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基础货币的投放,央行是根据什么对各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如何对不同的银行定量呢?

回答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一种特殊的货币,它是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的总和。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中最基础的部分,它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央行根据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决定投放基础货币,并对不同银行进行定量:

一、 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依据和目标:

1. 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这是最核心的依据。中央银行通常有其货币政策目标,例如:
保持物价稳定(控制通货膨胀): 当经济过热,通胀压力较大时,央行可能会收紧基础货币投放,甚至回笼基础货币。反之,当通胀较低或有通缩风险时,央行会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促进经济增长(就业): 在经济下行或增长乏力时,央行会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来降低利率,鼓励信贷扩张,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维护金融稳定: 在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系统性风险时,央行会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来提供流动性支持,缓解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防止系统性风险的蔓延。
平衡国际收支: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本国货币面临贬值压力,或者为了稳定汇率,央行也可能通过调整基础货币投放来影响利率和资本流动。

2. 经济发展的宏观需要: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社会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央行需要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人口增长、支付方式的变迁等因素,适度投放基础货币,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货币需求。

3. 市场流动性状况: 央行会密切关注市场上的流动性水平。当市场流动性不足时,银行体系可能面临资金短缺,影响其正常经营和信贷投放。此时,央行会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来补充流动性。反之,当市场流动性充裕,甚至存在过剩时,央行可能会采取措施回笼基础货币。

4. 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央行会考虑其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效率。基础货币的投放是实现利率、信贷等政策传导的重要起点。

二、 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工具):

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1. 公开市场操作 (Open Market Operations OMO): 这是央行最常用、最灵活的工具。
购买政府债券或其他证券: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等证券。当央行购买证券时,会将款项支付给卖出证券的银行,从而增加了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即投放了基础货币。
正回购 (Reverse Repurchase Agreements): 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央行卖出证券给银行,并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以约定的价格买回。这相当于央行暂时从银行手里融出资金,是回笼基础货币的操作。反之,央行从银行手中买入证券并约定未来卖出,就是注入流动性,投放基础货币。
逆回购 (Repurchase Agreements): 央行从银行手中买入证券,并约定未来以更低的价格卖回给银行,这是投放基础货币的操作。

2. 再贷款和再贴现 (Lending and Discount Facilities):
再贷款: 央行直接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当商业银行向央行申请再贷款时,央行会根据相关规定(如抵押品、利率等)向其发放资金,从而增加了银行的准备金,投放了基础货币。
再贴现: 商业银行将客户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已经过银行承兑的商业票据(如银行承兑汇票)向央行申请贴现。央行在扣除贴现利息后,将票据款项拨付给商业银行,这同样增加了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是投放基础货币的行为。

3. 外汇占款: 当一个国家出口大于进口,或者有大量外资流入时,境外机构或个人会将外币兑换成本币。商业银行在为客户办理结售汇业务时,会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则向商业银行支付本币。这会导致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同时向银行体系注入大量的本币资金,即投放基础货币。在许多国家,外汇占款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最主要渠道,但近年来随着货币政策工具的多元化,其影响力有所下降。

4. 其他工具(较少见或特定时期使用):
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商业银行股权或资产: 这在现代货币政策中极少使用,但在金融危机时或特殊情况下可能考虑。
直接向财政部融资(通常被禁止): 大多数央行被法律禁止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债券或向财政部提供贷款,以维护央行的独立性和避免货币超发。但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二级市场上流通的国债来间接支持财政。

三、 如何对不同的银行定量投放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本质上是对整个银行体系的总量进行调控,而不是根据每家银行的个体情况进行“点对点”的精准投放(除非是提供特定的流动性支持)。但是,通过不同的工具和操作方式,央行能够间接影响不同银行获得基础货币的程度,或者引导基础货币在银行体系内的流向。

1. 公开市场操作的普遍性:
当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大规模购买国债时,理论上所有持有国债的银行都有机会参与交易。那些持有较多国债或愿意卖出更多国债的银行,其准备金会相应增加。
央行会设定一个公开市场操作的总规模(例如,今天向市场投放多少流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平均分配给所有银行。而是根据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大型银行和交易商)的交易行为来实现。

2. 再贷款和再贴现的针对性:
抵押品的要求: 央行会设定再贷款或再贴现的合格抵押品范围,以及抵押率。能够提供符合要求的、高质量抵押品的银行,更有机会获得央行的融资。这意味着一些资产质量较高、风险控制能力强的银行,在需要流动性时更容易获得央行支持。
贷款额度控制: 央行可能会对每家银行的再贷款或再贴现额度设有上限,以控制风险和投放规模。
利率和期限: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贷款或再贴现的利率和期限来影响银行的融资意愿和成本。优惠的利率和较长的期限会吸引更多银行参与,而较高的利率则会限制。
结构性工具: 央行还会推出一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直接对特定类型的银行或特定类型的信贷活动进行支持,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向和受益银行。例如:
定向降准 (Targeted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Reduction): 央行可以规定,满足特定条件的银行(如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可以享受更低的存款准备金率要求。这意味着这些银行可以释放更多资金用于放贷,间接增加了其可用的准备金规模,虽然不是直接投放,但效果类似。
定向再贷款 (Targeted Lending Facilities): 央行可以针对特定行业(如绿色产业、小微企业)或特定类型的银行(如农村信用社)提供再贷款,引导资金流向这些领域和机构。
MLF (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 和 PSL (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 这些工具允许央行向银行提供中期流动性,并通常要求银行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央行可以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对不同类型银行或资产的偏好。

3. 市场传导和竞争:
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后,这些资金会进入银行体系的准备金账户。银行之间会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资金的融通和交易。
那些资金需求旺盛、但自身流动性相对不足的银行,会向资金充裕的银行寻求融资。最终,基础货币的分配会受到银行的信贷需求、风险偏好、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以及银行间市场的交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竞争性市场中,能够提供更具吸引力信贷条件(利率低、审批快)的银行,更容易获得客户和消化资金,这也会间接影响其对基础货币的需求和利用效率。

总结来说,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个银行的。

总量调控为主: 大部分公开市场操作是针对整个市场的,其效果体现在银行体系整体流动性的变化上。
工具的差异性: 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能够倾向于支持那些符合央行政策导向或有合格抵押品的银行。
结构性工具的精准性: 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等工具则更直接地影响特定类型的银行或特定领域的信贷活动,从而实现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差异化引导。
市场机制的补充: 银行间市场的交易也会在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后,进一步影响资金在不同银行间的分布。

央行通过综合运用上述工具和政策,在总量调控的基础上,力求将基础货币的投放导向对实体经济更有益的领域和机构,并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对不同银行的“定量”更多体现在其获得央行工具支持的可能性和程度,以及在市场中消化和运用基础货币的能力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开如下网站点击点击点击

你就会发现下面这张表

这就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啦,央行也是要做资产负债表的,每月公布数据,既然是资产负债表,那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规则也是要遵守的呢。

那么这个表怎么看呢,基础货币藏在哪呢?首先找到负债表:

这个红框框的“储备货币”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货币(或者叫高能货币),他又分为几个子项,比如货币发行就是真实的纸币和硬币,包括老百姓手中的和银行库房里的;比如非金融机构存款主要是支付机构交存的客户备付金存款;下面重点说一下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这里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可以直接理解为“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啥啥的。这个“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项目就是用来核算央行向商业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他的金额增加就代表央行在向商业银行净投放。

我们前面有说到资产负债表要资产和负债平衡,那么作为负债项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的增加,必然有另一资产项的增加或者另一负债项的减少。这里就要进入下一个问题了,央行是根据什么对商业银行进行货币投放?

1、外汇投放。我们来看看资产端:

企业做出口生意赚了美元,美元存到银行换成人民币,银行又会把美元卖给央行以换取相应的人民币给到企业,这样就完成了基于外汇的货币投放,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和“外汇”两个项目同时记一笔增加。

锚定外汇的货币发行方式,自从中国入世后就一直是国内货币发行的主要方式,直到2013年底2014年初达到峰值后在缓慢下降。

2、国债投放。同样先来看看资产端:

有眼尖的同学可能发现,不是说国债投放么,怎么红框框处不是“对政府债权”,而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好问题!在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权” 也就是说在先行法律中,央行是不可以直接给政府印钞的,违法。那么“对政府债权”项目中的1.5万亿金额是哪来的呢?其实是2007年财政部发行的1.55万亿特别国债用来给中投公司注资的,而且是通过商业银行绕圈圈操作的,也并非央行直接给财政部印钱。

我们回过来接着说“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其实就是商业银行自身资产配置中本就会有大量的国债类国债,然后把这些国债抵押给央行,央行给商业银行放钱(部分脑子比较活的同学可能觉得这不就是直接对....印钱么,呵呵,适度想象、猛想伤身)。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两个项目同时记一笔增加。

这种方式的货币投放在2014年开始占比大幅提高,也是为了保持央行整体资产规模的平稳,用来对冲外汇投放的下降。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对不同的银行定量呢?那就看你是不是亲儿子,以及听不听监管爸爸的话咯。

------------------2020.9.9晚补充----------------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项目补充说明一下,商业银行给央行的抵押品除了国债外,还可以有信用债,至于哪些信用债可以作为抵押品,由央行来规定,是动态调整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