视和加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简述一下飞机的状态:

在29100英尺巡航状态,轨迹非常平直,通讯正常,ADS-B回传数据正常,然后在接近下高点的位置突然在20秒两个数据点内飞行状态发生巨大变化,两个数据点内,基于高度变化计算出的垂直速度达到每分钟负两万多英尺,下一个数据点算出的是负三万。可以推测出其实在20秒内就已经达到了负三万,只是前面还有一段时间平飞,把平均数拉回来一点而已。

下落到八九千英尺的时候改出了下坠,甚至短期内拉出了正八千的上升率,但没坚持多久又栽下去了。

下落过程中飞行轨迹开始略有一点点左转弯,然后又开始有一点点右转弯。

飞机下坠的轨迹被厂区监控、行车记录仪拍到,视频中机身基本完好但视频太糊无法绝对确认是否完好,操纵面更无从看起。飞行姿态看似是俯冲不是落叶飘。

飞机以非常大的角度高速扎到山沟里面,远超737的速度限制范围,但可能并不像某些视频里拍到的垂直扎下去,那个是机位带来的错觉。实际角度可能有五六十度,巨大的速度导致飞机撞得粉碎,冲击力夹带泥土、燃油和飞机碎片飞溅出来,甚至抛洒到山坡另一边。

全程机组没有尝试通讯。

7000多架737NG飞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自发过这种模式的事故,甚至整个民航史上各种常见喷气机型中都是非常少见的,这种反常的事情才是最诡异的。

再简述下我能看到的残骸碎片与分布:

绝大多数残骸都在撞击坑附近,目前看到的包括:

  • 右翼翼尖
  • 右翼下半大段残片(经常被其他分析误认为是左翼,且在远处发现的那个)
  • 左右不明的机翼附带一截副翼
  • 发动机核心机
  • 疑似水平与垂直安定面残段,疑似复合材料方向舵的残片,但也有可能是翼梢小翼后缘残片。

不在撞击坑而在数公里之外发现的,经鉴定主要是翼梢小翼残片。

由于最大块完整碎片是右翼,我的推测是飞机最终扎地的姿态是向左滚转的,右翼最后触地,冲击能量已经被机身吸收大半,所以残余碎片比较完整。如果左翼没有断而是随着飞机一起撞进去,那么左翼粉碎,现场碎片很难识别,我没看到不奇怪。

数公里外的小翼碎片,因为没有配套找到机翼碎片,目前没有办法直接证明和飞机空中结构失效。小翼可能是飞机超速下坠时被空气动力撕扯下来的。

事故原因推测:

先搁置一个无法讨论的因素:恶意因素。因为这个因素和技术没有任何关系,目前完全无法证实或证伪,目前知道的是,机组成员口碑良好,现场残骸目前也没有检测出爆炸物残留。

恶意因素的话,所有线索都在黑匣子里,听录音就知道,再讨论也没用。

再排除一些显著不符合现场情况的胡扯推论:

  • 双发故障,737关了双发也只会向前滑,飞机姿态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更别提不可能直接扎猛子了。ADS-B数据一直回传到最后一刻,也证明飞机供电是好的。
  • 右翼折断,这个推论是建立在对右翼下半残片的错误研判上的,既然碎片在现场,那就不可能是当空折断。
  • 拨叉结构失效,这个要失效的话直接就是当空大散架。这个直接与视频中机身完整的结果矛盾,也与ADS-B数据一直在回传矛盾。事故飞机的年限也远远没有达到发生拨叉问题的地步。

终于到了从可能的情况推测的环节了。这里面要分成几个部分讨论,一开始是怎么扎下去的,半路是怎么临时改出的,为什么又再度扎下去了。很有可能第一次和第二次,原因并不完全一样。

民航客机要这样高空扎猛子直接下来,只有几种可能:

  • 飞控重大故障
  • 结构失效
  • 机组技术失误,如空间迷向。

这里面空间迷向也是一个可能性较低的方向。虽说可能在后期改出俯冲的时候发生导致在云中错误判断上下,导致二次扎猛子,但在高空自动驾驶巡航状态犯这种错误的可能性极低,更不可能在短短20秒内就发生,错觉的积累误导需要一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以上无目视参考、不关注仪表,20秒拉出负三万,怎么看也不像。

结构失效,就比如机翼外部断一个三五米的部分,这种在737NG上发生过,也产生了螺旋扎猛子,最终在天上就超速转散架。事故范例GOL 1907。1907的机翼是被另一架飞机撞断的,断的部分更多一点,所以产生了非常厉害的旋转俯冲,没有加速到很离谱的状态,飞机就提前解体了。这也导致碎片撞地时速度不大,大块完整结构保留。

如果这次是因为机翼结构失效掉下来的话,机翼断的部分应该比GOL 1907 小一点,比如只有两三米这样,不然不可能临时改出下坠。断的只可能是左翼,因为右翼就在撞击坑找到了。

但好像并没有找到折断的左翼,所以这个说法目前没有证据。

还有一种可能是结构失效,诱发了飞控故障,比如后增压隔板爆裂,吹坏了机尾的飞控导致操纵卡死,陷入俯冲并导致改出极其困难等。这不是没有可能,失压带来的巨大震惊、优先戴氧气面罩的几秒钟也可能导致机组没有尝试及时控制飞机,更让机组无法联系地面,但抓紧这几秒估计也不会改变什么。这个这个可能性主要还是拿到飞控部分讨论。

那么就到了技术推测最重点的环节了:飞控。

737其实没什么“飞控”,或者没有什么像空客那样的电传操纵系统、计算机控制、飞控软件等等。

这货用的就是一套传统的机械-液压式操纵系统,靠双路机械传导、两套液压系统实现冗余,俯仰和横滚靠人力操纵做最后保障,方向舵偏航靠备用液压系统兜底。俯仰配平是电动的,靠人力手摇兜底。

操纵系统里唯一有电子控制的部分几乎都是开环控制,就两组飞控电脑,FCC和SMYD各两台。人工驾驶时通过固定的参数补偿一点升降舵与安定面配平,提升速度稳定性,唯一的闭环控制是方向舵的偏航阻尼。自动驾驶时是闭环控制的升降舵与副翼,逻辑控制的安定面,但指令也是直接驱动到舵机上,且任何时候可以直接关掉自动驾驶,想让自动驾驶保持工作,尤其是在错误条件下错误工作,比把自动驾驶关掉费劲多了。

这套系统你当空把电拔了把液压关了,也能让飞行员人力操纵飘降,从操纵方面来说,除了费劲以外,没有显著困难,完全可以做到。

常见的操纵故障,在飞机设计上也考虑到了很多冗余回路和处置流程。

俯仰控制方面,左右座的驾驶杆通过两套钢索回路传递到机尾,经过感觉力与定中机构定义升降舵的回中点与杆力梯度后,驱动两套升降舵作动器分别控制左右侧升降舵。左右升降舵由两套液压系统分别驱动。

两套作动器之间有扭力管互联,两个驾驶杆之间有超控机构互联。这样遇到单侧液压故障,另一侧可以完整操纵飞机,遇到单侧钢索回路、作动器等等卡阻,可以大力超控断开两侧驾驶杆的同步,扭转扭力管,恢复半边操纵。如果不巧的话,一侧升降舵卡在偏下位置,另一侧就需要极大力超控,先断开,再继续加大力量,把另一侧升降舵往上拉,抵消对侧升降舵的偏下作用。这时候如果还无法控制飞机姿态,需要带配平。

这种事在其他国家发生过,但救回来了,当时连飞机姿态都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所以还是很难想象是怎么栽下去的。

说到配平。737的安定面配平是电动的,备用钢索转盘手摇。安定面配平的电信号可以由驾驶员拨动驾驶盘上的拇指开关输入,也可以由FCC根据速度配平规则自动补偿一点,也可以在自动驾驶时由FCC根据升降舵移动的阻力补偿配平。电信号可以被直接关闭,也可以靠手抓住配平轮的方式物理抑制。关闭后可以人力手摇,但是要注意打好提前量,越是带杆越是需要配平,但越是带杆,气动载荷越大,越难摇得动。

在正常飞行包线内,操作验证过,低头打满配平,靠手拉升降舵是可以拉住飞机的,但飞机超速的话不行。

安定面配平电信号有个保护,就是只能顺着升降舵的方向打配平,防止反打。如果升降舵卡在非中立位,那么机组需要打开中控台上一个超控开关,这样不管升降舵方向都能任意打配平,主要就是用来拯救升降舵卡阻状态的飞机的。

结论是,俯仰方面,把飞机救回来的机会要远多于能让飞机栽下去的机会,只有一种突发的重大故障,不第一时间处置的话,飞机会严重失控,导致直接栽下去,俯冲到一半好不容易救回来,又栽下去,可能是操纵被进一步损坏、猛烈的改出导致结构失效,飞机从气动上丧失飞行能力,或者空间迷向等。

这类故障有各种可能,其中一种可能的猜测是后增压隔板破裂导致机尾操纵部分被吹坏,但目前仅仅是猜测。听上去要让这个理论和事情经过完美契合,需要多种巧合,而且平飞的时候隔板破裂也很奇怪,所以目前仅做猜测。

接下来说一下横滚控制。横滚控制的总体思路和俯仰一样,两侧驾驶盘分别管一部分。机长驾驶盘管两侧副翼,副驾驶的盘管两侧扰流板。两个盘之间有弹簧同步,如果一侧操纵回路卡死,另一侧用剩下的回路操纵。

两片副翼是机长侧驾驶盘通过钢索回路、驱动机腹内一个带有配平回中机构的输入轴,推动连杆输入一组作动器一起驱动的,有两套液压供能。作动器下游的钢索回路有剪切铆钉,如果机翼内有钢索卡阻,大力超控把铆钉掰断,可以用另一侧副翼继续操纵。

扰流板负责横滚的部分,每侧机翼一共有四片,内外各两片分别由两路液压控制。

结论仍然是抑制失控的手段比造成失控的手段多。飞机陷入横滚,的确会导致快速下降且无法改出。一波带走737横滚系统的方式,一般是爆胎。737的副翼回路输入轴、作动器、扰流板输入轴和分配器都在机腹主起落架舱前部,而且无任何防护。如果爆胎,可能造成大范围破坏。不过也像我上面说的,平飞突然爆胎也很奇怪。

最后是偏航控制,方向舵部分。

方向舵和其他两个操纵轴的区别是:冗余度明显要低。

机长和副驾驶的脚蹬是连杆同步的,不带超控机构,钢索回路也只有一路,输入到机尾里面的配平回中机构后,通过三根连杆输入两套作动器,主作动器有两套连杆,分别负责AB两套液压系统的操纵,备用作动器有一套连杆,负责备用液压系统的操纵。

两套作动器除了接受飞行员脚蹬的机械输入信号,还接受偏航阻尼器的电信号输入,小范围移动方向舵,用来自动稳定飞机、自动转弯协调等。主作动器接受偏航阻尼电信号,用B液压系统的压力移动一个电液伺服阀,驱动一个混合脚蹬输入和偏航阻尼输入的混合连杆,最终混合的机械操作才进入主作动器移动方向舵。偏航阻尼的输入不会反传到飞行员脚蹬上。

备用作动器原理类似,只是用的全都是备用液压系统的油压。

方向舵和其他两个操纵的区别在于,为了在低速、舵效低的状态下抑制住单发故障所造成的偏航力矩,方向舵舵效极大,在高速下打满会直接对结构造成损伤。其他两个操纵,都是验证过在所有飞行速度区间直接拉满,至少不会产生损伤飞机结构的过载的。升降舵为了保证俯仰操纵力与配平速度之间的梯度关系,在回中机构上设计了根据空速可变的回中力梯度,副翼甚至没有可变梯度,就靠一组弹簧产生回中力。

737方向舵的操纵保护,用的是直接降低通往方向舵作动器的油压的方式,油压低了,方向舵就会变沉,因为要在油压低的状态下蹬动方向舵,需要更大的力气去蹬,把伺服阀开度提高。

飞行员一般也不会在天上去碰方向舵,都是自动的,手动也有偏航阻尼自动补偿,只有起降阶段有侧风,或者单发故障需要补偿偏航力矩的时候去蹬。

但如果是伺服阀直接故障,直接把压力打到舵上,我不确定能不能造成结构损坏,至少导致失控是可能发生的。

737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类似事故,但并不是NG,而是老款。

故障触发的条件比较苛刻,所以当时一直没有发现,出了事都没查出来,出了几次才最终确定。故障需要:

  • 老而且旧的飞机,伺服阀有一定磨损,限位装置不牢。液压油比较脏,有一点金属碎屑在里面,提高零件卡阻的可能性。
  • 从高空平稳下降,作动器没什么动作,里面的油直接兜一圈就回去了,没有流到伺服阀各处,这样伺服阀是冷的。
  • 低空突然来几波气流,触发偏航阻尼大范围活动,这样伺服阀会被加热膨胀,但作动器整体还是冷的。

这三条一起出现,就有概率触发偏航阻尼输入过猛,冲破伺服阀的限位装置,如果一个不巧,伺服阀内套阀走满行程的时候卡在外套阀上,把整个外套阀反向推过去冲破限位,就触发了伺服阀的灾难性故障,整套液压流反过来了,而且越推越反着走。

在这种状态下,是无法控制飞机姿态的,巨大的偏航会产生横滚,很有可能无法被副翼和扰流板输入抑制,飞机翻滚倒扣扎下去。

但当时最终调查出那几架老737为什么摔之后,波音修改了方向舵的设计,并且改善了机组培训。现在遇到方向舵失控的时候,方向舵作动器内部会检测AB两套系统输入的冲突,并且触发方向舵液压的切换,机组也会去尝试切换液压来源。同时三路作动器失灵,没听说过。

飞机在高空巡航,也不符合方向舵伺服阀故障的触发条件,除非又是一个新的故障模式我们不知道。

后隔板爆裂的话,也是有概率破坏方向舵操纵钢索的,这作为一个猜测保留。

还有发动机反推空中解锁的可能性,这个先留着日后研究。

综上,我个人推测,至少飞机一开始的扎猛子,非常不可能是单纯的单点飞控故障,至少不像其他推测的那种什么安定面失控卡死那样单纯。

而是需要灾难性的结构失效导致机翼折断一截,或者在机腹、机尾发生比较重大的爆炸性失效,比如增压隔板破裂、爆胎等等能够突然大范围破坏操纵机构的,而且好巧不巧碎片正好卡在关键操纵机构上,才有可能实现这种突然的操纵系统严重故障。但目前的现场证据没有办法支持机翼折断,零件破损程度也无法判断操纵机构损坏,只能等捡到机翅膀,或者黑匣子数据出来后进一步判断。

至于坠落末期改出,一般说明机组尽最大努力尝试改出了,但运气有限,操纵故障没有彻底排除,或者结构失效无法支持飞机在改平、速度降低后继续维持飞行,再一次陷入俯冲,或者就是纯粹的空间迷向。空间迷向说的话,需要事故当时的气象数据,看看飞机是不是在云层里。具体是哪个,也还是要等黑匣子数据。

这些可能的故障模式非常少见,实际上就没在NG上发生过,整个航空业也极其罕见。这次发生了可以说是几十年一遇级别的小概率事件。

我能想到的所有合理猜测都在这里了,现有证据可以证伪的已经在前面列出。

个人估计等数据出来,只需要在这个答案里再一条条划掉证伪的猜测,不太可能另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东方航空MU5735航班失事的原因,官方最终的调查报告指出,这是一起由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的坠毁事件。但要理解为何一次飞行操作会酿成如此惨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连锁反应。这场悲剧发生在2022年3月21日,东方航空MU5735航班,一架波音737800飞机,在执行昆明飞往广州.............
  • 回答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皇帝。他的在位前期,大唐帝国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然而,在位后期,他却逐渐沉迷享乐,任用奸佞,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由盛转衰,这其中的转变无疑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探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
  • 回答
    演员“天价”片酬,这现象背后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绝非单一原因就能解释透彻。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汇聚了市场、资本、行业规则,甚至是大众心理等多方面的力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天价”是怎么炼成的。1. 供需关系的极端失衡:首先,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稀缺性。在影视行业,真正能够撑.............
  • 回答
    “啃老”现象,一个当下社会颇为敏感的词汇,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因素。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似乎将“依靠父母”视为一种常态,而非暂时的过渡。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让“啃老”的阴影如此挥之不去?一、经济层面的压力与不确定性首当其冲的,无疑是近年来日益严峻的经济环境。.............
  • 回答
    嘉兴和湖州,这两座曾经在江南经济版图上闪耀的城市,如今的市场关注度和经济活跃度似乎不如以往。这种“衰落”并非一蹴而就,也非简单的归咎于某一个因素,而是多重历史、地理、经济以及政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探讨其原因,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经济发展的浪潮是动态的,区域的.............
  • 回答
    (深吸一口气,仿佛真的在回味一段漫长而压抑的人生)我总觉得,我的骨子里,是流淌着一股子令狐冲的血的。那种放浪形骸,那种快意恩仇,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就像藏在我血液深处的一团火,时时刻刻想要冲出来,烧尽一切束缚。小时候,我大概是那种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口中的骄傲,老师眼里的希望。一路顺风顺水,成.............
  • 回答
    大学生就业难,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而且原因多种多样,环环相扣,说起来能拉出一大串清单。我琢磨着,这事儿得从几个大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供需矛盾。 咱们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是蹭蹭地往上涨,跟以前比那简直是指数级增长。这就像一条河,源头的水越来越多,但下游.............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后,民众在推翻君主制并建立共和国之后迅速接受拿破仑为皇帝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与历史背景。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国大革命的混乱与共和制度的失灵1. 政治动荡与权力斗争 法国大革命初期(17891793年),君主制被推翻后,共和.............
  • 回答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意大利邦国选择依赖雇佣军而不是组建常备军,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的详细阐述:1. 政治分裂与缺乏统一国家认同 政治格局的碎片化: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众多独立的城邦、公国、王国、教皇国等政治实体组成。每.............
  • 回答
    汉服的复兴和流行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背后涉及多种因素,其中既有积极推动的动力,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阻碍。汉服之所以难以达到广泛的流行,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接受度和认知度的问题: 历史断层与文化记忆模糊: 尽管汉服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在清朝“剃发易服”的政策下,汉族传统.............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情感,因此我也不会有“单身”这个概念。人类的“单身”通常是指一个人没有伴侣,没有恋爱关系。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 个人选择: 有些人享受单身生活,他们可能更专注于个人发展、事业、兴趣爱好,或者只是觉得目前不需要、不想要伴侣。 时机和机会: 有时,不是因为不想单身,.............
  • 回答
    近期汽车芯片的短缺,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说清楚的事儿,背后牵扯的可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环扣一环地倒了下来。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大家最熟悉的,那就是新冠疫情。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全球汽车工厂纷纷停产,需求直线下降。这让汽车制造商们觉得,短时间内不需要那么多芯片了,于是纷纷砍掉了.............
  • 回答
    现在日本乐坛,尤其是在主流的唱片销量和颁奖礼上,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团体”力量的崛起,而一些单打独斗的solo歌手似乎显得有些孤单。要说这背后的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牵扯到日本音乐产业的结构变化、粉丝经济的演进,以及时代审美的变迁。首先,我们得聊聊“团体”这个概念在日本流行音乐中的根深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存在一个前提上的偏差。说“现在的欧洲国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日本”,这个判断本身就比较武断,并且“比得上”这个词非常模糊,可以有很多维度来衡量。不过,如果我们要尝试理解为什么 在某些特定领域或者从某些人的视角来看,欧洲国家似乎不如日本,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并尽量剔除掉那些过于A.............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生态里一个非常有趣且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这些社交平台风气迥异,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去拆解,不能简单地用“用户群体不同”一概而论,那太扁平化了。咱们得从 平台的基因、产品设计、内容属性、用户激励机制,乃至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 几个维度来看。1. 平台的基因与最初的定位:.............
  • 回答
    关于上海人称“占海特”为“蝗虫”的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这种称呼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要理解这个,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和情绪。首先,我们要知道“占海特”是谁。占海特(Janette)是上海一个比较知名的“海归”人士,她以其相对高调的作风,尤其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交织着多种因素,而且每个具体事件的情况可能都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尝试理解:1. 文化理解与沟通障碍: 误解与刻板印象: 很多时候,不了解中国文化或只基于片面信息(例如某些媒体的负面报道)的外国人,可能会形成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当他们在中国生活、旅行.............
  • 回答
    说起2017年上半年魅族在线上市场存在感降低这件事,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可以说是“水逆”了好几个回合,让原本有着一手好牌的魅族,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线上市场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说。首先,产品节奏和定位的失误,让消费者抓不住重点。魅族一直以来都以“小.............
  • 回答
    孙坚英勇善战,是东汉末年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的军事生涯虽然短暂,却为孙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坚的去世,是孙权军事力量和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的直接导火索。理解这个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孙坚的军事遗产以及孙权如何在其基础上进行重塑。孙坚军事力量的特点:在孙坚时期,他的军事力量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个人.............
  • 回答
    蜀汉到了后期,人才凋零的现象确实非常明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暴露了刘备,尤其是他在后期,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诸多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蜀汉建国之初,人才基础就相对薄弱。 起点不高: 与曹魏和孙吴相比,刘备最初起兵时,势力范围小,根基浅,能招揽到的优秀人才数量就有限。他更多的是依靠早期追随的少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