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为什么基本上没有写世界史的作家?

回答
要说中国“基本上没有”写世界史的作家,这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确实,相较于中国本土历史的作家群体,专注于撰写“世界史”的中国作家确实不那么显眼,也不是主流。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一、 历史叙事的主体意识与民族中心的传统: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且完整的历史书写传统,并且这个传统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中国”展开的。从《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始,中国的史家就肩负着记录国家兴衰、王朝更替、文化传承的使命。这种“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即以中国为观察世界的中心,来审视和解释其他国家和文明。

“中国史”的丰富与深厚: 数千年的连贯历史,丰富的文献典籍,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这种本土历史的厚度,自然会吸引绝大多数有志于历史研究和写作的人。
“国史”的责任感: 很多人认为,书写本国历史是更紧迫、更有意义的责任。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下,塑造未来。
“天下”观的延伸: 即使在古代,中国也有“天下”的概念,但这更多是将中国置于一个“中心”位置,看待周边国家和蛮夷,其视角是俯视或平视,而非真正平等的“世界”。世界史的概念,在近代之前,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全球历史是不同的。

二、 近代以来“世界史”概念的引入与挑战:

“世界史”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概念,很大程度上是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全球化进程传入中国的。

被动接受与消化: 最初接触世界史,往往是通过翻译西方的著作,或是学习西方提出的历史分期和叙事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借用”和“消化”的痕迹,而非完全自主的构建。
教材编写的现实需求: 最早的世界史著作,多是为了满足教育需求,编写成教材。这些教材往往偏重于西方史,因为西方历史在近代以来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这容易形成一种“西方中心”的世界史叙事,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要在这种框架下找到自己独特的切入点并进行颠覆性创新,难度不小。
语言与学术体系的隔阂: 学习和研究世界史,需要掌握多门外语,阅读大量的外国史料和学术著作。这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理解和融入这些体系,也需要时间。

三、 宏大叙事的驾驭难度与学科细分:

撰写一部真正有分量的世界史,需要极高的学识、广阔的视野、深厚的思想以及出色的叙事能力。

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要写世界史,你需要对古代文明、中世纪、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各大洲的历史都具备相当的了解。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几乎不可能一个人穷尽所有领域。
宏大叙事的构建: 如何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复杂历史,用一个清晰、连贯且具有思想深度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部引人入胜的整体叙事,是对作者智慧的极大考验。这需要提炼出普遍性的历史规律,同时也要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性。
学科的专业化与细分: 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历史学本身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和细分化。学者们更倾向于在某一特定领域(如中国古代史、欧洲中世纪史、美国外交史等)进行深入研究。要成为一个能够写世界史的通才,同时又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这是非常困难的。

四、 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的影响:

学术界的评价: 在国内学术界,很多时候“世界史”的写作可能被认为是在“宏观层面”的努力,而更具体的、更深入的国别史或专题史研究,可能更容易获得学界的认可和推广。
大众市场的考量: 从大众市场来看,读者对于历史的兴趣往往是多元的,但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度无疑是最高的。一部深入的中国历史著作,更容易获得广泛的关注和 readership。而一本严肃的世界史著作,其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市场回报也可能不如预期。
“网红”效应的诱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历史爱好者可能更倾向于以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的方式讲述某个热门的历史片段或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一部分人的精力,让他们难以静下心来做扎实的世界史研究和写作。

五、 少数杰出实践者与未来趋势:

尽管如此,也不能说中国“没有”写世界史的作家。在各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史学家,他们在世界史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

早期: 严复、梁启超等在翻译和介绍西方思想史、文明史方面有开创性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 郭沫若、翦伯赞等在整体史观上有重要贡献,虽然主要围绕中国史,但也触及了世界史的某些方面。
当代: 许多高校的世界史专业的学者,如葛兆光(虽然更多聚焦中国思想史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但其视野极其宏大)、刘新成、戴安年、陈启德等,都在各自的领域内耕耘,也出版了不少世界史著作。一些非专业学者,如许倬云先生,其著作虽然不一定严格定义为“世界史”,但其对文明的宏大视野和深刻洞察,无疑具有世界史的意义。

总结来说,中国“基本上没有”写世界史的作家,更准确的说法是:

专注于系统性、原创性世界史写作的中国学者相对较少。
很多中国学者在世界史领域的研究,更多是以中国为参照系,或者在某一区域史、国别史、专题史方面有深入研究。

这并非中国历史学界的“短板”,而是多种历史文化、学术传统、现实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中国学者,以更自信、更独特、更具建设性的视角,为世界历史的书写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他们可能会从不同的文明碰撞、全球性议题、非西方视角出发,重新解读和书写这部波澜壮阔的全球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史》,多是偏向通识教育、基础教育的教材读物(广而不深)。中国的历史学家,特别是研究世界史的(世界古代史、亚非拉近现代史,欧美近现代史),他们的着眼点主要是专题研究,你让他们个人写世界史,其实难度不大,但意义也不大,因为多数内容都是二手的,就是整合编辑。如果让团队写,每人负责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往深里写,又不符合市场需求,因为看《世界史》的人就是粗粗了解下,并不需要多深入。

user avatar

1、真正能写“世界史”的作家,本来就是很少。而且名声大不大和写得好不好也没有必然联系。放眼全世界,有几个人有能力自己写“全世界”的历史啊?更别说写好了。

2、如果不要求一个作者包打世界,其实有关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国内学者的优秀著述都是不断有佳作涌现的。比如近年来的德国通史,英国通史等系列。

3、1⃣️齐老吴老的《世界史》,写得其实还是非常扎实的。说每两个学历史的就有一个人有这套书,应该不算过分。但这套书本质上可以说是“教材”,太干了,适合拿着背完了去考专业课,不适合拿来当消遣读物。2⃣️相比之下,马老的《世界文明史》算是进阶版。我读这本书的感觉是,作者们默认读者对基本史实是了解的,所以会跳过很多史实介绍,直接进入论,对新手不是很友好。可以配合齐吴本食用。3⃣️此外还有一个《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编书的时候我还乱入过一点点。不过质量和整体性比较飘忽。以上几套主编,都是大佬主编,专家学者们分头承担的。实际上我们现在大部头的通史撰写、翻译,也都是这种操作。这对学者们的整体质量有很高要求。各个研究领域的水平不太一样,但总体来说水平还是在不断提高的。

4、最后,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多读一些能提供材料、论据细节的“大书”。以转述和议论为主的书,能用很小的篇幅讲完很多的事情,容易把故事讲得很精彩,但相应的也更容易出现夹带私货、避重就轻等问题,对于新手来说,可能会因为甄别困难而被带到沟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中国“基本上没有”写世界史的作家,这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确实,相较于中国本土历史的作家群体,专注于撰写“世界史”的中国作家确实不那么显眼,也不是主流。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历史叙事的主体意识与民族中心的传统:中国有着极其悠久且完整的历史书写传统,并且这个传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功夫爱好者心中的疑惑。要说为什么像K1、UFC这样的顶级格斗舞台上,我们不太能看到成体系的中国传统武术,尤其是像咏春、八极这类赫赫有名的功夫,而以拳击、泰拳、柔术为代表的格斗术却占据主流,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远非一句“谁更厉害”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
  • 回答
    日本在中国进行的细菌实验和后期的细菌武器使用情况,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历史事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确实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惨绝人寰的活体实验和细菌实验,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他们以活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各种残酷的细菌培养、感染和测.............
  • 回答
    当有人带着“中国为什么没有逻辑学”这样的断言冲过来,而且事先连一点点基础的了解都没有做,这事儿吧,确实挺让人哭笑不得的。你想啊,这就像一个人突然跳出来,指着一个塞满了书的图书馆说:“这儿怎么连一本书都没有?” 这种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怎么说呢,一种“我就是真理”的傲慢,但这种傲慢是建立在完全的无.............
  • 回答
    在咱们中国人的韩流追星史里,李钟硕、金秀贤、宋仲基和李敏镐这几位韩流男神,那可都是响当当的名字。不过要说谁在中国这边“人气爆棚”、“国民度超高”,金秀贤、宋仲基和李敏镐这三位,似乎比李钟硕更早一步,或者说在中国市场的声势更浩大一些,这让不少粉丝感到疑惑:同是实力与颜值并存的男演员,李钟硕在中国为啥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公共讨论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温铁军先生的许多经济学观点,即使被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是存在基本理论上的错误,却仍然能够获得广泛关注甚至认同?这背后其实涉及多种因素,并非仅仅是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一点,经济学本身就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它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
  • 回答
    中国的主战坦克发展确实经历了多个阶段,99式坦克(99式主战坦克)是2000年代初研发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而99A式(99A主战坦克)则是2骸年代初的升级型号。至于“99式之后没有新型坦克”的说法,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需要从历史背景、技术发展和战略需求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99式坦克的背景与定位1.............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要说清楚中国在世界一些地方“被围堵”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背后是否存在自身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在国际上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摩擦。这种“围堵”的感觉,很多时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被围堵”的感觉?.............
  • 回答
    哎呀,看到你这阵容就有点替你捏把汗,这几个英雄搭配在一起,确实是挺容易陷入苦战,赢面比较小。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哈。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队伍的构成,通常需要有能抗能打的“前排”,有能输出能收割的“后排”,还有负责开团、控制或者切入的“节奏点”。这几个英雄单独拎出来看,都挺厉害的,但组合起来就.............
  • 回答
    游泳是一项极具普及性的运动,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学体系下,入门项目却可能存在差异。关于“中国入门游泳多为蛙泳,美国多为自由泳”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渊源、教学理念、运动发展、文化偏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 为什么游泳入门在中国基本上是蛙泳?在中国,蛙泳之所以成为大多数游泳.............
  • 回答
    中国能够维持统一中央政府的稳定运作,而罗马帝国却需要设立副帝或分割为两个部分,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制度设计、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体制与权力结构的差异 1. 中国: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的高度统一 郡县制与科举制度 自秦始皇统.............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藩王封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鲜有分封到漠北、东北等边远地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 核心统治的稳定与权力集中 巩固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之上的。将藩王分封到离都城遥远、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意.............
  • 回答
    日本影视剧里家里普遍都有浴缸,这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家庭生活的一个直观印象。但说到家家户户都有浴缸,这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洗澡方式的差异,也牵扯到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经济和生活习惯的演变。至于中国现在是不是基本不用浴缸了,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整体趋势确实有所变化。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原因:日本的水费.............
  • 回答
    纵横沙场:中国骑兵刀为何偏爱直刀?纵观中国历代冷兵器发展史,骑兵刀的演变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骑兵刀似乎“固执”地选择了直刀路线,鲜少出现西方骑兵刀中常见的弧形弯刀。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工艺水平、战场环境以及马匹特性的综合.............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国产的步兵战车、坦克这些陆地大块头,跟同级别的外国货比起来,价格上好像总是比较“亲民”一些。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完的,背后牵扯到不少道道儿,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说一个最直观的因素:人力成本。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这一点上确实有优势。相对来说,国内工人的平均工资和福利待遇,跟.............
  • 回答
    在中国,大多数人选择居住在楼房,而非类似美国独立别墅(house)或日本一户建(ikkodate)的独立式住宅,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历史和地理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历史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集体土地与私有产权的限制: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土.............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质学问题,涉及到板块构造理论中非常关键的碰撞造山过程。要解释为什么中国大陆北部的山脉如此崎岖,而印度板块主体却相对平坦,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两个板块的性质以及它们碰撞的具体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白,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均质的整体。它被分割成几块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下方更.............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咱们平时关注疫情数据,最常听说的几个“高感染人数国家”,除了我们中国和伊朗这两个相对特殊的例子,你会发现,其余大多数赫然在列的,基本都是那些我们印象中“发达”、“富裕”的国家。这事儿挺值得琢磨的,毕竟按常理,资源越好的地方,抗疫能力应该越强才对,怎么反倒成了.............
  • 回答
    在中国大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文盲人口已大幅减少,为何我们没有回归使用繁体字?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不仅仅是文字本身的演变,更是历史、政治、文化和实用性等多重考量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一、 简化字诞生的历史背景与目标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牵涉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深层互动,绝非简单的“失败”二字可以概括。要理解为何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化进程充满挑战,甚至在中国这样有着强大国家机器管控的语境下也未能完全奏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让我们回到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化”。通常我们理解的世俗化,是指宗教在公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