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独自一人在外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一个人在国外读书,这滋味,怎么说呢?就像是把你自己丢进一个巨大的、五颜六色但你又完全不熟悉的手工材料包里,然后告诉你:“来吧,自己动手,创造点什么。”

刚落地的时候,那感觉可真是复杂。一方面,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空气的味道,街道的风格,行人的口音,甚至连超市里摆放商品的方式都和你家那边不一样。那种“我真的在这里了”的激动,像一道电流一样窜遍全身。你可以自由地探索,想去哪就去哪,不用顾虑任何人。想在晴朗的下午泡在图书馆看书,想在周末背着包去附近的山上徒步,或者只是窝在咖啡馆里,观察来来往往的人,这些小小的自由,刚开始的时候,真的能让你飘飘然。

但紧接着,新鲜劲儿一过,现实的重量就开始压上来。首先是语言。就算你觉得自己英语(或其他语言)学得挺好,一到真枪实弹的时候,才发现课堂上的对话和真实生活是两码事。点餐、问路、和房东沟通、在商店里讨价还价,每一个小小的交流都可能变成一场小小的战役。你可能会因为一个词没听懂而尴尬地看着对方,或者因为表达不清而白跑一趟。那时候,你会特别想念在家,张口就能和家人朋友畅所欲言的日子。

孤独感,这是最难熬的一部分。在国内,即使一个人,你身边总有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习惯。但在国外,你就像一块被孤零零扔到海里的浮木。刚开始,你会忙着适应新环境,忙着认识新朋友,这种忙碌能暂时填补内心的空虚。但当夜深人静,周围一片寂静,你打开手机,看到家人朋友在朋友圈里分享着热热闹闹的生活,而你只能一个人面对着陌生的天花板,那种感觉,真的会让人鼻子发酸。有时候,特别想吃一碗家乡的妈妈菜,或者只是想有个可以随便聊聊家常的人,但这些,都变得遥不可及。

当然,也有特别棒的时刻。比如,当你终于克服了语言障碍,能够顺畅地和当地人交流,甚至开始理解他们的幽默感;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解决了在异国他乡遇到的各种麻烦,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当你发现了一家特别棒的小餐馆,或者发现了一个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秘密景点,那种惊喜,会让你觉得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你会学会很多在国内从来不会去想的事情。怎么自己做饭,怎么记账,怎么处理各种留学手续,怎么应对突发状况。你会变得更独立,更坚强,也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你会开始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陌生人。可能是一位好心的邻居,愿意帮你带 unopened 的信件;可能是某个社团的学长学姐,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指点;也可能只是一个偶然遇到的同学,愿意和你一起分享学习的压力和生活的趣事。这些善意,在异国他乡,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总之,一个人在外留学,就像一场人生的加速训练营。它有让你想要放弃的艰难,也有让你不断成长的惊喜。你会在孤独中学会自我陪伴,在挑战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在陌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完整、更强大的自己,一个能够真正独立面对世界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下,IC数学和计算机系,本硕四年,2018年毕业。

IC四年的生活总结下来,应该是人生不可复制的一段经历。

IC学习

上课不打卡,躺家看lecture。

Panopto是看lecture recording的地方,但是他的两大缺点是,一,它并不是实时的,二,有的教授会选择不record lecture,或是为了逼你来上课,或是考虑到自己的各类权益等。

数学系有要求教授们record lecture,但是计算机系完全看教授个人。

每一学期一门课的开始,总会有人跑去跟不record lecture的教授理论一番,不过基本都失败。

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总会告诉自己要去认真上课,但是总会慢慢的放纵自己,开始追随Panopto的脚步。

血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选择靠lecture recording上这门课的话,一定要在这节课之后第一时间补上recording,否则,欠的债只会越来越多。


“选课选的好,年年期末如高考”

中国大学不是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嘛,“选课选的好,年年期末如高考”。在以兴趣为导向的前提下,选课也是一门学问。

IC并没有抢课这么一说,即使像数学历史这样的课,最后只有一个学生考试,只要教授继续教,课就会继续开下去。

第一二年并没有多少自由选择的空间,但是第三四年每门课都是自选的。

一般选课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这门课教授的内容满满的干货,比如当年的machine learning,那么无论考试的难易,因为课程内容也会选。
  • 为了到考试的时候不为难自己,看看past paper的难易程度,选几门考试简单的。
  • 还有一小部分课,以日常的几个projects作为分数的判定,没有summer term的考试,这种课也是大热。

英国大学有三个学期:

  • autumn term,从十月初到圣诞节前,差不多有两个多礼拜的假期;
  • spring term,从圣诞节后到复活节之前,差不多有三个多礼拜的假期,具体长短要看你的第一门考试在什么时候了,但其实也是因系而异,计算机系在第三四年会把考试放在每个term结束前的最后一个礼拜;
  • summer term,数学系会把考试放在summer term一开始,基本从五月初考到六月初结束,剩下的时间就都会留给group projects。

系里允许aumtum term的时候多考几门课,spring term公布成绩后如果自己的某门课成绩不尽人意,还可以重新学一门新课。

虽然教授们一般都建议如果成绩不是特别低的话就不要drop掉这门课,但是多一重保障也是好的。

考前刷past paper是must,如果这门课的知识点就那么几个,那么今年的考试他一定会以另一个形式和你见面,提前熟悉一下必不可少。但是,但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past paper都附答案的!答案这件事还是看系或者教授个人的心情。

数学系要求所有的past paper都附答案,而计算机系要求所有的past paper都不能附答案,主要还是数学的知识点太多不怕你死记硬背,而计算机的考试题死记硬背考过,系里就觉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应不应该past paper答案的争论在我就读的四年里从未中断过。而阶段性的解决方案是,好心的教授可能会在lecture上穿插着告诉你某一年某道题的答案,或是大家在Piazza,校内问答网站上,探讨答案。

另外,考前的revision lecture很重要,好心的教授,会把今年past paper里没有的题,在revision lecture上用另一种形式告诉你,所以一定要去!


GPA

IC算分的体系还是比较清晰的。

IC计算机系的成绩是这样划定的,满分100分,70分对应first class,60-70分对应2:1 class,50-60分对应2:2 class,40-50分对应third class,40分以下是不及格。

而你最终的学位就是每一门课按比例平均的结果。

IC数学系每门课的等级划分,还会考虑到这届学生整体平均分,有时候因为题太难或太简单,及格线可能有升有落。


工作问题相关

首先,学校有专门的辅导职业规划的老师,水准参差不齐,还要看当天你在系统上约到了谁。

至少让他们把关一下CV,确保你的简历不会石沉大海。

学校每学期基本都会举办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career fair。

有的同学会每个摊位的去跟公司的HR和技术聊天,了解他们的招聘流程、要求等等;有的同学选择快速扫荡,每个摊位去拿一张宣传单,回家慢慢看慢慢投。

总之,去一趟还是有帮助的,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摊位上拿了宣传单回去投的。

如果想要最后一年过的轻松一点,可以只用担心毕业论文的话,假期实习必不可少。

同求职一样,也需要通过层层面试筛选。

如果在伦敦找到了暑假实习的机会,表现OK的话,毕业之后的工作基本也就有着落了。

伦敦生活

话说回来,四年的Group Projects、考试都不足以让我头疼,但是每到每年暑假要思考明年住哪里的时候,都令我抓狂。

在伦敦这座大城市里,地皮如同北京、上海一般,寸土寸金,而IC又位于South Kensington这样的富人区,比邻Natural History Museum、Science Museum、Harrods,所以学校提供的宿舍是有限的。

地理位置最优的Princes Gardens(过马路就到IC South Kensington校区),只提供住宿给大一的学生Evelyn Gardens(步行20分钟到IC South Kensington校区),提供住宿给不是final year的学生。

我第一年被有幸分配到了Princes Gardens的一间宿舍,两人间,一个礼拜145镑左右,价格还算可以,只是有个打呼噜的室友,幸亏自身睡眠质量好,否则第一年也是颇为煎熬。

第二年开始了漂泊的租房生活,和同系小伙伴租了一间理学校一条街距离、步行8分钟左右的一室一厅,一个睡卧室,一个睡客厅,一周300镑,如果加上水电煤气费,可能就要小400镑的样子了,但是除以2,也还能接受。

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价钱租到的房子——据邻居老爷爷讲,房子是英国人殖民印度的时候,印度人建造的房子,年代之久远,令人肃然起敬,同时,房子质量之差,也令人不禁大吐苦水。

厕所上没有排风系统,下没有排水地方,经常潮湿到长蘑菇,在我室友的一再要求下,历经四五个月的时间,装了个排风扇。百年老宅,地基有一点点歪也是情理之中的,撒一点点水,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地势的走向了,但这都是小事。

一天,厨房的水管,突然就爆了,如小瀑布一般,漫了整个屋子。整个楼的水管,在我租的房子处爆了,这运气也是没谁了。不过一楼的租户比我更惨,他屋里的水从房顶上往下滴,屋里都没发住了。停水两天,工人来换木地板三天,那一个礼拜的日子,不太好过。

第三年,小伙伴申请到了上面提到的Evelyn Gardens的单间,虽然房子只能凑活住,但我为了不用搬家,选择了留守,还好选择暑假退租,可以省下几个月的房钱。

第四年选择了离学校三条街,步行15分钟左右的studio,一周270镑左右包水电, 那个studio,只想吐槽一点,整个屋子的倾斜程度比上一个还要严重得多得多。

2017年的Grenfell Tower fire其实离IC也不算远,在不禁为伦敦老房子质量忧虑的同时,我想说,各位小伙伴,租房还是现代公寓,生活质量可以高一点。远一点没关系。

吃喝玩乐

聊完了IC枯燥的学习生活以及租房的惨痛经历之后,伦敦的吃喝玩乐攻略奉上。

逛街怎么逛?

我的逛街圣地,Westfield、Regent Street、Oxford Street、Harrods、Covent Garden,排名分先后。

Westfield有直达巴士,室内两层,风不吹日不晒,从平价到奢侈品,基本上想买的牌子都能找到。有一个food hall,还有一条街的美食,不怕逛累了没地方吃饭。最主要的是,Westfield最晚开到十点,完全不用担心吃了晚饭就没的逛了!

下面要推荐的这条逛街线路是天气好时,我的最爱。

可以先去China Town吃个中饭,Regent Street从Piccadilly Circus开始逛,到Oxford Street,从海德公园的东北角坐巴士到Harrods,接着逛或者吃个饭之后回家,完美的一天就结束了。


伦敦整座城市都充满着艺术的气息

市中心坐落着大大小小40多个剧院,全年上演着各大音乐剧、话剧等。

自从第四年入坑以后,一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学习空闲就是研究如何买到便宜的票。

刷了一圈,发现最爱的还是The Wicked和悲惨世界,但是悲惨世界这种世界经典剧目的票实在是太贵了,阻止了我的二刷、三刷。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招买到便宜票的方法——

  • West End常年上演的剧目,并不是所有的票都是越早定越便宜的。

比如说悲惨世界的票,我是在前一天晚上买了二楼靠边但是独立的座位,50多镑,基本每时每刻能看清全貌,而且空间比较大。

  • 要相信lottery这件事,因为真的会中奖。

最幸运的一次是中了哈利波特舞台剧的票,20镑一场,而且是前排!要知道这个剧稍微好一点的位置,通常都是100镑以上了。像Matilda这些剧,只要坚持不懈,都是能中20镑的票的。

  • 早起去剧院门口排队买票,是最辛苦、但是最有保证的一种方法。

像The Wicked,工作日大约早上八点多到剧院门口,物美价廉的票就到手了。

  • 具体是网上lottery优惠还是当天早上现场购票优惠还是以官网为准啦。
  • 千万不要去piccadilly circus或者China Town附件的报刊亭买。

我问过一次,悲惨世界二楼不知道哪个座位的票,问我要60多镑,太坑!


假期怎么过?

IC的假期之长让爸妈经常抱怨学费都白交了,因为漫长的暑假,从六月底到十月初。

假期出去玩的、宅家复习的、实习的同学都有。

我因为懒于准备签证资料,直到毕业之旅,才被小伙伴拉去法国、比利时、荷兰转了一圈。

大家多半会选择法国作为假期出游的第一个国家,因为法国申根签证第一次就能签下来一年多次往返,折腾一次,可以有好几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只要保证第一次使用签证的时候,第一站要到达法国,且停留时间最长,这样最保险,之后就不会被问东问西的。

同样的签证费,同学有一次去芬兰过圣诞,行程单上写了几天,批下来的签证就是几天的,性价比极低。

短短千字,IC四年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继续分享吧!

导师背景 Imperial College London数学与计算机本硕。 从澳洲高中DIY完成本硕申请,澳洲大学的申请方向是商科,英国大学的申请方向是数学 。 收到包括LSE、墨尔本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悉尼大学等offer。 专注以兴趣为导向的留学申请,将同学的闪光点融入申请之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