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律可以惩罚坏人但也剥夺了人改邪归正的权利你怎么看?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法律的根本目的和社会公正的核心困境:如何在惩罚犯罪与给予改过自新机会之间找到平衡。这绝非易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妥协与博弈的艺术。

首先,我们得承认,法律最直接、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就是惩罚犯罪。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无辜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对受害者的一种告慰。当一个人严重违反了社会契约,伤害了他人,法律就必须介入,施加相应的制裁。这种惩罚不仅仅是报复,更是一种威慑,警示潜在的犯罪者,同时也向社会传达一种明确的价值导向:某些行为是不可容忍的。

然而,你提出的“剥夺了人改邪归正的权利”则触及了法律更深层次的伦理考量。“权利”这个词本身就很关键。从人性的角度看,我们都相信人并非生来就是邪恶的,而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如果法律的惩罚是终极的,是完全封闭的,那么它就否定了人性的可塑性,也辜负了那些愿意承担责任并努力改变的人。一个完全封闭的惩罚体系,只会滋生绝望和仇恨,反而可能导致二次犯罪,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法律剥夺了改邪归正的权利”,而更准确的说法是,法律在惩罚的当下,可能限制了某些改邪归正的可能性,或者说,改邪归正的道路比普通人要艰难得多。法律体系中,确实存在一些看似“剥夺”的机制:

长期监禁与终身监禁: 对于严重的犯罪,法律规定了漫长的刑期,甚至无期徒刑。虽然理论上无期徒刑也并非意味着永远剥夺自由,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在狱中度过一生。漫长的监禁不仅剥夺了自由,也可能让个体与社会脱节,技能退化,心理产生阴影,再次融入社会变得异常困难。
犯罪记录的“污点”: 即使刑满释放,大多数人在社会上依然背负着犯罪记录。这如同一个永不消失的烙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教育、甚至人际关系。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要求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这直接阻碍了曾经的“坏人”通过正当途径重新获得社会认可和经济来源。可以说,这种“污点”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从零开始”的权利。
某些权利的剥夺: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犯有严重罪行的人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或永久性地被剥夺某些政治权利,例如选举权或担任公职的权利。这是法律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和国家稳定而做出的限制。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现代法律体系也在努力尝试弥合惩罚与改过之间的鸿沟:

教育与改造项目: 监狱系统并非只是关押犯人的场所,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推行囚犯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这被视为一种“改造”的努力,目的是让犯人在服刑期间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为重返社会做好准备。
假释制度: 大部分刑期较长的犯罪都会包含假释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重要的机制,允许那些在狱中表现良好,对社会不再构成威胁的犯人在服刑期满前获释。这本身就是对“改邪归正”的一种法律承认和鼓励。
刑满释放后的社会支持: 一些发达国家也在探索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社会支持服务,例如心理咨询、就业援助、住所帮助等。这些都是为了降低他们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
法律的修订与人权进步: 法律不是僵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权意识的提高,很多国家都在不断审视和修订刑法。例如,废除死刑、减少某些犯罪的刑期、或者引入更多基于社区的矫正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平衡惩罚与改造。

所以,我的看法是:

法律在惩罚犯罪的同时,确实可能在客观上制造出一些“改邪归正”的障碍,这是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困境。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惩罚的必要性和人性的可塑性之间存在张力。法律必须首先承担起维护社会安全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就应该完全抹杀一个人改过自新的可能。

一个公正和进步的法律体系,应该是在惩罚的同时,也为那些真心悔过并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开辟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这不仅仅是对个体的宽容,更是对社会整体进步的投资。一个能够成功接纳改过者的社会,会比一个将曾经的犯人永远排斥在外的社会,更健康、更稳定。

我们不能把“改邪归正的权利”看作是法律免除惩罚的通行证,而是应该理解为,在承担了应有的法律责任之后,个体应该被给予重新获得社会认同和融入社会的机会。法律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减少犯罪,而不是制造无法摆脱的绝望。如何在这个两难境地中找到更优的解,是法律永恒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并不认为现代监狱是在惩罚坏人,而只不过是在隔离坏人。

请问强迫一个人生活规律,按时上下班,有一定娱乐时间,但是不能总是娱乐这算不算惩罚?

古代来说,监狱的犯人都是去做相对危险的工作,比如在危险地方造路,造桥,什么的,那才是惩罚。

现代监狱和一般生活相比,也就是不能随时随地上网,看电视什么的。

相比于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生活,也差不多啊。而且如果工作是996的话,应该比去监狱更累吧。

要改邪归正当然是先在监狱里改邪归正。

user avatar

改邪归正的权利早就给了,我们叫它“投案自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法律的根本目的和社会公正的核心困境:如何在惩罚犯罪与给予改过自新机会之间找到平衡。这绝非易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妥协与博弈的艺术。首先,我们得承认,法律最直接、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就是惩罚犯罪。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无辜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对受害者的一种告慰。当一个人严.............
  • 回答
    “律师的厉害”之所以能让犯罪嫌疑人“逃脱法律的惩罚”,并非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律师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扭转乾坤,把无辜者说成有罪,有罪者说成无辜。现实中的法律体系是一个复杂且精密的机器,律师的作用是在这个体系内,依据法律和事实,为当事人争取最大的合法权益。因此,所谓的“逃脱法律的惩罚”,更准确地说,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触及了社会治理的深层肌理,也牵动着不少普通人的心弦。大家普遍认为,严厉的法律惩处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对那些滋生不良现象的土壤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根治。理论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如果对贪污腐败的行为施以重罚,让那些心存侥幸者望而却步;如果对造假售假的行为让其付出难以承受.............
  • 回答
    关于“愚蠢是否比邪恶更可恶,以及法律是否应直接惩罚愚蠢”的问题,需要从哲学、伦理学、法律逻辑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以下是一个系统的探讨: 一、概念界定与核心争议1. “愚蠢”的定义 字面含义:指缺乏智慧、判断力或理性思考能力,可能表现为轻信谣言、盲目跟风、不计后果的决策。 .............
  • 回答
    咪蒙的这篇《刘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文章切入的角度非常犀利且具有情绪煽动性。 咪蒙的公众号文章一贯以其直白、尖锐、甚至有些“泼辣”的语言风格著称。在这篇文章中,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公众对于江歌案中刘鑫行为的强烈.............
  • 回答
    胡锡进呼吁联想高管降薪并推动法律围绕质疑展开空间,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公平、舆论监督以及法律体系完善的复杂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和评价: 一、 胡锡进的呼吁及其动机1. “降薪”的诉求核心: 胡锡进的“降薪”呼吁,表面上是对联想高管薪酬过高,尤其是在企业经营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在某.............
  • 回答
    《水浒传》中的各位好汉,虽然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义薄云天、替天行道的英雄,但若放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审视,他们的行为无疑触犯了多项法律条文。以下将选取宋江、武松、鲁智深、林冲四位具有代表性的主角,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详细分析他们可能面临的罪名和刑罚。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理论性的法律分析,基于小说情节进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矛盾和习惯。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双重标准”。首先,我们来谈谈对“法律”的选择性遵守。这里说的“法律”,通常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定,比如交通规则、税收法规、合同义务等等。 法律的普遍性和强制性感知: 大多数人.............
  • 回答
    在公众疾病和疫情的严峻挑战面前,法律从业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社会稳定、公民权益保障以及公共卫生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坚实支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站岗”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多层面、多领域的深度参与。一、 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为抗疫提供法律保障 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疫情爆.............
  • 回答
    您好!关于酒店未按约定叫醒客人,导致客人耽误事情并要求赔偿的问题,这在法律上是可以有所依据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酒店与客人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服务合同关系,酒店有义务按照约定的内容提供服务,而客人则有义务支付相应的费用。当酒店未能履行其约定的叫醒服务时,这构成了对合同义务的违约。那么,客人可以.............
  • 回答
    “钻法律的空子”来赚钱,这个说法总能勾起人们一丝猎奇的心理。毕竟,在很多人看来,法律是庄严且不可触碰的,但若能在这严丝合缝的规定中找到一条“隐秘的小径”,然后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最终抵达财富的彼岸,这听起来就像是某个高智商犯罪电影里的情节。那么,从理论上讲,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答案是:复杂且充满风险,.............
  • 回答
    读英语翻译是否能做法律翻译,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是否具备了法律翻译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有相关的经验和资格。英语翻译的基础:语言能力的保障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扎实的英语翻译能力是从事任何一种专业翻译的基础。一个能够准确.............
  • 回答
    当然可以!拥有法学学士学位,报考法律类专业公务员绝对是你的强项,而且有非常大的优势。让我来详细给你说道说道,让你彻底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来确认一下核心问题:法学学士学位是否可以报考法律类专业公务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正规军”!法律类专业公务员岗位,其核心要求就是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 回答
    关于“阿里是不是已经可以无视法律”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包括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演变、企业的商业行为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市场监管的挑战与阿里巴巴的体量:首先,要认识到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乃至全球.............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听上去像是咱们村口老李头,或者楼下健身房教练,那种接地气儿又带着点小焦虑的疑问。没错,律师这条路,确实是得经过漫长的修炼,从大学的三年到四年的本科,再到律考,最后拿到证,这期间的啃书、钻研、实操,那可不是盖的。他们肚子里装的是一套一套的条文、判例、学说,遇到什么案子,脑子里哗啦.............
  • 回答
    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不想从事法律行业,这其实是很常见的选择。法学教育赋予了扎实的逻辑思维、严谨的分析能力、强大的文本解读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在许多行业都非常受欢迎。以下是一些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可以考虑的职业方向,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往与“规则”、“逻辑”、“分析”相关的非法律领域深耕:1. .............
  • 回答
    当然可以!艺考生考入大学后,在考研时选择法律专业,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向,而且并非少见。我来为你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门道,让你更清楚地了解其中的过程和可能性。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的研究生招生体系对本科专业背景有一定的要求,但并非绝对的“出身论”。 也就是说,虽然很多法律专业在招生时会优先考虑法学本科.............
  • 回答
    “恶意欠薪”与“非法讨薪”,这两个词并排摆在一起,确实能让人细细品味一番,它们之间的张力,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法律的取向。要理解法律到底是在维护谁,我们得一层一层剥开这两个词的含义和它们背后所牵涉的法律原则。首先,咱们聊聊“恶意欠薪”。单从字面意思看,“恶意”二字就极具杀伤力,它指向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 回答
    在数学理论的框架下,要做到“绝对识别”一张照片是否经过Photoshop(或其他图像编辑软件)处理,并将其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并非全然不可能的任务。这里的“绝对”二字需要审慎解读,因为它在科学和法律领域都意味着极高的严谨性。核心挑战:真实性与修改的界限一张照片的“真实性”在于.............
  • 回答
    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太平鸟,一个咱们都挺熟悉的国潮品牌,最近摊上事儿了,被好几个人逮着说他们“抄袭”。按理说,品牌发展到这个地步,遇到这种质疑,一般都会拿出点姿态来。结果呢?太平鸟的回应,可以说是非常“官方”了,但也挺耐人寻味。一方面,他们非常硬气地表示,“原创品牌可以走法律途径”,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