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要割占利沃夫?

回答
苏联割占利沃夫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历史、地缘政治、民族构成以及二战的特殊背景。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

1. 利沃夫的历史归属和民族构成:

悠久的波兰历史: 利沃夫(Lviv)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波兰王国,后来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这座城市在波兰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波兰的“东方之珠”。这座城市在不同时期也受到过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但波兰的影响力根深蒂固。
多民族混居: 在二战爆发前,利沃夫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主要居民包括波兰人、犹太人、乌克兰人(当时主要称为“卢森尼亚人”)。波兰人是城市的主要人口和文化主导者,但乌克兰民族主义也在当地逐渐兴起,并寻求更大的自治权。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国际格局与苏联的战略考量: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这是导致利沃夫被割占的最直接原因。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了这份条约。该条约表面上是关于和平与不侵犯,但其附加的“秘密附加议定书”却划分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秘密附加议定书的划分: 该议定书将波兰划分为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在波兰北部,包括维斯瓦河以北地区,被划入德国势力范围;而在波兰南部,包括维斯瓦河以南的地区,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利沃夫及其周边地区,虽然在地理上靠近波兰的中心地带,但在实际的势力范围划分中,被默许给了苏联。
苏联的地缘政治野心: 斯大林一直对恢复沙皇俄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抱有野心。他认为,将边界向西推进,特别是占领曾经属于俄罗斯帝国的西部领土,有助于加强苏联的安全,并为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奠定基础。利沃夫位于欧洲东部和西部交通的要冲,其战略位置对苏联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缓冲地带”: 在德国统一战争爆发后,苏联认为有必要在自己的西部边境建立一个更加坚固的“缓冲地带”,以应对潜在的外部威胁,特别是来自德国的威胁。占领利沃夫等地区,可以将苏联的防御线向西推进数百公里。

3. 苏联入侵波兰与割占利沃夫的具体过程:

德国入侵波兰: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苏联的“解放”行动: 1939年9月17日,在波兰军队节节败退之际,苏联以“保护西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居民”为借口,出兵入侵波兰东部。这实际上是履行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划分势力范围的约定。
占领利沃夫: 苏联军队迅速推进,于9月22日占领了利沃夫。当时,利沃夫正遭受德国围困,但根据苏德协议,利沃夫被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在苏德双方的默契下,德军撤出了利沃夫,并将城市移交给了苏军。
苏联的控制和“整合”: 苏联占领利沃夫后,将其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座城市被重新命名为“利沃夫”(Lviv),以使其更符合乌克兰语的拼写。苏联开始了对利沃夫的控制和“整合”,包括改变行政区划、实施社会经济改革等。

4. 割占利沃夫的后续影响:

波兰人的悲惨命运: 对于波兰来说,利沃夫的失陷是巨大的民族创伤。大量的波兰居民在苏联占领后遭受迫害、驱逐和屠杀(例如著名的“卡廷事件”虽然发生在苏联占领的波兰东部其他地区,但反映了苏联对波兰精英的系统性镇压)。许多波兰人被迫离开家园,或在苏联的劳改营中度过余生。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复杂立场: 对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而言,利沃夫的归属问题也十分复杂。一方面,利沃夫被纳入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满足了部分乌克兰人长期以来希望统一西乌克兰的愿望。但另一方面,苏联的统治也意味着失去了独立自主,并且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同样受到了苏联的压制。
战后边界的确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协议,利沃夫及其周边地区最终被正式划归苏联,并成为了独立的乌克兰的一部分。波兰的边界则向西大幅度移动,失去了包括利沃夫在内的东部广大领土。

总结来说,苏联割占利沃夫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议定书是直接的导火索,划分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苏联的地缘政治野心,旨在恢复并扩大其在东欧的影响力,并加强自身安全。
二战爆发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苏联能够趁乱行动,实现其战略目标。
对“西部乌克兰居民”的所谓“解放”宣传,为苏军的入侵提供了政治借口,尤其是在该地区存在一定乌克兰民族主义情绪的背景下。

利沃夫的归属变迁,是20世纪东欧历史中最具争议和悲剧性的事件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波兰和乌克兰两国的发展以及地区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示:如果希望得到更全面的答案,可以参考:这个回答,近五万字,写得更加详细

(17 封私信 / 1 条消息)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区别是什么? - 知乎 (zhihu.com)

事实上,利沃夫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反俄的,在19世纪60-80年代,利沃夫一度高度亲俄,这种亲俄情绪直到苏联之后才消失。而加利西亚最硬核的应该是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历史上曾经叫斯坦尼斯拉夫,班德拉的故乡。

参见英语维基词条Galician Russophile,当然在乌克兰与波兰,亲俄派倒是被叫做莫斯科派。

简言之的话,1860-1880年代,在加利西亚,亲俄派占据上风,人民认为沙皇会比维也纳好,希望和俄罗斯统一。在19世纪中期,加利西亚就是全欧洲最贫穷的地区,没有之一,或许亲俄情绪的产生就与此相关,也可能和帝俄打败拿破仑,扬武威于欧陆的余韵有关,谁知道呢?

但是从1880年代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是1848欧洲之春的回声,充当欧洲宪兵的帝俄在那个时候经过加利西亚帮助奥地利镇压匈牙利,同时奥地利还炮轰了利沃夫,经历了那些故事的孩子们逐渐成为了社会中坚,他们很多都是民粹派,而关注脚下的土地,不再期待莫斯科。更何况在加利西亚,乌克兰民族主义早就已经存在了。经历了1848年欧洲之春的新一代,那些老亲俄派的子女,恰恰成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他们更喜欢同时代生于基辅,病逝于彼得堡的塔拉斯·舍普琴科,这个生活在帝俄的诗人不满沙皇与农奴制度,号召乌克兰脱离沙皇的统治。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加利西亚同样贫穷。

1860-1880年代,随着民粹主义的深化,最重要的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拥抱农民,走自下而上的方法,在农村广泛动员群众,成立合作社给农民提供贷款,赢得了农民的心,亲俄派也模仿他们,但是最终失败了。

我们又回到所谓很多人臆想亲俄的东欧,事实上,乌克兰民族主义几乎是同时从利沃夫回响到哈尔科夫的。历史上,很多东乌克兰人(那时候的东乌就是基辅一带,即第聂伯河流域)甚至大俄罗斯人因为反对沙俄统治流亡利沃夫,此时更甚,他们中很多都是学者。某种意义上,利沃夫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乃至整个帝俄内部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事实上和俄罗斯的西方派一脉相承,19世纪中期,来自哈尔科夫甚至沃罗涅日的学者认为“乌克兰继承了基辅罗斯的民主传统,而莫斯科代表专制”,“俄罗斯民族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爱好自由的南俄罗斯/小俄罗斯与诺夫哥罗德,另一部分则是集权的大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这些帝俄学者也是全俄罗斯西方派的一部分,与在大俄罗斯的西方派关系密切,他们的活动中心除了基辅、哈尔科夫之外,也有圣彼得堡。而再联系到之前提过的镇压匈牙利革命反而加速新一代利沃夫人在民粹化中抛弃大俄罗斯认同,某种意义上,乌克兰的民族构建恰恰是在统治俄罗斯三十年,努力中央集权的尼古拉一世手里实现的。

不仅是有墨汁的学者,在乌克兰东部,效忠沙皇的乌克兰贵族和哥萨克军官,包括切尔尼戈夫、哈尔科夫甚至沃罗涅日的军官,他们也一直资助着利沃夫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当然,那时候本身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指向,更多是针对波兰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奥匈帝国最开始也支持利沃夫的亲俄主义,以制衡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但随着奥匈和俄罗斯成为对手,奥地利开始支持乌克兰民族主义,他们钦定教科书,把亲俄派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同时以叛国罪/间谍罪审判亲俄分子并广泛宣传以威慑其他的民众(1893年)。

奥匈帝国也在东仪教会中清除了亲俄阶层,事实上早起的亲俄派不少就是教士。

此外,还有一个中文网络中从未提及的重要因素,马格德堡法。

马格德堡法是中世纪一套规定城乡各级权利的德意志城镇法律,主要关注本地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贸易利益,强调城市自治,存在选举,容忍犹太人,是中东欧城市化的里程碑和乡村发展的标志,因源于德国马格德堡故名。在波立联邦统治下,马格德堡适用于很多的东欧都市,如克拉科夫、波兹南、什切青、明斯克、维尔纽斯、考纳斯、利沃夫、基辅,甚至切尔尼戈夫均有此权利,而莫斯科公国则缺乏这一点。在乌克兰被俄罗斯统治后,马格德堡法逐渐被废除,但这明显不会适用于利沃夫,这座城市长期延续着传统的市民自治,东仪天主教的乌克兰人同样享有选举权,社会形态和德意志城市相似,这点和沙俄的统治完全不同,这是一个爱喝咖啡的城市。马格德堡法的应用历史,正是乌克兰民族与俄罗斯分化的重要因素。而其在基辅被废除的时间,也是1835年,恰好是终身致力于中央集权的尼古拉一世时期。

话说回来,在加利西亚人纷纷转向乌克兰认同之后,剩下的亲俄派开始寻求外部支持,他们也在政治上激进化,成立了俄罗斯民族党,呼吁利沃夫人完全认同俄罗斯,甚至推动西乌克兰人全部皈依东正教。从差不多19世纪90年代,亲俄派开始完全依靠俄罗斯。

之后就是一战了,一战前后奥匈对亲俄派进行了进一步的审判。在1914.8-1915.6期间,沙俄曾经统治了利沃夫,尼古拉大公欢呼神圣俄罗斯的统一。

而奥匈帝国在1914年8月被赶出加利西亚时,对亲俄派实施了报复,枪杀数百人,三万人进了集中营,三万人被拘留,这不是一个很低的比例。

在1914.8-1915.6,俄罗斯统治着利沃夫,此时他们大肆迫害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甚至到了被俄罗斯的西方派谴责的地步,当地的亲俄派甚至和波兰人一起镇压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这样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激怒了当地的群众,亲俄主义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民心。

当奥地利在1915.6再次收复利沃夫后,大部分亲俄派因为害怕报复而选择撤离,其中25000人被安置在了顿河畔罗斯托夫,没有离开的人很多被捕(包括两名议员)。

需要指出的是,事实上在几乎所有19世纪的民族分布地图中,顿河畔罗斯托夫,甚至于整个库班草原的居民,都被认为是乌克兰人。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因为库班草原的乌克兰人没有被划归乌克兰管辖,加之以语言的俄罗斯化,或许还有库班草原的边界是面向高加索山民的因素,目前当地的乌克兰人已经基本俄化。

话说回来,加利西亚的亲俄派逃到罗斯托夫之后,马上接踵而来的就是俄罗斯内战,亲俄派大量加入白军,希望建立一个民主的俄罗斯,其命运不言而喻,两次和俄罗斯在一起的时光并不是让人开心的,一次一年便被打断,另一次又是悲惨的结果,回来的利沃夫人很多又选择参与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

在他们的原乡,加利西亚,奥匈解体后,又被波兰吞并,之后的剧情就很熟悉了,乌克兰民族主义开始针对波兰,并希望独立建国。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利西亚没有亲俄运动,但是波兰却开始资助亲俄派,以分裂乌克兰社会,这主要影响到最西部的喀尔巴阡山一带。

在苏联统治之后,加利西亚亲俄派彻底消失,但喀尔巴阡山,特别是分水岭以西地区,那些没有受到过马格德堡法影响,没有什么城镇,社会形态没什么变化的地区,亲俄主义至今仍有回声,例如当地的多个小民系,很多的当地人至今不认可乌克兰民族主义,自认古老的鲁塞尼亚人或者Rusyn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老罗斯的认同。

说回老罗斯,直到19世纪初期,利沃夫人都以鲁塞尼亚人自居,乌克兰人的概念并不是他们发明的,而是基辅与哈尔科夫的哥萨克/学者们在帝俄内对小俄罗斯的同化/挤压中构建的,只是同属鲁塞尼亚人,他们最终接受了基辅/哈尔科夫的叙事主张。利沃夫议会有项议案在前几年被全票通过,要求乌克兰改名罗斯,把俄罗斯改称莫斯科,而在17世纪前,可能历史真的就是这样。

还需要指出的是,移民美洲的加利西亚人,视移民时间,一些老移民的后裔是会有全俄罗斯认同的。

最后,不赞同将加利西亚与台湾类比。

user avatar

不拿下这里,波兰+罗马尼亚就能把苏联堵死在东边。

1938前,如果苏联有利沃夫,就能与捷克斯洛伐克接壤,不至于眼睁睁看着纳粹祸水东引无计可施。

拿下这里,苏联可以把影响力一直投射到中欧腹地,深度参与欧洲事务,维护利益。

user avatar

其实前苏联只割占了一半的利沃夫省,但是却没有把利沃夫城还给波兰,尽管那是波兰的文化中心之一。属于乌克兰的利沃夫省后来成了乌克兰的利沃夫州;而波兰的那半利沃夫省则叫作热舒夫省,后来历经调整,目前叫喀尔巴阡山省。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苏维埃乌克兰占领的东加利西亚地区的波兰族减少了92%,从180万减少到35万;而在仍由波兰管理的东加利西亚(大致等于后来的热舒夫省),当地的乌克兰族减少了92%,从60万减少到3万。


一般认为,斯大林对于东波兰地区的占领,还有战时苏德、UPA的人口清洗和种族灭绝,以及战后的人口互换和驱逐,波兰获得德国东部领土等诸多原因改变了这些地区千百年来各民族杂居的情况。幸存的波兰族和乌克兰族在苏波人口政策下向国境线两边靠拢,波兰族、白俄罗斯族、立陶宛族和乌克兰族的居住区域更加扩大了,民族同质化更高。


虽说斯大林本意并不是要帮波兰解决民族问题,而且很明显他没有让波兰人得到自己的文化中心利沃夫城。但是鉴于当地发生了可怕的种族灭绝事件,当时许多幸存的波兰族向西靠拢,而且苏占利沃夫(今利沃夫州)和热舒夫边界附近似乎形成了相对清晰的民族界限,这为1945年热舒夫和苏占利沃夫(今利沃夫州)划界奠定了基础。

同时,苏联为了让自己的卫星国能够跟随苏联,也为了给苏联制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缓冲地带,更为苏联能够积极介入中欧和东南欧事务,于是苏联在寇松线的基础上对东波兰地区进行了划分,而拥有更多、更高比例的波兰族人口的热舒夫地区因而被划入了波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割占利沃夫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历史、地缘政治、民族构成以及二战的特殊背景。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1. 利沃夫的历史归属和民族构成: 悠久的波兰历史: 利沃夫(Lviv)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波兰王国,后来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这座城市在波兰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 回答
    苏联政府决定处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决定,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内战期间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这个决定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由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考量共同驱动。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苏联(当时还是布尔什维克政权)为什么会做出处决沙皇家族的决定:一、 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推广和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马.............
  • 回答
    柏林战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沉重的分量。在战争的最后关头,一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国家,为何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去争夺它首都的每一寸土地?苏联方面,面对一个明显已经败局已定的德国,为何还要选择在柏林进行一场异常血腥的攻坚战,导致超过八万红军官兵献出了生命?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在交织作用,绝非一个简单的“胜利.............
  • 回答
    柏林战役,苏联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超过30万人在此牺牲,这在任何军事行动中都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数字。尽管当时德国的败局已定,其军事力量已是强弩之末,为何苏联方面依然选择进行如此规模的攻势,并为此付出如此重大的伤亡呢?这其中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非简单的“赢得战争”就能概括。首先,政治和象征意.............
  • 回答
    苏联与美国争霸,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两国在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地缘政治以及历史积淀等多方面的根本性对立。要理解这场争霸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究那些塑造了这两个超级大国走向的复杂脉络。一、意识形态的鸿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终极对决这是苏联与美国争霸.............
  • 回答
    1985年,苏联之所以启动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深层原因长期积累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进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概括来说,戈尔巴乔夫和苏联领导层启动改革的主要动机,是应对苏联当时面临的 全面危机和停滞局面,并寻求一条能够重振苏联、使其恢复往日辉煌的道路。以下是.............
  • 回答
    二战时期华沙发生的事件,尤其是与波兰抵抗运动相关的“华沙起义”,确实是一段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苏联,这种说法存在很大局限性,并且忽略了当时多方力量的互动以及各自的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苏联背锅”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要理解“华沙事件”通常指的是1944年夏季.............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后为何不直接将东欧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吸纳为加盟共和国,而是选择组建华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主张以及对苏联自身内部稳定和国际形象的权衡。简单地说,直接吞并并非最优解,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苏联的战略目标。在经历了惨烈的卫国战争后,苏联最迫切的需求.............
  • 回答
    苏式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评价与苏联为何走向全盘公有制苏式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苏联的崛起、发展以及最终的解体。理解这两者需要从其理论基础、实践过程、成就与弊端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苏式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苏式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根源在于.............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乌克兰报废图160的决定,确实是苏联解体后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报废”,不如说是被迫“裁减”或“拆解”,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内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与选择。为什么乌克兰要“报废”图160?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巴巴罗萨行动”,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决定,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战略、意识形态、经济和历史原因交织的产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纳粹德国领导层,特别是希特勒的思维方式和目标。1. 意识形态的驱动:种族灭绝与“生存空间”纳粹主义.............
  • 回答
    关于希特勒执意要灭掉苏联这件事,并非简单的“灭掉”两个字就能概括,它背后是希特勒野心勃勃的“生存空间”理论、意识形态的绝对敌对,以及对苏联潜在威胁的深刻忧虑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回到希特勒的核心思想——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玩意儿是纳粹主义的基石,简单来说.............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巴巴罗萨行动”,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战略、意识形态和个人野心的交织作用。一、 意识形态的深层驱动:反共产主义与“生存空间”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也就是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信奉的“国家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和苏联有着.............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在西线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贸然对苏联发动战争,这确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和令人费解的决策之一。要详细解释这一行为,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德国的战略考量、希特勒的个人意识形态以及他一系列错误的判断。首先,要明确一点,希特勒认为在进攻苏联时,西线并非“胜负未分”,而是他认为已经解决了西方的主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法以及现实的战略考量。简单来说,北约没有“要回”柯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原因,绝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而是因为这样做几乎不可能,而且带来的后果会是灾难性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柯尼斯堡在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会议公报》,就已经被苏联“临时”托.............
  • 回答
    斯大林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对曾被俘虏的苏联士兵进行清洗,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涉到非常复杂和残酷的历史背景,以及斯大林本人极度多疑和对国家安全的极端控制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惩罚叛徒”那么简单,而是斯大林整个统治逻辑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苏联的整体情况和斯大林的思维模式。一、战争的惨烈与.............
  • 回答
    苏联工业曾经的辉煌,确实让人好奇为何后来会陷入依赖石油出口的困境,如今的俄罗斯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这条道路。要拆解这个现象,得从苏联时期的特殊体制说起,再到解体后的剧变以及俄罗斯自身的发展轨迹。苏联工业的基石:计划经济与军事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工业的强大并非市场经济下的自然生长,而是基于一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