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特人在做什么?他们一样被殴打了。只不过有的被打了之后还活得好好的,有的就真被打死了。
(问题实在是有些大,原谅我写一篇长答案吧。断断续续写了一个多星期,中间还被知乎吞了一次草稿,靠。)
苏格兰
当时苏格兰正上演四国杀。靠近英格兰的南部是斯特拉斯克莱德(Strathclyde,布立吞人,也就是被盎格鲁-撒克逊人所驱逐的凯尔特人)和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盎格鲁-撒克逊人);东北方的高地为皮克特人占据;西部滨海则是盖尔人的达尔里亚达(应作Dál Riada)。
挪威人可以经设得兰群岛、奥克尼群岛(古诺尔斯语合称Norðreyjar,意为“北群岛”),以及赫布里底群岛(Suðreyjar,“南群岛”)直趋马恩岛(可视为岛链的延伸),乃至爱尔兰。此外,苏格兰最北端的萨瑟兰(Suðrland,“南边的陆地”)与凯瑟尼斯也是其中一环。(图片出处:Haywood, John (1995), The Penguin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Vikings, Penguin Books, p.77)
有这帮野人赖在这,安生日子就算是到头了。皮克特人和达尔里亚达首当其冲,两国联军在839年惨败于维京人,还各赔进去一个国王。南边两家起初还“只是”承受着频繁的劫掠,但是都柏林(853年)和约克(北欧人叫它Jórvík,867年)的两股丹麦人很快就把触手伸了过来。870年,斯特拉斯克莱德首都邓巴顿遭到围攻,四个月后城破,国王被押往都柏林处决;诺森布里亚在失去约克后就只剩下半壁江山,874年的入侵又把它捅了个对穿。
维京人的入侵是对既有秩序的大洗牌,四个政权都遭到了极大削弱。不过达尔里亚达的情况似乎好上一点——这个盖尔人国家借机而起,逐步兼并虚弱的邻居,最终建立了苏格兰王国。至于那些岛屿,挪威人几个世纪的统治才刚刚开始。
威尔士
威尔士不是维京人青睐的目的地。格温内斯(Gwynedd,威尔士诸多小王国之一)在安格尔西岛上的首都Llanfaes于853年遭到了丹麦人的洗劫,但它到13世纪都还是首都,看来他们觉得来自海上的威胁并不严重。
维京人在威尔士留下的痕迹,集中在南北海岸,更多是维京人在过路时的顺手牵羊。左上大岛即为安格尔西岛。(图片出处:City Witness)
威尔士的小国王们将维京人视作可以利用的对象,但也只不过是利用。878年,在丹麦人协助下,威尔士人击败了宿敌默西亚;而在893年的Buttington战役中,威尔士人也加入了韦塞克斯和默西亚对维京人的攻击。顺手就用,刺手就扔,实用主义嘛。
但进入10世纪,随着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转向攻势,以及诺曼底防务的加强(罗洛:看我干嘛?),威尔士就成了软柿子,慕名而来的海寇骤然增多。安格尔西岛再次被光顾(987年),两千多号人被掳走,敲了格温内斯国王的竹杠。
不过威尔士受的罪也就到头了,它从未经历维京人的大规模殖民或入侵,和贵族死得噼里啪啦的苏格兰相比,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布列塔尼与康沃尔
865年,布列塔尼引卢瓦尔河口的维京人为援,向西法兰克发起了进攻,攻破勒芒,取得大胜。眼熟吗?威尔士人的套路就是从这学的。作为反面教员,布列塔尼同样出色:威尔士还只是被抢几下,布列塔尼直接就被维京人打得全境沦陷了(919年),贵族们抱头鼠窜,满世界流亡——最主要的避难所就是康沃尔,毕竟民族相同语言相通。
布列塔尼鸡飞狗跳,一海之隔的康沃尔却是维京人不怎么去的地方,受到的影响诡异地小。838年,康沃尔人曾与疑似雇佣兵的丹麦人一道力抗韦塞克斯国王Ecgbryht(这真不是乱码):北欧海盗连纤芥之疾都算不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威胁却是迫在眉睫的。
康沃尔最终还是屈服于韦塞克斯。丹麦人在981年再度现身,然后是982、988、997和1001年,每一次都伴随着城镇遇袭的消息。《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里有这么一句:
In this year, they (the Vikings) visited Devonshire and at the mouth of the Severn, pillaging in Cornwall, Devon and Wales.
被洗劫的城镇包括莱德福德、塔维斯托克、博德明或帕德斯托(Lydford, Tavistock, Bodmin or Padstow,原文如此)。这些袭扰实际上是丹麦人对英格兰南海岸一系列劫掠中的一环,而非孤立事件。
对于布列塔尼来说,维京人的侵略是彻彻底底的无妄之灾。他们在939年成功复国,然而二十年的破坏再难挽回,很快沦为诺曼底的卫星国。康沃尔在韦塞克斯治下仍然保留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在诺曼人入主英格兰后亦告终结。
爱尔兰
当时的爱尔兰岛分为五个争吵不休的小王国,这无疑为入侵者提供了便利。到840年,维京人(挪威人居多,他们最早来到这里)已经修建了一系列据点(最著名的就是都柏林,古诺尔斯语称之为Dyflinn),并在一位极富神话色彩的首领Turgesius麾下狂飙突进。眼看再这么下去大家闹不好要一起完蛋,盖尔人终于(不情不愿地)联合了起来。
这样的权宜之计倒颇见成效。两个半世纪后写就的Cogad Gáedel re Gallaib(意思是“爱尔兰反抗外国人的战争”,看的书里把它称为爱尔兰的“政治宣传品”)称,盖尔人在845年俘虏了Turgesius,并将他沉入了湖底。维京人节节败退,849年连都柏林也给丢了。盖尔人将这座城镇夷为平地——毫无疑问,他们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海患。
然而并不能。851年又冒出来一拨丹麦人,取得了都柏林的控制权。他们来自一海之隔的英格兰,被盖尔人称为Dubgaill,意思是“黑外国人”(与之相对,前述的挪威人被称为“白外国人”Findgaill;不过另有看法认为这两个词的意思分别是“新外国人”和“旧外国人”)。都柏林小王国于853年建立,这座城镇重现生机。
和旁人的危机。还记得上面说的870年对邓巴顿的围攻吗?就是都柏林的维京人干的,对威尔士的劫掠有一大半也要归功于他们。这拨人的首领名叫伊瓦尔(Ívarr ,很可能就是那位“无骨者”),此君对于爱尔兰岛上的事务也很热情,在盖尔诸王国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玩纵横捭阖的把戏。
约800年与950年的爱尔兰岛。可见维京人建立的据点或政权呈点状分布,分散的权力造成了分裂:874-914年,各个小王国开始了无休止的内斗,维京人忙于互相攻伐,连老本行抢劫都给忘了。这段时间被称为“四十年休憩”。(图片出处:Viking defeats at The Battles of Tara and Clontarf?)
北欧人俨然成为了这个岛屿的主人,至少是一部分的主人。全方位的介入很快导致全方面的同化,就如同他们在东欧、在诺曼底的同胞一样。与土著盖尔人的通婚只是常规操作,诞下的维二代们大多取凯尔特式名字,并接受洗礼。伊瓦尔的子孙后代也不能免俗——盖尔语中称他们Uí Ímair,就是“伊瓦尔(家族)”的意思。他们对都柏林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052年,在那时这不过是盖尔人内部的权力更替罢了。
对了,都柏林王国倒是一直撑到了1170年,终结它的又是诺曼人。
参考书目:
Haywood, John (1995), The Penguin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Vikings, Penguin Books
Røsdahl, Else (1998), The Vikings: Revised Edition,Penguin Books
Price, S. Neil (1989), The Vikings In Brittany, Viking Society for Northern Research,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维基百科页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