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号」在口语中的「批改」义项从何而来?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号”这个字在口语里表示“批改”的意思,这个用法怎么来的。

其实,这个意思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跟“号”字的一些基本含义,尤其是与“指出”、“矫正”相关的用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号”的基本含义:标记、符号、指出

“号”这个字最古老、最核心的意思之一就是“标记”、“符号”。你看甲骨文里的“号”,就很像一个旗帜或者标志。引申开来,“号”就可以表示“标志出”、“指出”、“点明”。

早期用法示例: 在古代的文献里,“号”常常用来指代称谓、名号,也就是给某人或某物加上一个标识性的称呼。比如《诗经》里说的“无我られない” (不知道名字,没有号)。这就像是给一个人打上一个“标签”。

2. “号”引申为“指正”、“纠正”、“矫正”

当“号”有了“指出”的含义后,它很容易就进一步引申出“指出错误并纠正”的意思。想象一下,老师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圈、打叉、写批语,这些都是用“标记”来指出问题所在。久而久之,“号”就承担了“指出并纠正错误”的功能。

从“指点”到“指正”: 在一些古籍中,“号”字就带有“指点”、“教导”的意味。比如,有人做错了事,别人“号令”他改正,这个“号令”就包含了“指出错误并要求改正”的意思。

3. 口语中的“批改”:作业、文章的“点拨”

到了现代汉语,尤其是在口语中,“批改”这个词本身就很形象,就是对文字进行“修正”、“评判”。而“号”作为“指出”、“矫正”的代称,自然就和这个动作产生了关联。

“号”字当“批改”的逻辑链:
1. 标记错误: 老师看到作业有错,会在错误的地方打上标记(比如红圈、红叉)。
2. 指出问题: 这些标记就是“号”,它们指出了问题所在。
3. 要求改正: 通过标记,老师要求学生改正错误。
4. 简化说法: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标记并改正”的过程,简单地用“号”来表达。比如,“老师给我这篇作文‘号’了好多地方。”意思就是老师在这篇作文上做了很多标记,指出了很多问题,要求改正。

4. 为什么是口语?

这种用法更倾向于口语,因为它比“批改”更简洁、更生动,带有一种亲切感。正式的书面语中,我们还是会用“批改”、“修改”、“审阅”等词。但在日常交流中,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老师和学生之间,“号”这个词就能非常迅速地传达“老师对作业做了标记和评价”的信息。

打个比方:

就像我们说“打分”,最初可能指的是在卷子上写一个数字分数,但后来“打分”这个词就包含了“评价、评判”的整个过程。同理,“号”从最初的“标记错误”这个动作,延伸到了“批改”这个更宽泛的概念。

总结一下:

“号”在口语中表示“批改”,是从其“标记”、“指出”的基本含义,通过“指出错误并要求纠正”的引申,最终在口语交流中约定俗成地简化为指代“批改”这一行为。它是一种形象、简洁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词义不断延伸和丰富化的特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号」的「批改、打分」的含义,应该是由「记号」的「号」名词动词化变来的,表示在作业或卷面上标上对错和分数等记号。目前主要在西南官话中较为常见。

见《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另外,有人说跟「号脉」的「号」有关,其实是不对的。「号脉」其实来源于「候脉」。《说文》:「候,伺望也」,由「观察、守望」义衍生出了「诊察」义。《北齐书·方伎传·马嗣明》:「邢邵子大宝患伤寒,嗣明为之诊,候脉。」近代北方官话中侯韵(ou)讹变央化为宵豪(ao)韵并不少见,比如「茂、贸」本读「莫候切(mòu)」,现在北京话读mào;北京西单北大街东侧的「狗尾巴(Gǒuyǐba)胡同」,因其含义不雅,后改称「高义伯(Gāoyìbó)胡同」。

user avatar

东北。

闻所未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