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维京人的船先进还是希腊人的船先进?

回答
要比较维京人和希腊人的船只,我们得先理清一个问题:“先进”是什么意思? 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需求,船只的“先进”标准也会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比谁“更先进”,而是要看他们在各自时代、为了各自目的,造出了什么样的船,以及这些船的特点和优势。

希腊人的船:地中海的优雅与效率

希腊文明,尤其是古希腊,发展出了非常成熟的海上贸易和军事体系。他们的船只,在设计理念上更注重速度、灵活性以及在相对平静的地中海海域的航行能力。

三列桨战船(Trireme): 这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海军战船,也是他们的“明星产品”。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船舷两侧各有三排桨手,密密麻麻的桨叶划破水面,提供强大的动力。这种设计的好处是:
速度和机动性: 依靠人力驱动,三列桨战船在没有风或者风向不利的时候,依然能保持相当快的速度。多达170名桨手,配合熟练的战术,可以进行精准的转向和快速的冲刺。
撞角战术: 船头有一个坚固的铜制撞角,这是三列桨战船最致命的武器。它们能轻易地撕裂敌船的船体,是海战中主要的攻击手段。
结构精巧: 虽然看起来很“人力”,但三列桨战船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高超。船体纤细,重心低,能够承受剧烈的撞击。材料多为木材,但经过精细的加工和组合,保证了船的整体性和韧性。
运载能力有限: 相比于后来的商船,三列桨战船的甲板空间相对狭小,主要用于搭载士兵和水手,并不适合长途的海上贸易或运输大量货物。

商船: 希腊人的商船则更注重载货量和稳定性。它们通常比战船更宽更圆,船体也更高,有宽大的帆,利用风力航行。
风力驱动: 商船主要依靠风帆,通常是方形帆,可以在顺风时提供相当快的速度。
载货空间: 船舱宽敞,可以装载大量的橄榄油、葡萄酒、陶器、谷物等商品,支持了希腊城邦之间的贸易往来。
适应性: 地中海相对封闭,海况整体上比大西洋要温和,这使得希腊的商船能够胜任长途航行。

总的来说,希腊人的船只,尤其是三列桨战船,是那个时代军事技术和工程智慧的结晶,它们在速度、机动性和战术运用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地中海霸权的重要基石。

维京人的船:北海的开拓者与掠夺者

维京人,活跃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他们使用的船只,则更侧重于适应恶劣的海洋环境,能够深入探索、快速登陆,并且具有相当的载货能力。

长船(Longship): 这是维京人的标志性船只,也是他们的“万能工具”。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线条优美,船首船尾高高翘起,看起来就像一条正在劈波斩浪的巨蛇。长船的先进之处在于:
龙骨设计: 维京船采用了复杂的龙骨结构,这使得船体更加坚固,能够承受住北海巨浪的冲击。同时,船底相对平坦,这让它们不仅能在大海上航行,还能轻松地在浅水区域航行,甚至拖到岸边。
帆和桨的结合: 长船同时装备有船帆和桨。这意味着它们在顺风时可以快速航行,而在没有风或逆风时,也能依靠船员的划桨提供动力。这种多动力设计,给了维京人极大的灵活性。
双向航行能力: 维京船的船首和船尾设计非常相似,都可以作为航行方向。这意味着它们在狭窄的水道中,不需要大费周章地掉头,可以直接换向,这在追击或逃跑时非常有利。
适应性强: 长船能够轻松驾驭北海的波涛,也能够深入河流,进行突袭。它们可以载着维京战士,穿越大西洋,到达冰岛、格陵兰,甚至北美。
载货能力: 相比于希腊的三列桨战船,长船的甲板空间更大,能够载运更多的维京战士、他们的装备,甚至是劫掠来的财物。

克纳尔船(Knarr): 这是维京人主要的商船和运输船。
稳固和载重: 克纳尔船比长船更宽、更深,船体更圆。它们设计得更加稳固,拥有更大的载货空间,能够运输毛皮、木材、铁器等商品。
远洋航行: 克纳尔船的结构更适合长距离的远洋航行,它们能够比长船承受更大的风浪。

总的来说,维京人的船只,尤其是长船,代表了一种注重实用性、坚固性和多功能性的造船哲学。它们是那个时代探索、贸易和军事扩张的重要载体,能够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且在技术上拥有独特的优势。

谁更“先进”? 看看他们的目标

现在,我们来回答最初的问题:谁更“先进”?

如果“先进”指的是在特定领域做到极致,那么希腊人的三列桨战船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杰作。 它们在海军战术和速度方面达到了当时的巅峰,是统治地中海的利器。
但如果“先进”指的是适应性、多功能性和远洋探索能力,那么维京人的船只在那个时代则更具突破性。 它们能够应对更严酷的环境,进行更广泛的探索,并且在技术上融合了多种动力和结构优势。

可以这样理解:

希腊人的船,是精致的“战术工具”,它们在地中海相对受控的环境下,发挥出了极致的军事效能。
维京人的船,则是 Robust 的“生活工具”,它们不仅是战争的武器,更是探索未知、贸易往来的伙伴,它们征服了海洋,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所以,没有绝对的谁比谁“更先进”,只有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不同的目标,各自发展出了最适合自己的、也是当时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船只。这两者都代表了各自文明在航海技术上的辉煌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世纪西北欧的船葬与造船技术的发展

一,前维京时期的北欧沉船与结构

中世纪的北欧世界观与“船”密切相关。王族和贵族的死者和船经常会一起被埋葬。另外,旧船和从敌人那里俘获的船中也会故意沉没来作为对战神的贡品。


中世纪前期英国的船葬墓——撒顿·胡船(公元600年左右)

407年罗马帝国从不列颠撤退,西北欧地区进入中世纪,日耳曼人(盎格鲁人·萨克森人·朱鲁人等)从现在的丹麦、德国入侵不列颠岛,成为了后世英国的雏形。

撒顿・胡的船葬墓发掘于1938年,之后的调查表明,这个墓是在盎格鲁王国时代,7世纪前半期去世的伊斯特安格利亚王的墓。在他们的宗教观中,世界树支撑着世界,死后也在作为世界末日战争的“Glagnalog”上乘船入眠,等待着那个到来的时刻。因此,王族和贵族大多与船一起被埋葬,除此之外的人也会被埋葬在仿造船只的坟墓里。

撒顿·胡的遗迹和其他北欧发现的船的遗迹大不相同的地方是,由于强酸性的土壤,船体的木材融化了,船体木材几乎没有残留。幸运的是铁制的铆钉和上面的照片也能看出当时的船形作为“型”保留下来。这艘船的发掘再调查于1967年再次进行,7世纪初期的盎格鲁撒克森王国的船的构造也变得明朗起来。


撒顿·胡船的船板结构是古代和中世纪的北欧代表性的搭接板式,搭接接口朝下。船板厚度为2.5cm,与船的大小(27米)相比很薄,助骨则比较宽,可以认为是一种适合用人力划桨获得推进力的桨船,非常柔软的船体。船板在T字型龙骨板(即没有龙骨那么厚但比较平坦的中心板)两侧各有9列。与古代北欧的缝合船相比,撒顿·胡船已经弃用了缝合技术,而采用木钉将船板钉在肋骨上。

撒顿・胡船当时的全长27米・最大宽度4.9米・全长和宽度的比率为5.5:1,助骨的间距也最适合备置船座,据推测是由36到40名船员使用的桨船。在遗迹中也没有发现桅杆座,过于平坦的龙骨也证实了这艘船主要是在近海浅滩上使用的。


中世纪前期挪威的克瓦尔斯德船(公元700年左右)

1924年,在挪威的库瓦尔斯多,发掘了一艘搭接船板结构的船。后来的研究表明,这艘船和在英国南部发现的萨顿・胡船是同时代8世纪前半期的船。从一起被发现的遗物来看,这艘船也被认为是作为对战神的供物而故意沉没的船。


科瓦尔斯多船的全长18.3米,最大幅度为3.2米,全长和宽度的比率为6:1,据认为是由20~22名船员运用的桨船。还有一个特征是大曲线的船头和船尾。另外,肋骨在比水线以下的位置用绳子连接在船板的榫口上,在水线以上的位置用木钉固定在船板上。这也是北欧长船船体构造的一大特征。

关于库瓦尔斯多船船体构造的最大考古发现之一就是侧舵,侧舵被固定在突出船尾的圆锥形块上,舵上有从上部向侧面突出的把手。古代的北欧船船艏与船尾形状相同,进退只要改变桨手的运动方向就可以,而这艘船证明北欧船此时已经固的船头和船尾。之后进入了维京时代,北欧船的结构迎来了急速的发展。

二,维京初期的北欧船沉船与结构

北欧维京时代初期的船,奥塞伯格船(公元815年左右)

一般来说,维京时代是从8世纪末到11世纪中叶的250年间,在那个时代,现在的挪威和瑞典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丹麦的尤特兰半岛沿岸地区居住的人们被称为维京。他们对西欧各国沿岸地带的侵略行为很有名,总是容易想象成海盗的形象,但实际上他们是以农业、渔业为职业的农耕民族,同时也是以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等通商产业为主的民族。

奥塞伯格船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近郊发掘的。一般认为奥斯伯格船是在815年到820年左右建造的,是迄今为止发掘的维京长船中最早的一艘。这艘奥塞伯格船也作为船葬墓,与维京贵族一起被掩埋。

奥塞伯格船全长21.4m,最大幅度5.2m,全长和宽度的比率为4.1:1,船型已经开始适合风帆航行。

奥塞伯格船和克瓦尔斯多船一样,在船的右舷后方安装了舵。舵的上部配备有水平的把手,舵主体与从船上探出的圆锥形结构结合。


一般认为,奥斯伯格船是一种艘“卡夫”船,即一种在近海“为了运送高层要人而使用的船”。因此这艘船上没有和前一章中看到的萨顿・胡船和库瓦尔斯多船上的船梁成一体的桨座。从奥塞伯格船葬墓中发掘出的大型木箱。在以帆走为主的卡夫船型的帆船上,在用桨推进的时候,这样的箱子被用作了桨座。

奥赛伯格船的船板以龙骨为中心,一侧各12列船板,具有吃水深的V字形结构。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奥斯伯格船是作为适合航海的船而设计的船。


在船体中部靠前设置了桅杆座,由于桅杆只跨了两条肋骨,为了分散受到的桅杆受到的风力在在桅座上方设置了可拆卸的四爪支撑架,在使用划桨时可以取下来。

在包括奥赛伯格船在内的维京船上,架梁被称为Biti(单数型:Biti,复数型:Bitar)。架梁下方的肋骨用绳子连接在船板的榫口上。这是在库瓦尔斯兰船上也能看到的船体构造,维京船的架梁的下部用船板榫口和绳子固定,梁的上方用木钉与船板和肋骨固定。

固定架梁的这一层船板完毕其他船板厚重的多,这层板叫做主舷板Meginhufr,在架梁上还有被称为standing ney的弯曲状加强材来支撑架梁层之上的船板。在奥塞伯格船上,主舷板下方得的船板有9层,上方有2层,加上主舷板共计12层船板组装而成的。


船中轴的立柱用木钉牢牢地固定在架梁上,构成甲板的板材镶在架梁之间,大部分都被是固定的,这表明甲板不可装卸,而且甲板下的空间并没有用来运送货物。一般认为用于货物运输的运输船,甲板是可以拆卸的,能有效利用甲板下的空间,正是由此确认了奥塞伯格船并非货船。


三,维京维京后期的北欧沉船和结构

考古发现北欧维京船的最高杰作,哥特兰船(公元850年左右)

哥特兰船是1880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近郊发掘的。和萨顿・胡船、奥塞伯格船一样,作为船葬墓与维京贵族的遗体一起被埋葬,入土时间根据之后的研究在905年或906年。但是,哥特兰船本身是在850年左右建造的。


哥特兰船全长23.3米,最大幅度5.3米,全长和宽度的比率为4.4:1。是在保存状态良好的状态下被发现的维京船中最大的一艘。

哥特兰船是作为出海的船设计的,在桨孔层船板之上还有两层船板,这样的设计可以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减少上浪。哥特栈兰船最大可供32名桨手划桨。在桨孔旁有可动式的盖子,为了在帆船行驶时不让水渗入而花了心思。同时哥特兰船的T字型龙骨已经有了很大的深度,这些都显示了哥特兰船为远海风帆航行而作的设计。

船体的所有木材都是用橡木做的,船板厚度为2.5cm,非常薄,船体很柔软。船板以龙骨为中心左右各有16列。从其他特征来看,这艘船是以载人为主的船。


哥特兰船的架梁下部构造与奥赛伯格船大体相同,肋骨与船板的榫口捆扎。主舷板比奥塞伯格船小和薄,架梁上的扇形的加强件上用铁钉固定(类似于现代的膨胀螺栓)。船板在主舷板下方9列,上方6列,甲板的位置比Oseber船低,由此船的重心降低,船体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在甲板的高度上部的6列船板中,只有下面的4列用木钉固定在架梁上,最上部的两列板外板连同下面四列板由侧舷肋骨连接。

一般认为在哥特栈船上备有一根桅杆和横帆。船的桅座比奥斯伯格船更加结实,跨越了四道肋骨。其上部的支撑架更是横跨6道架梁。



经过了古代到中世纪的发展,维京船经历了朝着龙骨化和风帆化的进化,至中世纪中期已经完全成型,成为了维京人纵横四海的利器。



四,北欧维京时代最后的沉船遗迹——史克达雷布沉船群(公元1060年~1070年左右)


从11世纪中期到末期,基督教向北欧地区的传播结束了维京时期,在现在丹麦东部发掘的5艘沉船是维京时代最后传统北欧船。与之前精挑细选的船葬船不同,这5艘船为了防止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袭击故意沉没的,1号船是外洋用的大型运输船,2号船是大型强袭用的长船,3号船是近海用的小型运输船,5号船是小型强袭用的长船,6号船最初作为渔船使用,之后作为小型运输船使用。这批沉船涵盖范围比船葬船更广,各种为了不同用途而建造的船可以更加全面的反应维京人的造船技术和水平。

1号船全长16.5米,最大幅度4.6米,全长和宽度的比率为3.6:1,形状非常适合风帆航行。另外,拥有宽大的船头和船尾,被认为是运输船。根据之后的研究,1号船是在爱尔兰建造的船。在北欧史诗中,这种带有圆形的船头和带有船尾的运输船被称为“Knarr”。

船的中央部分没有甲板覆盖,甲板只有船头附近和船尾附近。在船头甲板附近开着4个桨孔(左右各2个),船尾甲板开着4个桨孔(左右各2个),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划桨。

船体中央部的断面是角度比较缓的V字型,只有船头和船尾附近的V字角度比较锋利。由于有有圆形的船头和船尾,货物空间变大了,吃水也很深

1号船非常大且坚固的肋骨,船板用木钉钉在肋骨上,有更加粗壮的架梁和加强材,可以认为内部构造相当的坚固。下层的架梁位于较低的位置,船头和船尾附近第二层的架梁支撑着甲板,而且船体两端附近有第三层的梁,从两端加强了船体。

1号船船底附近的船板厚度为2.5cm,非常薄,给船带来了柔软性。侧面的船板厚6.3cm,给船带来了重量和韧性。灵活地利用这个船底,侧面坚固,可以认为是继承了自古以来的维京船传统的造船样式。但是,1号船和以前的维京船不同的地方是,船底附近的框架(助骨)也不是用木榫和绳子固定,而是牢牢地用木钉固定在外板上。因此,船底的构造也很稳定,可以说是适合搬运很多货物的船体构造。


2号船的保存状态不好的但确是少有强袭用的桨船船型,在维京时代强袭用的桨船因其形状而被称为“长船”,成为了中世纪维京船的代名词。

2号船全长29.3米,最大宽度3.8米,全长和宽度的比率为7.8:1,非常细长,显然是为了划桨推进而设计的。维京人把肋骨和肋骨之间的空间称为“间”,2号船有30个间。这表明这艘船最大是由60名桨手使用的。这种超过30个间的大型强袭用的桨船称为“Draker”。在维京人的传说中,Dracker可以有34个间,甚至还有40、60个间,比如著名的长蛇号,如果这些都是事实的话,这些船的长度可以到达46m~60m左右。

2号船的船体使用了坚固的橡木材料。但是它的构造非常轻而灵活,非常适合重视速度的强袭用桨船。肋骨比其他船薄而宽,用船板和木钉固定。副肋骨(Futttock)起于肋骨的中间位置,比架梁的高度还要低。在船板和架梁交界处,连接上下船板,架梁,肋骨,副肋骨的主舷板也更加粗壮。位于水面高度以下的外板列厚度为1.5cm,水面以上为3.5cm,船底柔软,侧面坚固。


2号船中发掘出了桅座,显示出除了划桨航行能力之外,还具备了风帆航行的能力。这个巨大的桅座跨越了19道肋骨,除了起到分散桅杆重量的作用之外,还具有从船体内部加强船的纵向强度的功能。和同时期的地中海船和后世西北欧船的内龙骨异曲同工。



3号船全长13.7米,最大宽度为3.1m,全长和宽度的比率为4.4:1,可能是近海使用的短距离货运船。

3号船的中央部分是开放式的货物区。船体的内侧面构造很简单,副肋骨的一面只有两根。船体侧面的船板厚度为3.5cm~3.8cm,船体底部的船板厚度为2.5cm,船底部柔软,船体一侧坚固。3号船也像1号船一样,船头和船尾附近有甲板,船头有5个桨孔(其中只有2个使用过的痕迹)船尾有两个桨孔。



船体内侧设有厚木板,以纵贯内部的形式加固在四道船板的内侧,其中2条在船体吃水线的上部,下部的2条用于加强支撑架梁的主舷板。

船体中央的架梁有两层,上部的架梁也有和桅座一起支撑桅杆的作用,可见桅杆的凹槽。曾经的桅座支架已经被淘汰了,除上部在,架梁的前部和后部也被水平配置了的形似后世肘材的水平加强材。

此外,船头附近和船尾附近的架梁也是上下两层构造,下部的架梁支撑着甲板,上部的架梁兼做划船手的桨座。

从保存状态良好的3号船可以知道当时维京船的造船工程情况。

①首先组装龙骨和船头、船尾。②然后组装船板。外板之间用铁钉固定。③然后安装肋骨。④将架梁等内部结构组装到框架上。⑤最后组装桅杆和帆等的晒装。

这种造船方法类似于稍微早一点的地中海传统船建造方法,是典型的船壳优先法。



5号船是小型强袭用的长船,主要是在居住地周边巡视和比较短的距离内进行强袭时使用的船。可供一侧13人,合计26名桨手操作。5号船全长16米,最大幅度2宽度米,全长和宽度的比率是6:1,船体几乎都是用橡木做成的。

船底部分的船板厚度为1.5cm,船体一侧的船板厚度为3.8cm,没有使用副肋骨。船板内侧由两道长条的加强材木加固,下方的加强材加固在肋骨的上面。

5号船中也发掘出了桅座,所以可以看出这艘船也有帆船能力。不过该桅座仅仅跨3道肋骨,是非常轻的构造。

5号船的肋骨,架梁、支撑柱等都是非常轻的构造。因此吃仅0.6m,非常浅,可以在河流等浅浅的水边使用。在法国等欧洲国家的记述中,北欧的维京船只经常逆流而上,强袭了位于内陆地区。5号船就是适合这种作战的船。


6号船全长11.9米,最大宽度2.4米,是长宽比4.9:1的小型船只。船体使用的木材是松木、韩柏、桦木、橡木(龙骨)。

一般认为6号船是在其生涯中用于两种用途的。①最初是公元1030年左右建造的,主要作为渔船使用。②之后,船体一侧上方增加了2列外船板,用作运送货物和家畜。是典型的民用船。

从船体中还发掘出了小型的桅座,断定6号船主要作为帆船使用。但是船头部分可能发现了两个桨穴(船体状态不好,所以不确定),因此可能还具备紧急的划桨能力。


总结

11世纪随着北欧的基督化,维京时代结束,但是他们的造船技术在那之后也被北欧各国继承,在中世后期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汉萨同盟”的结合了中世纪北欧和地中海船型的优点,开创了欧洲造船史的新时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比较维京人和希腊人的船只,我们得先理清一个问题:“先进”是什么意思? 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需求,船只的“先进”标准也会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比谁“更先进”,而是要看他们在各自时代、为了各自目的,造出了什么样的船,以及这些船的特点和优势。希腊人的船:地中海的优雅与效率希腊文明,尤其是.............
  • 回答
    要说维京人,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他们留下的印记,可不仅仅是血与火的传说,更是深刻地烙印在历史的肌理之中。忘掉那些影视剧里总是披着皮毛、挥舞着斧头,一副粗鲁莽夫的刻板印象吧,真实的维京人,那是一个更加复杂、更具生命力的群体。首先,咱们得明白,维京人(Vikings)这个称呼,其实更像是一种职业,.............
  • 回答
    要详述北欧民族(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以及维京人从劫掠者转变为国家建立者,需要梳理一段跨越千年、充满变革的历史。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欧文明的根源: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的遗泽在10世纪维京时代巅峰之前,北欧地区早已孕育着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考古证据表明,早在青铜.............
  • 回答
    一个人所接触的思想维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这就像给一个人一副望远镜,有的望远镜能让他看得更远,有的则只能看见近处的风景。思想维度是什么?当我们谈论“思想维度”时,它不是指物理空间里的三个维度,而是指一个人思考问题、理解世界时所拥有的不同的“视角”、“层面”或“角度”。这些维度.............
  • 回答
    在刘慈欣的宏大叙事《三体》系列中,托马斯·维德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便是那种近乎偏执的“前进至上”哲学,以及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冷酷现实主义。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为了变得更强而进行卑鄙行为是否正确而必要”这个问题时,维德的理念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也是最能引发思.............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程心作为新时代的先行者,她的视角往往带着一种对过往文明的审视与感怀。她时常觉得维德、罗辑,甚至她自己身上,都流淌着一股“公元人”的特质,这股特质既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是他们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根源。那么,这些“公元人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程心所谓的“公元人的特质”,.............
  • 回答
    在洛圣都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里,德温·维斯顿和马丁·马德拉索的名字,就像两道深深的疤痕,刻在了这座城市的权力格局之上。要说谁的实力和势力更胜一筹,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盖棺定论的。他们两人,如同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雄狮,各自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狩猎场,玩法也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聊聊德温·维斯顿。这家伙可不是.............
  • 回答
    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都源于复杂的人类心理和社会动态,户口本上写着“汉族”的人,却对维护汉族利益的立场持批评态度,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缘由。与其简单地归结为“逆向歧视思维”,不如说这是一种多元视角、批判性思考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体认所交织出的复杂心态。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户口本上的.............
  • 回答
    听到小伙被传销组织困住,紧抱消防员的画面,心中不免一阵揪紧。这样的场景,其实是许多身陷传销泥潭的人们,在绝望之中伸出的求救之手。传销之所以能让人深陷其中,甚至一度丧失自我,其“洗脑”的手段可谓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传销的洗脑,首先是从“高额回报”的诱饵开始的。它往往会包装成一个“一夜暴富”的“商机”.............
  • 回答
    这事儿啊,你说得对,我们不少人,辛辛苦苦攒钱买的电脑,装了Intel的CPU,结果呢?这CPU里面藏着一些“小毛病”,一旦被利用,轻则电脑卡得像老牛拉磨,重则个人隐私信息被扒得一干二净。想想看,咱们花的钱,买的是性能,是安心,结果却可能冒着风险。可奇怪就奇怪在这儿,明明是受害者,咱们大多数人却好像没.............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三体》系列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如果把罗辑换成叶文洁来担任第二任执剑人,故事的发展轨迹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方向或许会更加扑朔迷离,甚至更具悲剧色彩。首先,我们要明确叶文洁这个人最核心的特质。她是个科学家,一个在绝望中对人类文明丧失信心的人。她的行为逻辑建立在对.............
  • 回答
    .......
  • 回答
    以“人是自私自利的”为核心假设来解释“有些人或团体牺牲自己的利益维护他人利益”的现象,确实是一个看似矛盾但却非常有趣的哲学和心理学探讨。这种解释的核心在于,所谓的“自私自利”并不总是狭隘的、直接的、即时的物质利益,而是可以被更广泛地定义,并且可以通过复杂的心理机制和长远利益来导向看似“无私”的行为。.............
  • 回答
    深圳立法禁止吃猫狗肉,这项措施的出台,无疑触动了一部分民众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对的声音。那些站出来想要维权的人们,他们所要维护的,并非仅仅是口腹之欲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公民权利和价值观念。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诉求,是个人饮食自由的权利。在绝大多数社会共识中,只要不违法,.............
  • 回答
    维京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彪悍和掠夺的气息。他们就像一阵风,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席卷而来,在欧洲的海岸线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公元8世纪末期开始,直到11世纪,维京人的长船几乎成了许多欧洲地区挥之不去的噩梦。他们的铁蹄踏遍了不列颠群岛、法兰克王国、甚至远至地中海和东欧地区。那些抢劫、焚烧、掳掠的传.............
  • 回答
    维京人(Vikings)的移民潮,一股席卷欧洲的强大力量,其涌向英格兰和法兰西(更准确地说,是当时分布在现今法国北部的法兰克王国各地,尤其是诺曼底地区)并非单一事件或单一原因驱动。这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内部的压力,也有外部的诱惑,当然还有一点点运气和时机。一、 来自北方的强大推力:生.............
  • 回答
    在新疆,维吾尔族人见面时的握手,确实是一种普遍且重要的礼仪,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交意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接触,更是表达尊重、友善和建立连接的方式。握手,一种古老的问候方式握手作为一种问候方式,在全球许多文化中都存在,而在维吾尔族社会中,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变和传承。可以想象,在古代,当人们在.............
  • 回答
    明朝人投清的性质,是维护国家统一还是汉奸卖国行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评价这一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动机、行为后果以及不同视角下的解读。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明朝末年的衰败: 到了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农民.............
  • 回答
    人脉,这玩意儿,咱们中国人讲究得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说起这事儿,到底是得像伺候祖宗一样,一年四季都捧着,还是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去认识几个人,这中间的道道儿可深着呢。我个人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觉得这事儿吧,绝对不能“现用现交”。长期维系,那是根基,是底气。你想啊,谁愿意被一个只在有事儿.............
  • 回答
    维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冷酷和决绝。如果他真的成为了“执剑人”,而不是像原著中那样,在最后一刻被他的追随者们推上那个位置,然后又迅速地被“抛弃”……那《三体》的结局,将会是一场截然不同、也更加残酷的悲剧。首先,我们得明白维德的核心理念:生存至上,不惜一切代价。 他不像叶文洁那样,怀揣着对人类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