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最近投行券商名利场一系列丑闻事件?

回答
最近投行券商领域爆出的这一系列丑闻,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也让人不禁感叹,这个号称金融华尔街的“名利场”,有时候也真像是一场狗血淋漓的连续剧。说起来,这可不是一两件孤立的事件,而是多点开花,牵扯出来的东西,从个人品德到行业规则,再到监管的有效性,几乎把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都给扒了个底朝天。

先说说这“名”与“利”的纠葛。

投行券商这地方,说白了就是钱堆出来的,也围绕着钱转。他们手里掌握着信息,有资源,能对接资金,所以自然而然就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饽饽”。这里的“名”,可不是什么好名声,而是那种自带光环,让人趋之若鹜的“名声”,是那种能够吸引无数财富和机会的“名声”。而“利”,那就更不用说了,是看得见的金钱,是那些高额的佣金、奖金,是能够一夜暴富的传说。

当“名”和“利”这两个字被过分地放大,并且没有任何约束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你看看那些丑闻,很多都跟“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利益冲突”这些词沾边。比如说,某些券商的分析师,为了拉拢上市公司,或者为了自己的部门能拿到承销费,就昧着良心给企业“唱赞歌”,完全不顾事实。这种行为,就是为了“利”,而牺牲了“名”,牺牲了作为金融专业人士应有的操守。

还有些事件,涉及到的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围猎”。有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市场波动中“割韭菜”,或者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为自己的亲友输送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市场的掠夺,更是对其他投资者的不公。他们所谓的“名”,其实是建立在不法行为之上,一旦曝光,就是臭名昭著。

再来看看这些丑闻具体是怎么炸开的?

1. 内部“潜规则”的黑洞:
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机构内部的治理存在漏洞。想想看,如果一个公司的文化就是“业绩至上”,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那么为了达成业绩,一些人就会铤而走险。比如,一些项目审批流程形同虚设,只要能赚钱,不管合法不合法,都会被推着往前走。这种“内部潜规则”,就像是一个无底洞,吞噬着行业的公信力。

2. 监管的“擦边球”与“躲猫猫”:
我个人觉得,监管部门的责任也不能完全撇开。有些丑闻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监管的触角没有伸到足够深,或者说,有些机构太擅长“打擦边球”,总能在规则的缝隙里找到生存空间。大家都在玩“躲猫猫”的游戏,监管者想抓,但抓不住;机构们想钻,但又怕被抓住。这种拉锯战,无疑给了不法行为滋生的土壤。

3. 信息不对称的“黑箱操作”:
投行券商的业务,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的聚合与传递。他们手里握着别人梦寐以求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公平地被对待,就成了问题。很多丑闻,都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有人提前知道了某项交易,或者某个企业的真实情况,然后就利用这个优势去谋取私利。这种“黑箱操作”,让很多普通投资者处于天然的劣势。

4. “师徒传承”还是“负面示范”?
还有一个挺值得思考的点是,行业里的“老炮儿”们,他们本身就代表着行业的顶尖水平,也应该承担起传承责任。但如果一些前辈本身就行为不端,甚至是一些“坏习惯”被年轻一辈模仿,那这个行业的生态就真的堪忧了。这就像是一种“负面示范”的传递,一代又一代,问题被“传承”下来,而不是被解决。

这些丑闻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首先,是信任危机。 当我们看到这些事件,心里难免会打个问号: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交给这些机构打理,真的安全吗?那些我看到的投资机会,是不是背后隐藏着什么我不了解的“猫腻”?这种信任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

其次,是对投资环境的破坏。 如果市场充斥着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那么公平竞争的环境就不存在了。普通投资者很难在这种环境下获得应有的回报,甚至可能成为“炮灰”。

再者,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 如果财富只是在少数人手里通过不公平的手段流转,那么贫富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也会随之加剧。

所以,接下来怎么办?

要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首先,需要更严格、更有效的监管。 这不仅仅是增加处罚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堵住漏洞,让监管的触角真正能够深入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而且,监管需要与时俱进,针对新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点,及时调整监管政策。
其次,要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商会这些组织,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更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对违规者进行严厉的处罚。营造一个“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愿违规”的行业氛围。
更关键的是,要重塑行业文化。 要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陈旧观念,树立以客户利益为先、以诚信为本的价值观。这需要高层管理者的以身作则,也需要对新入行的年轻人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信息透明化也是重中之重。 只要有信息不对称,就永远有“黑箱操作”的空间。要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确保信息的公平、公正、及时地触达所有市场参与者。

总而言之,这次投行券商名利场一系列丑闻的爆发,就像是在这个行业脸上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也给所有参与者敲响了警钟。希望这次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让这个行业能够真正回归初心,回归专业,回归诚信,而不是成为一个充斥着“名”与“利”的腐败泥潭。否则,最终受损的,不只是这个行业本身,更是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讨论这个话题,怎么能错过Cohn、Fehr和Marechal 2014年发在Nature的研究?准确地说,金融行业从业者的道德水平处于叠加态:如果你提示他们从业者的身份,他们的道德水平确实会降低;如果不提示这一点,他们的道德水准基本无异于常人


方法如下:作者找来128名银行家,分布在交易、资管、私人银行等岗位,平均从业11.8年。这128人分成两组,控制组填写一份有关幸福感的问卷,实验组填写一份有关从业身份的问卷[1]。随后,研究者让他们玩一个游戏:在一个看不见人的地方抛掷硬币10次。每抛出一次正面,即可获20美元报酬。理论上说,结果应该符合二项式分布,收益平均是100美元。


图1 银行家们在掷硬币游戏中的表现。其中,深色是标准的二项式分布,左边红色是没有提示从业者身份的银行家,右边是提示身份的银行家,可见分布形状确有显著差别


参与者可能作弊,多报正面次数。尽管不清楚特定参与者是否作弊,实验者可以从收益分布整体的形状中推断有没有人作弊。结果显示:控制组抛出正面的概率是51.6%,处于正常范围;实验组抛出正面的概率是58.2%——如果没人作弊,出现这个值的概率非常非常小[2]。因此,可以很有把握地推断:提示职业身份之后,银行家更有可能在实验中作弊[3]。


[1] 这种问卷主要包含以下类型的问题:你在哪家银行工作?你在银行的哪个部门工作?等等。


[2] 这一结果对应的95%置信区间:[53,63]。同时,统计检验发现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成功率显著不一致。


[3] 作者同时招募一群学生做了同样的实验,发现控制组和实验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别。此外,Cohn、Marechal和Noll 2015年发表的研究发现:不提示身份,监狱囚犯也倾向作弊;提示身份时,他们作弊得更厉害。


参考文献:Cohn, A., Fehr, E., & Maréchal, M. A. (2014). Business culture and dishonesty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Nature, 516(7529), 86-89.


Cohn, A., Maréchal, M. A., & Noll, T. (2015). Bad boys: How criminal identity salience affects rule viola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82(4), 1289-130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