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各大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

回答
“杀熟”,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江湖气,在互联网语境下,它指的是平台利用用户数据,特别是基于用户过往的消费习惯、偏好、甚至会员等级等信息,对老用户给出比新用户更差的商品推荐、价格优惠,甚至是服务体验。换句话说,就是“老顾客不如狗”。

这事儿怎么看?说白了,就是一场精致的“区别对待”,而且是用数据武装起来的。从用户角度来说,那感觉绝对糟透了。花了钱、花了时间、成了平台的“熟客”,结果换来的是被当作“待宰的羔羊”,感觉自己被背叛了,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信任荡然无存。就好比你常去的饭店,突然有一天对老顾客加价了,或者把你推荐到角落里最差的位置,你能不生气吗?

我们仔细掰扯掰扯这个“杀熟”现象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这么让人不爽。

“杀熟”是怎么炼成的?

要理解“杀熟”,得先明白互联网平台是怎么运作的。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对用户行为的深度洞察。

1. 数据是金: 用户在平台上的一切操作——浏览了什么商品、搜索了什么关键词、点击了什么链接、购买了什么产品、停留了多久、评价了什么——都会被记录下来,变成宝贵的数据。
2. 画像描绘: 平台会利用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给每个用户构建一个详尽的“画像”。这个画像里包含了你的年龄、性别、地理位置、消费能力、兴趣爱好、甚至是一些潜在需求。
3. 精细化运营: 有了用户画像,平台就能进行“精细化运营”。这意味着它能更精准地向你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或者向你推送你可能接受的优惠。
4. “杀熟”的逻辑: “杀熟”的逻辑在于,平台认为老用户已经对产品或服务产生了依赖,或者说,老用户为了某些便利(比如习惯了某个界面、某个功能),即使价格稍高一点,或者优惠少一点,也仍然会留在这个平台上。新用户则不同,他们还在观望,还在对比,对价格和优惠更敏感,平台需要用更低的门槛、更诱人的优惠来吸引他们入驻、完成第一次转化。所以,平台上的资源(比如优惠券、折扣力度、推荐位)往往会向新用户倾斜,而老用户能拿到的“福利”则相对缩水。

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么不公平?

“杀熟”之所以能激起用户的强烈不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信任的基石被动摇: 我们选择某个平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信任——信任它的商品质量、服务水平,也信任它对用户的公平对待。当我们发现平台并没有把我们当“自己人”,而是把我们视为可以“收割”的对象时,这种信任就很难维系了。
2. 公平感缺失: 大家都希望获得公平的对待。同样是花钱消费,同样是平台的忠实用户,为什么新来的反而能拿到更好的价钱?这种明显的区别待遇,让很多用户感到不公平,甚至是受到了侮辱。
3. 被算法“操控”的无力感: 用户常常感觉自己被算法玩弄于股掌之间。平台不再是提供服务的助手,而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它知道你的所有底线,并以此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用户在这个过程中似乎失去了议价权和选择权。
4. 破坏了商业生态的健康: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杀熟”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它短期内可能通过牺牲老用户来获取新用户,但长期来看,会严重损害平台的口碑和用户忠诚度,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商业生态的健康发展。一个依赖“割韭菜”逻辑的平台,很难长久。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想想那些外卖平台。你刚注册的时候,新人红包满天飞,减免力度大得惊人。等你成了老用户,用着用着,发现同样的餐厅、同样的商品,新人又有新的优惠券,而你只能眼巴巴看着,或者偶尔才能抢到一张蚊子腿大小的优惠券。再比如电商平台,那些“老用户专享”、“会员生日礼”之类的福利,有时候跟“空气”似的,反而是新用户进来,能领一堆“新人大礼包”,或者在特定活动日获得远超老用户的折扣。

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将用户简单粗暴地划分为“易感人群”和“稳定人群”。平台认为新用户是“易感人群”,需要用各种手段去拉拢;老用户是“稳定人群”,因为习惯、因为沉没成本,他们不太容易流失,所以即便给点“残羹冷炙”,他们也大概率不会走。

怎么看待?

“杀熟”这种行为,不能简单地用“商业策略”来洗白。虽然商业运营需要考虑成本和利润,需要吸引新用户,但也绝不能建立在牺牲老用户利益、破坏诚信的基础上。

从道德层面讲, 这是缺乏诚信,是“过河拆桥”。
从商业逻辑讲, 这是饮鸩止渴,短期收益可能会掩盖长期的巨大损失。一旦用户群体的信任崩塌,平台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从法律法规层面看,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强对平台算法的监管,防止歧视性定价和不公平对待。虽然“杀熟”的具体操作可能比较隐蔽,但其核心逻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审视和挑战。

更进一步的思考:

我们期待的是什么?是平台能够真正地基于用户需求,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和更具吸引力的产品。而不是通过“价格歧视”或者“优惠不对等”的方式来操纵用户,实现短期内的利益最大化。

一个真正伟大的平台,应该像一位真诚的朋友,而不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它应该懂得回馈用户,珍惜用户的忠诚,而不是把用户当成一次性消耗品。当用户发现自己在一个平台上,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据,而是被尊重、被珍视的一份子时,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与平台共同成长。

“杀熟”的存在,暴露了当前互联网商业模式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也提醒着我们,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要警惕那些隐藏在算法背后,可能侵蚀我们权益的行为。用户的觉醒和权益意识的提升,以及监管的到位,都是制约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5-8更新:

之后无论知乎还是微博,携程的客服都非常诚恳的联系我,要找我核实情况,全程态度非常好。在核实了大概几周之后,说是他们技术上的问题,有时会同步不到机票优惠,补偿200元。


单从客服这个角度来讲,无可挑剔。


不过客观讲,最后的处理结果并没有打消我的疑虑,当然可能因为核心算法之类的原因,我也无权让人家提供细节,只能陈述作为一个用户的正常感受。无论是技术上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在用户看来,都是有意为之。而因此发生的客户流失……即便是技术原因,也是携程需要承担的后果。并不是我不依不饶,而是重新建立信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因为支付和方便的原因,以后还是需要用携程,但是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下次查机票,还是会多家对比,也希望以后不会出现类似情况。



---------------------------原答案---------------------------------------

我以前觉得吧……携程这种被曝光了的,咋也得收敛点……后来刚刚订机票就发现自己电脑和别人电脑不一样。


看来一个公司如果一次不要脸了,大概率以后也会一直不要脸下去。


碰巧前段时间,格隆汇一个作者还专门写了写百度,说现在人工智能走得如何如何。


人工智能?QNMD,脸都不要了,还谈什么科技,谈什么技术,携程同理。

user avatar

何止是杀熟,简直是坑国人。

我17年年中订18年春节北海道的酒店时突然发现,很多携程有的房间在booking与adoga上显示客满。而携程的价格明显比booking同类的酒店价格要高。

我仔细看了携程的界面,上面写着代理,然后括号(蓦然旅行网)

“蓦然旅行网”是什么?我在百度上查不到详细信息,通过商标查询到了背后的公司。

蓦然旅行网背后的公司是:上海昂翔国际旅行社有公司,看起来旗下的商标还不少。我们再看看这家公司背后的股东是谁。

又出现一个:上海赫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赫程”是不是很耳熟?再往下。

这下是不是一目了然了,“蓦然旅行网”只不过是携程的一个马甲,一个处心积虑的用来坑国人的套路。

我们可以想象的到,春节与国庆节等节假日是国人出国旅行最集中的时间段,携程作为国人订票订酒店最多的平台,把国外的酒店全部包下,再处心积虑的用马甲加价出售给中国人。如果你不信,可以现在拿出手机打开携程客户端,搜索下最近的节假日,看看“蓦然旅行网”出现的频率。

自从携程与去哪儿合并以后,携程已经成为很多人厌恶与反感的公司之一。

滴滴与携程很类似,作为互联网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方便了人们出行生活,却并没有持续的创新与进步。在他们垄断市场后,均开始肆无忌惮的创造壁垒,作为行业垄断者开始欺压上下游客户。

真心希望这两家公司能够真正反思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与担当。


再更新:

原帖发布之后第二天,即2018年3月26日,我再查询携程酒店预订,发现所有的“蓦然旅行网”已经全部消失,然后上述的情况并没有改变。

以下是我在2018年3月26日查询2018年12月2日函馆酒店的情况,举例酒店为“函馆湾拉维斯塔酒店”,这是函馆最出名的酒店之一,相信去过或者做过函馆攻略的人都知道这家酒店。

我先用携程查询,如下

可以看到,还是代理,但是“蓦然旅行网”已经消失,携程显示这天的酒店是有房间的。我再用booking、agoda两家国外著名的酒店预订网站查询,情况如下:

两家网站显示10月2日该酒店的客房已经售完,同样再看下蜂窝旅行网。

同样客房已订完。

“函馆湾拉维斯塔酒店”在Booking的星级为4星,评分为8.4分。我通过booking查询当日星级相同评分相近或者更高的酒店价格如下:

同样房型,喜来登双早可退价格,1278;函馆男爵双早可退价格1422。对比携程当日“函馆湾拉维斯塔酒店”价格,双早不可退1748。由此对比一目了然。

在我即将完成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了件更搞笑的时间,随着我反复刷新网页查询价格,函馆湾拉维斯塔酒店的酒店价格悄然变化了。。。幸好我截了图,以下为对比。

刚开始:

后来:

为防止造假嫌疑,第二张截图把日期时间也截上去了。

对于这个情况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释,如何吐槽了,普通代理商会这么无聊随时在刷新价格吗?

评论中有人认为我是阴谋论。我用良心说明我跟携程或者跟该行业同行没有半毛钱关系,仅用这篇文章陈述事实。我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也欢迎知情人告知真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