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联合国的微博公众号在中国新年发的如下微博,将中国新年与难民等问题牵扯在一起?

回答
联合国微博公众号在中国新年这个特殊的时刻,发布了一条将中国新年与难民等议题并列的微博,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条微博,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

1. 联合国传播使命与新年意象的结合:

联合国作为全球性组织的定位: 联合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挑战的使命。这些挑战中,难民问题、人道主义危机、气候变化等都是其核心关注点。
新年作为普适性节庆: 中国新年,或称春节,是全球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聚、希望、新开始和祝福。它的情感内核具有普遍性,能够跨越文化和地域。
微博的意图推测: 联合国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布这条微博,其初衷很可能是希望借助新年这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情感共鸣的节点,唤起公众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新年强调的是“新的开始”,而联合国可能希望借此传递一个信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不应忘记那些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们,并寄望于通过全球合作,为他们带来新的希望。它试图将一个具有文化特殊性的节日,与联合国普遍性的工作内容相联系,希望激起更广泛的共鸣和行动。

2. 微博内容与公众感知之间的张力:

“牵扯”的解读: 许多中国网民将这种“牵扯”解读为“不合时宜”或“蹭热度”。春节是中国人团聚、喜庆的时刻,大家更倾向于讨论与节日相关的文化、家庭、祝福等内容。将严肃的全球性议题,如难民问题,突然置于新年祝福的语境下,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突兀,甚至认为联合国在“贩卖焦虑”或“转移焦点”。
文化敏感性与传播策略: 国际组织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需要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尽管联合国的出发点可能是良善的,但在选择叙事方式和时机上,可能未能完全考虑到中国民众在新年期间的情感和文化习惯。一些人认为,与其将难民问题与新年直接并列,不如更巧妙地融入一些关于“希望”、“团圆”、“社区互助”等与新年精神相契合的普适性主题,再引申到全球范围内的难民和弱势群体。
信息接收的“噪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平台上的信息流速度极快,各种内容相互竞争。在新年这个充满各种祝福和生活化内容的节点,一条关于严肃议题的微博,如果没有足够有力的连接点或者情感共鸣,很容易被淹没,或者产生负面联想。

3. 潜在的积极意义与争议点:

积极方面:
提升国际议题可见度: 毫无疑问,联合国的官方发声能够为难民等问题带来更多关注。在新年这个大家都在关注“新”的时候,提醒大家关注那些“未竟之事”,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传递普世价值: 联合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的是一种“勿忘他人”的普世价值,即在庆祝自身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应心怀天下,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
鼓励人道主义精神: 它可以鼓励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将新年的祝福延伸到更广泛的范围,激发更多人参与到人道主义援助中来。
争议点:
时机不当的指责: 如前所述,许多人认为时机选择不当,没有顾及到中国民众的感受。
叙事方式的简单化: 将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简单地与一个节日联系起来,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过于简单的叙事方式,未能充分展现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
被解读为“政治化”: 在一些敏感的语境下,将特定议题与特定的文化节日联系起来,也可能被解读为带有某种“政治意图”,尽管联合国的初衷很可能并非如此。

总结来看:

联合国的这条微博,无疑是联合国试图在特定时刻,借助一个全球性的文化节点,来推广其核心工作和价值观的一种尝试。它既有提升国际议题关注度的积极意图,也因为在时机选择和叙事方式上未能完全契合中国民众在新年期间的普遍情感和文化习惯,而引发了争议。

评价这条微博,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好”或“坏”,而需要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传播逻辑、国际组织的运作方式,以及中国受众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习惯。它也暴露了跨文化传播中,即使是出于善意,也可能因为对受众的细微之处把握不到位而产生误解的挑战。这次事件,或许也为国际组织在中国进行节日营销和议题传播时,提供了一个值得反思的案例:如何在尊重在地文化习惯的前提下,有效地传达全球性信息,找到文化共鸣与议题倡导的最佳结合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联合国的尿性,搞这个微博公众号的本意绝对不是、也没必要是想得罪五大流氓之一的中国,想要给中国添堵。要知道联合国秘书长也不过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代表的秘书,比如轮到亚洲出秘书长的时候,要根据《联合国宪章》的来,但中央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虽然不知道联合国官博的上峰是联合国秘书处还是其他什么人,但总之从动机上讲,联合国官博跟关心中国空气质量pm2.5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并不是一个山头上的狐狸。

那么最大的可能还是实际操作这个微博的管理员是个柴静式的白左,真把联合国台面上那些冠冕堂皇的仁义道德当真了,没把握好实际情况、理解好上级意图,大过年的想给中国人民上一盘“情怀”,没想到犯了忌讳。

=====分割线=====

九一八当天装疯卖傻


圣诞节虔诚祝福


看来联合国官博小编是个恨国党、你国党。

user avatar

大过年的,闲着也是闲着,不较个真、撕个逼真是说明我这博士是读不下去了。

来吧。鉴于

@自由与独立

频繁删除我的评论,那么我就只好来到我的自由王国里,追求我的自由与独立了。

首先还原现场,不过也只能做到个大概,因为绝大部分内容,这位精神波兰人已经毁尸灭迹了。关于此事我到底说了什么:

首先我以英国某事作为类比,举例。

然后得到了如下回复:

(中间还有一些已经被删除省略了)

接着我对此进行了解释:

1.

@自由与独立

你自己觉得这件事这没什么问题,无所谓,这是你一个人的观点。

2.对于英国大使馆这件事——美国人觉得有问题,且发起行动、施加压力,并迫使英国大使馆道歉了,这说明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体在这个推特中感受到了恶意和被侮辱的感觉。而只有被设为部分可见和私人可见的推特、po照才会被认为是私域,公开发布的推特因为其公开社区属性,应该被视为是言论的一种。尽管有言论自由的保护,但是行使这种言论的过程以及所造成的后果,就必须自己承担。有种你就扛着,这才是所谓的独立与自由,这个逻辑里能不能明白?(敢问,我这样明确的解释难道没有回应他所谓的“不明白我英国同独立与自由的关系”吗?所以我早就在第二条已经被删除的回复里说了,阁下只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3.同理,中国人中也有许多人感觉自己受到了冒犯,那么他们同样有权利针对此行动采取施加压力的措施,从而伸张和行使自身权利,这有什么不可理解的。(难道没有权利表达被冒犯的不满吗?)——老百姓不喜欢,你算老几?

4.不高兴(因为他之前在一条回复中说不高兴我在回复中出现了他的ID)?忍着,大过年的不放下手机,跑过来在这里跟人撕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现在总该明白了?

5.实验心理学关于公益广告已经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当公益广告的宣传内容和宣传对象的社会距离较远的时候,宜采用表达积极情感的广告形式和内容,从而启动宣传对象的亲社会行为;而当公益广告的宣传内容和宣传对象的社会距离较近的时候,宜采用表达消极情感的广告形式和内容,从而启动宣传对象的共情效应——以上是正确的公益广告营销策略,反之,则会导致公益广告引发宣传对象的厌恶感。那么我们就要问以下问题了:叙利亚问题是中国引起的吗?中国是世界性饥荒的输出国吗?能上微博的中国人会是生活在战乱和持续性饥荒的人吗?显然答案全部都是否定的。也就是说,退一万步来讲,即使联合国只是为了做自己的公益广告(这是他答案的主题),那么这条公益广告的设计策略显然是高度失败的,它在微博上引发了中国人的广泛厌恶,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心理学现场试验设计课。既然是以公益广告激发同情心为目的,却以这样的愚蠢设计、导致了这样悲观的结果,难道是作为宣传对象的中国人的责任吗?显然不是的,这是联合国作为一个顶级的国际性组织严重缺乏专业性的结果。如此低劣的广告效果,KPI能通过吗?花费中国历年缴纳的会费、做出这么失败的广告,不能批评吗?

6.归根结底,你的这种洗地无疑是失败的,甚至是可笑的。

我这条评论发表之后,有趣的事情就开始了,请容我一点一点还原现场:

A.我因为别人点赞的缘故,发现某一条评论被删除了(第二张图里有两条被删除的评论),再回头看,最新的、也就是上述那条长回复也被删除了,我对此进行质疑,而明明已经删除了上头的几条评论和回复之后,这位阁下却只肯承认“一次”,嘿嘿

B.故意消灭别人的证据,然后宣布单方面的胜利(这时候已经删除的只剩他自己的回复):

哈?莫名其妙?我列了六条证据一条一条解释?麻烦你给我解释解释什么叫做脸皮挺薄?

究竟是那种:

甲)脸皮薄,所以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以免暴露羞愧、从而保护自尊心或自卑心的薄

乙)或是脸皮薄,是因为自己的脸皮犹如T1000级别的碳纤维,一点厚度就足以耍出刷新正常人耐受度的无赖了?

C.在发现只删除我的言论,已经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胜利时。

是的,你从不主张这种:说别人打滚并不靠删除别人的评论来证明,的观点,你只是这么做而已。另外我还很好奇,你如何在对方无法提出任何有效反驳的情况下,让对方自证清白呢?靠你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拿一管洗衣粉发言吗?

D.很好,当我指出上述逻辑漏洞之后,看来还是波兰人最懂卡廷森林是如何操作的

自由与独立,你连玷污这句话都不配。



SHAME ON YOU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