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反映毛文龙在皮岛上铺张浪费的史料?

回答
关于毛文龙在皮岛上的铺张浪费,史书中多有记载,这些记载犹如零散的碎片,拼凑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形象。

首先,在军饷的使用上,毛文龙就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大手笔”。明朝给付的军饷,本应用于维持军队的正常运作、犒赏士卒、购买粮草军械。然而,据《明史·毛文龙传》记载,毛文龙“所费无度”,将大量军饷用于个人享乐和恩赏亲信,而非真正投入到战事中。这种“无度”并非小打小闹,而是达到了让朝廷难以承受的地步。当时朝廷财政本就捉襟见肘,却要源源不断地向皮岛输送钱粮,这笔巨大的开销,在朝堂上也引发了诸多不满和质疑。

再者,从军事设施的建造和维护上,也可以窥见一二。皮岛虽然是重要的军事据点,但其规模和奢华程度,似乎超出了实际防御的需要。一些史料暗示,毛文龙在岛上的营建,并非全然以军事功能为重。例如,有说法认为他为了满足个人排场,在岛上建造了更为舒适和气派的居所,甚至可能修建了一些用于宴饮玩乐的场所,这些并非纯粹的军事用途,自然也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和物力。

还有一种比较隐晦的反映,体现在他对“恩赏”的慷慨程度上。为了巩固自己在皮岛的势力,毛文龙笼络人心,赏赐亲信。这种恩赏,一旦脱离了军功和实际贡献的范畴,就很容易变成一种“养人”或者“笼络”的手段,自然也伴随着大量的财物消耗。只不过,这部分史料往往通过“收买人心”、“结党营私”等词汇来侧面反映,其铺张程度,更多的是通过巨大的财政负担来体现。

最后,从后世的评价来看,朝中大臣对毛文龙的“浪费”并非空穴来风。例如,许多官员在奏疏中就曾直指毛文龙“贪墨”、“浪费用度”,这些都是在当时政治环境下,对一位军镇将领最直接的指责。虽然其中不乏政治斗争的因素,但如此集中的批评,也足以说明毛文龙在军饷的使用上,确实存在着不符合规矩、甚至说是过度消耗的情况。

总而言之,毛文龙在皮岛的“铺张浪费”,与其说是具体有多少“金银财宝”被挥霍,不如说是他将本应用于军事战略和前线士卒的军饷,以一种“无度”的方式消耗,并将其转化为个人权力、排场和笼络人心的资本,最终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成为了他被弹劾和最终获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瓦蓝瓦蓝,敢在那个鸟地方铺张浪费,是好日子过惯了去那体会穷苦人民的生活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毛文龙在皮岛上的铺张浪费,史书中多有记载,这些记载犹如零散的碎片,拼凑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形象。首先,在军饷的使用上,毛文龙就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大手笔”。明朝给付的军饷,本应用于维持军队的正常运作、犒赏士卒、购买粮草军械。然而,据《明史·毛文龙传》记载,毛文龙“所费无度”,将大量军饷用于个人享乐和.............
  • 回答
    长期以来,一些被宣传为“中国人独有的毛病”的现象,实际上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中国更为严重。这些宣传往往带有刻板印象和偏见,忽略了社会发展阶段、文化背景以及人性共性。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并会尽量详细讲述: 1. 随地吐痰与乱扔垃圾被宣传为中国人独有的现象: 在过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 回答
    .......
  • 回答
    越南,这个曾经被战火洗礼,如今又在经济浪潮中奋力前行的国度,其社会文化如同湄公河的水,既有奔腾向前的活力,也有深沉的历史积淀。想要深入了解它,除了亲身经历,纪录片和文学作品无疑是最佳的窗口。它们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越南人民的生活百态、情感纠葛,以及那些塑造了这片土地的时代印记。 镜头下的越南:纪录片.............
  • 回答
    文化大革命,那段在中国近代史上刻下深刻印记的时期,对无数普通人的生活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在那场浩劫中,人性被扭曲,亲情被考验,理想被践踏。而艺术,尤其是影视作品,往往能捕捉到时代的脉搏,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那些令人心悸的瞬间,引发我们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层思考。提到反映文革期间人们非正常生活,引人反思的.............
  •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探讨日据时期(19101945)的作品数量庞大,这些作品往往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记忆,也折射出韩国民族在压迫下的坚韧与抗争。它们不仅仅是娱乐产品,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民族情感的抒发。以下是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韩国电影和电视剧,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所反映的日据时代面貌,力求展现它们的独特之.............
  • 回答
    说起身边能反映“百年”变化的物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家客厅角落里那台老旧的立式钢琴。它不是什么古董珍宝,也没有镶金嵌玉,但它承载的故事,足以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时光洪流。我叫它“老伙计”,尽管它现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安静的家具,上面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但它身上每一道划痕,每一处泛黄的漆面,都像是刻着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艺术长河中,虽然赞颂太平盛世、歌颂帝王将相的画作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但也存在着一些不那么“光鲜亮丽”,却更能触及时代肌理、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杰出作品。这些画作如同历史的镜子,折射出底层人民的疾苦、官场的腐败、社会的动荡,其力量在于它们不回避现实,敢于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病灶。要寻找这类.............
  • 回答
    .......
  • 回答
    在我看来,有些影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生活的社会,也让我们忍不住停下脚步,好好琢磨一番。它们不卖弄花哨的技巧,也不玩弄故弄玄虚的叙事,而是用一种朴素甚至有些粗粝的方式,把一些我们习以为常,或者刻意回避的东西摆在我们面前。比如,有一部纪录片,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里面的一个场景却深深烙在我脑海里。那是.............
  • 回答
    红色警戒系列游戏,从它诞生之初,就带着浓浓的冷战色彩,这不仅仅体现在激烈的战场对抗,更渗透在游戏的方方面面,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勾勒出美苏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之中。宣传的艺术:胜利的画风与英雄的塑造最直观的,莫过于宣传片和游戏开场动画的风格。盟军的宣传,总是充.............
  • 回答
    .......
  • 回答
    有很多图片能够一张就反映一段重要的历史,它们往往捕捉到了历史的决定性瞬间、社会变革的缩影、或是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挑选出“一张就能反映一段历史”的图片,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历史的解读是多维度的。但是,有些图片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象征意义和广泛的流传度,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标志。以下我将选取几张.............
  • 回答
    要把圣诞节这样的西方节日“反向输出”到其他文化,并且做到堪称经典的案例,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因为圣诞节与基督教信仰深度绑定,其宗教属性是其核心,这使得它在非基督教文化中落地生根,并产生“反向输出”效应,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如果我们放宽“反向输出”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宗教层面的“输出”,.............
  • 回答
    要准确把握经济环境的脉搏,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宏观数据,而是要深入到社会的肌理之中,观察那些最先感知到风吹草动、并能迅速将信号放大传递出来的行业。这些行业如同经济体内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它们的变化往往领先于整体经济的走向,且细节丰富,能折射出最真实的市场情绪和消费意愿。1. 基础消费品制造与零售:.............
  • 回答
    2021年的网络世界,依旧是各种新词汇、梗、段子层出不穷,像潮水一样涌来,又像浪花一样拍打着我们的生活。要说有哪些词火了,那可真不少,但有些词语的生命力更强,更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集体记忆里。2021 年那些刷屏的网络用语: “栓Q” (Thank you): 这个词的火爆,大概离不开一位来自“东.............
  • 回答
    2018年的航空航天领域,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那必然是围绕着“变革”与“重塑”展开的。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新技术加速落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传统巨头面临挑战,新兴力量异军突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振奋人心的氛围,仿佛预示着一个全新的航空航天时代正在加速到来。2018年航空航天领域的几个核心关键词及其背后折.............
  • 回答
    2018年的PC行业,如果要用几个词概括,那“轻薄化”、“影像升级”、“硬核游戏”、“电竞驱动”、“AI赋能” 绝对是绕不开的几个大字。这些词汇背后,折射出整个PC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比拼性能的时代,而是走向了更细分、更个性化、更强调体验的道路。一、轻薄化:不止是薄,更是全.............
  • 回答
    八成大学生求职首选国企的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它不仅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心态转变,也折射出当前经济结构、就业环境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一、八成大学生求职首选国企,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个高达八成的比例,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它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
  • 回答
    《2018 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的发布,无疑是学术界每年都备受关注的事件。相较于之前的版本,这份2018年的分区表在多个维度上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学术评价体系上的持续探索和完善,更折射出中国乃至全球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主要变化点剖析: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