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 DNA 中大部分是非编码序列?

回答
人类 DNA 中大部分是非编码序列,这确实是生物学领域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揭示这些“沉默”的基因组区域的奥秘,而如今我们对此的理解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得多。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说,把我们体内庞大的基因组想象成一本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其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功能性基因”)就像是其中一些非常重要的章节,比如介绍人体各个器官构造和功能的那些。但是,这本百科全书的绝大部分篇幅,却是由一些看似“不那么起眼”的内容组成的,这些就是非编码序列。

那么,这些非编码序列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它们并非是简单的“垃圾”信息,而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调控和结构功能。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

1. 基因的开关和调节器:

我们体内有数万个基因,但并非所有基因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以相同的强度表达。这种精确的调控是生命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的关键。非编码序列在这其中扮演着“开关”和“旋钮”的角色。

启动子 (Promoters) 和增强子 (Enhancers): 它们通常位于基因的附近,或者是相当远的地方。这些序列就像是给基因发号施令的信号灯。特定的蛋白质(转录因子)会识别这些非编码序列,然后结合上去,从而决定一个基因是否要“启动”工作,以及工作的强度。一个基因的表达,可能需要多个启动子和增强子的协同作用。就像一个复杂的仪器需要按下多个按钮才能启动一样,基因的开启也需要一系列非编码区域的“许可”。
沉默子 (Silencers): 与增强子相对,沉默子则负责“关闭”或降低基因的表达。它们同样被特定的蛋白质识别和结合,从而阻止基因的读取和工作。
绝缘子 (Insulators): 想象一下,你的基因组是由长长的染色质丝组成,这些丝需要被有序地折叠和组织起来。绝缘子就像是隔离带,防止相邻基因之间的调控信号互相干扰。一个增强子可能只负责调控它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基因,而绝缘子就能阻止这个增强子去影响其他不相关的基因。

2. RNA 的“幕后英雄”:

我们知道 DNA 是遗传信息的蓝图,但最终要制造蛋白质,信息需要先被转录成信使 RNA (mRNA)。然而,并非所有转录出来的 RNA 都会变成蛋白质。很多非编码序列被转录成具有重要功能的 RNA 分子,它们并不直接编码蛋白质,但在细胞内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

调控性 RNA (Regulatory RNAs):
微小 RNA (microRNAs, miRNAs): 这些小小的 RNA 分子能够结合到 mRNA 上,阻止 mRNA 被翻译成蛋白质,或者导致 mRNA 的降解。它们就像是“刹车片”,精细地控制着蛋白质的产生数量。
小干扰 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 siRNAs): 它们也参与基因沉默,但通常是通过与特定基因的 mRNA 序列直接互补结合来达到目的。
长链非编码 RNA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 这是一类非常庞大且多样的 RNA 分子,它们长度超过 200 个核苷酸,但不能编码蛋白质。lncRNAs 的功能非常广泛,它们可以作为支架,将不同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复合物;它们可以作为导航员,将调控蛋白引导到特定的基因位点;它们还可以影响染色质的结构,进而调控基因的表达。许多 lncRNAs 的作用机制还在深入研究中,但它们无疑是非编码区的重要功能载体。

结构性 RNA (Structural RNAs):
核糖体 RNA (rRNAs): 它们是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而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工厂。
转运 RNA (tRNAs): 它们负责将氨基酸运输到核糖体,并按照 mRNA 的指令将它们组装成蛋白质链。

3. 基因组的结构和稳定性:

非编码序列在维持基因组的整体结构和稳定性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重复序列 (Repetitive Sequences): DNA 中存在大量重复出现的片段,这些重复序列占了人类基因组的很大一部分。
端粒 (Telomeres): 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特殊重复序列,它们就像是鞋带两端的塑料头,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防止染色体缩短。
着丝粒 (Centromeres):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被准确地分离,着丝粒就是染色体上形成纺锤丝附着点的区域,其主要由特殊的重复序列组成。
转座子 (Transposons): 这些是能够“跳跃”到基因组其他位置的 DNA 片段,有时也被称为“基因跳蚤”。虽然它们可能看似是干扰者,但它们也能在进化过程中产生新的基因变异和新的功能。

内含子 (Introns): 在真核生物的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区域(外显子)之间通常夹杂着非编码的区域,这就是内含子。在 mRNA 的形成过程中,内含子会被剪接掉,而外显子会被连接起来形成成熟的 mRNA。内含子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分隔外显子,研究表明,它们可能在基因调控、RNA 编辑以及蛋白质多样性的产生(选择性剪接)等方面发挥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进化和冗余的思考: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试错”和“冗余”的策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会不断地积累突变,有些突变会带来新的功能,有些会是中性的,而有些则是有害的。拥有大量的非编码区域,可以提供一个“缓冲带”,使得一些对基因表达有益的调控元件能够在此区域演化和稳定下来,而不会轻易受到有害突变的影响。同时,一些重复序列也可能为后续的基因复制和新功能的出现提供了“原材料”。

简单来说,人类 DNA 中大部分是非编码序列,就像一本厚厚的参考书,除了关键的文字内容(编码基因),还有大量的目录、索引、注释、插图(非编码序列)来帮助我们理解和使用这本书的内容,并确保书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随着我们对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们正在逐渐揭开这些非编码序列的神秘面纱,它们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它们是生命精妙调控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好跟我的专业有关,认真回答一下吧。这个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基因组学发展到今天,围绕它的讨论和争议,从结构和功能基因组学,到生命进化,一直到哲学,甚至到学术资源政治版图的划分,可以写上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存在即合理。这个没错。但是,存在即有用吗?

譬如我们的阑尾和智齿,它们用处不大,麻烦不小,更多地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留下的遗迹,绝非什么宝贝。

人类基因组中98.5%的非编码序列,也要辩证地来看。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就开始把非编码序列称为“垃圾DNA”了。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不少非编码序列跟基因的转录调控密切相关。垃圾并不垃圾,生命也绝非仅有中心法则。那么非编码序列中都有些什么好东西呢?

教科书中经典的非编码DNA元件,如启动子和增强子,可动遗传因子,还有具有生物活性的小RNA,这些在 @李雷 的回答中已经介绍得比较清楚了。答主想给大家讲的是近几年的新发展,和学术界的思考和争鸣。

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早期,科学家为了窥破生命这一黑箱,所设计的精妙绝伦的生物化学实验,实在令后生拍案叫绝!而在这高通量、大数据为王的新世纪,非编码DNA研究的主力毫无疑问是 ENCODE 计划。这是全球大规模合作的科研项目的典范,生物大数据的先驱。全球数十个科研团队,用最新开发的高通量实验方法,系统地,全面地扫描人类和其他生物各种组织中所有非编码DNA的生物活性。

他们用的方法有ChIP-seq(检测染色质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RNA-seq(把细胞里的所有RNA分子作为一个整体测序),DNase-seq(把染色质上对DNA酶敏感的区域,也就是结构较疏松较暴露的区域给测序),等等等等。可惜当时还没有CRISPR,否则检测基因组区域的功能(不管编码非编码)是非常地合适(Canver et al., 2017)。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跟进了。

时至今日,ENCODE网站数据页的截图,看看人类已经做了多么大量的工作:


2012年,ENCODE的研究成果集中喷发。《科学》杂志社的评论家Elizabeth Pennisi 总结道 :“本周有三十篇论文在《自然》、《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宣告了垃圾DNA这一理论的死刑。ENCODE计划已经发现,人类基因组的80%是有用的。”

这是 Pennisi (2012) 的配图,描绘了当时人们已经发现的有功能的非编码DNA元件。


最近的几年里,对非编码DNA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大量激动人心的新发现,尚未被写进教科书,比方说: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人类基因组的绝大部分,不管编码不编码,都在随时被转录成RNA,其中不少还颇长(并非前几年热过的小RNA)。这些lncRNA不至于都是RNA聚合酶喝醉后随机转录的无用产品吧?其中一些也许用些功能吧?人们这样想着,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堪称近年前列的热门领域。时至今日已有数以万计的人类lncRNA被发现了(Hon et al., 2017),而且其中相当大比例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异性(说明什么?说明可能有转录调控的功能呀。这是发育生物学家最喜欢看到的现象),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们进化上的保守性并不显著(所以,遗传学家的兴趣可能稍微缺一点点)。

不少lncRNA已经被发现有功能,从转录调控到翻译调控,从衰老到癌症,到处都有它们在起作用,甚至还包括翻译成蛋白质(没错,先前认为的一些lncRNA其实还是编码的,这就尴尬了)。一个经典的有功能的lncRNA的例子是XIST。人类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持续发挥功能,而另一条在发育的早期就会静默。那条静默的染色体,会表达出大量XIST这个lncRNA,像蚕茧一样把自身团团包裹,让它没有办法再发挥正常的功能。

这是 Ng et al. (2007) 的插图,显示XIST是如何包裹静默的X染色体的。

超级增强子(super enhancer)(Whyte et al., 2013)。它们是物理上接近的多个增强子,能够相互配合完成复杂的和更强的转录调控功能。可以理解为更高级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现在科学家已经不满足于研究单个的功能元件了,而是要研究多个元件的协同作用了。“增强子”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BS)的集合,现在又有了集合的集合。科学就是这么一层一层地推进的。


下面答主要画风一转了。

非编码DNA果真这么有用吗?在进化生物学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休斯敦大学的教授Dan Graur是有名的反对派代表。他对ENCODE发出了强烈的质疑和抨击。他问:

什么才是“有用”或者“功能”呢?跑一个ChIP-seq,发现某段DNA和某个蛋白质有一定亲和力,就说明该DNA有功能吗?

比如你在街上踩到了一块口香糖,结果它粘在你的皮鞋上了。你能说粘口香糖是你的皮鞋的一个功能吗?

这里有他发表的战斗檄文:On the Immortality of Television Sets: “Function” in the Human Genome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Free Gospel of ENCODE。想看中立的新闻报道可以戳 这里 (“Dan Graur要把垃圾DNA留在垃圾场!”)。

Dan Graur在自己课题组网站上放的自画像:

这里有Dan Graur的演讲视频:youtube.com/watch? ,大家可以感受下。而答主有幸体验过现场版,场面极其火爆,比Youtube视频里的火爆得多,是答主这辈子听过的学术演讲之最。当时观众席上还有不少进化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大牛,各人心里怎么想的我不敢断言,至少都在开怀大笑。演讲一完毕,台上台下就爆发了激烈争论。

Dan Graur做了这样的比喻:在你家的车库里,也许堆满各种杂物。你每天都要用到它们吗?未必。其中大多数东西,只怕早就不再对你有用了,只是你懒得把它们丢掉而已。反正车库空间大,留着无妨,说不定哪一天突然发觉某些用处呢?

如果你对中性进化理论有一定了解,能够从中读出进化的语言吧。

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那就见仁见智啦。

除了这个不知疲倦的斗士Dan Graur,其他不少进化生物学家也对ENCODE的“80%”的乐观宣称颇有微词。加拿大Dalhousie大学的W. Ford Doolittle绝对是仍然在世的一号传奇,他写了 Is junk DNA bunk? A critique of ENCODE 一文。在批评ENCODE的同时,他也讨论了“功能”的定义和分类,其中也包括进化学者感兴趣的,基因组冗余度所带来的“未来”的功能。


对于一部分进化生物学家的质疑,ENCODE团队回应说(Kellis et al., 2014):他们认真思考总结了“功能”的定义,从三个方面来判断一段非编码DNA是否有功能:遗传学(如果把它删除,生命性状会改变),进化生物学(它在多个基因组中是保守的),和生物化学(观察到它与转录因子的结合)。该文同时讨论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总之,口舌之争没意思,我就是给你摆数据。这么大一座数据的宝库,可以让全世界从里面发掘有价值的非编码DNA。这不已经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发现的例子了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不管人们怎么看待和定义“功能”,自然界中总是有令人惊奇的例外存在。2013年,Ibarra-Laclette et al. 发表了食肉植物丝叶狸藻(Utricularia gibba)的基因组序列。这是有花植物中最小的基因组之一,只有82MB。

通常,植物的基因组往往非常之大,里面充斥着大段的重复序列,它们是进化过程中频繁转座(transposition)和全基因组复制(whole genome duplication)的痕迹。植物似乎对这些耗时耗力的冗余DNA的容忍度特别高,抑或,它们其实对植物体是有至关重要的功能的,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

然而丝叶狸藻的基因组却是个令人吃惊的例外。它只有3%的非编码序列。相比起人类的98%,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而它的基因数量却一点都不少。形成对比的是,丝叶狸藻的近亲番茄,有着比它大10倍的基因组。

这是文中图1a,显示丝叶狸藻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其实它这个分支经历了多次全基因组复制。然而某种神秘的选择压力让这个基因组反而比亲戚们更小。

这一事实显示,不管那些非编码DNA有什么了不得的功能,丝叶狸藻其实用不着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也能活得好好的。

同样是在《科学》上,Paul Gabrielsen 评论道 :“这一发现颠覆了垃圾DNA对生命是必需的这一观点。”


不同生物基因组中非编码序列的多寡,反映了一个古老的问题:C值困境(C-value paradox)。这个现象早在1970年代就被人注意到了。它说的是,生物体的复杂程度和基因组的长度的比例不是一定的,乃是高度变化的。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有的生物非编码序列多,有的少。

与高等生物相反,细菌基因组里很少有非编码序列。病毒基因组更加夸张,甚至同一段序列也要两用:从左往右读是一个基因,从右往左又是另一个基因。这些小东西的基因组寸土寸金,不会为了潜在的进化可塑性而消耗宝贵的能源去保存不是马上用得到的DNA。

生物基因组对各种序列的取舍,本质上是不同进化策略的体现。基因组学的研究越深刻,从中就能发现越多对人很有启发的道理。


PS:有谁去下周在Portland的Evolution 2017?私信联系,咱们可以去喝一杯。

user avatar

抛砖引玉

我揣测

———从进化的角度,没必要浪费———

是否生物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蛋白来发挥作用

我们知道从DNA出来,有以下步骤,转录为RNA,翻译成蛋白质,也就是所谓的中心法则

如果一个功能RNA可以完成,那么继续走向蛋白质就是一种浪费。

而目前发现,RNA还真的可以顶替很多蛋白质的功能(此部分在第二部分讲)

要知道多了一步蛋白质,那就意味着

1,合成工序多了

2,需要的原料增加了

3,后续维护成本提高了(比如蛋白折叠错误的修复在生物体内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4,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很多


而这对于生物来说,是极其不明智的。

事实上,不少时候,进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去适应环境,在资源不是极大丰富的时候(那得共产主义哪),太多的消耗是不太合适的。

那么非编码区RNA有什么功能呢?

————非编码RNA————

首先,一般大家说编码,是指编码蛋白质。

而基因组大体是这样子,过去曾经有垃圾DNA的定义

编码区域就是图中的蓝色小线条,在基因组上极小。

当然,后来大家不叫垃圾基因了,

因为发现那些非编码区,事实上是发挥作用的,比如,可以编码非编码RNA


非编码RNA--洗白了的“垃圾RNA” - 基因编辑专区 - 生物谷

而且,这些RNA并非没有作用,而是在细胞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的科学家预言ncRNA在生物中的意义不亚于蛋白质的重要作用。只是我们目前还处于发现非编码RNA的过程。

简单说一下

RNA可以做以下功能,你会发现,他们很多都是蛋白质具有的功能

a,参与基因的竞争结合

b,引导或者参与基因表达ll

c,作为细胞骨架成分

除此之外,

1,参与细胞自噬调控

2,参与表观遗传调控

3,调节肿瘤中的基因水平

4,参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调控

5,参与染色体组装


更可怕的是,我们以为的非编码RNA,竟然可以编码短肽!(简直狂甩炫酷吊炸天啊)



Identification of small ORFs in vertebrates using ribosome footprinting and 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The EMBO Journal, April 2014

Toddler: An Embryonic Signal That Promotes Cell Movement via Apelin Receptors. Science, 2014; 343 (6172): 1248636

Anderson D M, Anderson K M, Chang C L, et al. A micropeptide encoded by a putative long noncoding RNA regulates muscle performance[J]. Cell, 2015, 160(4): 595-60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 DNA 中大部分是非编码序列,这确实是生物学领域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揭示这些“沉默”的基因组区域的奥秘,而如今我们对此的理解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得多。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说,把我们体内庞大的基因组想象成一本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其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功.............
  • 回答
    关于转基因大豆食用油的安全性问题,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您提出的DNA不溶于有机溶剂、油中溶解度极低的现象,恰恰是理解这一争议的一个关键点。很多人担心转基因大豆制成的食用油会对人体有害,其担忧的核心通常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转基因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是否会在食用过程中进入人体并产生不良影.............
  • 回答
    小花梅亲子鉴定能够使用她四年前去世的母亲的遗物来完成,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基于 DNA 的稳定性和从生物遗物中提取 DNA 的能力。下面将详细解释其实现过程以及为已故人士进行 DNA 鉴定的准确性: 小花梅亲子鉴定如何使用母亲的遗物完成?1. DNA 的存在与稳定性.............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目前没有国家建立全民DNA数据库(真正意义上的覆盖全体公民,而非仅限于犯罪嫌疑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层面非常复杂,远远超出了技术可行性。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法律和伦理的巨大障碍:隐私权与人权这是最核心也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绝大多数民主法治国家,公民的隐私权是受到高度保.............
  • 回答
    人类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比甘蔗或甜菜更甜的水果来提炼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经济和历史因素。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果蔬糖分含量与糖的种类 甘蔗和甜菜的糖分含量 甘蔗的糖分含量约为10%12%,甜菜(如糖用甜菜)的糖分可达10%15%。这些糖主要为蔗糖(C12H22O11),.............
  • 回答
    人类对盐的“上瘾”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生理、进化、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虽然严格意义上说,“盐上瘾”与人们常说的毒品上瘾在机制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表现出强烈的渴求、难以戒断以及负面后果。我们之所以对盐如此着迷,可以从以下几个详细的角度来解释: 一、 生理层面:维持生命必需盐,也就是氯化钠.............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确实,相比过去,我们今天似乎不再像古代那样广泛地创造以神祇为中心的神话故事,也较少出现被全民奉为圭臬的、具有神话色彩的英雄人物。这并非说人类完全停止了叙事创作,而是其形式、功能和认知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来剖析: 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学习的生物学基础和进化过程。简单来说,人类在学习时确实会分泌多巴胺,而且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你的提问可能源于一种误解,认为目前的学习机制不够“优化”,或者以为“多巴胺奖励机制”是独立于学习而存在的,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让我们从头来梳理一.............
  • 回答
    人类之所以难以想象四维空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我们生存的现实是三维空间: 感官的限制: 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我们的感官。我们拥有三对直角坐标的感知能力: 视觉: 让我们感知长度和宽度(二维平面),然后通过移动和视差感知深度(第三个维度)。.............
  • 回答
    人类食物在100℃(沸水)下大多能煮熟,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科学原理,主要围绕着蛋白质变性、微生物杀灭和热能传递。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 1. 蛋白质变性 (Protein Denaturation)这是最核心的原因。食物中绝大部分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水。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它们具.............
  • 回答
    人类的幼崽,也就是婴儿,之所以表现出惊人的哭泣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进化的角度、生理的机制、心理的需求以及社会性的互动,我们都可以找到解释。以下将详细展开论述:一、 从进化的角度:婴儿的“生存武器”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婴儿的哭泣是一种极具进化优势的生存策略。在远古时.............
  • 回答
    人类宁愿互相残杀也不愿合众为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经济性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层面: 生存与竞争的本能: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生存和繁衍是生物最根本的驱动力。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个体和群体为了争.............
  • 回答
    虐待动物的行为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其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理解这些原因需要我们从更深层次的视角去审视。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人类虐待动物的行为的详细解释:一、 心理和情感因素: 权力感和控制欲的表达: 对于一些人来说,虐待弱小(动物)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强大的权力感和控制感,弥补他们在其他.............
  • 回答
    人类“想不出”四维空间,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不准确。我们确实能够理解四维空间的存在,甚至在数学和物理学中对其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计算。但是,我们无法在直观感知的层面去“想象”或“看到”四维空间,就像我们无法直接用眼睛看到声音或气味一样。这背后的原因非常深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1. 感官的限.............
  • 回答
    人类对永生的渴望,是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话题,它根植于我们最深层的情感、哲学思考和生物本能。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一、 生物本能与恐惧: 生存的本能: 作为生物,我们最基本也是最强大的驱动力就是生存。生命本身具有延续和繁衍的本能,而永生可以看作是将这种本能推向极致。我们的身体会自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遗传学、进化论以及不同物种的繁殖策略。让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人类近亲结婚可能导致后代有缺陷,而许多我们驯化的动物,如猫狗,却因为追求“纯种”而进行近亲繁殖,甚至得到褒奖。一、 人类近亲结婚为何可能导致后代有缺陷?这主要归结于“隐性致病基因的显现”。1. 基因的变.............
  • 回答
    人类听觉系统进化到对 20 到 20000 赫兹(Hz)这一特定频率范围敏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进化原因,与我们的生存、交流以及环境的声学特征紧密相关。这个范围并非随机选择,而是经过数百万年自然选择塑造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生存和感知环境的需要: 预警系统: 低频声音(如远处的雷声、地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三体》系列中一个非常核心,也是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惑的设定:为什么人类会将核威慑能力如此低、性格如此“不适合”的程心推上执剑者之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当时人类社会的集体心理、政治现实以及程心自身所代表的那种“人性”。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面壁计划”失败后,人类社会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一个微妙而关键的区别。实际上,并非所有其他地球生物都能直接饮用地球上的任何一种水而安然无恙,但相比之下,人类对水质的要求确实要高得多,需要经过过滤。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一、 生物体的“净水系统”差异想象一下,地球上的水是一个大染缸,里面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如果真的有永生技术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人类社会不是像着了魔一样,把所有资源都倾注上去?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永生”这个概念本身,对我们来说就太陌生太遥远了。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所有信息,无论是故事、历史,还是身边亲人朋友的经历,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