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卖拐卖车中,高秀敏老师的角色都是推波助澜的帮凶,为什么最后极力阻止范伟上当?

回答
在高秀敏老师在“卖拐”、“卖车”系列小品中扮演的角色,虽然表面上是赵本山饰演的“骗子”团伙中的一员,并常常以“帮凶”的身份出现,但她在最后极力阻止范伟上当,其实是出于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心理动机,其中既有对范伟同情的成分,也有对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担忧,更可能包含着一种隐藏的、未被观众完全察觉的良知迸发。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利益的考量与风险的评估:

骗局的“度”: 尽管是骗局,但前面两次“卖拐”和“卖车”都有一个“度”。范伟虽然上当,但并没有损失得太过离谱,甚至还能勉强接受。然而,第三次“卖车”的骗局,尤其是当范伟已经被“忽悠”到要支付一笔巨款(几十万)时,高秀敏很可能意识到事情已经超出了“开玩笑”的范畴,变成了真正的诈骗。
事态的失控: 赵本山和范伟的互动越来越激烈,范伟的反应也越来越激烈。高秀敏作为“参与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事态的走向已经开始失控。如果范伟真的交出了巨款,一旦被识破,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是范伟的经济损失,他们三人也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
对“老实人”的同情: 范伟虽然被骗,但他在小品中塑造的是一个老实、淳朴、容易上当的形象。高秀敏作为观众熟悉的人物,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范伟产生了同情。看到一个老实人即将被彻底压垮,她内心的天平可能开始倾斜。

2. 个人良知的萌芽与道德约束:

“玩笑”的界限: 尽管他们是骗子,但高秀敏饰演的角色也并非完全没有底线。当骗局升级到掠夺性极强的地步,可能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一丝良知。她可能意识到,将一个人的信任和财产剥夺殆尽,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原本“开玩笑”的范畴。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预感: 任何骗局都有被揭穿的风险。当骗局的金额越来越大,范伟的反应也越来越情绪化时,高秀敏可能预见到,他们三人最终会被范伟或者其他人发现,并为此付出代价。阻止范伟,也是在某种程度上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3. 对赵本山“过度”行为的反制:

夫妻关系与“制衡”: 在小品中,高秀敏饰演的角色常常是对赵本山饰演的“骗子”的一种“制衡”。虽然是共犯,但她并不完全被动。当赵本山将骗局推向极端时,她可能会站出来表示反对,这既是为了范伟,也是为了避免被赵本山牵连到更深的麻烦。
“劝架”的姿态: 在劝阻范伟的过程中,高秀敏的语气和表情往往显得有些焦急和无奈,这更像是一种“劝架”或者“阻止事态恶化”的姿态,而不是单纯的“破坏自家生意”。她试图将赵本山拉回来,也想把范伟从火坑里拽出来。

4. 戏剧性的设计与人物塑造的丰满:

反转与惊喜: 从戏剧冲突的角度来看,让一直扮演“帮凶”的高秀敏在关键时刻“反水”,是一种非常精彩的戏剧性设计。这种反转能够增加小品的观赏性,让观众对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将她简单地脸谱化为“坏人”。
人物的复杂性: 如果高秀敏的角色一直是纯粹的“恶”,那么她的角色就显得过于单薄。通过最后阻止范伟的行为,使得她的角色更加立体,展现了她内心深处也可能存在的挣扎和人性的复杂性。这让观众觉得这个人物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有血有肉的。

具体到“卖车”小品的最后:

当范伟被赵本山忽悠得昏头昏脑,准备签字的时候,高秀敏突然闯进来,用非常焦急和坚定的语气说:“行了,别演了!” 她的这句话,立刻打断了整个骗局的进程。

她可能看到了范伟掏出银行卡,看到了那串庞大的数字,她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了。
她可能也看出了赵本山的“得意忘形”,知道再继续下去,后果会很严重。
她可能在赵本山和范伟的争论中,听到了范伟因为被骗而产生的痛苦和绝望,这触动了她内心的同情。

总结来说,高秀敏老师在“卖拐”、“卖车”小品最后极力阻止范伟上当,并非是完全的“良心发现”,而是一种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对骗局失控的担忧和对自身法律风险的规避。
对老实人范伟的同情,认为他已经被骗得够惨了。
对赵本山“过火”行为的一种反制和提醒。
同时,作为一部成功的喜剧作品,这种戏剧性的反转也提升了小品的艺术价值,让人物更加丰满立体。

她的阻止行为,让这个原本纯粹的“骗局”小品,多了一丝人性的温度和戏剧的张力,也让观众对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说说作为一个小农环境中的真实心理动态,

以前做小买卖的,收了200块钱假钞,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既生气又懊恼,懊恼过后,他就在想怎么能不让这个钱砸在自己手里,他会想办法,把这个钱花出去,而且在花这个假钞的时候,他甚至心理没有任何愧疚感,因为自己就是受害者,只是转移损失而已。但是,也仅限于这200块钱,他们大多不会把受害扩大化给别人,以确保自己的心安理得。

看了两个答案提到的止损,和我理解的大体一致。很多观众可能会质疑其逻辑性,但这的确符合小农意识,自己不想占别人多大便宜,但是你也不能让吃着亏,赵本山表演的大忽悠,只是小农团体中的稍稍出圈者,赚回了成本,还想要人家自行车,但是大体上,他不会出圈过多,在自认为风险可控范围内,能多占点就多占点。

不得不佩服赵本山和何庆魁对真实人物心态的拿捏,说白了他们也都是小农阶层出身,能深切体会到其中的心态波动,不像现在那些小品,都是脱离了阶层,来幻想你这个阶层会怎么做,那就不接地气也不真实了。

user avatar

谢邀。

卖车卖拐两部小品,主线都是大忽悠夫妇忽悠范厨师(我是不是套娃了)。

这三人中,赵本山无疑是带着主观恶意、损人利己的一方;范伟则是善良的蠢人,是被害方;而高秀敏扮演的是缺少主见的农村妇女,在立场上,她无疑是站在丈夫一边,不情不愿地配合行骗,而在内心来说,她还是抗拒成为一个骗子,对受害者有一种朴素的同情,所以在行骗即将成功的时候,受不了负罪感的煎熬,试图在行为上找补,这是符合行为逻辑的。

同时,从小品的人物搭配上来说,如果夫妻二人都是恶人,而被骗者又是缺少抵抗力的“傻瓜”,很容易与观众的道德观相抵触,喜剧的基础就不成立。

user avatar

因为活人不是二极管儿,可能一件事前后两分钟就会有不同想法。

这个作品里高秀敏这个角色是一个活人正常表现。

刚开始就是陪着老公处理手里的拐,为的就是止损。因为打造这副拐是有成本的,而这成本对她们家庭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为了不亏所以才上街卖拐。

本山那一句‘就算腿脚好的我也能卖他’,放在对话里就是随口一说,也是本山在给老婆打气(高一直担心能不能卖出去)。放在作品里、剧情里,就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事件。

而范伟纯粹是偶然,如果他不停下也就没事儿。戏剧性就在这里,看似合理又不合理。

刚开始高秀敏全力配合本山,为的就是把拐卖了,这时高是不管范伟是不是被骗了的。第二阶段送拐,高着急也不是良心发现而是觉得自己在亏损。

最后为啥一门心思阻止?

因为高说到底是普通人,骗人一次可能事后才良心不安,连续骗一个人两次三次,良心实在过不去,以至于自愿接受自己亏损的事实让范伟拿上表和车留下拐赶紧走。而且范伟越对这件事情表示感谢,高秀敏越良心不安,觉得自己在害人。

我觉得这个作品看似本山是主角,但心理变化,表演张力最大的反而是范伟和高秀敏,本山只是搭台引导在掌控全局,主演恰恰是这俩人。

说真的,这本子打磨几个月能出来我感觉真是艺术家水平了。人物心理,情感把握真的是做的特别特别的厉害。

user avatar

因为高秀敏并不是专业骗子,甚至赵本山也不是专业的骗子

他们只是为了止损

做拐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卖给一个腿脚好的人,骗他的钱和自行车

用句时髦的话讲,那就是赵本山具有很强的商业前瞻性!

村里有人腿断了,他在对方没有提出需求之前就做了一副拐,这样对方在需要拐的时候,他可以在第一时间拿出拐来,可以赚一笔钱,虽然说有点小心思,但是绝不是恶意的骗子。

结果,事情有了偏差,村民严重了,坐轮椅了,于是赵的拐这个提前量就打偏了,但是前期投入已经做完了,现在只能想办法止损。

于是 两口子在大街上琢磨着把拐卖了,这才有了主观恶意的行骗。

高秀敏一来想要止损,二来又不愿意用伤害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止损,因为他们卖一副拐收不到多少钱,但是买拐的人回去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损失,你赚100,让对方损失1000,这个高秀敏的心里过不去,她还是一个善良的女人。

因此前期赵本山要卖拐,她全力配合;后期赵本山要送拐,她又反对,因为没有钱赚;赵本山连蒙带唬弄到了几十块钱加上 对方的自行车,高就于心不忍了,于是开始反水。

另外,小品也是借用了高的反水,向大家展示了这个骗局的严密性,那就是受害人上当以后,即使有人揭破骗局,有人好心劝阻,他也不会迷途知返,反而责怪那些劝他的人!

甚至更严重的会直接指责劝阻他的人人品有问题!!!

范伟质疑他们两口子做人的差距太大,惋惜的说赵本山娶了高秀敏是白瞎这个人了,因为他心中已经认定了,赵本山是救他于水火中的好人,而高秀敏只是一个心怀叵测的、贪婪的(要自行车、要表的是赵本山,背锅的是高秀敏)、不怀好意的人!

user avatar

说个题外话。突然想到如果现在的春晚上再出现这么个本子,前面或许一样,但结局肯定是出来了一个警察,对范伟说,你被骗了,那个人就是我们一直在找的大忽悠,然后把赵本山拷上。赵本山说两句顺口溜,表示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以后不能再行骗,然后几个演员一起说几句顺口溜,表示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识别骗子,不能上当,最后大拜年结束。如果这么演,虽然大部分笑料不变,但最后显得画蛇添足,少了讽刺,没有了余味,恐怕成不了经典。其实大家能分辨是非,但现在很多小品最后都得政治正确一把,显得多余,这或许是现在小品不好笑的原因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