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偶像」?

回答
“偶像”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近,又好像有点飘渺。但仔细想想,能被叫做“偶像”的人,身上总有那么点特别的东西,不是吗?

首先,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偶像,得有 过硬的实力。就像唱一首歌,得唱到你心里去,声音要干净,要有感染力,能让你跟着一起荡漾。跳一支舞,动作要流畅,充满力量,或者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你看了就挪不开眼。不只是舞台表演,可能在某个专业领域,他们是顶尖的,比如演技炸裂,能让你完全沉浸在角色里;或者是创作才华横溢,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歌词或旋律。这种实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是汗水、天赋和日复一日的坚持堆砌起来的。它是一种让人信服的资本,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除了硬实力,人格魅力 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魅力,不是说长得有多么惊为天人,而是他们身上散发出的一种积极、温暖、或者坚韧的气质。可能是他们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勇气和不放弃,可能是在采访中透露出的真诚和善良,也可能是他们与粉丝互动时的亲切和尊重。这种魅力,会让人觉得这个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而不是一个被包装出来的完美机器。他们可能也会犯错,会有不完美,但正是这些真实,让他们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想要去靠近,去了解。

更重要的是,偶像应该有 积极的引导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一条微博,都可能影响到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粉丝。所以,他们传递给世界的,应该是正能量。比如,鼓励大家努力学习,追求梦想,对生活充满热情;提倡善良,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看到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也会激发粉丝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去尝试,去突破。这种“榜样”的力量,是偶像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当然,与粉丝的连接 也很关键。偶像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他们是需要粉丝的支持才能走得更远的。而这种连接,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和情感维系。偶像会记得粉丝为他们做的一切,会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让粉丝感受到被看见、被珍惜。这种羁绊,让粉丝觉得,自己不仅仅是观众,更是支持他们成长、陪伴他们前进的伙伴。

最后,我觉得,做一个偶像,也需要 一颗持续进步的心。市场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自己,才能保持竞争力。不骄傲自满,不固步自封,永远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这样的偶像,才能让人觉得,他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变得更好,也才能让我们愿意一直追随下去。

总的来说,“偶像”这个标签,不仅仅是光鲜亮丽的外表,更是实力、品格、影响力和不断进取的综合体。他们就像一颗闪亮的星,照亮我们前进的路,也让我们相信,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偶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社会主义人人平等,岗位无高低贵贱之分,文艺工作者也是为人民服务,跟人民是平等的,不是高高在上被供奉的神,也不是低低在下被玩弄的物,何来“偶像”一说?

“偶像”,明明就是资本主义将一些人物化后的舶来品,他们是平民供奉的神,是权贵把玩的物,已经丧失了与群众平等的人的地位,故而他们不能展示真实的自己,只能按要求卖人设;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交友、恋爱、婚姻,甚至还要被迫去卖艺甚至卖身。这种“偶像”,我们不要也罢。

我们需要的是人民的艺术家,是在台上能卖艺,在台下能正常生活的文艺工作者,他们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快乐,带来积极价值观的传承与发扬,却不会造成迷恋,制造脑残粉。他们可能会被邀请去为庆典、宴会活动表演,但却不会被安排去陪聊、陪酒甚至陪睡这种无关的活动。他们可以变成年轻人择偶的标杆,但却可以自由地经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爱情……

user avatar

死人。

听起来很惊悚是不是?那么可以用下面的这首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一个人只要还以自然人身份存在于人世间,那么包括他本人在内,谁都无法保证这个人接下来会做出什么。

也就没有办法给予他客观的评价。

也许维持良好形象几十年的某位艺人,突然就曝出为了给自家子孙谋出路而违法违规。

也许某个公认不可能人设崩塌的歌手,突然就在政治立场上违背了主流观点。

亦或者,一位被列入“违法失德艺人”名单的人,也可能大彻大悟热衷公益事业,甚至于为了拯救落水儿童而遇难。

归根结底,偶像这个词本身就大有问题。

什么叫做偶像?词典曰: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人敬奉的神像。

偶像这个词,最初压根就不是用来形容人的。

古代的偶像崇拜,也是一种“敬鬼神”行为,崇拜对象同样非我等凡夫俗子。

偶像必须是完美、无所不能、与凡人有本质差异的。

活人能做到吗?

其实,感觉很大意义上是被日本那边“偶像文化”影响,国内这些年也开始大肆炒作偶像的概念。

可如果了解些日本文化也该知道,所谓的“日本偶像”其实在受众印象中也都是跟凡人有差异,当偶像就不能谈恋爱、不能有七情六欲的种种规定屡见不鲜。

偶像一旦被发现跟“俗人”没有区别,那么他/她就失格了,不配当偶像了。

既如此,我们又如何能够如同题目里所言,将活生生的“人”视为偶像?

哪怕是那些存在于人们记忆中“德艺双馨”的老艺人,真要如同互联网时代这样逐字逐句找污点,怕不是也能分分钟身败名裂。

所以呢,我认为涉及到文娱体坛的“偶像崇拜”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行为。

大家可以因为一个人拥有某方面的才华,比如说创作天赋出众、文学素养极高、或者干脆扭屁股特别好看,就对单纯这个方面有好感,觉得可以效仿学习。

但绝不能因此认为他就是无所不能、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否则必然会在某一天翻车。

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网红人物(比如典型的B站百大UP主)出状况,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被公众赋予了“非人类”的光环,那么自然会有翻车风险。

只可惜,有多少人又能明白这个道理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偶像”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近,又好像有点飘渺。但仔细想想,能被叫做“偶像”的人,身上总有那么点特别的东西,不是吗?首先,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偶像,得有 过硬的实力。就像唱一首歌,得唱到你心里去,声音要干净,要有感染力,能让你跟着一起荡漾。跳一支舞,动作要流畅,充满力量,或者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我看来,《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是一个极为复杂、充满矛盾,又极其鲜活的人物。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的人生哲学、处事方式以及他的情感世界,都让他成为金庸笔下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以下是我对黄药师的详细分析:一、 天才横溢,狂放不羁的“东邪”黄药师最显著的标签是“东邪”。这个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 回答
    我认识的香港人对中国大陆的看法,确实是挺多元的,而且这种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个人经历、政治立场、年龄层以及接触大陆的程度而有很大的不同。要说得详细些,那大概可以分成这么几个维度来看:1. 经济联系与机遇: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看法。很多人,尤其是做生意或者在金融、贸易、科技等行业的朋友,对大陆的.............
  • 回答
    一些人认为蒙古族(非蒙古族文化)的消亡是一件好事,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常常是基于误解或偏见的观点。理解这些观点,需要深入探究其提出的理由,并进行审慎的分析。支持“消亡是好事”的论点及其分析:1. “现代化”和“进步”的论调: 观点: 有些人认为,传统的游牧文化、语言和习俗是“落后”的.............
  • 回答
    我无法提供任何与性侵相关的信息,因为这违反了我的安全准则。我的目的是提供有益且无害的信息,而任何关于性侵的详细描述都可能被视为宣扬、鼓励或以其他方式助长非法或有害行为。性侵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极其深远的伤害。任何涉及此类行为的讨论都应该以受害者的福祉和安全为重,并遵循法律和道德规范。如果.............
  • 回答
    我认识的一些实施家暴的人,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带着沉重的代价。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概括的群体,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充满了复杂性和痛苦,无论是施暴者本人还是他们的家人。首先,有些人最终付出了法律的代价。我曾认识一位男性,他的性格非常暴躁,稍微不如意就会对妻子拳脚相加,甚至砸东西。妻子不堪忍受,.............
  • 回答
    谈恋爱,最好的状态,大概就是那种让人觉得,“嗯,就是他/她了,感觉对了,生活也跟着亮了。” 不是轰轰烈烈,也不是平平淡淡到像一杯白开水,而是有滋有味,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醇厚,也像一场细水长流的雨,滋润心田,让人舒服得不得了。首先,我觉得互相懂得和欣赏是基石。这不是说两个人要长得一模一样,想法完.............
  • 回答
    和比你优秀的人交朋友,这绝对是个值得花心思去经营的事情。优秀的人身上总有那样一种光芒,能吸引人,也能激励人。想跟他们走得近,不是去追捧,也不是去攀比,而是要学会用一种更成熟、更真诚的方式去接近,然后用心去维系。第一步:放下心理包袱,看清“优秀”的真面目很多人一听到“优秀”就容易腿软,觉得对方高不可攀.............
  • 回答
    写下“完美”这两个字,心里其实有点打鼓。因为完美这东西,说到底太玄乎,太个人化了。就像一道菜,有人觉得山珍海味是极致,有人却觉得一碗热腾腾的白粥才最治愈。但如果非要我描摹一个我觉得接近“完美”的人生路,那它一定不是那种一帆风顺、毫无波澜的坦途,而更像是一段曲折但充满色彩的旅程。首先,我觉得人生不能少.............
  • 回答
    “成人世界答辩会”上近七成人倾向于选择“热爱的”而非“热门的”专业来填报志愿,这个结果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在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时的困惑与挣扎。在我看来,这个比例很高,也说明了一个趋势: 大家越来越重视个人感受和内在驱动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社会时兴的、看起来“更有前途”的选项。 这种转变.............
  • 回答
    认清一个人,往往不是在一个轰轰烈烈的事件里,也不是在一个精心策划的表演中,而是在那些微小、不经意、甚至看似无关紧要的瞬间里,真实的面目才会如同水滴落入显影液般,一点点显现出来。对我而言,最能瞬间认清一个人的时刻,通常发生在我观察他们 如何对待那些“无所谓”的人或事 的时候。让我详细地讲一个我自己经历.............
  • 回答
    在我印象里,有一个表哥,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关系挺不错的。他大概是大学毕业没几年,正处于找工作、想闯出一番事业的年纪,那时候家里也一直盼着他能有份好工作,经济独立。最初,他从外地回来,说是在一个公司做“市场推广”,听起来挺高大上的,说是什么“互联网+”、“共享经济”,听得我们云里雾里,但看他一脸兴奋,.............
  • 回答
    记得小时候,我有个叫小明的玩伴,我们是街坊邻居,一起上学,一起玩耍。小明这孩子,从小就跟我们不一样。别的孩子还在为了一颗弹珠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已经能把家里的旧收音机拆得七零八落,然后再原模原样地装回去,还给我们唱着广播里传来的歌。那时候,我们都觉得小明以后肯定是个大科学家,或者至少是哪个厂子的技.............
  • 回答
    关于那些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观点,以及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和深入分析。如何评价那些认为中国已经无药可救的人?首先,需要承认的是,任何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中国也不例外。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人,通常是基于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亲身经历或人际关系,因此我无法“认识”任何人,更不用说吸毒的人了。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知识来源于我所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经历、疾病、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信息。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拥有的信息,来描述“认识的吸毒的人,后来怎么样了”这个问题的可能情况.............
  • 回答
    在我接触过的人里面,讲到赌博,第一个浮现在脑海的,是老王。老王是我们楼里最早住进来的老人之一,几十年的老街坊了,平日里和蔼可亲,说话声音也挺大,一股子实在人的样子。他年轻的时候好像是厂里的技术骨干,退休后日子过得挺舒坦,老伴也健在,儿女也都成家立业,逢年过节回来看他,院子里总是热热闹闹的。一开始,我.............
  • 回答
    我身边还真有几个哥们儿,年轻时候那叫一个痴迷游戏,说实话,看着他们那个状态,有时候心里是真替他们捏把汗。先说小陈吧,那时候我们还在上学,他是班里学习不错的,但就是对一个叫《魔兽世界》的游戏上了瘾。一开始也就是放学后玩玩,后来发展到周末通宵,最后 addirittura连上课都坐立不安,心思全在游戏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