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为什么基本上没有写世界史的作家?

回答
要说中国“基本上没有”写世界史的作家,这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确实,相较于中国本土历史的作家群体,专注于撰写“世界史”的中国作家确实不那么显眼,也不是主流。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一、 历史叙事的主体意识与民族中心的传统: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且完整的历史书写传统,并且这个传统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中国”展开的。从《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始,中国的史家就肩负着记录国家兴衰、王朝更替、文化传承的使命。这种“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即以中国为观察世界的中心,来审视和解释其他国家和文明。

“中国史”的丰富与深厚: 数千年的连贯历史,丰富的文献典籍,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这种本土历史的厚度,自然会吸引绝大多数有志于历史研究和写作的人。
“国史”的责任感: 很多人认为,书写本国历史是更紧迫、更有意义的责任。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下,塑造未来。
“天下”观的延伸: 即使在古代,中国也有“天下”的概念,但这更多是将中国置于一个“中心”位置,看待周边国家和蛮夷,其视角是俯视或平视,而非真正平等的“世界”。世界史的概念,在近代之前,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全球历史是不同的。

二、 近代以来“世界史”概念的引入与挑战:

“世界史”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概念,很大程度上是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全球化进程传入中国的。

被动接受与消化: 最初接触世界史,往往是通过翻译西方的著作,或是学习西方提出的历史分期和叙事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借用”和“消化”的痕迹,而非完全自主的构建。
教材编写的现实需求: 最早的世界史著作,多是为了满足教育需求,编写成教材。这些教材往往偏重于西方史,因为西方历史在近代以来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这容易形成一种“西方中心”的世界史叙事,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要在这种框架下找到自己独特的切入点并进行颠覆性创新,难度不小。
语言与学术体系的隔阂: 学习和研究世界史,需要掌握多门外语,阅读大量的外国史料和学术著作。这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理解和融入这些体系,也需要时间。

三、 宏大叙事的驾驭难度与学科细分:

撰写一部真正有分量的世界史,需要极高的学识、广阔的视野、深厚的思想以及出色的叙事能力。

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要写世界史,你需要对古代文明、中世纪、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各大洲的历史都具备相当的了解。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几乎不可能一个人穷尽所有领域。
宏大叙事的构建: 如何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复杂历史,用一个清晰、连贯且具有思想深度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部引人入胜的整体叙事,是对作者智慧的极大考验。这需要提炼出普遍性的历史规律,同时也要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性。
学科的专业化与细分: 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历史学本身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和细分化。学者们更倾向于在某一特定领域(如中国古代史、欧洲中世纪史、美国外交史等)进行深入研究。要成为一个能够写世界史的通才,同时又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这是非常困难的。

四、 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的影响:

学术界的评价: 在国内学术界,很多时候“世界史”的写作可能被认为是在“宏观层面”的努力,而更具体的、更深入的国别史或专题史研究,可能更容易获得学界的认可和推广。
大众市场的考量: 从大众市场来看,读者对于历史的兴趣往往是多元的,但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度无疑是最高的。一部深入的中国历史著作,更容易获得广泛的关注和 readership。而一本严肃的世界史著作,其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市场回报也可能不如预期。
“网红”效应的诱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历史爱好者可能更倾向于以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的方式讲述某个热门的历史片段或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一部分人的精力,让他们难以静下心来做扎实的世界史研究和写作。

五、 少数杰出实践者与未来趋势:

尽管如此,也不能说中国“没有”写世界史的作家。在各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史学家,他们在世界史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

早期: 严复、梁启超等在翻译和介绍西方思想史、文明史方面有开创性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 郭沫若、翦伯赞等在整体史观上有重要贡献,虽然主要围绕中国史,但也触及了世界史的某些方面。
当代: 许多高校的世界史专业的学者,如葛兆光(虽然更多聚焦中国思想史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但其视野极其宏大)、刘新成、戴安年、陈启德等,都在各自的领域内耕耘,也出版了不少世界史著作。一些非专业学者,如许倬云先生,其著作虽然不一定严格定义为“世界史”,但其对文明的宏大视野和深刻洞察,无疑具有世界史的意义。

总结来说,中国“基本上没有”写世界史的作家,更准确的说法是:

专注于系统性、原创性世界史写作的中国学者相对较少。
很多中国学者在世界史领域的研究,更多是以中国为参照系,或者在某一区域史、国别史、专题史方面有深入研究。

这并非中国历史学界的“短板”,而是多种历史文化、学术传统、现实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中国学者,以更自信、更独特、更具建设性的视角,为世界历史的书写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他们可能会从不同的文明碰撞、全球性议题、非西方视角出发,重新解读和书写这部波澜壮阔的全球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史》,多是偏向通识教育、基础教育的教材读物(广而不深)。中国的历史学家,特别是研究世界史的(世界古代史、亚非拉近现代史,欧美近现代史),他们的着眼点主要是专题研究,你让他们个人写世界史,其实难度不大,但意义也不大,因为多数内容都是二手的,就是整合编辑。如果让团队写,每人负责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往深里写,又不符合市场需求,因为看《世界史》的人就是粗粗了解下,并不需要多深入。

user avatar

1、真正能写“世界史”的作家,本来就是很少。而且名声大不大和写得好不好也没有必然联系。放眼全世界,有几个人有能力自己写“全世界”的历史啊?更别说写好了。

2、如果不要求一个作者包打世界,其实有关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国内学者的优秀著述都是不断有佳作涌现的。比如近年来的德国通史,英国通史等系列。

3、1⃣️齐老吴老的《世界史》,写得其实还是非常扎实的。说每两个学历史的就有一个人有这套书,应该不算过分。但这套书本质上可以说是“教材”,太干了,适合拿着背完了去考专业课,不适合拿来当消遣读物。2⃣️相比之下,马老的《世界文明史》算是进阶版。我读这本书的感觉是,作者们默认读者对基本史实是了解的,所以会跳过很多史实介绍,直接进入论,对新手不是很友好。可以配合齐吴本食用。3⃣️此外还有一个《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编书的时候我还乱入过一点点。不过质量和整体性比较飘忽。以上几套主编,都是大佬主编,专家学者们分头承担的。实际上我们现在大部头的通史撰写、翻译,也都是这种操作。这对学者们的整体质量有很高要求。各个研究领域的水平不太一样,但总体来说水平还是在不断提高的。

4、最后,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多读一些能提供材料、论据细节的“大书”。以转述和议论为主的书,能用很小的篇幅讲完很多的事情,容易把故事讲得很精彩,但相应的也更容易出现夹带私货、避重就轻等问题,对于新手来说,可能会因为甄别困难而被带到沟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