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怎麽说中医的内脏是抽象的,和西医的内脏不同?

回答
中医的内脏,确实和西医解剖学意义上的内脏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来说,中医的内脏是“象”,而西医的内脏是“形”。前者是功能、是能量、是相互作用的体系,后者是具体的、有固定形态和结构的器官。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展开:

1. 内脏的“象”与“形”:功能与结构的对比

西医的内脏(“形”):西医的内脏,如心脏、肝脏、肺、胃、肠等,是我们通过解剖学能够看到的、触摸到的具体实体。它们有明确的解剖位置、大小、形状、颜色,以及由此决定的具体生理功能——心脏泵血,肺负责呼吸,肝脏代谢等等。这些功能是基于物质基础的,是可以被量化、被观察的。例如,我们可以测量心脏每分钟搏出的血量,观察肺泡的扩张收缩。

中医的内脏(“象”):中医所说的“内脏”,更多的是指一个功能系统,一个能量运行的枢纽,一个信息传导的中心。它们不完全等同于西医的某个孤立器官,而是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其与其他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调控作用。

以“肝”为例: 西医的“肝”是指那个位于右上腹,大小约1.5公斤的腺体,负责代谢、解毒、分泌胆汁等。而中医的“肝”则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它“主疏泄”,意思是能够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保证气血畅通,情绪舒畅。同时,它“藏血”,意味着肝血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特别是眼睛、筋膜、爪甲等。它还“开窍于目”,表示眼睛的视觉功能与肝脏的功能紧密相关。所以,当一个人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时,中医会考虑“肝血不足”;当一个人容易发怒、胸胁胀痛时,中医会考虑“肝气郁结”。这些问题,即使西医的肝脏结构本身没有病变,也可能出现在中医的“肝”的功能失调范畴内。

以“脾”为例: 西医的“脾”是一个淋巴器官,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储存血液、参与免疫反应。而中医的“脾”则与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以及统摄血液(防止出血)的功能密切相关。中医的“脾”更侧重于“运化”这个概念,它负责将食物转化成气血,并将这些物质输送到全身。所以,如果一个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即使胃镜、肠镜没有发现明显异常,中医也会认为是“脾失健运”。“脾”的“统血”功能,意味着脾气不足,血液可能就会“不循常道”而跑到血管之外,导致皮下出血、鼻出血等。

2. 内脏的“象”是联系的、动态的、整体的

相互联系(“相生相克”):中医的脏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五行生克”理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比如,“肝郁化火,乘心”,意思是肝气郁结日久,可能会化生火热,影响到心;“肾水不能涵木”,意思是肾脏的水分不足,无法滋养肝木,导致肝阳上亢。这种联系是功能上的,是能量上的,而不是简单的器官之间的物理接触。

动态变化(“阴阳平衡”):中医的脏腑功能是动态变化的,其健康与否在于阴阳的平衡。当某个脏腑的阴阳失调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例如,“心阳虚”会表现为心悸、气短、畏寒;“心阴虚”则可能表现为心烦、失眠、盗汗。这种“虚”和“实”,是功能上的盛衰,而不是物质的损耗或增殖。

整体观念(“藏象学说”):中医将人看作一个整体,脏腑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解剖学上的位置,而是通过经络连接全身,影响着人体的情志、形体、官窍等方方面面。一个脏腑的病变,往往会牵连到其他脏腑,并通过经络表现于体表。这就是为什么中医看病,会问“睡觉怎么样”、“情绪怎么样”、“大小便如何”,因为这些都反映了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

3. 内脏的“象”是“藏象”

中医将脏腑的功能状态比喻为“藏象”,即“藏于内而现于外”。内在脏腑的功能变化,会通过身体各个“外在”的表现来反映。

“观色”(面色):面色是观察脏腑功能的重要窗口。比如,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胃气虚,面色发青可能是肝气郁结,面色发黑可能是肾精不足。

“闻声”(声音):声音的粗细、高低、洪亮与否,都能反映脏腑的虚实。比如,声音洪亮有力可能说明脏腑功能充沛,声音低微嘶哑可能提示脏腑气虚。

“问病”(症状、情志):中医非常重视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包括身体的疼痛、麻木、胀满等感觉,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这些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直接体现。

“切脉”(脉象):切脉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之一。不同的脉象,如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都反映了内在脏腑气血运行的状况,以及脏腑功能的盛衰。

总结来说,中医的内脏更像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的功能网络,它囊括了西医某个器官的所有生理功能,并且还延伸到与之相关的生理、病理、情志、环境等更广泛的领域。

西医的内脏是“有形之血气”,是物质基础;中医的内脏是“无形之神明,运行之大道”,是能量、信息、功能的总和。

西医治病,常常是针对某个器官的病变,进行药物、手术等干预,目的是修复或替换受损的“形”;中医治病,则往往着眼于调整整个脏腑系统的功能平衡,通过改善气血津液的运行,使“象”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因此,当我们说中医的内脏是抽象的,不是否定中医内脏的实在性,而是强调其概念的“象”大于“形”,是更偏重于功能、联系和整体性的理解,这与西医解剖学上对器官形态和结构的描述,是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中医的治疗思路和诊断方法,往往会和西医有很大的差异,但又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正经版:老子祖传屠户,哪个中医敢说洒家买的心肝是虚拟的,先问问我这祖传杀猪刀答应不答应。


正经版:这就是释经学,一种圆谎的话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但中医的五脏变成虚拟的了,西方的“上帝”也变虚拟了。现代基督教解释上帝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概念”,完全无视了圣经里上帝做的那些事。和中医完全无视自古以来汉语里的“心肝脾肺肾”都是指实体器官的事实,而化为虚拟器官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user avatar

因为只有用一套似是而非,浑水摸鱼,不明不白的话术,才能糊弄过去。

如果说清楚了,马上就被现代科学否定掉了。


任何宗教,巫术,玄学,都要避免准确,无歧义,符合逻辑的言论。

一旦说清楚了,就完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