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要割占利沃夫?

回答
苏联割占利沃夫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历史、地缘政治、民族构成以及二战的特殊背景。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

1. 利沃夫的历史归属和民族构成:

悠久的波兰历史: 利沃夫(Lviv)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波兰王国,后来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这座城市在波兰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波兰的“东方之珠”。这座城市在不同时期也受到过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但波兰的影响力根深蒂固。
多民族混居: 在二战爆发前,利沃夫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主要居民包括波兰人、犹太人、乌克兰人(当时主要称为“卢森尼亚人”)。波兰人是城市的主要人口和文化主导者,但乌克兰民族主义也在当地逐渐兴起,并寻求更大的自治权。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国际格局与苏联的战略考量: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这是导致利沃夫被割占的最直接原因。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了这份条约。该条约表面上是关于和平与不侵犯,但其附加的“秘密附加议定书”却划分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秘密附加议定书的划分: 该议定书将波兰划分为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在波兰北部,包括维斯瓦河以北地区,被划入德国势力范围;而在波兰南部,包括维斯瓦河以南的地区,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利沃夫及其周边地区,虽然在地理上靠近波兰的中心地带,但在实际的势力范围划分中,被默许给了苏联。
苏联的地缘政治野心: 斯大林一直对恢复沙皇俄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抱有野心。他认为,将边界向西推进,特别是占领曾经属于俄罗斯帝国的西部领土,有助于加强苏联的安全,并为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奠定基础。利沃夫位于欧洲东部和西部交通的要冲,其战略位置对苏联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缓冲地带”: 在德国统一战争爆发后,苏联认为有必要在自己的西部边境建立一个更加坚固的“缓冲地带”,以应对潜在的外部威胁,特别是来自德国的威胁。占领利沃夫等地区,可以将苏联的防御线向西推进数百公里。

3. 苏联入侵波兰与割占利沃夫的具体过程:

德国入侵波兰: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苏联的“解放”行动: 1939年9月17日,在波兰军队节节败退之际,苏联以“保护西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居民”为借口,出兵入侵波兰东部。这实际上是履行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划分势力范围的约定。
占领利沃夫: 苏联军队迅速推进,于9月22日占领了利沃夫。当时,利沃夫正遭受德国围困,但根据苏德协议,利沃夫被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在苏德双方的默契下,德军撤出了利沃夫,并将城市移交给了苏军。
苏联的控制和“整合”: 苏联占领利沃夫后,将其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座城市被重新命名为“利沃夫”(Lviv),以使其更符合乌克兰语的拼写。苏联开始了对利沃夫的控制和“整合”,包括改变行政区划、实施社会经济改革等。

4. 割占利沃夫的后续影响:

波兰人的悲惨命运: 对于波兰来说,利沃夫的失陷是巨大的民族创伤。大量的波兰居民在苏联占领后遭受迫害、驱逐和屠杀(例如著名的“卡廷事件”虽然发生在苏联占领的波兰东部其他地区,但反映了苏联对波兰精英的系统性镇压)。许多波兰人被迫离开家园,或在苏联的劳改营中度过余生。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复杂立场: 对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而言,利沃夫的归属问题也十分复杂。一方面,利沃夫被纳入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满足了部分乌克兰人长期以来希望统一西乌克兰的愿望。但另一方面,苏联的统治也意味着失去了独立自主,并且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同样受到了苏联的压制。
战后边界的确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协议,利沃夫及其周边地区最终被正式划归苏联,并成为了独立的乌克兰的一部分。波兰的边界则向西大幅度移动,失去了包括利沃夫在内的东部广大领土。

总结来说,苏联割占利沃夫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议定书是直接的导火索,划分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苏联的地缘政治野心,旨在恢复并扩大其在东欧的影响力,并加强自身安全。
二战爆发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苏联能够趁乱行动,实现其战略目标。
对“西部乌克兰居民”的所谓“解放”宣传,为苏军的入侵提供了政治借口,尤其是在该地区存在一定乌克兰民族主义情绪的背景下。

利沃夫的归属变迁,是20世纪东欧历史中最具争议和悲剧性的事件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波兰和乌克兰两国的发展以及地区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示:如果希望得到更全面的答案,可以参考:这个回答,近五万字,写得更加详细

(17 封私信 / 1 条消息)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区别是什么? - 知乎 (zhihu.com)

事实上,利沃夫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反俄的,在19世纪60-80年代,利沃夫一度高度亲俄,这种亲俄情绪直到苏联之后才消失。而加利西亚最硬核的应该是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历史上曾经叫斯坦尼斯拉夫,班德拉的故乡。

参见英语维基词条Galician Russophile,当然在乌克兰与波兰,亲俄派倒是被叫做莫斯科派。

简言之的话,1860-1880年代,在加利西亚,亲俄派占据上风,人民认为沙皇会比维也纳好,希望和俄罗斯统一。在19世纪中期,加利西亚就是全欧洲最贫穷的地区,没有之一,或许亲俄情绪的产生就与此相关,也可能和帝俄打败拿破仑,扬武威于欧陆的余韵有关,谁知道呢?

但是从1880年代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是1848欧洲之春的回声,充当欧洲宪兵的帝俄在那个时候经过加利西亚帮助奥地利镇压匈牙利,同时奥地利还炮轰了利沃夫,经历了那些故事的孩子们逐渐成为了社会中坚,他们很多都是民粹派,而关注脚下的土地,不再期待莫斯科。更何况在加利西亚,乌克兰民族主义早就已经存在了。经历了1848年欧洲之春的新一代,那些老亲俄派的子女,恰恰成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他们更喜欢同时代生于基辅,病逝于彼得堡的塔拉斯·舍普琴科,这个生活在帝俄的诗人不满沙皇与农奴制度,号召乌克兰脱离沙皇的统治。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加利西亚同样贫穷。

1860-1880年代,随着民粹主义的深化,最重要的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拥抱农民,走自下而上的方法,在农村广泛动员群众,成立合作社给农民提供贷款,赢得了农民的心,亲俄派也模仿他们,但是最终失败了。

我们又回到所谓很多人臆想亲俄的东欧,事实上,乌克兰民族主义几乎是同时从利沃夫回响到哈尔科夫的。历史上,很多东乌克兰人(那时候的东乌就是基辅一带,即第聂伯河流域)甚至大俄罗斯人因为反对沙俄统治流亡利沃夫,此时更甚,他们中很多都是学者。某种意义上,利沃夫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乃至整个帝俄内部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事实上和俄罗斯的西方派一脉相承,19世纪中期,来自哈尔科夫甚至沃罗涅日的学者认为“乌克兰继承了基辅罗斯的民主传统,而莫斯科代表专制”,“俄罗斯民族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爱好自由的南俄罗斯/小俄罗斯与诺夫哥罗德,另一部分则是集权的大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这些帝俄学者也是全俄罗斯西方派的一部分,与在大俄罗斯的西方派关系密切,他们的活动中心除了基辅、哈尔科夫之外,也有圣彼得堡。而再联系到之前提过的镇压匈牙利革命反而加速新一代利沃夫人在民粹化中抛弃大俄罗斯认同,某种意义上,乌克兰的民族构建恰恰是在统治俄罗斯三十年,努力中央集权的尼古拉一世手里实现的。

不仅是有墨汁的学者,在乌克兰东部,效忠沙皇的乌克兰贵族和哥萨克军官,包括切尔尼戈夫、哈尔科夫甚至沃罗涅日的军官,他们也一直资助着利沃夫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当然,那时候本身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指向,更多是针对波兰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奥匈帝国最开始也支持利沃夫的亲俄主义,以制衡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但随着奥匈和俄罗斯成为对手,奥地利开始支持乌克兰民族主义,他们钦定教科书,把亲俄派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同时以叛国罪/间谍罪审判亲俄分子并广泛宣传以威慑其他的民众(1893年)。

奥匈帝国也在东仪教会中清除了亲俄阶层,事实上早起的亲俄派不少就是教士。

此外,还有一个中文网络中从未提及的重要因素,马格德堡法。

马格德堡法是中世纪一套规定城乡各级权利的德意志城镇法律,主要关注本地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贸易利益,强调城市自治,存在选举,容忍犹太人,是中东欧城市化的里程碑和乡村发展的标志,因源于德国马格德堡故名。在波立联邦统治下,马格德堡适用于很多的东欧都市,如克拉科夫、波兹南、什切青、明斯克、维尔纽斯、考纳斯、利沃夫、基辅,甚至切尔尼戈夫均有此权利,而莫斯科公国则缺乏这一点。在乌克兰被俄罗斯统治后,马格德堡法逐渐被废除,但这明显不会适用于利沃夫,这座城市长期延续着传统的市民自治,东仪天主教的乌克兰人同样享有选举权,社会形态和德意志城市相似,这点和沙俄的统治完全不同,这是一个爱喝咖啡的城市。马格德堡法的应用历史,正是乌克兰民族与俄罗斯分化的重要因素。而其在基辅被废除的时间,也是1835年,恰好是终身致力于中央集权的尼古拉一世时期。

话说回来,在加利西亚人纷纷转向乌克兰认同之后,剩下的亲俄派开始寻求外部支持,他们也在政治上激进化,成立了俄罗斯民族党,呼吁利沃夫人完全认同俄罗斯,甚至推动西乌克兰人全部皈依东正教。从差不多19世纪90年代,亲俄派开始完全依靠俄罗斯。

之后就是一战了,一战前后奥匈对亲俄派进行了进一步的审判。在1914.8-1915.6期间,沙俄曾经统治了利沃夫,尼古拉大公欢呼神圣俄罗斯的统一。

而奥匈帝国在1914年8月被赶出加利西亚时,对亲俄派实施了报复,枪杀数百人,三万人进了集中营,三万人被拘留,这不是一个很低的比例。

在1914.8-1915.6,俄罗斯统治着利沃夫,此时他们大肆迫害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甚至到了被俄罗斯的西方派谴责的地步,当地的亲俄派甚至和波兰人一起镇压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这样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激怒了当地的群众,亲俄主义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民心。

当奥地利在1915.6再次收复利沃夫后,大部分亲俄派因为害怕报复而选择撤离,其中25000人被安置在了顿河畔罗斯托夫,没有离开的人很多被捕(包括两名议员)。

需要指出的是,事实上在几乎所有19世纪的民族分布地图中,顿河畔罗斯托夫,甚至于整个库班草原的居民,都被认为是乌克兰人。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因为库班草原的乌克兰人没有被划归乌克兰管辖,加之以语言的俄罗斯化,或许还有库班草原的边界是面向高加索山民的因素,目前当地的乌克兰人已经基本俄化。

话说回来,加利西亚的亲俄派逃到罗斯托夫之后,马上接踵而来的就是俄罗斯内战,亲俄派大量加入白军,希望建立一个民主的俄罗斯,其命运不言而喻,两次和俄罗斯在一起的时光并不是让人开心的,一次一年便被打断,另一次又是悲惨的结果,回来的利沃夫人很多又选择参与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

在他们的原乡,加利西亚,奥匈解体后,又被波兰吞并,之后的剧情就很熟悉了,乌克兰民族主义开始针对波兰,并希望独立建国。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利西亚没有亲俄运动,但是波兰却开始资助亲俄派,以分裂乌克兰社会,这主要影响到最西部的喀尔巴阡山一带。

在苏联统治之后,加利西亚亲俄派彻底消失,但喀尔巴阡山,特别是分水岭以西地区,那些没有受到过马格德堡法影响,没有什么城镇,社会形态没什么变化的地区,亲俄主义至今仍有回声,例如当地的多个小民系,很多的当地人至今不认可乌克兰民族主义,自认古老的鲁塞尼亚人或者Rusyn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老罗斯的认同。

说回老罗斯,直到19世纪初期,利沃夫人都以鲁塞尼亚人自居,乌克兰人的概念并不是他们发明的,而是基辅与哈尔科夫的哥萨克/学者们在帝俄内对小俄罗斯的同化/挤压中构建的,只是同属鲁塞尼亚人,他们最终接受了基辅/哈尔科夫的叙事主张。利沃夫议会有项议案在前几年被全票通过,要求乌克兰改名罗斯,把俄罗斯改称莫斯科,而在17世纪前,可能历史真的就是这样。

还需要指出的是,移民美洲的加利西亚人,视移民时间,一些老移民的后裔是会有全俄罗斯认同的。

最后,不赞同将加利西亚与台湾类比。

user avatar

不拿下这里,波兰+罗马尼亚就能把苏联堵死在东边。

1938前,如果苏联有利沃夫,就能与捷克斯洛伐克接壤,不至于眼睁睁看着纳粹祸水东引无计可施。

拿下这里,苏联可以把影响力一直投射到中欧腹地,深度参与欧洲事务,维护利益。

user avatar

其实前苏联只割占了一半的利沃夫省,但是却没有把利沃夫城还给波兰,尽管那是波兰的文化中心之一。属于乌克兰的利沃夫省后来成了乌克兰的利沃夫州;而波兰的那半利沃夫省则叫作热舒夫省,后来历经调整,目前叫喀尔巴阡山省。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苏维埃乌克兰占领的东加利西亚地区的波兰族减少了92%,从180万减少到35万;而在仍由波兰管理的东加利西亚(大致等于后来的热舒夫省),当地的乌克兰族减少了92%,从60万减少到3万。


一般认为,斯大林对于东波兰地区的占领,还有战时苏德、UPA的人口清洗和种族灭绝,以及战后的人口互换和驱逐,波兰获得德国东部领土等诸多原因改变了这些地区千百年来各民族杂居的情况。幸存的波兰族和乌克兰族在苏波人口政策下向国境线两边靠拢,波兰族、白俄罗斯族、立陶宛族和乌克兰族的居住区域更加扩大了,民族同质化更高。


虽说斯大林本意并不是要帮波兰解决民族问题,而且很明显他没有让波兰人得到自己的文化中心利沃夫城。但是鉴于当地发生了可怕的种族灭绝事件,当时许多幸存的波兰族向西靠拢,而且苏占利沃夫(今利沃夫州)和热舒夫边界附近似乎形成了相对清晰的民族界限,这为1945年热舒夫和苏占利沃夫(今利沃夫州)划界奠定了基础。

同时,苏联为了让自己的卫星国能够跟随苏联,也为了给苏联制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缓冲地带,更为苏联能够积极介入中欧和东南欧事务,于是苏联在寇松线的基础上对东波兰地区进行了划分,而拥有更多、更高比例的波兰族人口的热舒夫地区因而被划入了波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