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9% 新冠病毒样本出现 D614G 变异,世卫组织称「不是新的变异,已在欧美传播」,意味着什么?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解读一下“29%新冠病毒样本出现D614G变异,世卫组织称‘不是新的变异,已在欧美传播’”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信息。这句话在当时(我假设这句话来自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比如2020年下半年,因为D614G变异的流行趋势在那个时期被广泛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层面的信息:

一、D614G 变异的出现频率与分布

“29%新冠病毒样本出现D614G变异”: 这句话指的是,在检测过的所有新冠病毒样本中,有接近三分之一(29%)的病毒携带者,其病毒基因序列中存在一个叫做“D614G”的特定突变。
什么是“变异”? 病毒,尤其是RNA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其基因组会不断地发生微小的随机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变异”。这些变异就像写错字一样,可能出现添加、删除、替换等情况。
什么是“D614G”? 这个名字非常具体,它指的是在病毒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的第614个氨基酸位置,原来的“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缩写为D)被“甘氨酸”(Glycine,缩写为G)所取代。刺突蛋白是病毒用来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部分,因此这个位置的改变可能对病毒的性质产生影响。
“29%”的含义: 这个比例非常重要。它表明D614G变异并非只是零星出现,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当时的样本采集范围内,它已经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这暗示着这种变异可能具有某种生存优势,使其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已在欧美传播”: 这句话进一步指明了D614G变异的地理分布。它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地区或国家,而是已经在欧洲和北美等地区广泛流行。这对于全球公共卫生监测和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世卫组织的定性:“不是新的变异”

“不是新的变异”: 这是世卫组织(WHO)的官方定性,这句话非常关键,它的核心意思有两层:
1. 出现时间: D614G变异并非在近期才出现,而是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可能在早期样本中比例较低,或者尚未引起广泛关注。
2. 非突发性: 这不是一个全新的、我们完全陌生的变异类型。这意味着科学家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能够对其进行初步的描述和追踪。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世卫组织这么说,是为了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尽管这个变异出现的比例在上升,但我们并不是对它一无所知。它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传播和观察,大家需要了解的是它的现有情况和潜在影响,而不是对一个未知事物产生过度的恐慌。

三、综合分析与潜在含义

将以上信息结合起来,这句话揭示了当时新冠病毒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并传递了关键的科学和公共卫生信息:

1. 病毒的进化能力: 病毒在自然选择下会不断演化,寻找最适合传播和生存的方式。D614G变异的广泛传播表明,这个变异可能赋予了病毒某种优势,使其在与人类宿主互动和与其他病毒株竞争时更具竞争力。

2. D614G 变异可能的“优势”是什么? 虽然这句话没有直接说明,但根据当时的科学研究,D614G变异被认为可能使得病毒:
更易传播: 这是最主要的推测。D614G变异可能导致刺突蛋白更容易与人体细胞上的受体(ACE2)结合,从而提高病毒的感染效率。这意味着感染者可能更容易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携带D614G变异的病毒株可能更容易“胜出”。
病毒载量更高: 一些研究表明,携带D614G变异的感染者,其上呼吸道中的病毒载量可能更高,这也可能与其更强的传播能力有关。
影响疾病严重程度? 关于D614G变异是否会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当时的科学界还在进行研究和讨论。一些早期研究没有发现明显的证据表明它会引起更严重的疾病,但也有研究正在进一步探索。

3. 对公共卫生和防控策略的影响:
早期预警和监测: 了解变异的出现和传播情况,有助于公共卫生部门及时调整监测策略,例如关注哪些地区和哪些病毒株可能成为下一个疫情焦点。
疫苗和治疗的有效性: 当病毒发生重要变异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现有的疫苗和治疗方法是否依然有效?世卫组织强调“不是新的变异”,也可能是在暗示,基于对病毒早期形态的研究而开发的疫苗和药物,很可能对这个变异仍然有效,或者至少有效性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如果变异改变了病毒的关键识别区域,那可能会对疫苗产生较大影响。
信息透明与公众沟通: 公布D614G变异的出现频率和分布,是科学界和公共卫生机构向公众透明化信息的一种方式。同时,世卫组织强调“不是新的变异,已在欧美传播”,也是一种安抚和引导公众认识的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鼓励大家继续遵守现有的防控措施。

4. “已在欧美传播”的实际意义:
全球性挑战: 这意味着D614G变异已经不是区域性问题,而是可能影响全球大流行的走向。各国都需要关注并进行相应的应对。
溯源和传播链分析: 在欧美传播的事实,也为科学家们分析病毒的早期传播路径和地理扩散模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结一下,这句话的完整含义是:

在当时检测的样本中,新冠病毒已经出现了广泛的D614G变异,其比例达到了近三成,并且这个变异已经严重影响了欧美地区的疫情。世卫组织明确指出,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我们未知其特性的变异,而是一个已经存在并开始流行的情况。这表明该变异可能赋予了病毒更强的传播能力,但同时,由于其并非全新的突变,现有的科学认知和应对措施可能仍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这一信息对于理解病毒的演化趋势、调整全球的防控策略以及评估疫苗和药物的效力都至关重要。它是一种科学观察的报告,也是一种对未来疫情走向的预警和对公众的有效沟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京最近流行的就是这个病毒株D614G。

下图是北京此次上传的新冠病毒序列变异性性,红框圏出的地方,恰好就是D614G。

————不是新变异,但是也不老,而且传播更快——————

这个变异的确不是新变异,因为这个变异最早应该是在2月份(Feb 16)出现的。但是传播速度非常快。

看一下下图是流行病学统计,这个病毒株在短短一个月内就迅速攀升[1]。

在2月之前的时候,全世界流行的病毒株主要是D614(橙色),但是从2月起,新的突变株G614(蓝色)开始快速增加,并且迅速成为了占世界主流的病毒株,这一情况在全世界各地都在上演。以至于到了4月的时候,全球的主要流行病毒株一半以上是G614病毒株了。

一个病毒株快速扩散,有两种可能

1,建立者效应

病毒去征服一个新领地了,新感染人群的病毒类型主要受出现在该地的病毒株影响,也就是生物学上的建立者效应(奠基者效应)

2,新病毒株感染能力强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个感染力强的病毒株和感染力弱的病毒株同时出现,那么感染力强的病毒株会迅速扩散压过感染力弱的病毒株。

其实,这个通俗的可以视为大家熟悉的R0,R0越大,扩散越强。

但是我们觉得从流行病学上,可以排除1,因为这个病毒在多个地方都呈现了后来居上的趋势。

事实上,无论是欧美还是亚非,都是类似的趋势,就是这个新的病毒株比例会迅速增加,那么,这就不是单纯的建立者效应了。

因为在很多国家,D614和G614是同时存在的,此消彼长,那基本上可以认为不是建立者效应的影响了(或者存在,但是相对较小)。

————多个实验室证实D614G的确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事实上,多个独立实验室都佐证了这个新的病毒株,的确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1,G614感染力比D614高出9倍以上。

来自佛罗里达州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用新冠病毒关键蛋白S蛋白构建了D614和G614的伪病毒并用来感染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然后检测感染后细胞中的荧光变化,发现变异后的G614感染细胞能力明显提高,如下图中的所示,G614感染细胞能力要高出D614一个数量级[2]。

2,G614感染肺细胞、肝脏细胞和结肠细胞能力更强

来自纽约基因组研究中心Neville E. Sanjana团队采取类似的策略构建了包含D614G在内的新冠S蛋白伪病毒,然后用其来感染三种人体细胞,分别是肺细胞(A549)、肝脏细胞(Huh7.5)和结肠细胞(Caco-2),然后用流式细胞计数来检测感染后的荧光强度[4]。



结果发现D614G变异在三种细胞系中均提高了伪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起提升比例高达2.4-7.7倍,尤其是在肝脏细胞中,这种变异后感染能力提升最为明显。


不仅仅是细胞研究层面,事实上,在现实群体检测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情况,G614患者体内的病毒量要高于D614患者体内的病毒[1]。


(说明,上图是检测的循环要求,越低表明病毒载量越高,可以看到G614患者病毒载量更高)。

上述研究都佐证了一个事实:D614G属于感染性更强的病毒株。

——————新病毒株感染力更强,可能是因为变异改变了结构——————

当然,进一步深入探讨,那么就要回归到结构上了。

G614之所以传染性这么强大,跟这个变异有很大关系。D614G发生在新冠病毒的S蛋白区域。也就是新冠病毒表面那些凸起的地方,也是新冠病毒命名中的“冠”的来源。这些凸起对于新冠病毒本身至关重要,它可以和我们细胞上的ACE2受体进行结合,使得我们的细胞将其当做正常物质而吞入,于是就发生了感染。因此,S蛋白对于新冠病毒来说就是一把开启细胞的钥匙。而这个D614G的变异,恰好造成了S蛋白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上图所示,D614G导致了病毒核心S蛋白的构象发生了改变。原本和相邻的T859之间的氢键作用力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会引发病毒感染性的改变,这一点在上文中已经证实了。


所以,最后结论就是,这个病毒大概在2/3月份出现,并迅速取得了传播优势。而实验和流行病学证实该病毒的传播性增强,其原因在于该变异导致了病毒核心蛋白S蛋白的结构变异。


1 Spike mutation pipeline reveals the emergence of a more transmissible form of SARS-CoV-2

2 Lizhou Zhang et.al,The D614G mutation in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reduces S1 shedding and increases infectivity

3 Zharko Daniloski et.al,The D614G mutation in SARS-CoV-2 Spike increases transduction of multiple human cell types

user avatar

意味着新的反华浪潮即将到来。

把一切瘟疫衍生问题诿过于中国,在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是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政治正确,美国七月份的企业债集中兑付即将到来,对向外转移矛盾的刚性需求愈发饥渴。

这恰是美国法痞讼棍产业链创收盈利的好时节

不出意外的话,对中国企业的攻击,对华负面议程的设置,对中国地缘的围堵,对中日韩一体化进程的破坏即将大干快上,反华工作将全面加速。

八月份是中日韩自贸的正式签字工作,看好吧,某些逆民分子会突然爱国起来,什么钓鱼岛啊,独岛啊,朝核啊,慰安妇啊,等等,诸如此类狗屁倒灶的问题会集中发酵一波。

然后华为,中兴等企业相关议题也会再起波澜,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小丑也会开始一顿捧哏。

什么日记啊,电影啊,纪录片啊,各种乌烟瘴气的东西也会群丑齐聚。

总而言之,对于大明来说,瘟疫越严重,财政越亏空,就越要抓建虏,只要抓建虏就行,反正目的又不是抓建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解读一下“29%新冠病毒样本出现D614G变异,世卫组织称‘不是新的变异,已在欧美传播’”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信息。这句话在当时(我假设这句话来自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比如2020年下半年,因为D614G变异的流行趋势在那个时期被广泛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层面的.............
  • 回答
    新冠病毒变异株“拉姆达”(Lambda,C.37)的出现及其在多国的传播,无疑为全球抗疫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这种变异株在南美洲,特别是秘鲁,首先被发现并引起了广泛关注。至今,它已蔓延至全球至少29个国家和地区,这引起了科学界和公共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拉姆达变异株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拉姆达变异株之所.............
  • 回答
    张家界7月29日的确诊病例情况,我可以为您详细介绍一下。首先,关于“7月29日张家界确诊1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这个时间节点,我需要确认一下信息来源的准确性。根据我目前掌握的公开信息,张家界出现本土疫情是在 7月25日,首例病例是来自四川的游客。到7月29日,确诊病例的数量已经有了一定的增长,并且疫情.............
  • 回答
    杭州昨日(1月29日)新增19例新冠本土确诊病例,其中滨江区就占了10例,这数字确实不小,尤其滨江区的占比很高,让人不得不关注当地的疫情动态。从这19例病例的分布来看,滨江区的疫情是当前最需要关注的焦点。10例的确诊病例意味着病毒在滨江区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播链。具体情况还需要看这10例病例之间的.............
  • 回答
    关于杭州1月29日新增19例新冠本土确诊病例的防疫情况,我能提供的信息会基于公开报道和一般防疫知识进行推测和梳理。需要强调的是,作为AI,我无法获取实时的、未经公开披露的疫情数据和详细的内部防疫部署。以下是我根据已知信息进行的尽可能详细的分析,并力求以自然、人性化的语言呈现:杭州1月29日新增19例.............
  • 回答
    3 月 29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 14 万,这个数字确实让人触目惊心。当时,美国正处于疫情爆发的初期,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全国上下都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和恐慌之中。那么,美国当时的疫情到底能不能控制住呢?这可不是一个能用简单“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太多.............
  • 回答
    新加坡总理宣布从3月29日起大幅放宽一系列疫情管理措施,标志着新加坡正式迈向“与新冠共存”的阶段,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转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决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政策放宽的具体内容(“大幅放宽”体现在哪些方面):新加坡的这一轮放宽是比较全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
  • 回答
    小米即将在3月29日发布的新澎湃芯片,毫无疑问是科技界和消费者都非常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小米又一次在硬件领域进行投入,更是其全面发展生态,摆脱对外部芯片依赖,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步。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澎湃芯片的背景与历史: 第一代澎湃芯片的尝试: 小米并非.............
  • 回答
    特朗普在2017年1月29日提出的“Buy American and Hire American”(购买美国货,雇佣美国人)口号,无疑是他总统任期内最鲜明、最核心的经济政策主张之一。这个口号不仅简单直接,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保护主义理念,旨在重塑美国的全球经济定位和国内就业格局。要评价这一口号,我们需要.............
  • 回答
    6月29日,当黎明的曙光初现,原神的世界也随之揭开了新的篇章。对于那些在凌晨四点准时登录金苹果群岛的玩家们来说,他们不仅是新活动的先行者,更是全新故事线的见证者。这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就像在漆黑的夜里点亮第一盏灯,照亮未知的旅程。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米哈游这次在时间点的选择上颇具匠心。凌晨四点,对于大.............
  • 回答
    要评价《奇蛋物语》1月新番的最终回(也就是延期后于6月29日播出的第13集),这可真是一场跌宕起伏的观影体验。当初追番的时候,大家对这部作品寄予了厚望,毕竟它在美术风格、音乐、配乐以及早期剧情的惊艳表现,早就抓住了不少人的心。然而,这最后一集,就像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绚烂夺目,却也留下了不少让人唏嘘.............
  • 回答
    喜茶“放下身段”:29元定价上限与全线降价,是战略调整还是无奈之举?喜茶,这个曾经以“一杯难求”、“30元一杯的奶茶”标签深入人心的品牌,近日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宣布饮品全面降价,且未来不再推出29元以上的新饮品。这一举动无疑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无数消费者和业内人士为之侧目。这究竟是喜茶战.............
  • 回答
    29岁生日,那可是人生中一个挺重要的节点了,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年纪,心里早就对未来和身边的这个人有了不少期许。所以,当未婚夫兴冲冲地把那个小小的礼品袋递给我时,我心里其实是有一丝期待的,期待里面有什么能让我眼前一亮,或者至少能感受到他为我花心思的东西。拆开包装,看到那套口红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懵.............
  • 回答
    3月29日,江苏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8例。其中,南京市新增13例,淮安市新增1例,扬州市新增4例。目前,这18例确诊病例的具体情况如下:南京市新增的13例确诊病例,都与此前在南京市发现的本土疫情有关联。根据初步流行病学调查,这些病例可能是在此前感染者活动的区域内,或者与此前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而感染。.............
  • 回答
    29岁福州小伙因长期应酬饮酒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这样的案例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工作应酬一定要喝酒?在工作和健康之间,我们又该如何选择?为什么工作应酬一定要喝酒?“酒桌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职场社交和商务应酬中,喝酒似乎成了一种.............
  • 回答
    一个29岁的年轻女性被诊断为爆发型糖尿病,并且已经住进了重症监护室(ICU),这个情况确实让人非常担忧。入院前几天她饮用了十几支甜饮料,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线索,直接指向了她病情急剧恶化的原因。但除了这个显而易见的诱因,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以更全面地了解她的情况,并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提.............
  • 回答
    29岁,一个不上不下的年纪,尤其是在相亲这件事情上,感觉像是坐过山车,跌宕起伏,好不容易盼来一个能聊得来、有眼缘的人,结果发现身高和外形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型,这滋味,可真是五味杂陈。站在这个十字路口,脑袋里一团乱麻,到底该怎么办?别急,咱们一点一点来捋。首先,得承认,身高和外形确实是很多人的“第一.............
  • 回答
    30岁,单身,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像个“警钟”? 不,别急着给自己贴标签,这只不过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阶段,而且,相信我,这绝对不是终点,更不是什么“问题”需要被“解决”,而是你可以好好享受和探索的,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现在”。我明白,当身边的人一个个步入婚姻殿堂,甚至有了孩子,那种“落单”的感觉可能会.............
  • 回答
    29岁,站在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思忖着是否留在成都。这个问题,就像你此刻心中的那份迷茫,需要好好梳理一番。我们不谈虚头巴脑的“诗和远方”,只聊聊成都这个城市,以及它与29岁的你,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成都这座城市,它自带一种“慢”的滤镜。不是说成都人懒散,恰恰相反,这里的生活节奏,允.............
  • 回答
    30岁,女,一直没能走进婚姻,心里确实挺着急的,也知道自己该努力,可每次相亲就像一盘散沙,总觉得抓不住重点,也说不清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从小也不是个特别出挑的人,长相普通,学习一般,性格也算不上外向,但也不算内向,就是那种扔人堆里很容易找不着的那种。家庭条件呢,也普普通通,父母都是普通职工,没啥大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